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我国封建社会~魏晋时期34-《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陶渊明的主要着作

  3、《桃花源记》

  释义: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晚期的作品,这里只选用“记”的部分。

  东晋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北方各族政权不时南侵,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连陶渊明自己也过着“耕植不足以自给”的生活。

  《桃花源记》提出了《桃源”式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过那种没有压迫、剥削的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启发人民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的现实制度。

  但由于它不能把人们从不满现实引向改变现实的斗争,只能把人们引向逃避现实的幻想,所以从现在来认识,这种态度是消极的。

  全文根据当时陶渊明的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的事实,加以想象,虚构而成,与当时社会作鲜明对照,通过寓意批判当时的现实;

  文中又以真人间于虚构情节中,虚实相间,用以加强它的艺术的真实性;文章以不长的篇幅叙述了一段引人入胜的完整的情节,且用意深刻;

  全文用语简洁、自然,却描述得十分生动、细致,特别是桃源胜境内外的描写,自然而奇特,清雅而壮观。

  注释:

  1、太元:晋孝武帝年号(376—396年)。

  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市。

  3、缘:循,沿着。

  4、中无杂树:指桃花林中没有别种树木。

  5、英:花。 缤纷:繁多而杂乱。

  6、穷:尽。

  7、才:仅。

  8、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

  9、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田间小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交:交错通达。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因老人发色转黄。 垂髫(tiao条音):指儿童,古代小儿垂发曰髫。

  14、并:都。 怡然:愉快的样子。

  15、乃:于是。

  16、所从来:从哪里来。

  17、具:一 一,都。

  18、要:通“邀”,约请。

  19、咸:都。 讯:消息。

  20、先世:先祖。

  21、邑人:同乡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22、乃:竟然。

  2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和“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无论”的用法。

  24、叹惋:叹息。

  25、延:邀请。

  26、不足:不值得。

  27、扶:按,沿着。 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

  28、志:记,作标志。

  29、郡下:指武陵郡。

  30、诣:往见。 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31、南阳:今河南南阳市。 刘子骥:名驎之,子骥是字,好游山川,隐居不仕,曾到衡山采药,迷失道路,经人指点才回到家里(见《晋书?隐逸传》),作者为加强虚构作品的真实感,用了一个真人的名字。

  32、高尚士:旧时指有道德、有学问的清高的读书人。

  33、规:计划。 规往:打算到那里去。

  34、未果:没有实现。

  35、寻:不久。

  36、津:渡口。 问津:问路,这里作访求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