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稀里糊涂-《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三月的最后一天,沈淮、崔鹤汀、卢龄之三人在太和殿举行授官仪式。

  状元沈淮授职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榜眼崔鹤汀和探花卢龄之,皆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礼部官员依旨将朝服、补服、带靴等赐给三人,并交付授官文书。

  文书根据传胪时的皇帝制书生成,能确认官职身份,供赴翰林院报到履职用。

  制书属于圣旨的一种,内容会录入官方档案,并且还会抄录成副本存档。

  接过文书后,三人朝宣政殿的方向行跪拜礼,以表对皇帝的谢恩。

  仪式并不复杂,但整个过程比较庄重,直到结束,不超过一个时辰。

  四月一日,沈淮率一众进士上表谢恩。

  四月二日,沈淮再率一众进士但到国子监的孔庙行释褐礼。

  四月三日,朝考。

  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全部参加,通过者入选庶吉士,进翰林院深造。

  没考上的直接授官。

  二甲进士中,名次比较靠前的,一部分会留在六部、或京中的其他机构任职,其余人,大多外放地方做知县。

  当然,赴任的时间大多在明年开春之后,中间的时间,可回乡祭祖,可到相关部门领取“政务指导用书”,学习了解事务流程。

  沈淮去翰林院报到的时候,听说只有三十人入选庶吉士,三十人分散到其他部门,其余的外放地方做知县。

  选择做学官的,将近二十人,人数远超往届。

  前面两三天,主要熟悉环境、认人、了解职责范围。

  到了第四、第五天,依旧没有安排,其他人有些坐不住了,沈淮却很淡定的看前人留下来的资料。

  “我等都快急出燎泡了,沈兄倒是淡定。”卢龄之走了过来。

  “急也没用。”沈淮放下手里的典籍,“我问过了,重要典籍和‘梁史’前年已经修善完毕,没我们什么事。”

  “哎!”卢龄之叹道,“本以为授官了便能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看来是我多想了。”

  可恶的是,家里的老头也没跟他说这事。

  “好事多磨,该安排的时候上头会安排的,耐心等待便是。”

  新人入翰林的核心是学习,而非‘工作’。

  学习公文写作,学习朝廷典章制度,给上级打下手。

  大致过了七天,沈淮、崔鹤汀、卢龄之三人开始参与日常事务。

  比如整理典籍,协助侍讲、侍读校对文稿,处理临时文书。

  工作量不大,但是要求很细致。

  谢侍讲比较欣赏沈淮,便经常带着他参与日常事务。

  比如要给皇帝讲经,就安排沈淮搜集资料,按照框架起草讲稿;辅助起草一些日常文书;帮忙整理起居注等。

  不到一个月,沈淮便熟悉工作内容。

  起草讲稿、起草文书、整理抄录等事宜,操作起来十分利索,谢侍讲都有时间摸鱼了。

  六月初,沈淮的“回乡祭祖”假期审批下来,一共三个月。

  谢侍讲偷偷告诉他,“最晚不得超过十月。”

  言外之意,假期可以延长至十月,只要十月回来就行。

  下值回去,沈淮将此事告知谢道珩。

  “老师,弟子的假期审批下来了,过两天便回青萍。”

  “几个月?”

  “最晚到十月份。”

  “最好九月回来,别拖到十月。”

  沈淮点点头,便是明白。

  “郑夫人那边还没松口,为师打算以老太太的名义,邀请郑夫人过来赏花,届时你好好表现。”

  “弟子尽力。”

  其实,在沈淮给答复之前,谢道珩特意约了谢侍讲在茶楼会面。

  那时谢知微也在。

  两位长辈故以商讨要事为由,让两个小辈出去买酒。

  路上,谢知微突然开口,“沈公子是聪明人,应该知道今日所为何事吧?”

  沈淮点点头,“实不相瞒,老师相中了谢三姑娘,有意替我去谢家提亲。”

  “七爷相中我,那沈公子呢?”谢知微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大大方方的问了出来。

  因为事关自己的终身大事,由不得她扭捏。

  沈淮语气诚恳,“你很好!”

  家世好,性格好。

  最主要是有嘴巴,也很勇敢,这点沈淮还是很欣赏的。

  “我同意,但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

  沈淮愣了一下,“请说。”

  “不能阻止我经营书肆。”

  沈淮点点头,“好。”

  谢知微以为沈淮会反对,没想到他答应得这么爽快。

  “你若不信,可以立字为凭。”沈淮说。

  “那便依你所言。”

  谢知微真的找来笔墨,让沈淮亲自写下原由,并签字按手印。

  收了凭证,谢知微笑着说,“你自己去买酒吧,我回去了。”

  沈淮买酒回去的时候,谢侍讲已经不在包厢里了。

  “谈的如何?”谢道珩笑问。

  沈淮“……”

  感觉被做局了。

  清了清嗓子,说,“谢三姑娘同意了。”

  “好!好!好!”谢道珩笑得很开心,“你且安心去翰林报道,剩下的交由为师来办。”

  这事确切的说,不知道怎么的稀里糊涂就成了。

  如今想起来,沈淮自己都觉得莫名奇妙。

  希望明天的事情,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