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邓艾的住处后,霍弋再次来到长乐殿。
此时的刘禅正在审核此次科考考生的姓名,斟酌这些人放在朝堂的哪个位置上合适。
“陛下,你确定要重用那个结巴?”霍弋皱着眉头问道。
刘禅头也不抬,继续埋头干活,轻声道:“绍先什么时候也学会以貌取人了?”
霍弋挠挠头,苦笑道:“末将没有,只是那邓范连说话都说不利索,如何能做到统领三军呢?”
“他看起来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刘禅抬头看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朕看人是不会错的。”
“放心,朕自有分寸。”
见刘禅的模样不像是在开玩笑,霍弋这才将此事作罢。
刘禅搁下毛笔,看向霍弋挑眉道:“对了,朕还没问,你是怎么把邓范请到成都来的?”
霍弋挠了挠头,讪笑道:“陛下,那小子倔得很,起初末将好言相劝他来川中,他死活不听,末将只好威逼利诱,甚至...”
说到这里,霍弋的脸颊微微泛红。
“甚至什么?”
“甚至拿他老娘的性命相要挟,那小子这才松口。”霍弋硬着头皮道。
“哈?”刘禅嘴角微抽,怔声道:“这是人干的事?”
霍弋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道:“末将这么做完全是陛下授意的。”
刘禅愣住了,气急道:“朕何时授意了?”
霍弋回道:“当初臣北上之前,陛下曾对末将说过,若是见到邓艾,能抚则抚,诱使他前往川中为官,若不能抚则杀之,不留后患,必要之时,可采用非常手段!”
刘禅一时语塞,抚额长叹。
好吧,确实是采用了非常手段。
但不管怎样,邓艾能来成都,这一切都值了。
这一世,将不再重复历史的悲剧,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剧情将不会再上演。
那一曲“一计害三贤”的绝唱,也将不复存在。
......
......
成都长乐街南侧。
邓艾带着母亲站在新赐的府邸前,两扇朱漆大门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泽,推开大门,迎面则是一道青砖影壁,绕过影壁,三进院落则是依次排开。
“这...这是陛下赏赐给我们的?”邓母的声音有些发颤。
“是...是。”邓艾垂首回应。
院落的甬道两侧,全是用青石板铺成,几棵银杏树亭亭如盖,枯黄的枝叶随风飘零。
穿过院子来到正院,只见五间厢房飞檐翅角,廊下宫灯悬挂,微风拂过,宫灯轻轻在空中摇曳。
正院的水榭亭台,假山林立,曲水流觞,池塘中的鱼儿在水中来回穿梭,颇为自在。
“娘,小心台...台阶。”邓艾磕磕巴巴的提醒道。
邓母被正院里的一切惊呆了,她与儿子出身寒门,自幼以耕种放牛为生,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偌大精致的院落,震撼之情无以言表。
“儿啊,这...”邓母红着眼眶,叹道,“我等何德何能,敢住如此佳院?陛下又为何如此厚待?”
邓艾挠着头,不敢出声言语。
然而就在此时,一道爽朗的少年声,在邓氏母子俩的耳边响起。
“因为朕看中了邓范的军事才能!”
听到声音,邓氏母子连忙转身,便是见到身着锦袍的刘禅缓步而来。
邓艾见后,连忙躬身而拜:“见...见过陛...陛下。”
邓母闻言大惊,也连忙跟着儿子行礼。
刘禅上前将两人扶起,目光看向邓母时,略显诧异。
邓母约莫四十来岁的年纪,眼角下的细纹,却掩不住眉眼间那份天然的温婉,粗糙的双手无意识地攥紧了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角。
“朕与邓范一见如故,邓范年纪轻轻,军事水准已堪比川中的许些将领,朕有意栽培邓范成为川中名将,不知伯母可同意否?”刘禅含笑说道。
“不敢不敢,犬子能被陛下看中,是他的福分,妾身又怎敢从中阻拦?”说着,邓母看向邓艾说道:“范儿,当年刘皇叔在新野城时,面对曹操十万铁骑,毅然决定携民渡江,此义举拯救了数万百姓,故刘皇叔仁德之名遍于四海...”
“如今汉室倾颓,曹魏窃器,陛下乃汉室正统,信义着于四海,今欲三造大汉,身边定然缺少智谋运筹之士,陛下既不嫌弃吾儿,委以重任,吾儿若不识时务,定会寒陛下求贤之心...”
“吾儿...”邓母紧盯着邓艾,温声劝道:“娘知吾儿之志,非池中之鱼,今既遇明主,时运难求,娘愿与吾儿定居成都,吾儿亦当一展平生才学,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说完,邓艾两行热泪流下,啜泣道:“儿,谨遵母...母亲教诲!“
在古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谢邀。
为实现孩儿之志,母亲甘愿付出一切。
参考孟母三迁。
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孩儿的重要性。
尤其像邓母这种读过书,温婉知性的女性。
邓艾面朝刘禅,伏地而拜:“臣...臣邓范拜...拜见陛...陛下!”
见邓艾认主,刘禅心中这才长舒一口气。
刘禅连忙上前将其扶起,含笑道:“邓兄请起,自此你我祸福相依,生死与共!”
邓艾连道不敢,躬身再拜。
刘禅看向邓母,抱拳道:“伯母,朕有个不请之情。”
“陛下但讲无妨。”邓母温和道。
刘禅沉思片刻,缓缓道:“邓兄如今应该到了行冠礼的年岁了吧?不知伯母可有起字?”
“尚未起字。”邓母看向刘禅温声道:“陛下若有意,不如代妾身为小儿赐字。”
刘禅沉吟片刻,轻声道:“邓范此名,太过平庸,缺乏才气,朕欲让邓兄改名为‘艾’,不知伯母意下如何?”
“邓艾?”邓母轻声嘀咕了一声。
“正是,孟子曾说‘知好色则慕少艾’,艾者,美好也。”刘禅笑着看向邓艾道。
邓母点点头,目光转向邓艾问道:“吾儿以为如何?”
邓艾咧嘴一笑,冲着刘禅拱手道:“臣...臣多谢陛...陛下赐名。”
刘禅摆摆手,继续说道:“至于邓兄的字,便以‘士载’两字称之。”
此时的刘禅正在审核此次科考考生的姓名,斟酌这些人放在朝堂的哪个位置上合适。
“陛下,你确定要重用那个结巴?”霍弋皱着眉头问道。
刘禅头也不抬,继续埋头干活,轻声道:“绍先什么时候也学会以貌取人了?”
霍弋挠挠头,苦笑道:“末将没有,只是那邓范连说话都说不利索,如何能做到统领三军呢?”
“他看起来不是很聪明的样子...”
刘禅抬头看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朕看人是不会错的。”
“放心,朕自有分寸。”
见刘禅的模样不像是在开玩笑,霍弋这才将此事作罢。
刘禅搁下毛笔,看向霍弋挑眉道:“对了,朕还没问,你是怎么把邓范请到成都来的?”
霍弋挠了挠头,讪笑道:“陛下,那小子倔得很,起初末将好言相劝他来川中,他死活不听,末将只好威逼利诱,甚至...”
说到这里,霍弋的脸颊微微泛红。
“甚至什么?”
“甚至拿他老娘的性命相要挟,那小子这才松口。”霍弋硬着头皮道。
“哈?”刘禅嘴角微抽,怔声道:“这是人干的事?”
霍弋挺直腰板,理直气壮地道:“末将这么做完全是陛下授意的。”
刘禅愣住了,气急道:“朕何时授意了?”
霍弋回道:“当初臣北上之前,陛下曾对末将说过,若是见到邓艾,能抚则抚,诱使他前往川中为官,若不能抚则杀之,不留后患,必要之时,可采用非常手段!”
刘禅一时语塞,抚额长叹。
好吧,确实是采用了非常手段。
但不管怎样,邓艾能来成都,这一切都值了。
这一世,将不再重复历史的悲剧,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剧情将不会再上演。
那一曲“一计害三贤”的绝唱,也将不复存在。
......
......
成都长乐街南侧。
邓艾带着母亲站在新赐的府邸前,两扇朱漆大门在阳光下泛着暗红的光泽,推开大门,迎面则是一道青砖影壁,绕过影壁,三进院落则是依次排开。
“这...这是陛下赏赐给我们的?”邓母的声音有些发颤。
“是...是。”邓艾垂首回应。
院落的甬道两侧,全是用青石板铺成,几棵银杏树亭亭如盖,枯黄的枝叶随风飘零。
穿过院子来到正院,只见五间厢房飞檐翅角,廊下宫灯悬挂,微风拂过,宫灯轻轻在空中摇曳。
正院的水榭亭台,假山林立,曲水流觞,池塘中的鱼儿在水中来回穿梭,颇为自在。
“娘,小心台...台阶。”邓艾磕磕巴巴的提醒道。
邓母被正院里的一切惊呆了,她与儿子出身寒门,自幼以耕种放牛为生,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偌大精致的院落,震撼之情无以言表。
“儿啊,这...”邓母红着眼眶,叹道,“我等何德何能,敢住如此佳院?陛下又为何如此厚待?”
邓艾挠着头,不敢出声言语。
然而就在此时,一道爽朗的少年声,在邓氏母子俩的耳边响起。
“因为朕看中了邓范的军事才能!”
听到声音,邓氏母子连忙转身,便是见到身着锦袍的刘禅缓步而来。
邓艾见后,连忙躬身而拜:“见...见过陛...陛下。”
邓母闻言大惊,也连忙跟着儿子行礼。
刘禅上前将两人扶起,目光看向邓母时,略显诧异。
邓母约莫四十来岁的年纪,眼角下的细纹,却掩不住眉眼间那份天然的温婉,粗糙的双手无意识地攥紧了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角。
“朕与邓范一见如故,邓范年纪轻轻,军事水准已堪比川中的许些将领,朕有意栽培邓范成为川中名将,不知伯母可同意否?”刘禅含笑说道。
“不敢不敢,犬子能被陛下看中,是他的福分,妾身又怎敢从中阻拦?”说着,邓母看向邓艾说道:“范儿,当年刘皇叔在新野城时,面对曹操十万铁骑,毅然决定携民渡江,此义举拯救了数万百姓,故刘皇叔仁德之名遍于四海...”
“如今汉室倾颓,曹魏窃器,陛下乃汉室正统,信义着于四海,今欲三造大汉,身边定然缺少智谋运筹之士,陛下既不嫌弃吾儿,委以重任,吾儿若不识时务,定会寒陛下求贤之心...”
“吾儿...”邓母紧盯着邓艾,温声劝道:“娘知吾儿之志,非池中之鱼,今既遇明主,时运难求,娘愿与吾儿定居成都,吾儿亦当一展平生才学,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说完,邓艾两行热泪流下,啜泣道:“儿,谨遵母...母亲教诲!“
在古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谢邀。
为实现孩儿之志,母亲甘愿付出一切。
参考孟母三迁。
由此可见,母亲对于孩儿的重要性。
尤其像邓母这种读过书,温婉知性的女性。
邓艾面朝刘禅,伏地而拜:“臣...臣邓范拜...拜见陛...陛下!”
见邓艾认主,刘禅心中这才长舒一口气。
刘禅连忙上前将其扶起,含笑道:“邓兄请起,自此你我祸福相依,生死与共!”
邓艾连道不敢,躬身再拜。
刘禅看向邓母,抱拳道:“伯母,朕有个不请之情。”
“陛下但讲无妨。”邓母温和道。
刘禅沉思片刻,缓缓道:“邓兄如今应该到了行冠礼的年岁了吧?不知伯母可有起字?”
“尚未起字。”邓母看向刘禅温声道:“陛下若有意,不如代妾身为小儿赐字。”
刘禅沉吟片刻,轻声道:“邓范此名,太过平庸,缺乏才气,朕欲让邓兄改名为‘艾’,不知伯母意下如何?”
“邓艾?”邓母轻声嘀咕了一声。
“正是,孟子曾说‘知好色则慕少艾’,艾者,美好也。”刘禅笑着看向邓艾道。
邓母点点头,目光转向邓艾问道:“吾儿以为如何?”
邓艾咧嘴一笑,冲着刘禅拱手道:“臣...臣多谢陛...陛下赐名。”
刘禅摆摆手,继续说道:“至于邓兄的字,便以‘士载’两字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