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城,戌时末,两架马车在王宫禁卫的护送下出了王宫。战事宵禁,街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两架马车缓缓行至沈熙之的府门前停下。
沈府的中门打开,门口却只有寥寥三人提着灯笼等在这,是沈熙之的长子沈默,次子沈言,以及现如今身为礼部员外郎的沈宗道。
沈宗道之父沈默这些年一直纵情山野,凭着其一手好字和文章,隐隐有了文坛大家的风范。此时的沈默一身丝绸长衫,长髯飘飘,尽显风度。
而沈言则是面容古板,兴许是多年在官学授课的缘故,显得有些冷漠不近人情。此时沈言与兄长不同,因为自身没有官身也不曾考过功名,只穿了一身素朴棉布长衫,须发也打理的一丝不苟,静静地站在沈默之后。
从王宫而来的马车在门口停下后,沈家三人就从门内走到门外。燕维疆从头一辆马车上下来,沈家三人当即要下跪拜迎。按礼制,官员在非大朝仪见王驾时只需俯身行礼,无须跪拜。但沈默、沈言二人只是白身,应当下跪,父叔要下跪,沈宗道自然也要随着下跪。
“免了!”刚下马车的燕维疆开口免了三人的虚礼。
沈默听了吩咐就停下了行礼的动作,沈言则是身形一顿,没有下跪,顺势俯身行了揖礼,沈宗道也跟着二叔行了揖礼。
此时,后边那辆马车中,高福先下了车,然后小心扶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奶娘下了车。沈默忍不住看了两眼,沈言则是面容严肃的垂首,目不斜视。
沈家两兄弟一左一右举着灯笼引燕维疆入府,后边沈宗道和高福则是一左一右为那位奶娘,或者说是为娘娘怀中的那个小婴儿打着灯笼,能受到如此重视的,自然是燕国的长子长孙燕嗣昭了。
进了沈府一路上,燕维疆和沈默一直在说话,沈言则一直默默的跟着。
快到后宅沈熙之的卧房时,燕维疆转头对一旁的沈言说道:“沈言,孤听说你在官学中《大学》、《中庸》两书讲的很好,对前朝叶味道的《大学讲义》一书很有研究,听说你还想将自己的见解心得编纂成书。这是件好事,要用心去做,书成后送到宫里来,让孤也看看!”
“是!”沈言依旧是一副古板先生的样子,低头答话后也没有下言,上前几步将父亲的卧房门打开,然后站到一旁侧立。
燕维疆进了卧房,高福和抱着燕嗣昭的奶娘随后跟上,沈家三人则全部留在了房门外。一进房门,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就已经扑面而来,燕维疆下意识的回头看了眼抱在奶娘怀中的燕嗣昭,见小家伙还在安睡,才继续向里间走去。
卧榻之上,已经六十有五的沈熙之,须发尽白,脸上也有着片片的老年斑,身形消瘦,脸色灰败。操劳多年,身体每况愈下的沈熙之终于是在今年夏天一病不起了,燕维疆让太医院尽力救治,但去过的太医都说沈熙之已然油尽灯枯,回天无术。
卧榻上,早得了消息的沈熙之让侍女早早在身后垫了软垫,得以半躺在床榻上,此时见燕维疆走进来,躺在床榻上的沈熙之倒是没有挣扎着虚礼。
“病体衰朽,老臣就不行礼了,王上见谅!”让太医开了副激发精力的药,此时精神了许多的沈熙之看着燕维疆脸上露出笑容。
燕维疆压下心中的不忍和心酸,也是露出笑容,走到沈熙之的床榻旁,在准备好的凳子上坐下,握住了沈熙之干枯的手掌,“老相说笑了,这几日如何,晚饭用了什么?”
“喝了半碗粥。”看着燕维疆脸上露出的难过,沈熙之笑了,“再多也吃不下了,吃多了呕出来更是麻烦。”
燕维疆一时间竟不知说些什么,只得双手握住沈熙之的手掌,轻轻在沈熙之的手背上拍了拍。
沈熙之的目光移到燕维疆身后站立的奶娘怀中,燕维疆转身,从奶娘怀里接过燕嗣昭,凑到老相的身旁,让他看清燕嗣昭的样子。本已睡着的小家伙这么一倒手,就醒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依旧是声音洪亮的响彻整间屋子。
“这臭小子脾气大,嗓门也大,一醒了就要哭。”燕维疆抱着燕嗣昭一脸的慈爱。
沈熙之也努力凑近了小孩子,一脸慈爱的看着襁褓中的小婴儿,笑容从心底荡漾到脸上,“好!好!好!”
本来还在哭的燕嗣昭听到旁边人说话,一时止住了哭声,睁开眼睛滴溜溜的看着抱着他的燕维疆,还有一旁的老人。看了一会大抵是觉着旁边的人和环境都不熟悉,又开始在襁褓里折腾哭泣起来。
以往,只要燕嗣昭一哭,燕维疆就会让奶娘抱着去哄他,不过今日为了让沈熙之多看两眼,燕维疆依旧抱着燕嗣昭坐在沈熙之的身旁,“这臭小子脾气大,稍不如他意就要闹!”
沈熙之一直笑着盯着燕嗣昭看,过了一会才说道:“叫奶娘带小殿下先回去吧,老臣这里药味重,有病气,不能让孩子久留。”
燕维疆将孩子交给奶娘,由高福护送着先回宫。沈熙之在病榻上一直目送着奶娘的身影消失,才依依不舍的收回目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好事!好事!”
“老相宽心,养好身体,回头让宗道给你添个重孙!”燕维疆也只能说些宽慰沈熙之的话。
沈熙之没有接燕维疆的话,只是笑了笑,谁都知道沈熙之断然撑不了许久了,作为一个二十多岁跟着太祖南征北讨,做过天下宰执的人,沈熙之无须用这些自欺欺人的话宽慰自己。
“王上,北边的战事怎么样了?”沈熙之问完之后就见燕维疆有些犹豫,直到他不想再让自己操劳,又笑了,“王上,老臣时日无多,就算在这病榻上一直躺着,也多喘不了几口气,说吧!”
燕维疆于是将最新的情况跟沈熙之说了一下,在说到燕行云已经将明里帖木儿围住,希望燕京这边上表朝廷希望大同驻军牵制住刺甘失甘本部大军后,燕维疆不禁叹了口气,沈熙之也皱紧了眉头。
其实在七月中旬蒙古人大举南下之际,燕京这边就向朝廷和大同都发过公文,通报自己这边的战事,但得到的回应寥寥。更令人揪心的是,刺甘失甘的大军虽然也出现在大同周边,但也没有大规模的交战,似乎也在等待时机,至于是在等大同守军出现破绽,还是明里帖木儿这边的变化那就不知道了。
“王上,西边秦国有新的消息吗?”
对于沈熙之的突然发问,燕维疆愣了一下,回想了一下才说,“没有,自从今年五月朝廷转秦王那边的奏报,说是战事焦灼,在那之后就没有新的战报了!”
“那就是秦国打胜了!”沈熙之无比确定的说道。
“难道朝廷想借机向我们动手?”燕维疆顿时大惊失色,如果秦国依然战胜,而朝廷那边故意拦截了战报,恐怕是对燕国有些别的想法。
“可能性不大!”沈熙之摇了摇头,“我看是秦国那边故意封锁了消息,但我估计朝廷那边也大致摸清了情况,倒是蒙古人那边,必然是刺甘失甘对明里帖木儿隐藏了情况,恐怕是想着借机吞掉明里帖木儿。”
“那岂不是刺甘失甘在一旁等着我们和明里帖木儿打完,扑过来一块收拾掉。”燕维疆的心情并没有半分舒缓,“要不要撤兵!”
“此时撤兵,殿下未必撤的回来,而且王上也说了,殿下想打残明里帖木儿,擒住他,或者他逃了召回攻打辽东的军队,我们才能解了辽东之困,否则疲师回援,辽东也守不住了!”
燕维疆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显然已经有些六神无主。
“上表!”沉思了片刻,沈熙之再次坚定的开口,“给朝廷明发庭寄,就说我们已经攻克上都,困住明里帖木儿,不日就可将其剿灭。再说我们得到明确的情报,明里帖木儿向刺甘失甘求援,两人想要合兵一处,围剿我们,请朝廷立刻派大同守军前出,牵制住刺甘失甘,否则燕国精锐尽失,河北之地恐落入贼军之手。”
燕维疆在老相说完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若却如老相所猜的那样,西边秦国胜了,东边燕国这边也打下了上都,困住了辽阳王。在此时,朝廷在大同集结了二十万兵马,未见寸功,若还坐视燕军被蒙古人联手剿灭,已至河北失守,天下震动,必然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没有人可以承担这个责任。
“听说山东民变了?”沈熙之再问。
“是!”燕维疆的脸上不禁露出鄙夷之色,“齐王和他那个蠢猪儿子为了凑齐给我们的粮草,大肆盘剥百姓,恰逢今年山东大旱,不少田地颗粒无收,都出了人相食得惨剧。齐国上下不思抚恤,反而借机用低价兼并土地,以致民乱骤起。齐国吏贪将弱,一群拿着镐头木棍的灾民竟能攻下州府,加上百姓早就怨声载道,纷纷加入叛军,听说已经席卷了数州之地。”
“加上这条,告诉朝廷,一旦河北失守,山东也就完了,整个黄河以北就不可收拾!”
“好,我回去就给朝廷发庭寄!”
“唉!”沈熙之长叹一声,“土地兼并一直是祸乱之源,昔年为了快速平定天下,收服民心,太祖皇帝下令优免士绅,原本按前宋规制,各级官员依品阶可免除一定田产的田税,但前宋时官员士绅偷偷兼并瞒报土地就已然成风。新朝初建,为了稳定南方士族,太祖下旨按其现有土地,免除赋税徭役,燕国亦依此制。但这些年,这些大族们还在偷偷的兼并瞒报田亩数量,否则我们也不至于一直仰仗朝廷才能养兵守边。”
燕维疆转头望着卧房的门口处,若有所思。沈熙之说的他也明白,河北境内的那些大族们没少在底下做小动作,包括现如今世子妃的母族孟家,这些年可是添了不少田产。
这些年沈熙之一直把他压制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不挪窝,燕维疆如此重视燕嗣昭,除了是获得长孙的欣喜,也有着敲打孟家的意思。
沈熙之此时说这些话,其实是在暗示燕维疆,他死之后,孟家这些大族出身的人,不适宜接掌中书,否则他们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只是虽然沈熙之如今病入膏肓,燕维疆对他只剩情谊而无忌惮,但这种安排身后相位接替之事,沈熙之还是不好直接说出口。
“王上,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沈熙之突然开口将燕维疆的思绪拉了回来,“老相但讲无妨!”
“老臣那两个儿子,不是什么治国之才,所以臣这些年才不让他们进入官场,就怕他们借着我爬上高位,将来摔个粉身碎骨。我活着时自然不会有旁人说些什么,我死之后想必王上定要让他们出仕的,否则天下人会说王上刻薄寡恩。但我知道他们的本事,沈默好名,让他去礼部当个清闲散官吧,不要给他重任,他担不起。沈言治学还有,让他去国子监继续传道受业吧。”
“老臣这些子孙,就那个孙儿宗道有些才干,但终究还是年轻,不可早早托付重任。老臣别无所忧,就怕子孙借着我误国误己,请王上一定应允!”
燕维疆听着老相这般交托后事的言语,鼻子都不禁一酸,握住老相的手,诚挚的答道:“老相放心,孤一定护住他们,不会让他们有事!”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为人父,为儿孙操碎了心,他们也不会领情。臣那两个儿子,看着一个纵情山水,一个专心治学,其实心里对我都有怨气。他们觉得自己的才情都因为我这个老不死的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爱惜羽毛到将他们的前途置于不顾,压着他们不让他们为官。”
沈熙之这一番心酸之言听得燕维疆心中也是难过,想要开口劝慰,但沈熙之接着说:“都说上阵父子兵,但天底下最难交心的也是父子,一旦心有芥蒂,就断然难解,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寻常父子如此,君王之家更是一团乱麻,王上,儿子大了,总有自己的心思,但父子终究是父子,当父亲的就算再委屈,也要包容自己的儿子!”
燕维疆这才明白这位老臣这最后的拳拳之心,“老相放心,行云是个成材的,将来的燕国要交到他手里去守,我都明白!”
沈熙之重重的点了点头,“王上,时候不早了,回去歇息吧!老臣也要歇息了,王上保重身体!”
燕维疆的眼泪终究是忍不住落了下来,留下一句,“老相保重!”转身离去。
祥嘉十九年八月初八,清晨,大虞开国功臣,成国公,曾经的大虞中书左丞相,如今的燕国行中书丞相沈熙之薨逝。
沈府的中门打开,门口却只有寥寥三人提着灯笼等在这,是沈熙之的长子沈默,次子沈言,以及现如今身为礼部员外郎的沈宗道。
沈宗道之父沈默这些年一直纵情山野,凭着其一手好字和文章,隐隐有了文坛大家的风范。此时的沈默一身丝绸长衫,长髯飘飘,尽显风度。
而沈言则是面容古板,兴许是多年在官学授课的缘故,显得有些冷漠不近人情。此时沈言与兄长不同,因为自身没有官身也不曾考过功名,只穿了一身素朴棉布长衫,须发也打理的一丝不苟,静静地站在沈默之后。
从王宫而来的马车在门口停下后,沈家三人就从门内走到门外。燕维疆从头一辆马车上下来,沈家三人当即要下跪拜迎。按礼制,官员在非大朝仪见王驾时只需俯身行礼,无须跪拜。但沈默、沈言二人只是白身,应当下跪,父叔要下跪,沈宗道自然也要随着下跪。
“免了!”刚下马车的燕维疆开口免了三人的虚礼。
沈默听了吩咐就停下了行礼的动作,沈言则是身形一顿,没有下跪,顺势俯身行了揖礼,沈宗道也跟着二叔行了揖礼。
此时,后边那辆马车中,高福先下了车,然后小心扶着一位抱着婴儿的奶娘下了车。沈默忍不住看了两眼,沈言则是面容严肃的垂首,目不斜视。
沈家两兄弟一左一右举着灯笼引燕维疆入府,后边沈宗道和高福则是一左一右为那位奶娘,或者说是为娘娘怀中的那个小婴儿打着灯笼,能受到如此重视的,自然是燕国的长子长孙燕嗣昭了。
进了沈府一路上,燕维疆和沈默一直在说话,沈言则一直默默的跟着。
快到后宅沈熙之的卧房时,燕维疆转头对一旁的沈言说道:“沈言,孤听说你在官学中《大学》、《中庸》两书讲的很好,对前朝叶味道的《大学讲义》一书很有研究,听说你还想将自己的见解心得编纂成书。这是件好事,要用心去做,书成后送到宫里来,让孤也看看!”
“是!”沈言依旧是一副古板先生的样子,低头答话后也没有下言,上前几步将父亲的卧房门打开,然后站到一旁侧立。
燕维疆进了卧房,高福和抱着燕嗣昭的奶娘随后跟上,沈家三人则全部留在了房门外。一进房门,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就已经扑面而来,燕维疆下意识的回头看了眼抱在奶娘怀中的燕嗣昭,见小家伙还在安睡,才继续向里间走去。
卧榻之上,已经六十有五的沈熙之,须发尽白,脸上也有着片片的老年斑,身形消瘦,脸色灰败。操劳多年,身体每况愈下的沈熙之终于是在今年夏天一病不起了,燕维疆让太医院尽力救治,但去过的太医都说沈熙之已然油尽灯枯,回天无术。
卧榻上,早得了消息的沈熙之让侍女早早在身后垫了软垫,得以半躺在床榻上,此时见燕维疆走进来,躺在床榻上的沈熙之倒是没有挣扎着虚礼。
“病体衰朽,老臣就不行礼了,王上见谅!”让太医开了副激发精力的药,此时精神了许多的沈熙之看着燕维疆脸上露出笑容。
燕维疆压下心中的不忍和心酸,也是露出笑容,走到沈熙之的床榻旁,在准备好的凳子上坐下,握住了沈熙之干枯的手掌,“老相说笑了,这几日如何,晚饭用了什么?”
“喝了半碗粥。”看着燕维疆脸上露出的难过,沈熙之笑了,“再多也吃不下了,吃多了呕出来更是麻烦。”
燕维疆一时间竟不知说些什么,只得双手握住沈熙之的手掌,轻轻在沈熙之的手背上拍了拍。
沈熙之的目光移到燕维疆身后站立的奶娘怀中,燕维疆转身,从奶娘怀里接过燕嗣昭,凑到老相的身旁,让他看清燕嗣昭的样子。本已睡着的小家伙这么一倒手,就醒了,开始哇哇大哭起来,依旧是声音洪亮的响彻整间屋子。
“这臭小子脾气大,嗓门也大,一醒了就要哭。”燕维疆抱着燕嗣昭一脸的慈爱。
沈熙之也努力凑近了小孩子,一脸慈爱的看着襁褓中的小婴儿,笑容从心底荡漾到脸上,“好!好!好!”
本来还在哭的燕嗣昭听到旁边人说话,一时止住了哭声,睁开眼睛滴溜溜的看着抱着他的燕维疆,还有一旁的老人。看了一会大抵是觉着旁边的人和环境都不熟悉,又开始在襁褓里折腾哭泣起来。
以往,只要燕嗣昭一哭,燕维疆就会让奶娘抱着去哄他,不过今日为了让沈熙之多看两眼,燕维疆依旧抱着燕嗣昭坐在沈熙之的身旁,“这臭小子脾气大,稍不如他意就要闹!”
沈熙之一直笑着盯着燕嗣昭看,过了一会才说道:“叫奶娘带小殿下先回去吧,老臣这里药味重,有病气,不能让孩子久留。”
燕维疆将孩子交给奶娘,由高福护送着先回宫。沈熙之在病榻上一直目送着奶娘的身影消失,才依依不舍的收回目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好事!好事!”
“老相宽心,养好身体,回头让宗道给你添个重孙!”燕维疆也只能说些宽慰沈熙之的话。
沈熙之没有接燕维疆的话,只是笑了笑,谁都知道沈熙之断然撑不了许久了,作为一个二十多岁跟着太祖南征北讨,做过天下宰执的人,沈熙之无须用这些自欺欺人的话宽慰自己。
“王上,北边的战事怎么样了?”沈熙之问完之后就见燕维疆有些犹豫,直到他不想再让自己操劳,又笑了,“王上,老臣时日无多,就算在这病榻上一直躺着,也多喘不了几口气,说吧!”
燕维疆于是将最新的情况跟沈熙之说了一下,在说到燕行云已经将明里帖木儿围住,希望燕京这边上表朝廷希望大同驻军牵制住刺甘失甘本部大军后,燕维疆不禁叹了口气,沈熙之也皱紧了眉头。
其实在七月中旬蒙古人大举南下之际,燕京这边就向朝廷和大同都发过公文,通报自己这边的战事,但得到的回应寥寥。更令人揪心的是,刺甘失甘的大军虽然也出现在大同周边,但也没有大规模的交战,似乎也在等待时机,至于是在等大同守军出现破绽,还是明里帖木儿这边的变化那就不知道了。
“王上,西边秦国有新的消息吗?”
对于沈熙之的突然发问,燕维疆愣了一下,回想了一下才说,“没有,自从今年五月朝廷转秦王那边的奏报,说是战事焦灼,在那之后就没有新的战报了!”
“那就是秦国打胜了!”沈熙之无比确定的说道。
“难道朝廷想借机向我们动手?”燕维疆顿时大惊失色,如果秦国依然战胜,而朝廷那边故意拦截了战报,恐怕是对燕国有些别的想法。
“可能性不大!”沈熙之摇了摇头,“我看是秦国那边故意封锁了消息,但我估计朝廷那边也大致摸清了情况,倒是蒙古人那边,必然是刺甘失甘对明里帖木儿隐藏了情况,恐怕是想着借机吞掉明里帖木儿。”
“那岂不是刺甘失甘在一旁等着我们和明里帖木儿打完,扑过来一块收拾掉。”燕维疆的心情并没有半分舒缓,“要不要撤兵!”
“此时撤兵,殿下未必撤的回来,而且王上也说了,殿下想打残明里帖木儿,擒住他,或者他逃了召回攻打辽东的军队,我们才能解了辽东之困,否则疲师回援,辽东也守不住了!”
燕维疆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显然已经有些六神无主。
“上表!”沉思了片刻,沈熙之再次坚定的开口,“给朝廷明发庭寄,就说我们已经攻克上都,困住明里帖木儿,不日就可将其剿灭。再说我们得到明确的情报,明里帖木儿向刺甘失甘求援,两人想要合兵一处,围剿我们,请朝廷立刻派大同守军前出,牵制住刺甘失甘,否则燕国精锐尽失,河北之地恐落入贼军之手。”
燕维疆在老相说完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若却如老相所猜的那样,西边秦国胜了,东边燕国这边也打下了上都,困住了辽阳王。在此时,朝廷在大同集结了二十万兵马,未见寸功,若还坐视燕军被蒙古人联手剿灭,已至河北失守,天下震动,必然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没有人可以承担这个责任。
“听说山东民变了?”沈熙之再问。
“是!”燕维疆的脸上不禁露出鄙夷之色,“齐王和他那个蠢猪儿子为了凑齐给我们的粮草,大肆盘剥百姓,恰逢今年山东大旱,不少田地颗粒无收,都出了人相食得惨剧。齐国上下不思抚恤,反而借机用低价兼并土地,以致民乱骤起。齐国吏贪将弱,一群拿着镐头木棍的灾民竟能攻下州府,加上百姓早就怨声载道,纷纷加入叛军,听说已经席卷了数州之地。”
“加上这条,告诉朝廷,一旦河北失守,山东也就完了,整个黄河以北就不可收拾!”
“好,我回去就给朝廷发庭寄!”
“唉!”沈熙之长叹一声,“土地兼并一直是祸乱之源,昔年为了快速平定天下,收服民心,太祖皇帝下令优免士绅,原本按前宋规制,各级官员依品阶可免除一定田产的田税,但前宋时官员士绅偷偷兼并瞒报土地就已然成风。新朝初建,为了稳定南方士族,太祖下旨按其现有土地,免除赋税徭役,燕国亦依此制。但这些年,这些大族们还在偷偷的兼并瞒报田亩数量,否则我们也不至于一直仰仗朝廷才能养兵守边。”
燕维疆转头望着卧房的门口处,若有所思。沈熙之说的他也明白,河北境内的那些大族们没少在底下做小动作,包括现如今世子妃的母族孟家,这些年可是添了不少田产。
这些年沈熙之一直把他压制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不挪窝,燕维疆如此重视燕嗣昭,除了是获得长孙的欣喜,也有着敲打孟家的意思。
沈熙之此时说这些话,其实是在暗示燕维疆,他死之后,孟家这些大族出身的人,不适宜接掌中书,否则他们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只是虽然沈熙之如今病入膏肓,燕维疆对他只剩情谊而无忌惮,但这种安排身后相位接替之事,沈熙之还是不好直接说出口。
“王上,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沈熙之突然开口将燕维疆的思绪拉了回来,“老相但讲无妨!”
“老臣那两个儿子,不是什么治国之才,所以臣这些年才不让他们进入官场,就怕他们借着我爬上高位,将来摔个粉身碎骨。我活着时自然不会有旁人说些什么,我死之后想必王上定要让他们出仕的,否则天下人会说王上刻薄寡恩。但我知道他们的本事,沈默好名,让他去礼部当个清闲散官吧,不要给他重任,他担不起。沈言治学还有,让他去国子监继续传道受业吧。”
“老臣这些子孙,就那个孙儿宗道有些才干,但终究还是年轻,不可早早托付重任。老臣别无所忧,就怕子孙借着我误国误己,请王上一定应允!”
燕维疆听着老相这般交托后事的言语,鼻子都不禁一酸,握住老相的手,诚挚的答道:“老相放心,孤一定护住他们,不会让他们有事!”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为人父,为儿孙操碎了心,他们也不会领情。臣那两个儿子,看着一个纵情山水,一个专心治学,其实心里对我都有怨气。他们觉得自己的才情都因为我这个老不死的既要当婊子还要立牌坊,爱惜羽毛到将他们的前途置于不顾,压着他们不让他们为官。”
沈熙之这一番心酸之言听得燕维疆心中也是难过,想要开口劝慰,但沈熙之接着说:“都说上阵父子兵,但天底下最难交心的也是父子,一旦心有芥蒂,就断然难解,从古至今皆是如此。寻常父子如此,君王之家更是一团乱麻,王上,儿子大了,总有自己的心思,但父子终究是父子,当父亲的就算再委屈,也要包容自己的儿子!”
燕维疆这才明白这位老臣这最后的拳拳之心,“老相放心,行云是个成材的,将来的燕国要交到他手里去守,我都明白!”
沈熙之重重的点了点头,“王上,时候不早了,回去歇息吧!老臣也要歇息了,王上保重身体!”
燕维疆的眼泪终究是忍不住落了下来,留下一句,“老相保重!”转身离去。
祥嘉十九年八月初八,清晨,大虞开国功臣,成国公,曾经的大虞中书左丞相,如今的燕国行中书丞相沈熙之薨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