第一百零八章:百年豆香脉·一缸岁月情
光绪年间的苏州,运河边的柳树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豆香居”的金字牌匾却越擦越亮。傻妞的头发添了些银丝,眼角的皱纹里总藏着笑,每天清晨仍会准时蹲在酱缸旁,用竹耙子翻搅新腌的豆干,动作和三十年前在村里时一模一样,只是如今的酱缸,从一口变成了三十口,在院子里排得整整齐齐,像队沉默的老伙计。
“掌柜的,上海来的洋先生又来订豆干了。”阿秀的儿子小福子跑进院,手里举着张洋文订单,他穿着笔挺的短褂,辫子剪了,留着新派的短发,是“豆香居”里第一个见过火车的人,“说要两百斤‘万国豆干’,运去海外给洋人尝尝。”
傻妞直起身,捶了捶腰,阳光透过酱缸的缝隙照在她手上,沟壑里还沾着酱色,那是几十年揉豆子、翻酱缸留下的印记。“让他等三天,”她往竹篮里捡了块刚晾好的山楂豆干,“新出的这批还没入味,咱‘豆香居’的东西,不能将就。”
小福子咧嘴笑:“洋先生说愿意加钱,还说要给您拍小照,印在罐头盒子上。”傻妞摆摆手:“拍那玩意儿干啥?豆干好不好,尝一口就知道,不用看脸。”她往小福子手里塞了块豆干,“去告诉你娘,把那缸加了玫瑰露的豆干封好,洋先生爱甜的。”
杨永革从窖里出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块用油纸裹了三层的豆干。“你看这是啥?”他解开油纸,里面的豆干已经成了深褐色,硬得像块老木头,却透着股沉郁的香,“三十年前在古镇封的头缸豆干,今儿开了,给你尝尝。”
傻妞捏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突然湿了。那味道里有古镇的井水味,有当年的粗盐味,还有二柱当年不小心洒进去的半瓢高粱酒的烈,混在一起,像把前半生的日子都嚼在了嘴里。“还是当年的味……”她抹了把眼角,“比现在的好吃。”
“傻话,”杨永革给她递了块新做的玫瑰豆干,“现在的豆子细,酱曲好,哪样都比当年强,你是念旧了。”他往酱缸里撒了把新收的黄豆,豆子滚落在酱汤里,激起细碎的涟漪,“石头从西域捎信来了,说在伦敦开了家铺子,卖的豆干,让洋婆子抢着买。”
说起石头,傻妞的笑意就漫到了眼角。那孩子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汉子,留着络腮胡,穿西装,却总在信里说“做梦都想闻闻苏州的酱香味”。他在西域学会了说洋话,娶了位会做葡萄酱的波斯姑娘,生的娃都会用汉语喊“豆干香”了。
这日午后,院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二柱的孙子小石头,他穿着蓝布长衫,背着个旧包袱,见了傻妞就磕头:“太奶奶,俺爷让俺来学做豆干,说这手艺不能断。”
傻妞赶紧把他扶起来,见这孩子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二柱,手却比当年的二柱更巧,捏豆子时指尖轻快得像在跳舞。“想学啥?”她指着一排酱缸,“是学古镇的土豆干,还是苏州的玫瑰豆干?”
小石头红着脸:“俺爷说,先学揉豆子,他说您当年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豆子得揉透了,才出味’。”傻妞笑了,拉着他走到石磨旁,那盘石磨还是当年从村里搬来的,磨盘上的纹路被磨得发亮,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揉豆子要像哄娃娃,”傻妞抓起把黄豆,放在掌心慢慢搓揉,“得顺着它的性子,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让每颗豆子都沾着你的气,这样做出来的豆干,才有活气。”小石头学得认真,掌心很快就搓红了,却舍不得停,说“这豆子摸着比俺家的麦籽亲”。
傍晚时,上海的洋先生带着相机来了,想拍傻妞和酱缸的合影。傻妞起初不肯,说“老婆子上不了相”,后来被劝不过,搬了把竹椅坐在酱缸前,手里捏着块刚揉好的豆坯,镜头里的她,嘴角带着笑,眼里的光比酱缸里的油花还亮。
“您是中国的豆干女王。”洋先生举着相机赞叹,他的翻译官赶紧解释:“就是说您做豆干天下第一。”傻妞摇摇头:“啥女王?就是个做豆干的,只要人家爱吃,我就做下去。”
夜里,傻妞翻出本旧账本,是当年在村里时用麻纸订的,第一页记着“光绪三年,豆干三十斤,换糙米五斗”,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杨永革凑过来看:“想啥呢?”
“想当年在村里,哪敢想有今天。”傻妞用手指摸着账本上的墨迹,“那时候就盼着天别旱,豆子能丰收,能换口吃的就行。”她突然笑了,“现在倒好,豆子能坐船去海外,能让洋人点头,这都是托了豆子的福。”
杨永革往炕桌上摆了盘陈年老豆干,又倒了两杯黄酒:“咱该给‘豆香居’立个规矩了,不管传到第几代,这三条不能变:豆子要选最饱满的,酱曲要酿足日子的,待人要像自家兄弟的。”傻妞点头,把酒杯和他的碰了碰:“还要加一条,不管用啥新法子,灶火气不能少,那是咱的根。”
转年春天,“豆香居”要在苏州开第八家分号,小石头已经能独立看缸了,他腌的玫瑰豆干甜得恰到好处,连上海的洋先生都竖大拇指。开业那天,傻妞让小福子去火车站接人,说有位“从京城来的老伙计”。
等那人下了火车,傻妞才发现,竟是苏先生的儿子苏小爷,他头发也白了,拄着根和他爹一模一样的雕雀拐杖,见面就作揖:“傻妞掌柜的,家父临终前嘱咐,一定要来给您磕个头,说‘豆香居’的情义,苏家记了一辈子。”
傻妞拉着他的手往院里走,酱缸旁的石板路上,小福子正教小石头用新法子称豆干,洋秤和老杆秤并排放在一起,倒也不别扭。“你看,”傻妞指着那些酱缸,“当年你爹说要让豆干飘香京城,现在啊,它们都飘到海外去了。”
苏小爷往酱缸里闻了闻,闭着眼叹气:“还是这味最踏实,比京城的燕窝参汤暖心。”他从怀里掏出个锦盒,里面是块被摩挲得发亮的玉佩,雕的是颗豆子,“家父说这是当年您送他的第一块豆干换来的,让我还给‘豆香居’,说这是咱两家的缘分。”
傻妞把玉佩挂在最老的那口酱缸上,阳光照得玉佩发亮,和酱缸里的油花相映,像颗埋在岁月里的明珠。“这缸豆干,”她拍着缸沿,“明年开缸时,分你一半,让京城的老主顾再尝尝当年的味。”
入秋时,石头从伦敦回来,带着个金发碧眼的小孙子,那孩子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到酱缸旁,伸手就要抓豆干,嘴里喊着“豆豆香”,逗得满院人直笑。石头给傻妞磕了三个头,说:“孙儿给您带了洋糖,加在豆干里试试?”
傻妞抱着重孙,往他嘴里塞了块软豆干,孩子吧唧着嘴笑,口水沾了她满衣襟。“洋糖就不用了,”她摸着孩子的金发,“咱的豆子本身就甜,加了别的,反倒杂了。”石头点头,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这话,他小时候听傻妞说过无数次。
重阳节那天,“豆香居”请了全城的老人来吃豆干。院子里摆了五十张桌子,桌上的豆干摆得像朵花:有年轻人爱吃的奶油豆干,有老伙计们熟悉的腐乳豆干,还有特意为牙口不好的老人做的软糯米豆干。
傻妞坐在主位上,看着满院的人,有当年码头扛活的老汉,有跟着她学做豆干的姑娘们,还有像小福子这样的新派年轻人,大家举着筷子,笑着闹着,嘴里都是豆干的香,像场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
“当年在村里,就盼着能有口热乎饭吃,”傻妞端起酒杯,声音有些颤,“现在啊,盼着这口豆香,能让你们的娃,娃的娃,都能记住,咱中国人的日子,就像这豆干,得慢慢熬,才够味。”
满院的人都站起来,举杯应和,声音震得酱缸都嗡嗡响。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乎乎的,像当年在村头晒豆子的日子。
那天晚上,傻妞睡得很沉,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杨永革在石磨旁推豆子,她在灶台前熬酱汤,二柱和春桃在院里晾豆干,石头举着糖人追着阿秀跑,运河上的船还没靠岸,远远地传来吆喝声:“豆干——卖豆干咯——”
醒来时,天刚亮,杨永革正往她手里塞了块刚烤的豆干,热乎的,带着焦香。“该翻酱缸了。”他笑着说,眼里的皱纹比酱缸的纹路还深,却亮得像星子。
傻妞坐起来,慢慢嚼着豆干,听着院外传来小福子教小石头认豆子的声音,心里踏实得很。她知道,这口豆香,这缸岁月,会像运河的水一样,慢慢流下去,流过一代又一代,把日子里的甜、咸、香、烈,都酿进时光里,酿成独一份的,“豆香居”的故事。
而她和杨永革,就像那两口最老的酱缸,守在院子里,看着新的豆子发芽,新的酱曲发酵,看着小福子、小石头,还有那个金发的重孙,把这口豆香,往更远的地方传去,传得很久,很久……
光绪年间的苏州,运河边的柳树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豆香居”的金字牌匾却越擦越亮。傻妞的头发添了些银丝,眼角的皱纹里总藏着笑,每天清晨仍会准时蹲在酱缸旁,用竹耙子翻搅新腌的豆干,动作和三十年前在村里时一模一样,只是如今的酱缸,从一口变成了三十口,在院子里排得整整齐齐,像队沉默的老伙计。
“掌柜的,上海来的洋先生又来订豆干了。”阿秀的儿子小福子跑进院,手里举着张洋文订单,他穿着笔挺的短褂,辫子剪了,留着新派的短发,是“豆香居”里第一个见过火车的人,“说要两百斤‘万国豆干’,运去海外给洋人尝尝。”
傻妞直起身,捶了捶腰,阳光透过酱缸的缝隙照在她手上,沟壑里还沾着酱色,那是几十年揉豆子、翻酱缸留下的印记。“让他等三天,”她往竹篮里捡了块刚晾好的山楂豆干,“新出的这批还没入味,咱‘豆香居’的东西,不能将就。”
小福子咧嘴笑:“洋先生说愿意加钱,还说要给您拍小照,印在罐头盒子上。”傻妞摆摆手:“拍那玩意儿干啥?豆干好不好,尝一口就知道,不用看脸。”她往小福子手里塞了块豆干,“去告诉你娘,把那缸加了玫瑰露的豆干封好,洋先生爱甜的。”
杨永革从窖里出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是块用油纸裹了三层的豆干。“你看这是啥?”他解开油纸,里面的豆干已经成了深褐色,硬得像块老木头,却透着股沉郁的香,“三十年前在古镇封的头缸豆干,今儿开了,给你尝尝。”
傻妞捏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突然湿了。那味道里有古镇的井水味,有当年的粗盐味,还有二柱当年不小心洒进去的半瓢高粱酒的烈,混在一起,像把前半生的日子都嚼在了嘴里。“还是当年的味……”她抹了把眼角,“比现在的好吃。”
“傻话,”杨永革给她递了块新做的玫瑰豆干,“现在的豆子细,酱曲好,哪样都比当年强,你是念旧了。”他往酱缸里撒了把新收的黄豆,豆子滚落在酱汤里,激起细碎的涟漪,“石头从西域捎信来了,说在伦敦开了家铺子,卖的豆干,让洋婆子抢着买。”
说起石头,傻妞的笑意就漫到了眼角。那孩子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汉子,留着络腮胡,穿西装,却总在信里说“做梦都想闻闻苏州的酱香味”。他在西域学会了说洋话,娶了位会做葡萄酱的波斯姑娘,生的娃都会用汉语喊“豆干香”了。
这日午后,院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二柱的孙子小石头,他穿着蓝布长衫,背着个旧包袱,见了傻妞就磕头:“太奶奶,俺爷让俺来学做豆干,说这手艺不能断。”
傻妞赶紧把他扶起来,见这孩子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二柱,手却比当年的二柱更巧,捏豆子时指尖轻快得像在跳舞。“想学啥?”她指着一排酱缸,“是学古镇的土豆干,还是苏州的玫瑰豆干?”
小石头红着脸:“俺爷说,先学揉豆子,他说您当年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豆子得揉透了,才出味’。”傻妞笑了,拉着他走到石磨旁,那盘石磨还是当年从村里搬来的,磨盘上的纹路被磨得发亮,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揉豆子要像哄娃娃,”傻妞抓起把黄豆,放在掌心慢慢搓揉,“得顺着它的性子,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让每颗豆子都沾着你的气,这样做出来的豆干,才有活气。”小石头学得认真,掌心很快就搓红了,却舍不得停,说“这豆子摸着比俺家的麦籽亲”。
傍晚时,上海的洋先生带着相机来了,想拍傻妞和酱缸的合影。傻妞起初不肯,说“老婆子上不了相”,后来被劝不过,搬了把竹椅坐在酱缸前,手里捏着块刚揉好的豆坯,镜头里的她,嘴角带着笑,眼里的光比酱缸里的油花还亮。
“您是中国的豆干女王。”洋先生举着相机赞叹,他的翻译官赶紧解释:“就是说您做豆干天下第一。”傻妞摇摇头:“啥女王?就是个做豆干的,只要人家爱吃,我就做下去。”
夜里,傻妞翻出本旧账本,是当年在村里时用麻纸订的,第一页记着“光绪三年,豆干三十斤,换糙米五斗”,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透着认真。杨永革凑过来看:“想啥呢?”
“想当年在村里,哪敢想有今天。”傻妞用手指摸着账本上的墨迹,“那时候就盼着天别旱,豆子能丰收,能换口吃的就行。”她突然笑了,“现在倒好,豆子能坐船去海外,能让洋人点头,这都是托了豆子的福。”
杨永革往炕桌上摆了盘陈年老豆干,又倒了两杯黄酒:“咱该给‘豆香居’立个规矩了,不管传到第几代,这三条不能变:豆子要选最饱满的,酱曲要酿足日子的,待人要像自家兄弟的。”傻妞点头,把酒杯和他的碰了碰:“还要加一条,不管用啥新法子,灶火气不能少,那是咱的根。”
转年春天,“豆香居”要在苏州开第八家分号,小石头已经能独立看缸了,他腌的玫瑰豆干甜得恰到好处,连上海的洋先生都竖大拇指。开业那天,傻妞让小福子去火车站接人,说有位“从京城来的老伙计”。
等那人下了火车,傻妞才发现,竟是苏先生的儿子苏小爷,他头发也白了,拄着根和他爹一模一样的雕雀拐杖,见面就作揖:“傻妞掌柜的,家父临终前嘱咐,一定要来给您磕个头,说‘豆香居’的情义,苏家记了一辈子。”
傻妞拉着他的手往院里走,酱缸旁的石板路上,小福子正教小石头用新法子称豆干,洋秤和老杆秤并排放在一起,倒也不别扭。“你看,”傻妞指着那些酱缸,“当年你爹说要让豆干飘香京城,现在啊,它们都飘到海外去了。”
苏小爷往酱缸里闻了闻,闭着眼叹气:“还是这味最踏实,比京城的燕窝参汤暖心。”他从怀里掏出个锦盒,里面是块被摩挲得发亮的玉佩,雕的是颗豆子,“家父说这是当年您送他的第一块豆干换来的,让我还给‘豆香居’,说这是咱两家的缘分。”
傻妞把玉佩挂在最老的那口酱缸上,阳光照得玉佩发亮,和酱缸里的油花相映,像颗埋在岁月里的明珠。“这缸豆干,”她拍着缸沿,“明年开缸时,分你一半,让京城的老主顾再尝尝当年的味。”
入秋时,石头从伦敦回来,带着个金发碧眼的小孙子,那孩子刚会走路,摇摇晃晃地扑到酱缸旁,伸手就要抓豆干,嘴里喊着“豆豆香”,逗得满院人直笑。石头给傻妞磕了三个头,说:“孙儿给您带了洋糖,加在豆干里试试?”
傻妞抱着重孙,往他嘴里塞了块软豆干,孩子吧唧着嘴笑,口水沾了她满衣襟。“洋糖就不用了,”她摸着孩子的金发,“咱的豆子本身就甜,加了别的,反倒杂了。”石头点头,眼里的泪差点掉下来——这话,他小时候听傻妞说过无数次。
重阳节那天,“豆香居”请了全城的老人来吃豆干。院子里摆了五十张桌子,桌上的豆干摆得像朵花:有年轻人爱吃的奶油豆干,有老伙计们熟悉的腐乳豆干,还有特意为牙口不好的老人做的软糯米豆干。
傻妞坐在主位上,看着满院的人,有当年码头扛活的老汉,有跟着她学做豆干的姑娘们,还有像小福子这样的新派年轻人,大家举着筷子,笑着闹着,嘴里都是豆干的香,像场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
“当年在村里,就盼着能有口热乎饭吃,”傻妞端起酒杯,声音有些颤,“现在啊,盼着这口豆香,能让你们的娃,娃的娃,都能记住,咱中国人的日子,就像这豆干,得慢慢熬,才够味。”
满院的人都站起来,举杯应和,声音震得酱缸都嗡嗡响。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乎乎的,像当年在村头晒豆子的日子。
那天晚上,傻妞睡得很沉,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杨永革在石磨旁推豆子,她在灶台前熬酱汤,二柱和春桃在院里晾豆干,石头举着糖人追着阿秀跑,运河上的船还没靠岸,远远地传来吆喝声:“豆干——卖豆干咯——”
醒来时,天刚亮,杨永革正往她手里塞了块刚烤的豆干,热乎的,带着焦香。“该翻酱缸了。”他笑着说,眼里的皱纹比酱缸的纹路还深,却亮得像星子。
傻妞坐起来,慢慢嚼着豆干,听着院外传来小福子教小石头认豆子的声音,心里踏实得很。她知道,这口豆香,这缸岁月,会像运河的水一样,慢慢流下去,流过一代又一代,把日子里的甜、咸、香、烈,都酿进时光里,酿成独一份的,“豆香居”的故事。
而她和杨永革,就像那两口最老的酱缸,守在院子里,看着新的豆子发芽,新的酱曲发酵,看着小福子、小石头,还有那个金发的重孙,把这口豆香,往更远的地方传去,传得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