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工部召见-《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至于是什么要事,沈淮没问。

  他让何曹亮和章秋池先去用饭,便跟着随从去了敬一亭。

  “来啦。”

  李祭酒见沈淮来了,笑容和蔼的指着对面的位置,“坐。”

  沈淮依言坐下。

  李祭酒开门见山,“你提出的束水冲沙之法,还有那个能清理泥沙的铁爪,工部很感兴趣,想要召你到工部当面询问。”

  “师伯,工部可有说是什么时候?”

  “他们只说,下午会有人过来接你。”

  这时,有人摆桌上菜。

  两人从茶几转移到饭桌上。

  “你跟祝山卿的文章,我都看过了,写得都不错。”李祭酒主动提议二人的策论,“明年八月,太后八十寿辰,陛下极有可能广开恩科,裴律、祝山卿等人,待在上舍已久,八成会下考场。”

  沈淮听到了话外之音,“师伯放心,我会将精力重点放在学业上,至于旁的事,不过是闲来消遣,断无与人争强斗狠之意。

  想来祝公子亦是如此。”

  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

  李祭酒很满意沈淮的机灵劲儿,“今日,我便与你说说为何‘人情世故’。”

  吃饭变成了现场教学。

  沈淮接受良好。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官场之地,亦讲究人情世故。

  科举一途,凭的是笔下实力,腹中才学,强大的毅力和心态,还有一点点运气;可一旦入仕,不仅要靠自身的硬实力,还有人脉助力、世故周全

  人脉是资源,亦是结果;人情世故是手段,亦是维系关系的一种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

  这是李祭酒给沈淮上的第一课。

  他没有讲深奥的东西,而是就地取材。

  比如:沈淮与赵槊的事情。

  又比如:沈淮与祝山卿的切磋。

  李祭酒将这两件事串联起来,并站在沈淮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并对沈淮行为,进行点评,让他看清利害关系。

  午膳结束,李祭酒又变成那个和蔼可亲的师伯。

  仿若方才的严肃样子,不是他一般。

  沈淮郑重道谢,“多谢师伯!”

  “不必多礼,等会去了工部,机灵点,争取留个好印象。”

  “是!”

  接着,李祭酒又给沈淮简单的讲了工部的人员和架构。

  他并没有说很多,只是提了两句,让沈淮心里有个数。

  未时正刻,工部的人来了。

  那人跟祭酒寒暄了两句,便带着沈淮去了工部衙门。

  “尚书大人,沈学子带到。”

  工部尚书从案堆中抬头,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向沈淮。

  沈淮同样迅速的扫了工部尚书一眼,便低着头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国子监外舍生学生沈淮,拜见尚书大人。”

  “免礼!”工部尚书微抬右手,“来人,看坐!”

  “多谢大人赐座!”

  沈淮接受良好,不过凳子只坐一半。

  “可知本官为何传召于你?”

  “祭酒同学生说,大人想询问束水冲沙事宜。”

  “既然你已知晓,那便同本官讲讲这束水冲沙吧。”

  沈淮还以为会寒暄两句,没想到工部尚书直接进入主题。

  可见是个追求效率的。

  “不瞒大人,学生昨日回去后,便挑灯整理了束水冲沙的法子。”沈淮拿出准备好的手稿递过去,“请大人过目。”

  工部尚书接过手稿一看,确实比那策论文和谢道珩说的,详细多了。

  许久,工部尚书从手稿中抬头,“此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势,收紧河道是为了集中水流,增强水势对河沙的冲击。

  是个好办法,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堤坝。

  收紧河道,势必会给堤坝造成巨大压力,而我们所用的堤坝,大多为土筑,恐怕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