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腊月,冰天雪地。
即便过了正月,依旧天寒地冻,野鸭都不敢出来浮水。
二月初一,朝廷公布会试考官名单。
礼部侍郎谢道珩为主考官,大理寺卿裴大人、翰林大学士祝大人、户部顾尚书为副考官。
同考官有二十二人。
这些人一般出自翰林院、詹事府、京中官员,官职从六品到五品左右,而且必须是二甲进士出身。
主考官谢道珩与考生沈淮,存在师生关系。
任命书下来之时,谢道珩主动避嫌,保证不参与出题、阅卷、成绩评定等重要环节,由副考官接管,以示公平。
沈淮也知道这个规则。
所以公告一出来,他就带着林致远、许仪章、方启贤三人,去书肆找考官的着作。
结果很遗憾。
三位大佬都没出版过什么作品。
即便有,也是他们年轻时期留下的诗篇文章,没有参考性。
回到清北小巷,沈淮分析道,“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律法题是跑不了的;户部掌管天下户籍、土地、赋税,考题很有可能会围绕经济和民生来考;翰林院是储相之地,祝大人会出什么题,不好猜。”
方启贤本以为沈淮会知道内幕消息。
谁知任命书一出,考官们便‘入闱’了,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
包括谢道珩这个主考官在内。
沈淮想问都没机会。
最后只能叹道,“本以为有捷径可走,现在看来,只能靠实力了。”
林致远和许仪章对视一眼。
都意识到科举的严苛!
不再心存幻想。
但……沈淮是押题小能手,若是……
许仪章瞬间有了主意,“淮弟,会试在即,我们来个考前押题如何?”
林致远瞬间精神一震。
方启贤也看了过来。
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好啊!”
沈淮爽快答应,倒不是他托大,而是惯性使然。
考前押题,属于基操了。
拿起纸笔,沈淮开始罗列往年考得比较多的题型,做了一番分析后,再结合这两年的政策,最后指着水利和赋税题型,“我觉得会出这两种题型的可能性比较高。
这两年,南方水患不断,赈灾银两从几十万两增加至百万两。
前年以来,北狄便屡犯我边疆,屠戮边城百姓,抢夺粮草;今年九月,狄人更是不顾盟约,出动三万大军压境,妄图破我雄关南下中原。
距离盟约之期还有三年,北狄在这个时候出动大军,说明什么?”
北狄王庭向来与中原王朝为敌。
两方势同水火。
三十年前,大夏遭逢大旱,民生凋敝,南边的南安国带着几个部落屡犯边陲,西边戎人趁机闹事,北边又跟狄人打仗,处境艰难。
也是这个时候,建武帝(天启帝老爹)派人出使北狄,定下盟约。
那个时候,北狄内乱严重,几个王子争夺可汗王位,根本无法集中兵力跟大夏打。
这才顺利立下盟约,三十年内互不侵犯。
如今,盟约之期未到,北狄却在这个时候撕毁盟约,说明他们境内灾情严重,急需向外扩张才能续命……
方启贤、林致远、许仪章三人还不知道此事。
听沈淮这么一说,瞬间凝重起来。
接着,他们又听沈淮说,“北狄是宿敌,若是不把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只会越来越猖狂,我们大夏也容不得他们。
但是,打仗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派将出兵就行,还需大量的钱财支撑。”
可钱财从何处来呢?
林致远三人都想到了‘赋税’。
沈淮见他们都懂了,便不再继续,而是转移话题道,“明日我们去道观上香如何?”
翌日!
沈淮带着林致远三人去城外的道观烧香。
本以为天寒地冻的,没什么人,结果一到道观,全是人。
沈淮见大殿人多,便在外面的香坛给三清祖师上了三炷高香,接着去偏殿抽签。
很幸运,抽中了上上签。
方启贤、林致远、许仪章三人则是抽到了下下签。
林致远不信邪,问道长,“还能继续抽吗?”
道长一脸高深,“随心即可!”
林致远听言,不再有心理负担。
继续抽,下下签!
再抽,依旧是下下签。
林致远就纳闷了,“到底是我的手气差,还是这签筒里的下下签太多了?”
‘哗啦’一声。
只见道长把签筒倒在桌子上。
里面有上上签、上签、平签、下签、下下签。
“你要是不满意,可以抽到满意为止。”
道长把签装回筒里之后,抬手示意林致远继续。
林致远不服气,又抽了一签。
结果还是下下签。
林致远绷不住了,直接原地暴走。
沈淮很想笑,但他忍住了。
回去的时候,四人拐道去文昌庙祭拜。
距离会试越来越近。
大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烧香、求平安福、拜孔庙的举动,反而很解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精神安慰。
初七这天。
沈淮依旧跟林致远、方启贤、许仪章三人去孔庙祭拜。
祭拜完毕,沈淮在周边随意走动。
地上的草芽刚冒出星点绿意;路边的桃树吐出粉嫩花苞;枝条上的迎春花已经绽放。
春天已经降临。
可京城并不暖和,反而‘春寒料峭’的。
二月初九这日,还倒起了春寒。
沈淮提着考篮,在寒风中排队。
即便他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依旧冷得手脚僵硬。
队伍很长。
进度很慢。
轮到沈淮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时辰之后了。
原本以为不用脱衣搜身,结果连裤衩子都要检查。
冬日穿得多,检查也就慢。
差役小哥从里到外,仔仔细细的检查,确定没有可疑之处才放行。
这时,沈淮已经冷得直哆嗦。
直到进入号房,喝了几口热水,他才觉得活了过来。
等身体稍微暖和,开始整理东西。
其他号房,陆续有人进来。
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房号忙碌。
有人烧炭、有人煮姜汤,有人把自己裹进被子里。
白天温度还行,到了夜里,即便烧着火盆,盖着两层被子,依旧冷得人瑟瑟发抖。
这一晚,沈淮没睡好。
醒来之时,浑身酸痛。
卯时正刻,他吃着考场统一发的冷馒头,就着热水对付几口,便开始答题了。
即便过了正月,依旧天寒地冻,野鸭都不敢出来浮水。
二月初一,朝廷公布会试考官名单。
礼部侍郎谢道珩为主考官,大理寺卿裴大人、翰林大学士祝大人、户部顾尚书为副考官。
同考官有二十二人。
这些人一般出自翰林院、詹事府、京中官员,官职从六品到五品左右,而且必须是二甲进士出身。
主考官谢道珩与考生沈淮,存在师生关系。
任命书下来之时,谢道珩主动避嫌,保证不参与出题、阅卷、成绩评定等重要环节,由副考官接管,以示公平。
沈淮也知道这个规则。
所以公告一出来,他就带着林致远、许仪章、方启贤三人,去书肆找考官的着作。
结果很遗憾。
三位大佬都没出版过什么作品。
即便有,也是他们年轻时期留下的诗篇文章,没有参考性。
回到清北小巷,沈淮分析道,“大理寺掌管刑狱案件,律法题是跑不了的;户部掌管天下户籍、土地、赋税,考题很有可能会围绕经济和民生来考;翰林院是储相之地,祝大人会出什么题,不好猜。”
方启贤本以为沈淮会知道内幕消息。
谁知任命书一出,考官们便‘入闱’了,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
包括谢道珩这个主考官在内。
沈淮想问都没机会。
最后只能叹道,“本以为有捷径可走,现在看来,只能靠实力了。”
林致远和许仪章对视一眼。
都意识到科举的严苛!
不再心存幻想。
但……沈淮是押题小能手,若是……
许仪章瞬间有了主意,“淮弟,会试在即,我们来个考前押题如何?”
林致远瞬间精神一震。
方启贤也看了过来。
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好啊!”
沈淮爽快答应,倒不是他托大,而是惯性使然。
考前押题,属于基操了。
拿起纸笔,沈淮开始罗列往年考得比较多的题型,做了一番分析后,再结合这两年的政策,最后指着水利和赋税题型,“我觉得会出这两种题型的可能性比较高。
这两年,南方水患不断,赈灾银两从几十万两增加至百万两。
前年以来,北狄便屡犯我边疆,屠戮边城百姓,抢夺粮草;今年九月,狄人更是不顾盟约,出动三万大军压境,妄图破我雄关南下中原。
距离盟约之期还有三年,北狄在这个时候出动大军,说明什么?”
北狄王庭向来与中原王朝为敌。
两方势同水火。
三十年前,大夏遭逢大旱,民生凋敝,南边的南安国带着几个部落屡犯边陲,西边戎人趁机闹事,北边又跟狄人打仗,处境艰难。
也是这个时候,建武帝(天启帝老爹)派人出使北狄,定下盟约。
那个时候,北狄内乱严重,几个王子争夺可汗王位,根本无法集中兵力跟大夏打。
这才顺利立下盟约,三十年内互不侵犯。
如今,盟约之期未到,北狄却在这个时候撕毁盟约,说明他们境内灾情严重,急需向外扩张才能续命……
方启贤、林致远、许仪章三人还不知道此事。
听沈淮这么一说,瞬间凝重起来。
接着,他们又听沈淮说,“北狄是宿敌,若是不把他们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他们只会越来越猖狂,我们大夏也容不得他们。
但是,打仗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派将出兵就行,还需大量的钱财支撑。”
可钱财从何处来呢?
林致远三人都想到了‘赋税’。
沈淮见他们都懂了,便不再继续,而是转移话题道,“明日我们去道观上香如何?”
翌日!
沈淮带着林致远三人去城外的道观烧香。
本以为天寒地冻的,没什么人,结果一到道观,全是人。
沈淮见大殿人多,便在外面的香坛给三清祖师上了三炷高香,接着去偏殿抽签。
很幸运,抽中了上上签。
方启贤、林致远、许仪章三人则是抽到了下下签。
林致远不信邪,问道长,“还能继续抽吗?”
道长一脸高深,“随心即可!”
林致远听言,不再有心理负担。
继续抽,下下签!
再抽,依旧是下下签。
林致远就纳闷了,“到底是我的手气差,还是这签筒里的下下签太多了?”
‘哗啦’一声。
只见道长把签筒倒在桌子上。
里面有上上签、上签、平签、下签、下下签。
“你要是不满意,可以抽到满意为止。”
道长把签装回筒里之后,抬手示意林致远继续。
林致远不服气,又抽了一签。
结果还是下下签。
林致远绷不住了,直接原地暴走。
沈淮很想笑,但他忍住了。
回去的时候,四人拐道去文昌庙祭拜。
距离会试越来越近。
大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烧香、求平安福、拜孔庙的举动,反而很解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精神安慰。
初七这天。
沈淮依旧跟林致远、方启贤、许仪章三人去孔庙祭拜。
祭拜完毕,沈淮在周边随意走动。
地上的草芽刚冒出星点绿意;路边的桃树吐出粉嫩花苞;枝条上的迎春花已经绽放。
春天已经降临。
可京城并不暖和,反而‘春寒料峭’的。
二月初九这日,还倒起了春寒。
沈淮提着考篮,在寒风中排队。
即便他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依旧冷得手脚僵硬。
队伍很长。
进度很慢。
轮到沈淮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时辰之后了。
原本以为不用脱衣搜身,结果连裤衩子都要检查。
冬日穿得多,检查也就慢。
差役小哥从里到外,仔仔细细的检查,确定没有可疑之处才放行。
这时,沈淮已经冷得直哆嗦。
直到进入号房,喝了几口热水,他才觉得活了过来。
等身体稍微暖和,开始整理东西。
其他号房,陆续有人进来。
大家各自在自己的房号忙碌。
有人烧炭、有人煮姜汤,有人把自己裹进被子里。
白天温度还行,到了夜里,即便烧着火盆,盖着两层被子,依旧冷得人瑟瑟发抖。
这一晚,沈淮没睡好。
醒来之时,浑身酸痛。
卯时正刻,他吃着考场统一发的冷馒头,就着热水对付几口,便开始答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