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34-《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

  诸子百家散文(26)

  9、《荀子》

  荀子的主要着作:

  4)《解蔽》—3

  注释:

  1、患:毛病,这里指思想方法上的毛病。

  2、蔽:蒙蔽。 一曲:一部分,片面。

  3、暗:不明白。大理:全面的道理。

  4、治:整理,纠正。复经:归于正道。

  5、两疑:把“一曲”和“大理”两种不同的看法混淆起来,不能分辨谁是谁非。

  6、道:真理,即上文的“大理”、“经”。

  7、两心:指一个事物的两种认识,即两种对立的思想主张。

  8、家:学派。乱家: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各种学派。

  9、诚心:指本意。求正:追求正道。自为:自以为正是这样做的。

  10、妒:嫉妒。缪:通“谬”,错误。 妒谬于道:对正确的道理抱着错误嫉妒的态度。 迨(dai代音):趁,及。 所迨:所已经掌握的片面知识。

  11、私:自私,偏爱。所积: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学问。

  12、倚:凭借。异术:与己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学说。

  13、治:指正道。 离走:背道而驰。 是己:自以为是。 辍:停止。

  14、正求:对正确道理的追求。荀子在这里揭露了主观性是“乱国之君”、“乱家之人”,产生错误认识的思想根源。

  15、心不使:就是不用心。

  16、使:当是“蔽”字之误。

  17、德:通“得”。非:反对。非之上:在上面反对他。

  18、故:作“胡”解,什么,哪些。

  19、欲:爱好。 恶:厌恶。

  20、异:差异。

  21、心术:思想方法。 公患:通病。

  荀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异,人们在观察事物中强调或忽视事物的任何一面,都会产生蔽。

  22、末喜:夏桀的妃子。斯观、关龙逢:都是夏桀的臣子。

  23、妲己:商纣的妃子。飞廉:商纣的臣子。 微子启:商纣的庶兄,封于微,名启。

  24、非:借作“诽”,咒骂。 不用:不肯出力。

  25、退处:告退回家。 隐逃:隐退逃亡。

  26、九牧:州的官长叫牧,那时把天下分为九州,所以称九牧。 虚:通“墟”。这里作使动词用,变为荒地。宗庙:古代帝王祭祖宗的地方,象征王室。 国:国都。

  27、鬲(li力音)山:即历山,今在安徽和县西北。相传夏桀被商汤放逐在历山。

  28、县:通“悬”。赤旆(pei沛音):古时的一种旗,指旌旗。

  29、谏:劝阻。

  30、成汤:即商汤。监:通“鉴”,借鉴,接受教训。 主其心:拿定主意。 之:代词,指国家。

  31、伊尹:商汤的大臣,助汤灭桀。 不失道:不离正道。

  32、九有:即九州。

  33、文王:周文王。 吕望:又名吕尚,即姜太公,周文王的大臣,助武王灭纣。

  34、致其珍:进贡珍贵的宝物。

  35、备:完备。 备色:各种美色。与下文“备声”等,义同。

  36、形:这里指身体。

  37、至盛:极盛,治理得很好。

  38、《诗》:引文不见《诗经》,是逸诗。 秋秋:形容舞蹈的姿态。 干:盾牌。

  39、唐鞅:战国时宋康王的臣子。 奚齐:晋献公的儿子,宠妃骊姬所生。

  40、载子:有人说是宋太宰戴驩,被唐鞅所逐而逃往齐国。

  41、申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之异母兄,被献公所杀。 罪:陷害。 奚齐与其母陷害申生,夺得了政权,后为晋国的臣子里克所杀。

  42、鲍叔、宁戚、隰朋、管仲: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知:通“智”。 持:扶持。

  43、召公:姓姬,名奭(shi释音):西周初期的大臣。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西周大臣。

  44、传:这里泛指古书。

  45、宾:客。 孟:读作“萌”,民。 宾孟:战国时往来于各国的游士说客。

  46、用:实用。 文:礼乐等文饰。

  47、宋子:即宋钘(jisn坚音):也作宋容子,战国时宋人,主张少私寡欲。

  48、慎子:即慎到,战国时赵国人,主张实行法治,否定贤能的作用。

  49、申子:即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主张君主要凭借权势驾驭臣民,不注重发挥才智的作用。

  50、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言辞善辩,有时流于诡辩,脱离实际。

  51、庄子:即庄周,战国时宋国人。道家的中心人物。主张人只能顺应自然,接受自然的支配。 天:自然现象和规律。 人:指人的作用。52、谓:讲,理解,解释。 利:追求功利。

  52、俗:通“欲”。 嗛:同“慊”,满足欲望。

  53、数:法规条例。

  54、便:便宜行事,任所欲为。

  55、论:巧言辩说,空谈理论。

  56、因:听天由命,纯任自然。

  57、数具:几种看法,几种思想。

  58、隅:角落,这里指一部分。

  59、常:客观规律。 尽:适应。

  60、举:总括。

  61、曲知:蔽于一曲的知识,即片面的知识。

  62、饰:加以装饰,以为炫耀。

  63、乱:这里是治的意思。乱术:治理天下的方法。

  64、一家:这一学派。 周道:全面的道理。

  65、成积:成见积习。

  66、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67、无:通“毋”,不要。 无欲:指不受欲的蔽塞。

  68、兼陈:全部陈列出来。 中:适合。 县:通“悬”。 县衡:秤,这里指衡量是非的标准。

  69、伦:理。

  70、道:泛指事物的根本道理和普遍规律。

  71、可:许可,赞成。

  72、恣:放纵,放任。

  73、取:选取。 合:合意,指选中。 不道人:不合乎正确的道的人。 道人:合乎正确的道的人。

  74、乱之本:祸乱的根源。

  75、“曰”字:疑是??文。

  76、患:担心。

  77、要:根本,关键。 治之要:治理好国家的关键。

  78、虚:虚心。 壹:专一。静:镇静不乱。

  79、臧:通“藏”,收藏,积累。 未尝:未曾、并不是。

  80、满:一说当作“两”。 两:同时兼知。

  81、知:知觉。 志:同“志”,记忆。

  82、夫:那一个。

  83、偷:偷闲、放纵。 谋:思考。

  84、剧:烦乱。

  85、谓之:告诉他。

  86、作之:(把虚一而静)实行起来。

  87、须:等待。 人:当作“入”。入:接受。

  88、事:从事,这里有学习的意思。 尽:完全,透彻。

  89、思:思索。察:明察。

  90、体:体现,掌握。

  91、大清明:思维清晰,指认识达到了完全无蔽的状态。

  92、论:评论,论说。 失位:搞错位置,指不恰当。

  93、疏观:统观,洞察。 情:实际情况。

  94、参稽:考查。 度:法度,规律。

  95、经纬:安排得有条理。 材通“裁”,裁制。 官:通“管”,管理。 材官万物:区别万物的特性而加以控制利用,即使万物各尽其用。

  96、制割:掌握。 里:通“理”,条理。

  97、恢恢:宽广的样子。极:限度,边际。

  98、睾(hao浩音):通“皞”,广大的样子。 广:通“旷”,开阔。

  99、涫涫(guan贯音):沸腾的样子。 纷纷:变化的样子。 涫涫纷纷:形容千变万化。 又一说,形容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100、参:比,并列。

  101、八极:八方极边远的地方。

  102、大人:认识达到“大清明”境界的人。

  103、恶(wu乌音):何,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