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赶路人-《猫12》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昨晚大古晚上赶路,窝在凳子上睡觉。胳膊腿蜷曲,只能凑合,难啊是。路途遥远,不方便,吃饭睡觉能省则省。没办法讲究。

  人是自欢安逸的。没有条件就创造奇迹。

  大古适应能力强,昨天没敢喝点水,忍着吧,喝了水又得找厕所。耽误时间,还不一定结果如何。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大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办法化解。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大古个子高大,委屈自己挤挨,连翻身都不能。他一个姿势,熬夜,浑身酸疼,地方狭窄,稍微一动就从凳子上掉下来了。

  夜色由深到浅,东方渐渐亮了。

  大古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

  待着比干点活都累。

  他眼睛酸涩,脸色不好,看起来萎靡不振。

  忍耐一下,前面的路会好起来的。

  大古不会想动,他太累了。

  没到目的地,离不开这个行走的骡车。

  “知足吧,起码没让你在地上跑。”车把式调侃。

  “嗯,我没问题,等一下我出去松懈一下。地方太憋闷,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大古是见过世面的人,他享得了福也吃的了苦。能屈能伸,是个人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v式。无所谓好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人生。

  大古睁着眼睛,看云在飞快流动。好神奇的事情。前一段路,一朵云也没见到,这会儿黑云白云,轮番上阵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大古突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说好的雨没来,不影响行程安排。时间过的好快,他一夜没睡,天亮了,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影响白天的状态。

  白天的风景不错,沿途风土人情,变化很大。

  从低矮的草房,大片的黄土,到小草半遮挡的地面,现在进入的地方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大古的心情舒畅了,旅行的路上 是长见识的过程。

  他不觉得饿,也许是这些日子以来,长胖了,抗饿,消耗的都是储存的能量。

  一个人顺其自然吧。

  大古前些日子,还为体重的事发愁。

  他体态不错,体脂率保持正常水平。

  大古知道,一个人的自制力是做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

  他讨厌长胖,单是那多出来的肉就是负担。

  每天多背一公斤很累了,长期以来那很无奈。体态臃肿,影响观瞻。

  人生是一场旅行,对他来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天气越来越热。

  大古感慨“地大物博。”

  一个人的见识就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大古眼睛不够用了。他看到路边有一间间的棚子,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老哥,这地里为什么有这么多棚子?”大古问赶车的男人。

  “我不晓得。”车老板也是一头雾水。

  地里的玉米苗,有膝盖那么高了。大古越看越开心。

  只要是不断丰富的物种,都让人耳目一新,引起大古的惊叹。

  “好聪明的人,因地制宜,根据情况改变种植的节奏,最大限度创造美好。”

  大古对赶车的人说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里有农民在忙碌着。

  一垄垄的苗整整齐齐。

  “这是花生秧子。”大古突然觉得自己也很聪明,认识那么多农作物,看来游历是增长了不少见识。

  大古一样样显摆自己的见识。

  一种自豪感发自内心。

  俩人逗嘴聊天,天南海北扯闲篇。

  路上走着走着花就开了,有话说时间过的好快啊。

  大古看看外面白杨林绵延不断。

  “好壮观!”

  千万年的进化史,人类文明大步向前。

  大古好胜心来了来了,要和车老板比比谁的知识多。

  无非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事,详细介绍一下。

  “你知道吗?冬小麦和春小麦口感差别很大呢?”大古显摆显摆自己刚学会的知识。

  车老板不徐不急,他摇摇头。故意不说话。

  大古忍不住了,他滔滔不绝,开始宣传小麦。

  “冬小麦就是秋末种植的,能过冬的小麦。一般种在不太冷的地方。在太行山脉种植很多的冬小麦。”大古停了一下,“小麦是北方人的主要农作物,粮食产量高低关系到人们的肚子饥饱,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做了很多创新品。”

  赶车的人,眯着眼睛,像是在听大古讲的话,又好像独自享受路上风景。

  大古说到兴头,刹不住车了。

  “面条,包子,饺子,馒头,大饼,太多了,说不完。”

  “我们去尝尝鲜,怎么样?”

  说到吃,大古双眼发光,肚子咕咕叫,是到了喂饱肚子的时候了。

  赶车的人被勾起馋虫,他急不可待。

  “行啊,吃什么?你决定吧。我就带个肚子,没意见。”

  两个人相视而笑。

  车子继续向前走。大古东张西望,寻找美食。

  会吃的人,性格阳光。

  大古也不知道吃什么饭。一切都是随机而定,未知充满诱惑力。吃饱喝足好干活。谁都懂的道理。

  车子在一家路边小店,停下来。

  大古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撞大运吧。好不好吃只有吃到嘴里才能判断。

  店里是一对老夫老妻,看上去朴实无华。

  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只有一间房,屋子地面是黄土地。墙壁斑驳,很多年没有装修了。到处都是历史痕迹。

  大古和赶车的人走进来,也不等招呼,就近安排坐在门口位置。

  老婆婆走路还算硬朗。她拿着抹布,在干净的桌子上又擦了擦。说“两位客人想吃点什么?我这店小,吃的有炒菜,臊子面,韭菜鸡蛋饺子,还有烧麦。”

  大古凭感觉,在这里能吃到正宗的“韭菜鸡蛋饺子”他眼尖,看到店旁边有个小菜园,头茬韭菜长势喜人。他还听到了鸡叫声。

  “婆婆,妥了,韭菜鸡蛋饺子,入乡随俗。就不要其他的吃食了。先来二斤饺子,来壶酒,饿了,能快点煮好吗?”大古安排的明明白白。

  有时候直觉很准,大古点东西,恰到好处。店里的拿手菜也有几样。

  老爷爷听着他们的对话,已经开始忙活了。

  饺子是刚包好的,水现烧。噼里啪啦,一通忙和,大古吃上了香喷喷的手工水饺。

  运气好,什么也不愁。

  大古他们想什么有什么。

  饺子果然好吃。

  价格也不贵。

  老人热情款待他俩,像是对待亲戚一样。

  聊到最后,老人说什么也不收饭费了。投缘的人都是故友重逢。

  吃饱肚子,大古偷偷把钱藏在盘子下面。

  “怎么可能不给钱?老人家不容易啊。多给点儿,聊表心意。”大古是个实诚人。

  他想如果自己走了,老人发现钱会是什么反应?

  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