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故城县非遗:贡面、捏骨、架鼓、颜料制作与针灸的千年传承
衡水市故城县,这座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舌尖上的贡面到指尖上的捏骨,从鼓声震天的架鼓到色彩斑斓的颜料制作,再到悬壶济世的针灸技艺,每一项非遗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故城的文化脉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坚韧。
一、龙凤贡面:运河畔的舌尖传奇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龙凤贡面,起源于明代故城镇齐氏家族,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因其细如丝、白如雪、空如竹、韧如藤的独特品质,被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成为宫廷御用美食。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选用当地高筋面粉、鸡蛋、香油、盐和水五种原料,经过和面、搋面、开条、接条、搓条、桄纤、分面、抻面等2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成。成品分为圆条空心的龙须面与扁条平直的凤尾面,煮后汤清味厚,入口细腻柔软,富含营养且易消化。
传承与发展
2006年,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六代传承人刁建民,近4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面案前,从凌晨3点的和面到中午的抻面,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他的心血。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故城龙凤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限定为故城镇、青罕镇、郑口镇三镇。如今,故城县有30余家贡面制作作坊,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龙凤贡面已成为故城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殷氏五行捏骨:悬壶济世的中医瑰宝
历史传承与技艺精髓
殷氏五行捏骨,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殷氏先祖创立的中医馆,历经十五代传承,形成了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辩证诊治手法,通过热效力渗透结合热力、压力与药力治疗骨伤及颈椎腰椎疾病的独特疗法。第13代传承人殷树柏拓展技艺,第14代殷丙森完善手法用药体系,第15代传承人殷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技法曾获乾隆御赐“江北第一家”匾额,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床应用与文化价值
殷氏五行捏骨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捏、揉、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故城,殷氏五行捏骨已成为当地人信赖的民间疗法,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治疗。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中医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案例。
三、运河传统架鼓:鼓声震天的民间艺术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运河传统架鼓,发源于故城县武官寨村,已有超过百年的传承历史。其诞生与运河沿岸的商贸繁荣密切相关,早期作为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的伴奏形式,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表演体系的民间艺术。2017年,运河传统架鼓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形式以架鼓为核心乐器,配合铙、钹等打击乐器,形成多声部合奏结构。节奏特征强调强弱交替与复杂变奏,常用“紧三槌”“慢五槌”等传统技法。表演规模通常由数十名鼓手组成方阵,通过队形变换增强视觉表现力,曲牌保留了《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等传统套路。
传承与保护
运河传统架鼓的传承以家族传承和社区传承为主要方式,武官寨村建立了固定的表演队伍,并在春节、元宵节等时节开展公益性展演。当地文化部门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补贴等措施加强活态保护。作为运河文化带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其表演活动覆盖冀鲁两省交界地带,在民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已成为故城县文化旅游推广的重要文化标识。
四、青竹颜料制作:色彩斑斓的文化印记
技艺特色与文化价值
青竹颜料制作技艺,凭借136种经典颜色,描绘出一幅绚丽的中国文化产业画卷。其制作工艺复杂,需选用天然矿物、植物等原料,经过研磨、漂洗、沉淀、调和等多道工序制成。青竹颜料不仅色彩鲜艳、持久不褪,而且具有无毒、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传统绘画、书法、建筑彩绘等领域。2025年,青竹颜料制作技艺入选故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故城走向世界的又一文化名片。
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竹颜料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传承人们不仅保留了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还研发出了适应现代绘画需求的新型颜料,如水性颜料、丙烯颜料等。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国内外艺术家合作,将青竹颜料应用于更多的艺术领域,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夏庄针灸:针尖上的医道传承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夏庄针灸,起源于故城县夏庄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夏庄针灸技法独特,注重针感的传导和穴位的配伍,擅长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2025年,夏庄针灸入选故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故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教育
夏庄针灸的传承以师徒授受和家族传承为主要方式。传承人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通过开办针灸诊所、举办针灸培训班等方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同时,他们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灸机理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等工作,推动夏庄针灸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六、非遗保护的故城范式: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故城县在非遗保护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科技赋能”的模式: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每年补贴,用于传承人培训、展演活动。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编写《故城非遗读本》,组织“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
产业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园”,集聚龙凤贡面工坊、青竹颜料展厅等,开发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科技赋能:利用3d建模技术复原殷氏五行捏骨手法,通过App提供针灸穴位教学,扩大受众范围。
七、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故城非遗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未来:
国际化传播:组织非遗团队赴海外展演,推动龙凤贡面、青竹颜料走向世界。
活态传承:建立“传承人 企业 学校”合作机制,确保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数字化保护:构建非遗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运河架鼓表演场景,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龙凤贡面的舌尖传奇到殷氏五行捏骨的悬壶济世,从运河传统架鼓的鼓声震天到青竹颜料的色彩斑斓,再到夏庄针灸的针尖医道,故城非遗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在。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火种,在保护与传承中,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衡水市故城县,这座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舌尖上的贡面到指尖上的捏骨,从鼓声震天的架鼓到色彩斑斓的颜料制作,再到悬壶济世的针灸技艺,每一项非遗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故城的文化脉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智慧与坚韧。
一、龙凤贡面:运河畔的舌尖传奇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龙凤贡面,起源于明代故城镇齐氏家族,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因其细如丝、白如雪、空如竹、韧如藤的独特品质,被御封为“上用龙须凤尾贡面”,成为宫廷御用美食。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选用当地高筋面粉、鸡蛋、香油、盐和水五种原料,经过和面、搋面、开条、接条、搓条、桄纤、分面、抻面等2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成。成品分为圆条空心的龙须面与扁条平直的凤尾面,煮后汤清味厚,入口细腻柔软,富含营养且易消化。
传承与发展
2006年,龙凤贡面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六代传承人刁建民,近4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面案前,从凌晨3点的和面到中午的抻面,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他的心血。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故城龙凤贡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限定为故城镇、青罕镇、郑口镇三镇。如今,故城县有30余家贡面制作作坊,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带动500多人就业,龙凤贡面已成为故城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殷氏五行捏骨:悬壶济世的中医瑰宝
历史传承与技艺精髓
殷氏五行捏骨,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殷氏先祖创立的中医馆,历经十五代传承,形成了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辩证诊治手法,通过热效力渗透结合热力、压力与药力治疗骨伤及颈椎腰椎疾病的独特疗法。第13代传承人殷树柏拓展技艺,第14代殷丙森完善手法用药体系,第15代传承人殷刚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技法曾获乾隆御赐“江北第一家”匾额,2019年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床应用与文化价值
殷氏五行捏骨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融合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通过捏、揉、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故城,殷氏五行捏骨已成为当地人信赖的民间疗法,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寻求治疗。同时,它也吸引了众多中医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案例。
三、运河传统架鼓:鼓声震天的民间艺术
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运河传统架鼓,发源于故城县武官寨村,已有超过百年的传承历史。其诞生与运河沿岸的商贸繁荣密切相关,早期作为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的伴奏形式,逐渐发展为具有独立表演体系的民间艺术。2017年,运河传统架鼓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形式以架鼓为核心乐器,配合铙、钹等打击乐器,形成多声部合奏结构。节奏特征强调强弱交替与复杂变奏,常用“紧三槌”“慢五槌”等传统技法。表演规模通常由数十名鼓手组成方阵,通过队形变换增强视觉表现力,曲牌保留了《狮子滚绣球》《凤凰三点头》等传统套路。
传承与保护
运河传统架鼓的传承以家族传承和社区传承为主要方式,武官寨村建立了固定的表演队伍,并在春节、元宵节等时节开展公益性展演。当地文化部门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补贴等措施加强活态保护。作为运河文化带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其表演活动覆盖冀鲁两省交界地带,在民间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已成为故城县文化旅游推广的重要文化标识。
四、青竹颜料制作:色彩斑斓的文化印记
技艺特色与文化价值
青竹颜料制作技艺,凭借136种经典颜色,描绘出一幅绚丽的中国文化产业画卷。其制作工艺复杂,需选用天然矿物、植物等原料,经过研磨、漂洗、沉淀、调和等多道工序制成。青竹颜料不仅色彩鲜艳、持久不褪,而且具有无毒、环保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传统绘画、书法、建筑彩绘等领域。2025年,青竹颜料制作技艺入选故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故城走向世界的又一文化名片。
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竹颜料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创新。传承人们不仅保留了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还研发出了适应现代绘画需求的新型颜料,如水性颜料、丙烯颜料等。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国内外艺术家合作,将青竹颜料应用于更多的艺术领域,如装置艺术、数字艺术等,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夏庄针灸:针尖上的医道传承
历史渊源与技艺特色
夏庄针灸,起源于故城县夏庄镇,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夏庄针灸技法独特,注重针感的传导和穴位的配伍,擅长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2025年,夏庄针灸入选故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故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教育
夏庄针灸的传承以师徒授受和家族传承为主要方式。传承人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通过开办针灸诊所、举办针灸培训班等方式,将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同时,他们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针灸机理研究、临床疗效评价等工作,推动夏庄针灸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六、非遗保护的故城范式: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故城县在非遗保护方面形成了“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科技赋能”的模式: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每年补贴,用于传承人培训、展演活动。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编写《故城非遗读本》,组织“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
产业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园”,集聚龙凤贡面工坊、青竹颜料展厅等,开发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科技赋能:利用3d建模技术复原殷氏五行捏骨手法,通过App提供针灸穴位教学,扩大受众范围。
七、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故城非遗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未来:
国际化传播:组织非遗团队赴海外展演,推动龙凤贡面、青竹颜料走向世界。
活态传承:建立“传承人 企业 学校”合作机制,确保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数字化保护:构建非遗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运河架鼓表演场景,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龙凤贡面的舌尖传奇到殷氏五行捏骨的悬壶济世,从运河传统架鼓的鼓声震天到青竹颜料的色彩斑斓,再到夏庄针灸的针尖医道,故城非遗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现在。它们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火种,在保护与传承中,激发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