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太原市小店区非遗-牺汤习俗、王琼传说、小儿葫芦散-《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太原市小店区非遗三绝:牺汤习俗、王琼传说与小儿葫芦散的文化解码

  在太原市小店区这片承载着三晋文明厚重底蕴的土地上,牺汤习俗的醇香、王琼传说的智慧、小儿葫芦散的药香,共同构筑起一座独特的非遗文化殿堂。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更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牺汤习俗:三伏天里的千年传承

  历史渊源与祭祀密码

  小店牺汤习俗始于周代“牺牲祭祖”仪式,西周贵族以全羊祭祀祖先后,将羊肉连汤分食族人。

  北齐时期,少数民族涌入晋阳带来养羊技术,羊逐渐成为百姓祈雨祭祀的核心供品。

  据《太原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小店区40余个村庄形成“六月六祭天祈雨,煮全羊分食”的习俗,村民相信羊肉的温热可驱散瘟疫,保障丰收。

  这一习俗在2007年列入山西省首批非遗名录,成为晋阳文化的重要符号。

  工艺特色与食用智慧

  牺汤以羯羊(阉割公羊)为主料,配羊头、羊脸、内脏等,经“三浸三洗”去腥:整羊入沸水焯烫后,换清水加小茴香、花椒、葱姜慢炖两小时,肉熟汤浓时捞出切片。

  食用时配盐、胡椒、辣椒面调味,佐以本地切饼。

  其独特之处在于伏天食用——三伏天喝汤后汗流浃背,民间认为可“排毒祛湿”,傅山先生更以此为基础研制八珍汤,赋予其健脾和胃的药用价值。

  现代传承与文化创新

  省级非遗传承人武建忠在“鹏程旺老味道”餐馆坚守40余年,坚持用大锅熬制、小锅调味的传统工艺。

  其女武绚作为区级传承人,通过抖音直播展示选羊、焯水、熬汤全过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2025年小店区成立牺汤协会,推出“牺汤文化节”,将传统习俗与研学旅游结合,游客可体验从杀羊到成汤的全流程。

  二、王琼传说:明代重臣的民间记忆

  历史人物与传说体系

  王琼(1459-1532)出生于小店区刘家堡村,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明代三重臣”。

  其传说以出生、求学、从政为核心,形成三大故事群:

  出生异象:传说王琼出生时,家中井水突然沸腾,父亲认为这是“文曲星下凡”的征兆。

  科举传奇:赴京赶考途中,王琼曾用计谋帮助村民驱赶蝗虫,后高中进士。

  平叛智慧:宁王朱宸濠叛乱时,王琼力荐王守仁任赣南巡抚,并提前部署防御,民间称其为“未卜先知的兵部尚书”。

  文化价值与传播创新

  王琼传说以刘家堡村为原点,通过“王氏家谱”“村史馆”等载体传承。

  2024年刘家堡村打造“王琼文化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其平定宁王叛乱的场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与山西大学合作开发的“王琼传说AR游戏”,让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古建筑解锁传说片段,使历史人物走进现代生活。

  三、小儿葫芦散:傅山秘方的现代重生

  药方溯源与制作工艺

  小儿葫芦散源于明末清初医家傅山的秘方,1639年傅山在太原大宁堂药铺创制此药。

  其配方含橘红、茯苓、朱砂等13味药材,以“葫芦蛾”(一种特殊昆虫)为君药,需经“三研三筛”:葫芦蛾单独研细后,与冰片、琥珀二次配研,最后与其他药材混合过80目筛,确保药效均匀。

  2011年该药方列入太原市非遗名录,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山西省名牌产品”。

  科学验证与临床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小儿葫芦散中的橘红含柚皮苷,可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天竺黄中的竹红菌素具有抗炎作用。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数据显示,该药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有效率达92%,且无西药副作用。

  2018年“小儿葫芦散”入选首批“山西名药”,全国超500家医院将其作为儿科常用药。

  产业升级与文化输出

  大宁堂药厂建立Gmp认证生产线,年产量达200万盒,产品出口至东南亚。

  2024年推出的“葫芦散文创套装”,包含药丸、香囊、绘本,通过“药食同源”理念吸引年轻家长。

  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清宫医案展”,复原了清代太医院使用小儿葫芦散的场景,彰显其历史地位。

  四、非遗生态的系统性保护

  小店区构建“三维保护”体系:

  空间保护:在刘家堡村、文瀛公园等地设立非遗工坊,形成“生产性保护基地”。

  数字保护:与华为合作建立非遗3d建模中心,完成87项非遗数字化存档。

  教育保护:将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开发“非遗进校园”教材12套。

  从牺汤习俗的千年传承到王琼传说的智慧演绎,从小儿葫芦散的药香弥漫到非遗生态的系统构建,小店区非遗项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社会价值重构的资源。

  在数字技术赋能与传统技艺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这些非遗瑰宝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着独特的小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