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院试相送-《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昨日渭水河畔那一通鬼哭狼嚎,效果着实不错。

  今日迈进府学大门,王明远就觉着空气都不一样了。

  往日里那股子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劲儿,像是被渭水的河风吹散了不少。

  就连讲堂上柳教谕那张常板着的脸,今日看着也松快了几分。

  散学的钟声敲响后,柳教谕依旧如往日一般,和王明远来到了往日辅导他的课舍。

  进了课舍,柳教谕示意他坐下,自己则慢条斯理地倒了杯茶,呷了一口,才抬眼看他。

  那眼神里没了往日辅导和批注文章时的严肃,多了几分长者的审视和……斟酌?

  “你近来的文章,老夫都看了。”柳教谕开口,声音不高,“经义根基扎实,破题立意清晰,尤其策论,条理分明,切中时弊。这份务实,在你这年纪,实属难得。”

  王明远心里刚松了半口气,就听柳教谕话锋一转:

  “至于诗赋……嗯,比之先前,确有进步。

  那些生硬堆砌、词不达意的毛病,改了不少。

  虽说离‘灵动天成’尚有距离,但至少是‘登堂入室’,规整得体,应试足矣。”

  王明远连忙起身,恭敬道:“多谢教谕指点,学生愚钝,让教谕费心了。”

  柳教谕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眉头却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茶杯壁,似乎在斟酌词句。

  课舍里一时只剩下窗外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过了片刻,柳教谕才像是下定了决心,抬眼直视王明远,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罕见的郑重:

  “明远,此次院试,关乎你能否晋身秀才,至关重要。

  以你如今的水准,老夫断言,榜上有名,绝无问题!

  甚至,名列前茅,亦在情理之中!”

  王明远心头一热,刚想说话,柳教谕却抬手止住了他,话锋再次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只是……这案首之位……”

  他顿了顿,看着王明远瞬间绷紧的神情,叹了口气,

  “主持此次院试的学政大人,姓刘,乃江南人士,出身富贵又是书香门第,当年亦是二甲进士出身,学问精深,文名颇盛。”

  王明远屏住呼吸,仔细听着。

  “这位刘大人,老夫虽未深交,但对其文风喜好,略有耳闻。”柳教谕的声音更沉了些,

  “江南文风,素来绮丽华美,崇尚辞藻。刘大人浸淫其中,耳濡目染,自身文章亦是辞采斐然,华丽非常。

  他……恐更偏爱那些辞藻华丽、锦绣铺陈之作。”

  王明远的心猛地一沉。

  他瞬间明白了柳教谕的未尽之言——他那走务实路子的文章,逻辑再强,见解再深,若在辞藻上不够“漂亮”,怕是难入这位刘学政的法眼,更遑论摘取案首桂冠了!

  柳教谕看着他微变的脸色,放缓了语气,带着安抚:

  “你也不必过于忧心。

  好文章,终究是好文章!

  刘大人身为学政,自有其眼光与胸襟。你这份切中时弊、言之有物的功底,他未必不欣赏。

  老夫方才所言,只是让你心中有个数,对名次……莫要太过执着。”

  他顿了顿,目光带着深意:

  “之前未与你明言,是怕你年轻气盛,强行去改自己的文风。

  文章之道,贵在‘遵从本心’。

  若为了迎合考官喜好,硬生生把自己改的面目全非,反倒落了下乘,得不偿失!

  你只需记住,按你平日所学,按你心中所想,稳扎稳打地去写!

  前三甲之位,老夫看你十拿九稳!”

  这番话,首先让他看清了现实可能的阻碍;接着又让他感受到教谕深切的关怀与信任——教谕不是打击他,而是在保护他,怕他钻了牛角尖,因小失大!

  王明远站起身,对着柳教谕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学生……学生明白!多谢教谕教诲!教谕拳拳爱护之心,学生……铭记于心!”

  柳教谕看着他真挚的眼神,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淡笑,挥挥手:“去吧,安心备考。记住,平常心。”

  ——————

  六月院试的日子,转眼就到了眼前。

  这天,天还没透亮,梧桐里小院门口就热闹开了。

  除了王大牛,门口还站着好几个人。

  李明澜依旧和上次一样,准时相送。

  他旁边站着的是张文涛和张伯父、张伯母。

  张文涛今天特意穿了身新做的绸衫,圆滚滚的身子绷得有点紧,小胖脸上满是紧张,比王明远这个正主儿还像要去考试的。

  张伯父还是那副豪爽模样,拍着王明远的肩膀:“三郎,放宽心!凭你的本事,秀才功名手到擒来!等你考中了,伯父在福星酒楼给你摆宴!”

  张伯母则温婉地笑着,递过来一个小巧的荷包:“明远,这里面是些提神醒脑的薄荷油和仁丹,还有你张伯父从南边带回来的清凉药膏,天热,带着以防万一。”

  王明远看着门口这一大群为他忙碌、为他担忧的人,心里暖烘烘的,又有点哭笑不得。

  这阵仗,比上次府试可大多了,他连忙一一谢过。

  “东西都收拾好了?那就走吧!”张伯父大手一挥。

  一行人上了张家安排好的马车,在朦胧的晨光中,朝着府衙方向驶去。

  车厢里,张文涛紧挨着王明远坐着,屁-股底下像长了钉子,扭来扭去。

  他一会儿摸摸王明远的考篮带子,一会儿又掀开车帘看看外面,嘴里就没停过:

  “明远兄,东西都带齐了吧?笔墨砚台?各种文书?都检查三遍没?”

  “哎呦,这天看着还行,不算太热,可考场里闷啊!那号舍跟蒸笼似的!你带的水够不够?”

  “对了,那薄荷油你放哪儿了?待会儿进去前记得抹点在太阳穴上,提神!我娘特意交代的!”

  “你饿不饿?我这还有芝麻糖饼和豆干,你先吃两块垫垫?空腹考试可不行……”

  他絮絮叨叨,问题一个接一个,眼神里的紧张都快溢出来了,仿佛要去上战场的是他自己。

  王明远被他念得有点头大,无奈地笑了笑:“文涛兄,我东西都带齐了,水也够,考场也有衙役送水,薄荷油在考篮里放着呢……

  你就别操心了,我看你比我还紧张。”

  “我能不紧张吗!”张文涛声音都拔高了,“那可是院试啊!考过了就是秀才老爷了!我爹说了,秀才见官都不跪的!多威风!万一……我是说万一啊……呸呸呸!没有万一!你肯定能中!”

  他像是要给自己打气,又狠狠咬了一口自己带的芝麻糖饼,腮帮子鼓鼓囊囊地嚼着,含糊不清地说:“吃!吃点好吃的压压惊!明远兄你也来一口?甜的东西能让人心情变好!”

  王明远看着他那副比自己还焦虑的样子,小心接过张文涛递来的芝麻糖饼,咬了一口,香甜酥脆,确实让人心情好了些。

  马车晃晃悠悠,离府衙越来越近。

  天色也渐渐亮了起来,街道两旁的灯笼还没熄,橘黄的光晕连成一条长龙,一直延伸到远处府衙那巍峨的轮廓下。

  这次的院试在府衙旁边的考棚举行,此刻府衙门前那条宽阔的大街,早已被黑压压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

  车马、轿子、挑担的、步行的……全部混杂在一起,汇成一股缓慢移动的洪流。

  王明远他们的马车被堵在了外围,寸步难行。

  几人只得下车,随着人流慢慢往前挪。

  王大牛自然而然地走在了最前面,他一手护着王明远,一手拨开挡路的人群,嘴里不住地说着“劳驾”、“借过”,其他人则紧随其后。

  越靠近府衙大门,人群越密集。

  王明远目光扫过周围一张张面孔:有像他这般年纪、眼神里带着紧张和希冀的少年;有胡子花白、脊背佝偻、却依旧执着地挤在人群中的老童生;有穿着粗布短打、面色黝黑、一看就是寒门出身的学子;也有衣着光鲜、被仆从簇拥着的富家子弟……

  众生百态,皆汇于此。

  这便是大雍朝的院试,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