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心寒-《不敢折柳枝》

  李晏墨握着筷子的手顿了顿,了然颔首。

  他原以为她是哪家勋贵的小姐,带着几分玩票的心思来赈灾,却没想是自己做东家的。

  “世无双……”

  他低声念了一遍,忽然想起去年进京述职时,见过那家绣坊的招牌,在繁花似锦的朱雀大街上:“李某记起来了,世无双。”

  他唤得自然,没有丝毫轻视,倒让温照影松了口气。

  她最怕旁人提及相府或侯府的旧事,此刻被这般坦荡相待,倒觉得心里轻快了些。

  “只是个讨生活的绣坊罢了。”她笑了笑,舀粥的手稳了许多,“不比李大人,是真正为百姓做事的。”

  李晏墨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耳尖的红还未褪尽,又添了几分热:“温掌柜说笑了。若非你,我这粥棚怕是撑不过今明两日。”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打开,里面是半块干硬的麦饼:“早上从驿馆带的,小姐若不嫌弃……”

  话没说完,就见温照影从自己行囊里取出个精致的食盒。

  打开是青禾临行前塞的芝麻糕,用油纸层层裹着,还带着点余温。

  “这个更顶饿。”她递过去,“李大人赶路时垫垫。”

  麦饼与芝麻糕在粗糙的木桌上并排放着,像两个世界的物件。

  李晏墨望着那几块莹白的糕点,不好意思地把拿起一块芝麻糕,用帕子捂着,掰成两半。

  他只吃一半小的,剩下一半,放在温照影的餐碟里。

  “温小姐打算在渡州多久?”他找话。

  “最少七日。”

  “为何是七日?”

  温照影一时说不出话,咽了咽口水,咬下一口芝麻糕。

  总不能怠慢人家,她想。

  温照影舀粥的勺顿了顿,目光望向棚外缩在草堆里的老人,突然想到。

  “棉衣的量按七日算的,多带了些布料和针线,够本地绣娘再赶制一批。七日后若粮能调来,百姓们有口热饭,便不用靠棉衣硬抗了。”

  她笑了笑:“再说,世无双离了我七日,也该乱了套了。”

  李晏墨看着她,这女子身上没有半分贵女的娇气,倒像株韧草,在哪都能扎下根。

  “七日后若还需帮忙,温小姐尽管开口。”他把麦饼揣回怀里,指尖还留着芝麻糕的甜香,“渡州虽穷,借个灶台让绣娘们烧热水还是能做到的。”

  温照影抬眸时,正撞见他耳尖的红又漫了上来,像被雪光映透的霞。

  她下意识要打趣,话到嘴边才收回。

  人家是渡州刺史,又不是那个缠着她闹的江闻铃。

  “那便多谢李大人了。”

  两日后的清晨,温照影是被砸在窗棂上的冰粒惊醒的。

  披衣起身时,就见青禾举着盏油灯进来,脸色发白:“小姐,雪又下大了。简直是天灾。”

  临时辟出的缝制坊里倒暖融融的。

  二十多个本地绣娘围坐在炭火旁,手里的针线在布料上翻飞,昨日新赶制的棉衣已堆起半人高。

  温照影走过去,摸了摸最上面那件的棉絮,压实得恰到好处。

  这些日子管着饱饭,绣娘们手上都有了力气,针脚比头一日细密了不少。

  “郭阳去粮商那边催粮了?”她问。

  “去了,”青禾递过一碗热姜汤,“只是方才听驿丞说,城西的张粮商昨夜召集了些人,不知在嘀咕什么。”

  温照影吹了吹姜汤的热气,没说话。

  这两日李晏墨忙着疏通河道,她便把分发棉衣的事揽了过来,觉得心里踏实。

  可踏实里,也藏着隐忧。

  粮商们的脸色一日比一日难看,昨日去结布料钱时,掌柜的话里话外都在抱怨“外来的抢了本地生意”。

  正思忖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

  郭阳掀帘进来,身上落满雪,脸色凝重:“小姐,张粮商在外面煽动人,说咱们私藏了大批粮草,让百姓们来‘讨个公道’。”

  温照影走到门边,撩开布帘一角——

  雪地里果然聚了三四十个百姓,大多面黄肌瘦,手里攥着木棍或石块,被几个穿得厚实的汉子推搡着往前涌。

  张粮商站在人群后面,缩着脖子搓手,眼里闪着阴光。

  “他们怎么敢……”青禾气得发抖,“咱们分棉衣、管饭,哪点对不住他们?”

  “饿疯了的人,最容易被挑唆。”温照影转身对绣娘们道,“大家先回里屋,把缝好的棉衣收进地窖。”

  又对郭阳说:“守住门,别伤人。”

  她自己则取了本账册,径直往门外走。

  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她却站得笔直,扬声道:“各位乡亲,我知道大家饿,但也不能如此聚众挑事,自损八百。”

  郭阳护在她面前,腰间的长刀“咔嚓”亮出一截,冷冽的光叫众人往后退了退。

  可张粮商却不罢休,走上前去,大声吼道:“乡亲们别信她,这婆娘哪有那么好心!分明是利用咱们给她干苦力,分钱没有!”

  温照影的心寒了半截,抿抿唇。

  郭阳正想辩解,却让她摁住。

  “青禾,去把绣娘们叫出来。”她道,白皙的脸颊被风雪拍得红麻麻,声音不减。

  不一会,二十多个本地绣娘都出来了。

  她们拘谨着,低着头不敢说话。

  “既然张掌柜这样说,人都在这,觉得苦了的,都可以走,我绝不阻拦。”

  绣娘们面面相觑,都缄默着,周遭只有风雪刮过的声响。

  “此番来渡州,只为救济赈灾,但我温照影也绝非圣心泛滥,任由你们戳着脊梁骨骂!”

  风雪里,有个扎着双丫髻的姑娘抬起头,声音带着哭腔:“温小姐给我们饱饭吃,缝一件棉衣还能领两个窝头……”

  话没说完就被张粮商瞪回去:“小丫头片子懂什么!她这是收买人心,等用完你们,拍拍屁股就回京城享福了!”

  “我若要走,何必带三百件棉衣来?何必让绣娘们每日领粮时都在账册上画押?”温照影举起手里的账册,纸页在风里哗哗作响。

  “这里记着每个人领了多少粮、缝了多少件棉衣,李大人那里还有副本。张掌柜若不信,现在就可以对质!”

  人群里有个老汉忽然咳嗽着开口:“俺家老婆子前日冻得快不行了,是温小姐让人送了棉衣和姜汤……”

  “俺儿子也在里面缝棉衣,每日都能揣个热窝头回来……”

  附和声渐渐多起来,方才被煽动的戾气散了大半。

  张粮商的脸青一阵白一阵,还想再说什么,却见远处传来马蹄声,青灰色的官袍在雪地里格外显眼。

  李晏墨翻身下马时,积雪溅了他一裤腿。

  他没顾上拍,径直走到温照影身边,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张粮商身上:“张掌柜,昨日让你调的粮,为何迟迟不到?”

  张粮商打了个哆嗦:“李、李大人,雪太大,车过不去……”

  “是吗?”李晏墨从袖袋里掏出张纸,“可我刚接到消息,你昨夜就把粮拉去邻县了,说是那边给的价更高。”

  人群哗然。

  有个汉子气得把手里的木棍往地上一摔:“好啊!我们在这里挨饿,你倒把粮拉去卖钱!”

  张粮商慌了神,想往后退,却被几个激愤的百姓拦住。

  李晏墨朝身后的衙役使了个眼色,很快有人上前把张粮商捆了。

  “囤积居奇,煽动民变,按律当查抄家产,赈济灾民。”李晏墨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各位乡亲,切勿被不轨之人教唆,寒了人心!”

  欢呼声立刻盖过了风雪声。

  百姓们簇拥着衙役去,路过温照影身边时,有人弯腰作揖,有人把怀里揣着的冻硬的窝头往她手里塞。

  温照影没接,只笑着摆摆手:“快去领粮吧,孩子们等着呢。”

  李晏墨鞠躬,满是歉意:“是李某管制不当,还望温小姐海涵。”

  “李大人客气了,雪灾严重,您也是分身乏术。”温照影笑了笑,带着郭阳往里屋走去。

  “这刺史办事挺公道,”青禾嘟囔着,赶紧用热水给温照影暖脸,“都冻糙了,小姐,我带了玉颜膏。”

  郭阳把长刀收起:“小姐,不如我让侯爷调派几个亲兵过来?”

  青禾帮她擦膏,点头:“对啊,这雪灾越来越严重,咱的粮只少不多,这种事,指不定要发生多少次。”

  李晏墨总归是迟来的,想了想,温照影点了头。

  “那我亲自写信给闻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