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很敬业,不到六点半就挨个敲门。
因为是步行前往的目的地,非工作物品留在最近的宾馆,摄制组只带上了必要的设备。
磨磨蹭蹭下了楼,当地宣传部派的向导已经在大堂等候多时。
向导是一位纳西族公务员,皮肤黝黑,体格健壮。
在街边的一个苍蝇馆子吃了早餐,就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大山深处进发。
“乌木村在海拔2100米,路况比较复杂,会越来越难走。”向导边走边说。
“您贵姓啊?”德光问。
“我姓和,和平的和,我叫和小强。乌木村就两个姓,一个和,一个木。古代纳西族,姓和的都是老百姓,姓木的都是贵族。”
古代纳西族四大谱系“禾、束、叶、梅”,“和”是“禾”的后裔,和姓是第一大姓。这是张哲翰在飞机上看纪录片知道的。
“你就是乌木村的吗?”宁妮问道。
“是的,不过出来工作很多年了。”
“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位姓木的老人家,是东巴文化专家?”
“有。老人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后人,是最了解东巴文化的人。我的大伯是他的女婿,娶了他两个女儿为妻。”
“两个?”宁妮转过头看着向导。
“乌木村与世隔绝,至今还保留着千百年前‘伙婚’的风俗,也就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不过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了山,村里也就剩下200多人了。”
山路蜿蜒而上,越走越窄,越走越崎岖。
沿着陡峭的山路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张哲翰他们喘很快话都说不出来。
右边是陡壁,左边是深谷,连一根拦阻的绳索都没有。
刚开始是一层薄雾,越往上走雾气越浓,直到10米之外看不清人。
“大家靠近一点,前面就是栈道了。”和小强高声提醒。
山路行至一座高耸入云的绝壁前就断了,往前延伸的是架空在绝壁上的栈道。
木板铺在横插进绝壁的圆木上,左边是扶手的绳子。
迷雾中隐约有人在说话,好像是英语。
张哲翰的脑海里浮现出机场那个红头发的外国人,看来他们昨天晚上也住在县城。
战战兢兢穿过了栈道,接着是一条羊肠小道,外国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快到了,再走一里地就是村口了。”和小强在前面喊。
-
“太美了,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一到村口,摄影师张朝阳迫不及待地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兴奋地拍了起来。
眼前是个豁然打开的盆地,确切的说是个山顶盆地。
四周环伺的群峰其实就是大山的尖顶,盆地最低处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从中间穿过,把盆地分割成两半,一半是绿色的农田。另一半是依山而建的村落。
一缕阳光,从尖峰之间的缝隙照了进来,将云雾撕开一道口子,掀开村落神秘的面纱。
村子里的房子全部由石块垒成,彼此相连,层叠向上,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
“张哲翰,一会儿你陪着德光去采访木大爷,我带摄影师去抢拍空镜,机会难得。”宁妮刚平复喘息就开始安排工作。
德光点点头,问和小强:“咱们直接去找木大爷可以吗?”
“没问题,他一个人住在最上面的房子里。”他伸手指着村落最高处,“一会儿村子会来,他应该已经安排好了。”
从村口进村要先往下走,穿过农田抵达河边。
河上有一座石桥,陆陆续续有村民赶着耕牛,荷着农具过桥走向农田。
或许是太阳出来的缘故,村子里的村民开始在屋顶把粮食摊开。
刚过石桥,就看见从石屋间的石阶上下来两个男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四十来岁,迎着张哲翰走了过来。
“这位是乌木村的村长,”和小强先介绍岁数大的男人,“这位是副村长,他们都姓和。”
“一大早就接到乡里的电话,本来应该早点出来迎接你们,来了一些外宾,安排了一下。”寒暄过后,村长领着爬上了石阶。
“外宾?平时村里游客很多吗?”张哲翰心里猜到了大概。
“平时几乎没什么人,路太难走,来旅游的人非常少。”村长边走边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天突然就多了起来。”
“他们是不是都想见木大爷?”张哲翰想确认一下。
“是啊是啊,木老爷子确实很有名。以前也有许多教授慕名来拜访他,主要都是调研巴东文字的事。”
在村子最北边的一栋两层石楼下,村长停住了脚步。
“你们自己进去吧,我已经安排好了。副村长陪着你们,我还有事,晚上你们摄制组就住村委会。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和村里其他房子一样,眼前的石屋也是用石块垒成的。只不过看上去更古老一些。
一位白发老人推门出来,德光赶紧爬上石阶,以免他下来迎接。
石屋分内外两间,只有一些木质家具,简朴陈旧。
张哲翰在石厅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
好像有说话的声音,但并不是有箭头的洞口传出的,而是左边的一个没有箭头的洞口。
张哲翰压低声音对和小强说:“你们在这里等我一下,我进去看看。”
和小强有些不放心:“还是我陪你去吧,万一你迷路,我会被问责的。”
“没事的,我不走远,搞不清楚方向原路返回就可以了。”张哲翰安慰他。
张哲翰向和小强要了打火机,一个人进了洞。
石洞蜿蜒,张哲翰摸索前行。
他并没有用打火机,登载舱里有手电筒,向和小强要打火机只不过是为了看起来合乎逻辑。
真要当面从后脑勺拿出个手电筒,一定会把这俩人吓尿。
手电筒是张哲翰专门订购的,野外专用,三档可变光。
张哲翰将按下电筒按钮,把亮度减到最弱。
拐了三个弯,前面有灯光,说话声清晰起来。
张哲翰按灭电筒,竖起耳朵。
是日语!
非非自动开启光幕进行翻译。
■ __
“应该就是这个方向了,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遗迹入口。”
“没有地图很难,我还是认为一个先去找姓木的老头。”
“嗯,我们分头行动,晚上在这里汇合。”
■ __
退避遗迹来不及,张哲翰现出鱼肠剑,身体紧贴在冰冷的石壁上。
脚步声并没有往这个方向来,而是渐行渐远。
张哲翰亮起手电,往刚才那些人说话的地方走去。
又是一个石室。
没刚才那个大,高度也矮一些。
同样有三个出口,但都没有木牌箭头。
地上散落着几张纸,张哲翰捡起一张,用电筒照着仔细察看。
是一张防潮包装纸,上面印着英文:“美军军用压缩饼干。”
张哲翰考虑要不要追上去,想了想打消了念头。
有三个洞口,不知道去了哪个,也许三个都是,刚才听到了“分头行动”。
不知道他们说的“行动”究竟是什么,等一等比较好。狐狸不露出尾巴是很难抓住的。
原路返回。在临近石厅的时候,张哲翰收起电筒,打着了打火机。
“你终于出来了。”和小强打着火把迎上来。
在副村长的引导下,顺着木牌箭头,经过了五六个石室,终于走出古洞,从村西的洞口出来。
张哲翰有一种玩迷宫游戏通关的感觉,也只是“通关”而已,还有不知道多少未达之处。
下山回到村委会的时候,阳光早已消失,石寨的上空又布满迷雾。
晚饭是村长请客,副村长作陪,菜是专门从村里找了两个村民在村委会做的。
张哲翰又借口爬山爬累了,找了个大碟子,扒拉了一盘菜,装了一大碗饭,回房间锁上了门。
喜欢天梯劫
因为是步行前往的目的地,非工作物品留在最近的宾馆,摄制组只带上了必要的设备。
磨磨蹭蹭下了楼,当地宣传部派的向导已经在大堂等候多时。
向导是一位纳西族公务员,皮肤黝黑,体格健壮。
在街边的一个苍蝇馆子吃了早餐,就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大山深处进发。
“乌木村在海拔2100米,路况比较复杂,会越来越难走。”向导边走边说。
“您贵姓啊?”德光问。
“我姓和,和平的和,我叫和小强。乌木村就两个姓,一个和,一个木。古代纳西族,姓和的都是老百姓,姓木的都是贵族。”
古代纳西族四大谱系“禾、束、叶、梅”,“和”是“禾”的后裔,和姓是第一大姓。这是张哲翰在飞机上看纪录片知道的。
“你就是乌木村的吗?”宁妮问道。
“是的,不过出来工作很多年了。”
“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位姓木的老人家,是东巴文化专家?”
“有。老人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后人,是最了解东巴文化的人。我的大伯是他的女婿,娶了他两个女儿为妻。”
“两个?”宁妮转过头看着向导。
“乌木村与世隔绝,至今还保留着千百年前‘伙婚’的风俗,也就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不过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了山,村里也就剩下200多人了。”
山路蜿蜒而上,越走越窄,越走越崎岖。
沿着陡峭的山路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张哲翰他们喘很快话都说不出来。
右边是陡壁,左边是深谷,连一根拦阻的绳索都没有。
刚开始是一层薄雾,越往上走雾气越浓,直到10米之外看不清人。
“大家靠近一点,前面就是栈道了。”和小强高声提醒。
山路行至一座高耸入云的绝壁前就断了,往前延伸的是架空在绝壁上的栈道。
木板铺在横插进绝壁的圆木上,左边是扶手的绳子。
迷雾中隐约有人在说话,好像是英语。
张哲翰的脑海里浮现出机场那个红头发的外国人,看来他们昨天晚上也住在县城。
战战兢兢穿过了栈道,接着是一条羊肠小道,外国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快到了,再走一里地就是村口了。”和小强在前面喊。
-
“太美了,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一到村口,摄影师张朝阳迫不及待地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兴奋地拍了起来。
眼前是个豁然打开的盆地,确切的说是个山顶盆地。
四周环伺的群峰其实就是大山的尖顶,盆地最低处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从中间穿过,把盆地分割成两半,一半是绿色的农田。另一半是依山而建的村落。
一缕阳光,从尖峰之间的缝隙照了进来,将云雾撕开一道口子,掀开村落神秘的面纱。
村子里的房子全部由石块垒成,彼此相连,层叠向上,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
“张哲翰,一会儿你陪着德光去采访木大爷,我带摄影师去抢拍空镜,机会难得。”宁妮刚平复喘息就开始安排工作。
德光点点头,问和小强:“咱们直接去找木大爷可以吗?”
“没问题,他一个人住在最上面的房子里。”他伸手指着村落最高处,“一会儿村子会来,他应该已经安排好了。”
从村口进村要先往下走,穿过农田抵达河边。
河上有一座石桥,陆陆续续有村民赶着耕牛,荷着农具过桥走向农田。
或许是太阳出来的缘故,村子里的村民开始在屋顶把粮食摊开。
刚过石桥,就看见从石屋间的石阶上下来两个男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四十来岁,迎着张哲翰走了过来。
“这位是乌木村的村长,”和小强先介绍岁数大的男人,“这位是副村长,他们都姓和。”
“一大早就接到乡里的电话,本来应该早点出来迎接你们,来了一些外宾,安排了一下。”寒暄过后,村长领着爬上了石阶。
“外宾?平时村里游客很多吗?”张哲翰心里猜到了大概。
“平时几乎没什么人,路太难走,来旅游的人非常少。”村长边走边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天突然就多了起来。”
“他们是不是都想见木大爷?”张哲翰想确认一下。
“是啊是啊,木老爷子确实很有名。以前也有许多教授慕名来拜访他,主要都是调研巴东文字的事。”
在村子最北边的一栋两层石楼下,村长停住了脚步。
“你们自己进去吧,我已经安排好了。副村长陪着你们,我还有事,晚上你们摄制组就住村委会。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和村里其他房子一样,眼前的石屋也是用石块垒成的。只不过看上去更古老一些。
一位白发老人推门出来,德光赶紧爬上石阶,以免他下来迎接。
石屋分内外两间,只有一些木质家具,简朴陈旧。
张哲翰在石厅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
好像有说话的声音,但并不是有箭头的洞口传出的,而是左边的一个没有箭头的洞口。
张哲翰压低声音对和小强说:“你们在这里等我一下,我进去看看。”
和小强有些不放心:“还是我陪你去吧,万一你迷路,我会被问责的。”
“没事的,我不走远,搞不清楚方向原路返回就可以了。”张哲翰安慰他。
张哲翰向和小强要了打火机,一个人进了洞。
石洞蜿蜒,张哲翰摸索前行。
他并没有用打火机,登载舱里有手电筒,向和小强要打火机只不过是为了看起来合乎逻辑。
真要当面从后脑勺拿出个手电筒,一定会把这俩人吓尿。
手电筒是张哲翰专门订购的,野外专用,三档可变光。
张哲翰将按下电筒按钮,把亮度减到最弱。
拐了三个弯,前面有灯光,说话声清晰起来。
张哲翰按灭电筒,竖起耳朵。
是日语!
非非自动开启光幕进行翻译。
■ __
“应该就是这个方向了,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遗迹入口。”
“没有地图很难,我还是认为一个先去找姓木的老头。”
“嗯,我们分头行动,晚上在这里汇合。”
■ __
退避遗迹来不及,张哲翰现出鱼肠剑,身体紧贴在冰冷的石壁上。
脚步声并没有往这个方向来,而是渐行渐远。
张哲翰亮起手电,往刚才那些人说话的地方走去。
又是一个石室。
没刚才那个大,高度也矮一些。
同样有三个出口,但都没有木牌箭头。
地上散落着几张纸,张哲翰捡起一张,用电筒照着仔细察看。
是一张防潮包装纸,上面印着英文:“美军军用压缩饼干。”
张哲翰考虑要不要追上去,想了想打消了念头。
有三个洞口,不知道去了哪个,也许三个都是,刚才听到了“分头行动”。
不知道他们说的“行动”究竟是什么,等一等比较好。狐狸不露出尾巴是很难抓住的。
原路返回。在临近石厅的时候,张哲翰收起电筒,打着了打火机。
“你终于出来了。”和小强打着火把迎上来。
在副村长的引导下,顺着木牌箭头,经过了五六个石室,终于走出古洞,从村西的洞口出来。
张哲翰有一种玩迷宫游戏通关的感觉,也只是“通关”而已,还有不知道多少未达之处。
下山回到村委会的时候,阳光早已消失,石寨的上空又布满迷雾。
晚饭是村长请客,副村长作陪,菜是专门从村里找了两个村民在村委会做的。
张哲翰又借口爬山爬累了,找了个大碟子,扒拉了一盘菜,装了一大碗饭,回房间锁上了门。
喜欢天梯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