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宫中早会。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未央殿外已聚集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秋天的微风带着些许凉意,却吹不散众人脸上的肃穆之色。
“咚!咚!”
悠扬的晨钟敲响,群臣开始分两列入殿。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衣袂摩擦的窸窣声和轻微的脚步声。
主角总是压轴出场,众朝臣等了约一炷香后,刘禅终于姗姗来迟。
刘禅刚定下的规矩,众朝臣早会时不必行跪拜之礼,只躬身行礼即可。
刘禅是个很务实的帝王,对于虚头巴脑的礼节能省则省,去掉过多的繁文缛节后,早会的效率反而提高了许多。
躬身礼完毕后,刘禅也不说话,而是先听诸葛亮等文臣武将禀奏国事。
经过刘禅改良之后的早会,没有太多假大空的口号,一切以务实出发,实事求是。
朝臣提出争议问题,其他人讲解决方法,若方法不合时宜,则另有其他人出言反驳,并说出反驳理由和新的解决思路,若两方争执不下,则由刘禅出面进行干预,一言而决。
当年袁绍雄踞河北之时,就因谋士众多,争论激烈,导致他不知该听谁的话,而袁绍此人好谋而无断,最终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饮恨河北。
蜀汉的早会很有意思,有种后世围在一起商讨议会的感觉,而刘禅开早会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务实,不说废话。
刘禅虽然年轻,但在后世也当过一段时间的领导,因而对于君臣之间的气氛把握的相当微妙,气氛紧张之时,偶然会蹦出一两句玩笑话,惹着众人笑一笑放松一下,气氛松散之时,他也会及时板起脸,将松散的状态拉回。
刘禅从即位到如今已有三年,三年时间整个益州被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君臣的早会上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先帝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君臣治理的都很用心,很多大臣都是跟随先帝东征西讨,才创下的这一片天地,所以他们比谁都懂得珍惜。
只要珍惜,治国之路才会走得更加的长远。
国事商议了一个时辰后,殿内忽然安静下来,刘禅敏锐地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样的紧张感。
几位大臣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目光频频投向诸葛亮。
刘禅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默然含笑不语。
良久,丞相诸葛亮整了整衣冠,当着群臣的面郑重其事地说道:“陛下,洛阳方面传来密报,曹叡效仿高祖伪游云梦之计,亲率大军兵临函谷关,司马懿为自保,以退为进,辞去大将军之位,退隐山林。”
“此乃北伐的绝佳之机,臣建议当即开启北伐之战!”
刘禅蹙了蹙眉,故作平静道:“此消息可否属实?”
“千真万确!”诸葛亮从衣袖中取出一件密信呈递上去,“此乃潜伏于洛阳的密探所书,盖有暗记。”
刘禅见密信后连连点头,随即环视群臣道:“确实是北伐的最佳良机,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众臣闻言,皆面面相觑,但并未有一人出列反对。
太史谯周出列说道:“陛下,臣夜观天象,发现北方圣气淡薄,星曜黯淡无光,此乃天意示警,北伐可图也!”
片刻,马谡出列拱手道:“司马懿被迫隐退,魏军缺乏统筹全局的主帅,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随后蒋琬和费祎交换了一个眼神,附和道:“臣等附议!”
此时董允站出沉声道:“陛下,北伐事关重大,虽有机可乘,但粮草、兵员、行军路线仍需要详加筹划一番。”
“董大人所言极是。”刘禅赞许点头道,“所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相父以为如何?”
诸葛亮目光迥异,拱手道:“臣以为可分两步走,第一从长安方面调兵遣将,做好出征的准备,第二则派遣细作深入魏境,探查虚实,若情报无误,则大军可直入函谷关。”
刘禅点点头,再次扫视群臣:“诸位可还有异议?”
令人意外的是,殿内一片寂静,就连一向谨慎的董允也默默点头。
看到这一幕,刘禅也有些诧异,此次北伐的提议,众臣的态度出奇的一致,竟然没有一人有异议,跟历史上北伐前的准备完全不同。
“好!”刘禅从龙椅上站起,高声道:“既然众卿意见一致,那便即刻准备北伐事宜,此次北伐,相父总领军政,蒋琬、费祎负责粮草的调度,诸位将军各司其职,着手整顿兵马器械。”
众人齐声应诺道:“臣等领旨!”
此时,诸葛亮出列恭声说道:“陛下,臣有一奏表呈上,唤作《出师表》,望陛下应允亮当朝宣读。”
刘禅嘴角轻扬,心道这重头戏终于来了!
他也想看看这个时空下的《出师表》跟历史上的有何不同。
“允!”刘禅高声道。
诸葛亮清了清嗓子,将奏表摊开,高声诵读道:“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殷实,此乃北伐绝佳之机。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今陛下神武天纵,已据西凉之骏马,长安之雄关,荆襄之沃野,南中七郡,新定未久,亦输诚纳贡,当此之时,臣怎敢不尽肱骨之力,效命于疆场?”
“...观天下之三分,曹魏据中原而民疲,东吴守江东而势孤,陛下坐拥秦川之地,虎视河洛之地,此高光再世之机也,若不趁势北伐,恐贼据险固守,后图之难矣...”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西凉铁骑可出潼关,荆州水师可下襄樊,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陛下天资英断,远胜桓灵两帝,麾下良将,多过韩、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未央殿外已聚集了等候上朝的文武百官,秋天的微风带着些许凉意,却吹不散众人脸上的肃穆之色。
“咚!咚!”
悠扬的晨钟敲响,群臣开始分两列入殿。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衣袂摩擦的窸窣声和轻微的脚步声。
主角总是压轴出场,众朝臣等了约一炷香后,刘禅终于姗姗来迟。
刘禅刚定下的规矩,众朝臣早会时不必行跪拜之礼,只躬身行礼即可。
刘禅是个很务实的帝王,对于虚头巴脑的礼节能省则省,去掉过多的繁文缛节后,早会的效率反而提高了许多。
躬身礼完毕后,刘禅也不说话,而是先听诸葛亮等文臣武将禀奏国事。
经过刘禅改良之后的早会,没有太多假大空的口号,一切以务实出发,实事求是。
朝臣提出争议问题,其他人讲解决方法,若方法不合时宜,则另有其他人出言反驳,并说出反驳理由和新的解决思路,若两方争执不下,则由刘禅出面进行干预,一言而决。
当年袁绍雄踞河北之时,就因谋士众多,争论激烈,导致他不知该听谁的话,而袁绍此人好谋而无断,最终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饮恨河北。
蜀汉的早会很有意思,有种后世围在一起商讨议会的感觉,而刘禅开早会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务实,不说废话。
刘禅虽然年轻,但在后世也当过一段时间的领导,因而对于君臣之间的气氛把握的相当微妙,气氛紧张之时,偶然会蹦出一两句玩笑话,惹着众人笑一笑放松一下,气氛松散之时,他也会及时板起脸,将松散的状态拉回。
刘禅从即位到如今已有三年,三年时间整个益州被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君臣的早会上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先帝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君臣治理的都很用心,很多大臣都是跟随先帝东征西讨,才创下的这一片天地,所以他们比谁都懂得珍惜。
只要珍惜,治国之路才会走得更加的长远。
国事商议了一个时辰后,殿内忽然安静下来,刘禅敏锐地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样的紧张感。
几位大臣不自觉地挺直了腰背,目光频频投向诸葛亮。
刘禅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默然含笑不语。
良久,丞相诸葛亮整了整衣冠,当着群臣的面郑重其事地说道:“陛下,洛阳方面传来密报,曹叡效仿高祖伪游云梦之计,亲率大军兵临函谷关,司马懿为自保,以退为进,辞去大将军之位,退隐山林。”
“此乃北伐的绝佳之机,臣建议当即开启北伐之战!”
刘禅蹙了蹙眉,故作平静道:“此消息可否属实?”
“千真万确!”诸葛亮从衣袖中取出一件密信呈递上去,“此乃潜伏于洛阳的密探所书,盖有暗记。”
刘禅见密信后连连点头,随即环视群臣道:“确实是北伐的最佳良机,诸位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众臣闻言,皆面面相觑,但并未有一人出列反对。
太史谯周出列说道:“陛下,臣夜观天象,发现北方圣气淡薄,星曜黯淡无光,此乃天意示警,北伐可图也!”
片刻,马谡出列拱手道:“司马懿被迫隐退,魏军缺乏统筹全局的主帅,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
随后蒋琬和费祎交换了一个眼神,附和道:“臣等附议!”
此时董允站出沉声道:“陛下,北伐事关重大,虽有机可乘,但粮草、兵员、行军路线仍需要详加筹划一番。”
“董大人所言极是。”刘禅赞许点头道,“所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相父以为如何?”
诸葛亮目光迥异,拱手道:“臣以为可分两步走,第一从长安方面调兵遣将,做好出征的准备,第二则派遣细作深入魏境,探查虚实,若情报无误,则大军可直入函谷关。”
刘禅点点头,再次扫视群臣:“诸位可还有异议?”
令人意外的是,殿内一片寂静,就连一向谨慎的董允也默默点头。
看到这一幕,刘禅也有些诧异,此次北伐的提议,众臣的态度出奇的一致,竟然没有一人有异议,跟历史上北伐前的准备完全不同。
“好!”刘禅从龙椅上站起,高声道:“既然众卿意见一致,那便即刻准备北伐事宜,此次北伐,相父总领军政,蒋琬、费祎负责粮草的调度,诸位将军各司其职,着手整顿兵马器械。”
众人齐声应诺道:“臣等领旨!”
此时,诸葛亮出列恭声说道:“陛下,臣有一奏表呈上,唤作《出师表》,望陛下应允亮当朝宣读。”
刘禅嘴角轻扬,心道这重头戏终于来了!
他也想看看这个时空下的《出师表》跟历史上的有何不同。
“允!”刘禅高声道。
诸葛亮清了清嗓子,将奏表摊开,高声诵读道:“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殷实,此乃北伐绝佳之机。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今陛下神武天纵,已据西凉之骏马,长安之雄关,荆襄之沃野,南中七郡,新定未久,亦输诚纳贡,当此之时,臣怎敢不尽肱骨之力,效命于疆场?”
“...观天下之三分,曹魏据中原而民疲,东吴守江东而势孤,陛下坐拥秦川之地,虎视河洛之地,此高光再世之机也,若不趁势北伐,恐贼据险固守,后图之难矣...”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西凉铁骑可出潼关,荆州水师可下襄樊,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陛下天资英断,远胜桓灵两帝,麾下良将,多过韩、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