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修补城墙-《且隋》

  大兴城,在修建完成之初,绝对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是最巨大的城市。

  至少在东都完工之前!

  阿布记得,在自己的前世,曾经有这样一组数据。

  大兴城,是汉长安城的二点四倍,是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的七倍,比后来举世闻名的“团城”巴格达城大六点二倍。

  当然,现在的规模、人口和繁华,肯定是比不上东都洛阳城的。

  可即便是如此,当阿布带着自己的部队,沿着整个城市的外围做拉练的时候,还是为老祖先的宏伟设计和建筑能力所叹服。

  但是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

  原来,这大兴城的部分城垣,不知道为什么原因,竟然是残缺的。

  很明显,是出于某种原因而停建、缓建。

  有地方的城砖,竟然被周围的居民、官府拆掉、搬走,挪作其他建筑的用材。

  这,这样子的话,城防可能会出大问题。

  试想,等周边愈演愈烈的乱匪,沿着这四周城垣遍及的缺口,蜂拥而入!!

  自己就是有千军万马,也难以保证代王杨侑的绝对安全。

  城破,即使杨侑不出问题,可自己这些负责保卫大兴城、保卫杨侑的部队,都会难辞其咎!

  这个问题,可容缓不得啊。

  阿布立即叫停拉练的队伍,派出数路斥候,沿着城廓细细勘查和记录每处缺口的详细情况。

  这还不放心,阿布又亲自骑着马,带着卫队,一处处的查看了个遍。

  这一看,就花掉了阿布近四五天的功夫。

  “殿下,给您看一样东西!”

  “您看了,可一定不要太过吃惊!”

  在文华殿的偏殿内,阿布趁杨侑休息的功夫,从怀里抽出一个小卷轴,递给杨侑。

  杨侑以为又是什么奇技淫巧的好东西,于是兴致勃勃地打开来看。

  可看着看着,脸色就变了。

  “二十八处?这么多?不是说这大兴城都建造完毕好久了?怎么还有缺口?”

  杨侑吃惊而愤怒地问。

  “稍安勿躁!”

  “这里面,肯定有文章,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是,咱们如何在没发生祸事之前,抓紧把这些城防漏洞堵住!”

  “这才能保证咱们,万无一失!”

  阿布说道。

  杨侑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忙收起奏折。

  监国期间,如果置之不理出了事,小了算自己失察之过,大了就要玩忽职守就可能被废啊!

  不妥,不爽,不美!

  “子灿,都仔细记录了?”

  “殿下,臣已经亲自到每一处地方看过,有的宽达十五六丈,有的也就不及丈余。”

  “详细的数字,尽在其中。”

  “臣看缺口近左,还堆积着不少砖石材料,现在补修完善,还算不晚!”

  阿布诚恳地向杨侑进言。

  “好,咱们得赶快和卫老商议此事!”

  “走,你也跟着,好详细介绍其中的关窍之处!”

  杨侑拉着阿布的手,说道。

  “我,我一个带兵的,合适吗?”

  阿布有点不想去。

  并不是他不敢见卫玄,而是因为这事情吧,就是一块泥巴,抓一手不仅会脏了手,还会引出天大的麻烦。

  能干这样事情的人,哪个的脑袋不比自己大?

  说不定,其中还有对自己不错、和老爹关系很深的故交前辈呢!

  “我说合适就合适!”

  “这事情,你躲不了!”

  “因为,这事现在是你发现的,而且最了解情况,虽然也许有人早知道,但就是故意装糊涂。”

  “可现在你知道了,就是当事人!”

  “再说了,这城防出事,你以为我能保你周全吗?爷爷能保你周全吗?”

  “朝廷的法度,可是放在那儿呢!”

  杨侑的一番肺腑之言,让阿布没了推诿的余地和理由。

  十岁的杨侑,不要以为他小,但长期处在特殊位置,又有多次监国的经验。

  他对于朝廷内外的龌龊,早就有了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朝中事,遇上了,就躲不过!

  权力,位置,会催熟一个人的心智。

  更何况,是一个即将在未来执掌世界第一大国权柄的人!

  他们,都是怪物,不可以常人论。

  对于城垣缺口中存在的朝政风险,他心知肚明!

  卫玄,作为辅佐杨侑西京留守的朝官,算是除代王杨侑之外,官位最高,权力也最大。

  因为,他还是太傅。

  按照广皇帝的旨意,允许他遇事如不便上奏,可自行裁处决断。

  并,敕令杨侑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卫玄卫文升。

  卫玄现在的办公地点,就在文华殿不远,是一排西官衙正中的一间。

  大兴宫旁边的文华殿,这也是杨侑监国期间常朝的地点。

  如果常朝之后还要开小会,就可以去文华殿后面的偏殿,那儿是杨侑日常办公的地方。

  杨侑在偏殿坐好,想了一会儿。

  然后差当值的内官去请京兆内史、刑部尚书卫玄前来议事。

  “臣卫文升参见代王殿下!”

  不一会儿,身穿紫色官服的卫玄走进偏殿。

  杨侑见到,忙离开案几,上前搀住七十有二的卫文升。

  并让阿布端过锦墩,让他做好,然后才回到自己的案几旁坐下。

  “殿下唤臣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韦老爷子拱拱手,面容和善地问这个监国的小学生。

  “卫卿,本王手里有一封奏疏,还请内史大人过目。”

  说完,杨侑从案子上拿起阿布方才交给他的东西。

  阿布上前,接过奏疏,走近卫玄,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他。

  卫玄接过奏疏,却没有立即打开看,而是看了看阿布,微笑着点点头。

  然后,他才慢腾腾地打开这份卷起来的奏疏。

  看着看着,他的颜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真是岂有此理,大胆妄为,这帮人,真是欺上瞒下,虚应其事!”

  老于仕宦的卫玄,一看到奏疏中的内容,立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也想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殿下,这奏疏是谁人所为?”

  卫玄皱着眉头问道。

  “就是他,杨子灿!”

  杨侑一点也没掩饰。

  直接伸出手指,就指了指已经躲得远远的阿布。

  “哦,原来是杨左武侍率!”

  “字儿写得不错。走近些,说说是怎么发现的?”

  卫玄再次看向阿布契郎,脸色又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阿布小步向前,走近两人,深施一礼。

  然后,不亢不卑地将自己这十几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讲述了一遍。

  “嗯,很好,还能自己亲自查看一遍,非常难得!”

  卫玄先表扬了阿布一句。

  然后,脸色一正,说道:

  “你说的不错,这么大的城防漏洞,的确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有乱贼从此突入,我等就是有千军万马,也难以防备阻挡!”

  “到时候,不仅西京城老百姓遭殃,就是代王殿下的安危,也会不保。”

  “即使将来能击退来寇,但恶果已成,届时每一个守城之人,一定都脱不了防卫不力、城破失察的干系!”

  “这事情,拖延不得,得立即解决才益!”

  卫玄能这么说,自然是为这事定了调。

  只见他一拱手,向杨侑说提议道:

  “殿下,我看还事情要立即着手解决!”

  “现今,宇文恺大人刚刚不幸去世,只好急诏工部侍郎柳肃柳大人,仔细商议才好。”

  “可!不知还需要哪些部门的人,参与此事?”

  杨侑答应了卫玄的提议,接着又问这事情实施的方略。

  “工部、民部、城防,都得参加!只是尚书大人们都已随王上东征,只好让其侍郎们参与,也可。”

  “好,来人,诏工部刘肃大人、民部韦津大人,以及城防司人等,一应参与!”

  内官领命,便出殿喊人去了。

  事情办得还算顺利。

  因为这事,杨侑和卫玄根本没提为什么拖延至此、追究责任的事。

  现在,只是想亡羊补牢而已,所以大家也算尽心尽力。

  现在,最大的问题,却是筑城的人手民夫的问题!

  工部的工匠足够,就是缺乏卖力气的。

  因为,现在的民夫劳役,已经被广皇帝征发许多去了东北。

  而大兴城的缺口,却是时间紧任务重!

  想要再发诏令,征调四周各处的民夫,那还不得黄花菜也凉了?!

  其实,现在匪患的情况,只要是个清醒的能接触外边信息的人,都明白征调民夫短期内是不可能的事。

  这修补城墙的事情,关键都在时间上!

  怎么办?

  似乎无解!

  正当大家焦头烂额地争吵之际,左武侍率阿布上前,斗胆提了一个建议。

  什么建议?

  用兵!

  就是用军营中的近三十万驻军,禁军和府兵。

  这个主意一出,众人皆惊。

  军人改筑城大军,既无先例,又无礼法。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啥意思?

  就是说武器和军队,只可在战、在祀,不能挪作他用,否则对社稷不利!

  阿布的想法,的确有些惊世骇俗,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朝堂上像炸了窝一样,民意汹汹。

  好多人,虽然不好当面指责这个老相识的后生晚辈,但言语之间已经很不客气。

  年轻人,要知轻重啊!

  倒是最大的官卫玄和最大的王杨侑,脸上却露出如释重负的欣慰笑意。

  事急从权!

  修城这个事,可一点儿不是闹着玩的,松缓不得。

  卫玄甚至有预感,西京城的这事,恐怕不仅不那么简单,说不定这里面会牵扯出了不得的大事。

  赶早不赶晚,输不起!

  “咳咳,好了,大家已经议论好久了,我也听了大家的意思!”

  “不可否认,当前最能及时快速解决城防之急的办法,还是左武侍率杨子灿的提议!”

  “故,我个人附议!”

  卫老爷子也不看大家诧异的眼色,就直接表明了态度。

  见到京兆内史都这样说了,其他的官员也立马熄灭了不同的声音。

  他们全都将目光,对准殿中几案之后端坐的杨侑。

  “事急从权,刻不容缓!”

  “杨侍率的法子,孤看着很不错!”

  “现在大家就商议商议,如何在保证防卫不出疏漏的同时,抽调率府武卫,尽快修堵大兴城城墙缺漏之处!”

  杨侑一言而决。

  他的话,直接将问题的焦点,指向了如何使用驻军上面,能不能用的事直接跳过去了。

  接下来,就没有阿布什么事情了。

  他乖乖地缩在人后面,充当鹌鹑。

  现在,他只要听招呼就好了,深藏功与名才是处世之道!

  这时,阿布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原来,杨侑监国在礼制上还有了一个前朝没有的创举!

  为了适应太子监国发布诏令的问题,朝廷专门为此制作了一个“印”。

  以前,可没有这记录!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印玺并不是真正的印。

  而是一个特别的印符,叫做“双龙符”。

  阿布私下里便问过卫老爷子。

  才知道,原来皇帝身边最重要的印信是“玉玺”,而“符”是比玺的地位要低一点的存在。

  所以,在太子监国的时候,既然不能用玺,就给监国储准备了符!

  这就是一块纯金打制,上有双龙的牌符。

  算是“准玉玺”,叫做双龙符。

  杨侑的老子,当年就是用过他。

  在监国期间,太子在各种发布的命令文书上,盖上这个双龙符之后,就具有了监国诏令的法律性质。

  如果遇到紧急军情和战事,也可以用这个“双龙符”调遣军队,应付危局。

  阿布连连点头。

  现在看来,这杨侑可真是在监国期间,拥有相当的军政大权。

  等双龙符印在调大军修筑大兴城缺口的诏令上面,这事儿就飞快地决定和执行了起来!

  六率、卫府、城防驻军,轮流抽调,全面开工。

  没几天,大兴城已经停建荒废好久的城郭工地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十万“力工”。

  只是,这些“力工”明显不同往日的样子。

  衣物非常整齐划一,军装短袄子!

  不见了往日的衣衫褴褛,这些精壮的汉子施工的速度和力度,非常之高!

  这期间,阿布的左卫率被抽调了五次,劳动量还是很可观。

  但阿布提前就告诉众人其中的利害之处,所以大家也没多少怨言。

  即使有的贵公子不太高兴,但都将满腹的怨恨,朝向了当初负责城郭修建扫尾的那些官员。

  这事儿,没完!

  回头一定要鼓动家里的老子娘,查查!

  大业九年三月中,经过日夜抢修,大兴城外郭城部分城垣缺口,一一被封堵完成。

  大兴城城市的总体格局,也因此基本形成。

  城防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期间,广皇帝东征的消息不断传入大兴城。

  皇帝先是到了涿郡,汇集大军,然后开始向高句丽边境进发。

  这一次的部署,和去年东征时的一模一样,依然是水陆并进。

  陆路大军,统军大将仍然是宇文述。

  只不过没了于仲文,却变成了杨义臣为副帅,带领大军从鸭绿江直奔平壤。

  水路大军,依旧由来护儿统领,从东莱郡(胶东半岛)海路进发,直逼王都城。

  具体的合兵策略,依然是两军在王都城外围会合,再共击之。

  杨广,则坐镇襄平城,全盘指挥。

  他自带一支人马,则分道横向进击,平推沿途城池。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二次东征的前夕,当初一次东征时陆路大军的实际话事人于仲文,重病出狱后不久,便病死家中。

  时年,六十八岁。

  时风日紧,但春天的脚步,已经悄悄走进大隋南北。

  大兴城的桃花、梅花,四处怒放。

  特别是皇宫后苑,端的是花枝遍布,宛如锦海。

  招引得蜜蜂、蝴蝶,漫天飞舞,嗡嗡嘤嘤。

  好一个三月天。

  三月丙子,济北人孟海公起兵为盗,众至数万。

  庚子,北海人郭方预聚徒为贼,自号卢公,众至三万,攻陷郡城,大掠而去。

  五月丁丑,荧惑入南斗。

  己卯,济北人甄宝车聚众万余,寇掠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