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中计了!快撤!”陈晖脸色大变,心中暗叫不好,他急忙调转马头,准备顺着河的下游逃跑。他心想,只要能跑出一段距离,就还有机会借助尚未被火炮击碎的冰层,逃回河岸那边。
南军的士兵们听到陈晖的呼喊,也都如梦初醒,纷纷跟着陈晖的脚步,向下游狂奔而去。
然而,正当他们拼命逃跑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队燕军,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而为首领军的,竟然是燕军的将领朱能!
陈晖心中一惊,他万万没有料到朱能会在此处出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毫不犹豫地双腿一夹马腹,来了个急刹车,然后迅速调转马头,一挥马鞭,朝着河岸的上游疾驰而去。
可是,这一调转方向可就麻烦了。因为骑兵们可以快速调转马头逃跑,但是那些步兵们就惨了。他们根本无法像骑兵那样灵活地改变方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军如饿虎扑食般围堵上来。
在这混乱的逃跑过程中,南军损失惨重,足足有三千名步兵被燕军捕获或斩杀。
陈晖带着残兵败将继续往上游逃窜,跑了一阵后,突然又听到一阵喊杀声响起。他定睛一看,只见从树林中又冒出一队燕军士兵,而这次领兵的,则是张武!
陈晖心中一紧,额头上瞬间冒出了一层细汗。他虽然是有预料到朱棣的燕军会杀个回马枪,但是完全没有料到还能截断了他的退路,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原本,他作为前哨军的任务就是牵制朱棣的骑兵主力,避免与他们正面对决。一旦遭遇燕军,他只需迅速后撤,以保存实力。然而,现在后路被断,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更令他感到困惑的是,这几门炮究竟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呢?这显然是朱棣精心策划的一次突袭,而他却毫无察觉。
时间紧迫,容不得陈晖过多思考。他当机立断,正准备下令全军向前冲,冒险迎着朱棣的主力部队突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然而,就在他念头刚起的时候,一个年轻白净的小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个小生身后还跟着一队人马,显然是有备而来。不等陈晖开口,小生便尖声说道:“陈将军,我家殿下有请!”他的声音清脆而尖锐,一听便知此人应是朱棣极为信任的内侍。
“这想必便是公公的计策吧,敢问公公尊姓大名?”陈晖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眼前这个白面无须的太监,心中暗自思忖着。他深知张武和朱能这两个武将分别从上游和下游两方来围堵自己,而这个公公却最后才现身,那么此次针对他前哨军的计策,十有八九就是出自这个公公之手。
陈晖心中虽然有些恼火,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他决定先弄清楚这个让自己吃了大亏的太监究竟是何许人也。
那白净小生似乎察觉到了陈晖的敌意,连忙侧身作揖,陪着笑脸说道:“将军误会了,小生可没这能耐,一切都是岷……殿下的计策,我不过就是个办事的罢了。”
然而,就在这小生即将说出“岷”字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于是急忙收口,改了口。好在陈晖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集中在他的话上,也没有在意他的口误,这让小生稍稍松了口气。
“哦?原来如此。”陈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那不知公公如何称呼?”
小生定了定神,再次作揖道:“小生马和,还请陈将军与我走一趟吧。”说完,他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陈晖跟他一同离去。
陈晖此时的处境就如同被放在案板上的鱼肉一般,毫无还手之力,更别提有选择去或不去的权利了。那个叫马和的太监虽然现在对他还算恭敬地请他走,但这不过是做给陈晖身后那些南军将士们看的一场戏罢了。其目的无非是想塑造出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好让陈晖带领的这一队精锐兵马心甘情愿地投降。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晖感到无比的无奈。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只得扔下手中那把锋利的长刀,然后缓缓下马,朝着马和的方向走去。这一扔掉兵刃和下马的动作,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行动,更像是一种无言的宣告——他已经决定投降了。
这个举动对于陈晖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放弃抵抗,同时也等于告诉了自己的士兵们,这场战斗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因为主帅都选择了投降。
马和领着陈晖往前走了一段路,其实距离并不远。穿过眼前这片茂密的树林后,视野豁然开朗,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宽阔的空地。然而,当陈晖看清这片空地上的场景时,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的冷汗也瞬间冒了出来。
原来,这片空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敌军,他们严阵以待,气势汹汹。陈晖暗自庆幸刚才扔掉了兵刃并选择投降,否则,面对如此众多的敌人,他们这一队人马恐怕难以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在眼前这片青青草地之上,一片黑压压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身着厚重铠甲的燕军将士们,他们整齐地排列着,宛如钢铁长城一般,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感觉。
这些士兵们个个面露狠色,透露出久经沙场的沧桑和坚毅。他们身上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激烈战斗。
而在燕军的阵前,有三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正静静地等待着。为首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朱棣。他的穿着、气势以及年龄都与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的身份。
在朱棣的身旁,另外两个人同样身着与他相似的铠甲。其中一人气质儒雅,宛如文人书生,但铠甲加身却并不显得突兀,反而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英气。不用多想,此人应当就是宁王朱权。
至于为什么他如此肯定这就是朱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见过另一人。当年远征安南将之收入大明版图,在京城被太祖皇帝表功的正是这位头号功臣,而他正是那位文武双全的岷王朱楩!
喜欢大明好王爷
南军的士兵们听到陈晖的呼喊,也都如梦初醒,纷纷跟着陈晖的脚步,向下游狂奔而去。
然而,正当他们拼命逃跑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队燕军,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而为首领军的,竟然是燕军的将领朱能!
陈晖心中一惊,他万万没有料到朱能会在此处出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毫不犹豫地双腿一夹马腹,来了个急刹车,然后迅速调转马头,一挥马鞭,朝着河岸的上游疾驰而去。
可是,这一调转方向可就麻烦了。因为骑兵们可以快速调转马头逃跑,但是那些步兵们就惨了。他们根本无法像骑兵那样灵活地改变方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军如饿虎扑食般围堵上来。
在这混乱的逃跑过程中,南军损失惨重,足足有三千名步兵被燕军捕获或斩杀。
陈晖带着残兵败将继续往上游逃窜,跑了一阵后,突然又听到一阵喊杀声响起。他定睛一看,只见从树林中又冒出一队燕军士兵,而这次领兵的,则是张武!
陈晖心中一紧,额头上瞬间冒出了一层细汗。他虽然是有预料到朱棣的燕军会杀个回马枪,但是完全没有料到还能截断了他的退路,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原本,他作为前哨军的任务就是牵制朱棣的骑兵主力,避免与他们正面对决。一旦遭遇燕军,他只需迅速后撤,以保存实力。然而,现在后路被断,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更令他感到困惑的是,这几门炮究竟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呢?这显然是朱棣精心策划的一次突袭,而他却毫无察觉。
时间紧迫,容不得陈晖过多思考。他当机立断,正准备下令全军向前冲,冒险迎着朱棣的主力部队突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然而,就在他念头刚起的时候,一个年轻白净的小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拦住了他的去路。
这个小生身后还跟着一队人马,显然是有备而来。不等陈晖开口,小生便尖声说道:“陈将军,我家殿下有请!”他的声音清脆而尖锐,一听便知此人应是朱棣极为信任的内侍。
“这想必便是公公的计策吧,敢问公公尊姓大名?”陈晖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眼前这个白面无须的太监,心中暗自思忖着。他深知张武和朱能这两个武将分别从上游和下游两方来围堵自己,而这个公公却最后才现身,那么此次针对他前哨军的计策,十有八九就是出自这个公公之手。
陈晖心中虽然有些恼火,但表面上还是保持着镇定,他决定先弄清楚这个让自己吃了大亏的太监究竟是何许人也。
那白净小生似乎察觉到了陈晖的敌意,连忙侧身作揖,陪着笑脸说道:“将军误会了,小生可没这能耐,一切都是岷……殿下的计策,我不过就是个办事的罢了。”
然而,就在这小生即将说出“岷”字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于是急忙收口,改了口。好在陈晖的注意力似乎并没有集中在他的话上,也没有在意他的口误,这让小生稍稍松了口气。
“哦?原来如此。”陈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那不知公公如何称呼?”
小生定了定神,再次作揖道:“小生马和,还请陈将军与我走一趟吧。”说完,他做了个请的手势,示意陈晖跟他一同离去。
陈晖此时的处境就如同被放在案板上的鱼肉一般,毫无还手之力,更别提有选择去或不去的权利了。那个叫马和的太监虽然现在对他还算恭敬地请他走,但这不过是做给陈晖身后那些南军将士们看的一场戏罢了。其目的无非是想塑造出一个礼贤下士的形象,好让陈晖带领的这一队精锐兵马心甘情愿地投降。
面对这样的局面,陈晖感到无比的无奈。他深知自己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于是只得扔下手中那把锋利的长刀,然后缓缓下马,朝着马和的方向走去。这一扔掉兵刃和下马的动作,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行动,更像是一种无言的宣告——他已经决定投降了。
这个举动对于陈晖来说,无疑是艰难的。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放弃抵抗,同时也等于告诉了自己的士兵们,这场战斗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因为主帅都选择了投降。
马和领着陈晖往前走了一段路,其实距离并不远。穿过眼前这片茂密的树林后,视野豁然开朗,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宽阔的空地。然而,当陈晖看清这片空地上的场景时,他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额头上的冷汗也瞬间冒了出来。
原来,这片空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敌军,他们严阵以待,气势汹汹。陈晖暗自庆幸刚才扔掉了兵刃并选择投降,否则,面对如此众多的敌人,他们这一队人马恐怕难以逃脱被歼灭的命运。
在眼前这片青青草地之上,一片黑压压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身着厚重铠甲的燕军将士们,他们整齐地排列着,宛如钢铁长城一般,给人一种无坚不摧的感觉。
这些士兵们个个面露狠色,透露出久经沙场的沧桑和坚毅。他们身上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无数次激烈战斗。
而在燕军的阵前,有三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正静静地等待着。为首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朱棣。他的穿着、气势以及年龄都与其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的身份。
在朱棣的身旁,另外两个人同样身着与他相似的铠甲。其中一人气质儒雅,宛如文人书生,但铠甲加身却并不显得突兀,反而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英气。不用多想,此人应当就是宁王朱权。
至于为什么他如此肯定这就是朱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曾经见过另一人。当年远征安南将之收入大明版图,在京城被太祖皇帝表功的正是这位头号功臣,而他正是那位文武双全的岷王朱楩!
喜欢大明好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