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手足缠蛇——麻绳化蛇缠肢-《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手足缠蛇——麻绳化蛇缠肢成疽,当归四逆汤灸阳池解缠案

  在那如梦似幻、神秘深邃的时空漩涡之中,命运的丝线悄然交织,将我不可思议地卷入了遥远的汉朝。这是一个医学宛如破土新芽,正于蒙昧中执着探索的古老纪元。而我,何其有幸,得以拜入医圣张仲景的门下,自此追随他的脚步,沉浸于医术的浩瀚海洋,见证并投身于无数奇症怪病的诊治历程。今日要娓娓道来的,便是其中一段离奇诡谲、令人惊心动魄的病案——手足缠蛇之症。

  诡异初现:麻绳活转如蛇

  那一日,晨曦初照,医馆如往常般宁静祥和,我正与张仲景在馆内有条不紊地整理药材,专注研习医理。忽然,一阵凌乱而急促的脚步声,犹如骤起的狂风,打破了这份宁静,由远及近,越发清晰。紧接着,一道身影跌跌撞撞地冲进医馆,似被恐惧驱赶的惊兽。此人面色惨白如霜雪,毫无血色,双眼圆睁,眼神中满溢着惊恐与绝望,仿佛被无尽的黑暗所笼罩。他的双唇颤抖,口中不住地呼喊:“救命啊!大夫,快救救我!”

  我和张仲景赶忙疾步上前,查看究竟。只见这位患者的双手双脚,被一根根粗糙且质地坚韧的麻绳紧紧缠绕,犹如被邪恶的藤蔓束缚。然而,更为诡异的是,这些原本毫无生气的麻绳,此刻竟似被注入了邪祟的灵魂,缓缓地、缓缓地蠕动起来,恰似一条条灵动的蛇,在患者的肢体上蜿蜒游走。麻绳所经之处,患者的皮肤如遭毒咒,迅速泛起一片青紫色的阴霾,如同乌云遮蔽了晴空。转瞬之间,一个个狰狞可怖的疽块便如恶魔的烙印,在皮肤上突兀地显现。这些疽块色泽深沉,仿若隐藏着无尽的黑暗力量,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腐臭气味,令人作呕。患者的四肢也因之肿胀得如同发面馒头,变得沉重而僵硬,哪怕只是轻微地弯曲,都仿佛要承受千钧之重,令患者痛苦地呻吟连连。

  患者强忍着剧痛,向我们断断续续地诉说了事情的缘由。原来,他在山中辛勤劳作时,不慎失足摔倒,为了暂时固定受伤的部位,便随手用随身携带的麻绳进行了简单的包扎。起初,一切似乎并无异样。然而,没过多久,令人毛骨悚然的变化便悄然发生。起初,他只觉得包扎处有些异样的蠕动感,还以为是自己太过疲惫产生的错觉。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蠕动感愈发强烈,当他低头查看时,却惊恐地发现麻绳竟如蛇般扭动起来,紧接着便是皮肤的变色和疽块的生成。他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吓得魂飞魄散,匆忙跌跌撞撞地下山,四处寻找能救治他的医馆,直至来到我们这里。

  张仲景听闻后,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川”字,神情凝重得如同山雨欲来。他缓缓伸出手,动作轻柔却又透着医者的沉稳,轻轻触摸那些青紫色的疽块,试图从这奇异的触感中,感知患者体内气血的流转和脉象的细微变化。随后,他又仔细端详着那些仍在不停扭动、仿佛拥有邪恶生命的“蛇形”麻绳,目光锐利如鹰,试图从这诡异的表象中,寻觅到解开病症谜团的关键线索。我也赶忙凑上前去,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心中充满了疑惑与好奇交织的波澜。在我过往所学的医学知识里,从未听闻过如此奇特、如此超乎常理的病症,这仿佛是来自另一个神秘世界的诅咒,完全超出了常规医学所能理解和解释的范畴。

  辨证论治:探寻病因病机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检查,张仲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良久,他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如同洪钟在医馆内回荡:“此乃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之症。患者因外伤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山间阴寒之气乘虚而入,如鬼魅般侵袭人体,使得体内阳气被遏,寒邪犹如冰冷的枷锁,凝滞于经络之中。至于这麻绳,本是无生命之物,却因沾染了患者的病气与山间阴寒之气,二者相互交感,竟生出这等令人匪夷所思的异象。”

  我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原来,中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想。即便面对如此怪异离奇的症状,也能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的根本层面,抽丝剥茧,找到病症的根源。根据张仲景的精准分析,此次治疗的关键,便在于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唯有如此,方能如同春日暖阳驱散冬日阴霾,将体内的寒邪一一驱散,疏通受阻的经络,使气血重新顺畅运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于是,张仲景果断决定采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当归四逆汤,乃是《伤寒论》中熠熠生辉的经典方剂之一,犹如一把开启健康之门的金钥匙,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卓越功效。方中,当归味甘而辛,性温,补血活血,宛如一位温和的使者,引领气血畅行;桂枝味辛、甘,性温,能温通经脉,恰似阳光穿透云层,为寒凝的经脉带来温暖;细辛味辛,性温,散寒止痛,如同锐利的宝剑,斩除寒邪之肆虐;芍药味酸、苦,性微寒,养血柔肝,可使肝血充盈,筋脉得养;甘草味甘,性平,调和诸药,使各方力量协同共济;通草味甘、淡,性微寒,通利血脉,犹如疏通河道的工匠,让气血流通无阻;大枣味甘,性温,益气健脾,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诸药巧妙配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其剂量为:当归三两(9g)、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二两(炙,6g)、通草二两(6g)、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

  施治过程:内外兼治显奇效

  说时迟那时快,我们立刻行动起来,着手准备药材煎制当归四逆汤。在等待药液熬制的过程中,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紧张与期待。张仲景并未闲着,他熟练地取来一些温热的酒,将洁净的纱布浸入精心调配的药汁中,片刻之后取出,轻轻拧至不滴水状。随后,他小心翼翼地走到患者身旁,动作轻柔而沉稳,用浸透药汁的纱布轻轻地擦拭患者被“蛇”缠绕的部位。这一步骤,犹如春风化雨,旨在借助酒的辛散之力,迅速打开肌肤的毛孔,让药物能够更顺畅地渗透进去,同时对局部进行刺激和舒缓,为后续的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终于,当归四逆汤煎好了。浓郁的药香弥漫在医馆内,仿佛是希望的气息在空气中盘旋。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热气腾腾的药液倒入一个大盆中,扶着患者将手足缓缓浸入其中。药液散发着醇厚的香气,热气袅袅上升,如同一层薄纱,笼罩着患者的肢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奇的变化悄然发生。我们惊喜地看到,患者原本因痛苦而扭曲紧绷的表情,逐渐如释重负般放松下来,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脸上也露出了一丝久违的舒适神色。这是因为温热的药液,正如同温暖的溪流,顺着皮肤的纹理,缓缓渗透进体内,沿着经络的轨迹,传导至全身各处,发挥着温通血脉的奇妙作用。

  与此同时,张仲景开始施展艾灸疗法。他目光如炬,精准地选取了阳池穴和太溪穴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穴位进行施灸。阳池穴,宛如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掌管着人体阳气的运行与调节。太溪穴,则深藏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犹如大地深处的宝藏,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对人体的元气有着滋养和补充的作用。这两个穴位,都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神奇功效,是治疗此次病症的关键所在。

  张仲景手持艾条,动作娴熟地点燃,将艾火对准穴位,缓缓熏烤。艾火的热力,如同春日暖阳,透过皮肤,深入体内,温暖着经络。患者微微颤抖着,忍不住发出了一声轻叹:“舒服多了!”那声音中,满是痛苦缓解后的轻松与惬意。看到患者的痛苦逐渐减轻,我们的心中也涌起了一股由衷的喜悦和欣慰。

  就在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治疗的时候,奇迹毫无预兆地降临了。原本紧紧缠绕在患者手足上的“蛇形”麻绳,突然如同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剧烈地扭动起来,发出“嘶嘶”的声音,仿佛是邪祟在垂死挣扎。紧接着,它们像是失去了维系生命的力量,纷纷松开并无力地掉落在地上。我们定睛一看,发现这些所谓的“蛇”其实还是原来的麻绳,只是刚才因为某种神秘的力量而变得活灵活现而已。

  后续处理:焚绳撒灰育新苗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诡异之事,我们迅速将掉落在地上的麻绳收集起来。张仲景神情严肃,亲自点燃了一把火,将麻绳投入其中。火焰迅速吞噬着麻绳,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在驱散邪祟的诅咒。在燃烧的过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香味道,那是麻绳燃烧的气息,也仿佛是不祥之物正在被净化的信号。当火焰渐渐熄灭,只剩下一堆黑色的灰烬。

  按照张仲景的指示,我们将这些灰烬小心翼翼地撒入了医馆后面的药圃之中。谁也没有想到,命运的奇妙安排就此展开。第二年春天,在撒过灰烬的地方,竟如魔法般长出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当归苗。这些当归苗生长得格外健壮茂盛,叶片翠绿欲滴,茎干挺拔有力,仿佛蕴含着特殊的生机与活力。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神秘而奇妙的故事。这一奇异的现象让我们惊叹不已,也让我们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或许,这便是大自然与医学之间微妙而神秘的联系,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必然的因果和深刻的道理。

  痈疽肿瘤相关讲解

  痈疽,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症。痈者,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多为阳证;疽则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少痛,多属阴证。而肿瘤,虽在古代没有现代这般明确的概念,但类似痈疽等体表肿物的描述,与现代肿瘤在某些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从中医角度看,无论是痈疽还是肿瘤,其发病机理多与人体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相关。正气虚弱时,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容易积聚,日久则可形成肿物。

  针对痈疽肿瘤,除了上述当归四逆汤的应用,还有一些经典经方值得一提。仙方活命饮,此方出自《校注妇人良方》,由白芷6g、贝母6g、防风6g、赤芍药6g、当归尾6g、甘草节6g、皂角刺(炒)6g、穿山甲(炙)6g、天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9g、陈皮9g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乃“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白芷、防风透达营卫,疏风解表,使热毒从外透解;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可使脓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全方配伍特点是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疏散风热于一体,使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经典方剂为阳和汤,源自《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30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肉桂3g、生甘草3g、炮姜炭2g组成。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肉桂、炮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消肿散结,共为臣药。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腠理,散寒凝之邪;生甘草解毒而调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共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

  感悟与思考:传统医学的智慧之光

  通过这次手足缠蛇的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时,中医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等多个方面。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病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然后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出现了看似玄幻离奇的现象——麻绳化蛇缠肢成疽,但张仲景依然能够凭借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寒凝血瘀、经络阻滞。并运用当归四逆汤内服外用结合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终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不仅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的独特优势,也让我更加坚信中医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伟大学科。

  同时,这个案例也让我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未知的力量和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就像那些原本普通的麻绳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异常变化一样,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医者,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和好奇心,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传承与发展:肩负使命前行

  此次经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的过程。在跟随张仲景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也见证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

  回到现代之后,我将这段神奇的经历记录下来,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着作,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让古老的中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每当遇到棘手的病例时,我都会想起那次手足缠蛇的经历。它提醒着我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勇于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它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在医学的道路上永不止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总之,这次穿越到汉朝的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它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古代医学的魅力和神奇之处,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医学事业的决心。我将带着这份宝贵的财富继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提示,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试用。

  喜欢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