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安次区非遗文化: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与笙管乐的千年传承
安次区作为廊坊市的文化核心区,孕育了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笙管乐三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以舞蹈、戏曲、音乐为载体,构建起从动态表演到静态艺术的文化生态链,成为研究华北民间文化的重要样本。
一、西安庄高跷会:文跷之首的戏剧化表达
历史溯源与技艺精髓
西安庄高跷会始建于清末,由梨园弟子“笑刘”创立。他将戏剧人物与高跷技艺结合,形成“文跷”表演体系。高跷木腿高约80厘米,演员需在行走中完成跳、跃、劈叉等动作,同时演绎《穆柯寨》《白蛇传》等戏曲名段。表演角色涵盖陀头和尚、傻公子、渔翁等16人,以独立纵队形式行进,锣鼓伴奏中展现“亦歌亦舞”的独特魅力。
技艺特征与文化符号
西安庄高跷属文跷范畴,强调“扭”与“踩”的韵律感。基本动作如麻雀步、单腿跳需与角色身份契合,例如渔翁需模拟划桨姿态,俊锣则以轻快步伐呼应鼓点。其服饰采用戏曲戏装,色彩鲜艳,头饰夸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演中,“打一百单八棒”是经典环节,演员需在庙门前连续击打12套棒法,展现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传承与创新
西安庄高跷会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廊坊师范学院开设课程,培养青年学员。2024年,团队参与京津冀非遗展演,以《穆柯寨》选段吸引观众。同时,开发高跷主题文创产品,如卡通形象徽章、动态雕塑,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二、葛渔城重阁会:铁芯子上的戏剧奇迹
历史渊源与技艺结构
葛渔城重阁会始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移民传入。表演采用上下两层演员结构:底层“底座”为身强力壮的男演员,背负铁铸“芯子”;上层“二节人”为10岁左右儿童,固定于芯子顶端,着成人戏服扮演女角。两人组合的芯子重六七十斤,需底座保持平衡完成舞步,难度极高。
剧目与表演美学
重阁会剧目涵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高老庄》等经典戏曲,通过铁芯子固定演员形成“空中戏剧”效果。例如,《白蛇传》中,上层儿童扮白素贞,下层演员扮许仙,通过旋转芯子展现“断桥相遇”场景。表演时,底座需以“碎步”“云步”移动,上层演员则以水袖、折扇增强戏剧性,形成“动静结合”的视觉奇观。
保护与活化
重阁会面临坐唱曲牌失传危机,仅存《扬子江》《春景》等少量残谱。为破解困境,安次区文化馆组织老艺人录音整理,并引入3d建模技术复原芯子结构。2025年,团队与北京798艺术区合作,打造“重阁会沉浸式剧场”,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历史表演场景,吸引年轻观众。
三、笙管乐:佛寺雅乐的民间重生
历史脉络与流派融合
安次区笙管乐包含军卢村音乐会、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及后屯音乐会三大流派。军卢村音乐会起源于19世纪末,与义和团运动结合,曲目如《刀兵祭》反映抗争精神;南响口梵呗音乐会源自弥陀寺佛教音乐,现存1918年普济和尚手抄曲谱,涵盖小曲、大曲等六类;后屯音乐会则以《玉芙蓉》《普庵咒》等丧葬曲目闻名。
演奏形式与乐器配置
笙管乐采用“文武场”结合:文场以管子、笛子、笙为主奏,武场配钹、鼓等打击乐。演奏时,乐手围长桌而坐,管子领奏、笙合奏、鼓统节奏,形成“和而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关羽辞曹》中,管子模拟马嘶声,云锣点缀节奏,再现关公辞别场景。
传承挑战与创新实践
改革开放后,笙管乐因村民外出务工面临传承危机。为破解困境,后屯村成立“传统文化保护会”,通过“师徒制”培养学员。2023年,团队参与京津冀古乐交流会,与天津古乐队合作改编《春景》,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同时,开发“笙管乐数字音库”,通过App提供曲谱教学,扩大受众范围。
四、非遗保护的安次范式
安次区非遗保护形成“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科技赋能”模式: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每年补贴10万元,用于传承人培训、展演活动。
产业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园”,集聚高跷会、重阁会工坊,开发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编写《安次非遗读本》,组织“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
五、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安次区非遗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未来:西安庄高跷会与动漫公司合作,推出虚拟偶像“跷仙”;葛渔城重阁会开发AR互动体验,让观众通过手机扫描芯子即可观看制作过程;笙管乐团队与音乐学院合作,创作交响乐《佛寺钟声》。2025年,安次区计划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推动“燕京民俗”技艺群整体保护,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高跷木腿到铁芯子,从笙管乐声到戏曲唱腔,安次区非遗以技艺为笔、文化为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种子,在保护与传承中,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安次区作为廊坊市的文化核心区,孕育了西安庄高跷会、葛渔城重阁会、笙管乐三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以舞蹈、戏曲、音乐为载体,构建起从动态表演到静态艺术的文化生态链,成为研究华北民间文化的重要样本。
一、西安庄高跷会:文跷之首的戏剧化表达
历史溯源与技艺精髓
西安庄高跷会始建于清末,由梨园弟子“笑刘”创立。他将戏剧人物与高跷技艺结合,形成“文跷”表演体系。高跷木腿高约80厘米,演员需在行走中完成跳、跃、劈叉等动作,同时演绎《穆柯寨》《白蛇传》等戏曲名段。表演角色涵盖陀头和尚、傻公子、渔翁等16人,以独立纵队形式行进,锣鼓伴奏中展现“亦歌亦舞”的独特魅力。
技艺特征与文化符号
西安庄高跷属文跷范畴,强调“扭”与“踩”的韵律感。基本动作如麻雀步、单腿跳需与角色身份契合,例如渔翁需模拟划桨姿态,俊锣则以轻快步伐呼应鼓点。其服饰采用戏曲戏装,色彩鲜艳,头饰夸张,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表演中,“打一百单八棒”是经典环节,演员需在庙门前连续击打12套棒法,展现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传承与创新
西安庄高跷会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廊坊师范学院开设课程,培养青年学员。2024年,团队参与京津冀非遗展演,以《穆柯寨》选段吸引观众。同时,开发高跷主题文创产品,如卡通形象徽章、动态雕塑,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二、葛渔城重阁会:铁芯子上的戏剧奇迹
历史渊源与技艺结构
葛渔城重阁会始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移民传入。表演采用上下两层演员结构:底层“底座”为身强力壮的男演员,背负铁铸“芯子”;上层“二节人”为10岁左右儿童,固定于芯子顶端,着成人戏服扮演女角。两人组合的芯子重六七十斤,需底座保持平衡完成舞步,难度极高。
剧目与表演美学
重阁会剧目涵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高老庄》等经典戏曲,通过铁芯子固定演员形成“空中戏剧”效果。例如,《白蛇传》中,上层儿童扮白素贞,下层演员扮许仙,通过旋转芯子展现“断桥相遇”场景。表演时,底座需以“碎步”“云步”移动,上层演员则以水袖、折扇增强戏剧性,形成“动静结合”的视觉奇观。
保护与活化
重阁会面临坐唱曲牌失传危机,仅存《扬子江》《春景》等少量残谱。为破解困境,安次区文化馆组织老艺人录音整理,并引入3d建模技术复原芯子结构。2025年,团队与北京798艺术区合作,打造“重阁会沉浸式剧场”,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历史表演场景,吸引年轻观众。
三、笙管乐:佛寺雅乐的民间重生
历史脉络与流派融合
安次区笙管乐包含军卢村音乐会、南响口梵呗音乐会及后屯音乐会三大流派。军卢村音乐会起源于19世纪末,与义和团运动结合,曲目如《刀兵祭》反映抗争精神;南响口梵呗音乐会源自弥陀寺佛教音乐,现存1918年普济和尚手抄曲谱,涵盖小曲、大曲等六类;后屯音乐会则以《玉芙蓉》《普庵咒》等丧葬曲目闻名。
演奏形式与乐器配置
笙管乐采用“文武场”结合:文场以管子、笛子、笙为主奏,武场配钹、鼓等打击乐。演奏时,乐手围长桌而坐,管子领奏、笙合奏、鼓统节奏,形成“和而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关羽辞曹》中,管子模拟马嘶声,云锣点缀节奏,再现关公辞别场景。
传承挑战与创新实践
改革开放后,笙管乐因村民外出务工面临传承危机。为破解困境,后屯村成立“传统文化保护会”,通过“师徒制”培养学员。2023年,团队参与京津冀古乐交流会,与天津古乐队合作改编《春景》,融入电子音乐元素。同时,开发“笙管乐数字音库”,通过App提供曲谱教学,扩大受众范围。
四、非遗保护的安次范式
安次区非遗保护形成“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 科技赋能”模式:
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省级非遗项目每年补贴10万元,用于传承人培训、展演活动。
产业融合:打造“非遗文化园”,集聚高跷会、重阁会工坊,开发文创产品年产值超5000万元。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编写《安次非遗读本》,组织“非遗小传人”评选活动。
五、未来展望: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安次区非遗正以创新姿态拥抱未来:西安庄高跷会与动漫公司合作,推出虚拟偶像“跷仙”;葛渔城重阁会开发AR互动体验,让观众通过手机扫描芯子即可观看制作过程;笙管乐团队与音乐学院合作,创作交响乐《佛寺钟声》。2025年,安次区计划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推动“燕京民俗”技艺群整体保护,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从高跷木腿到铁芯子,从笙管乐声到戏曲唱腔,安次区非遗以技艺为笔、文化为墨,书写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种子,在保护与传承中,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