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成都宫城像口黑沉沉的瓮,只有几盏宫灯在廊下摇晃,把张松的影子拉得老长。
他踩着青石板往寝殿走,靴底叩出的声响惊飞了檐角的乌鸦,扑棱棱掠过琉璃瓦时,他摸了摸怀里那封已经磨得起毛的密信——是三日前陈军师派人用信鸽送来的,"城破只在旦夕,速劝刘璋归降"。
寝殿里飘着浓重的药味。
刘璋半靠在锦被里,额头敷着湿帕子,先前掉进锦鲤池受了寒,此刻正攥着个暖炉直发抖。
李恢守在床前,见张松进来,眉头皱成个结:"张别驾深夜进宫,可是前线有急报?"
"急报?"张松扯了扯皱巴巴的官服,目光扫过刘璋青白的脸,"前线的急报,陛下怕是听不得了。"他从袖中抖出一卷军报,"张任将军的营寨空了——不是撤兵,是被汉军断了粮道,三千精兵只剩八百残骑,此刻正在绵竹山里啃树皮。
严颜将军?"他冷笑一声,"上月在葭萌关被赵云围了七天七夜,昨天刚献关投降,现在正跟着汉军往成都赶呢。"
刘璋手里的暖炉"咚"地砸在床沿,药碗里的苦汤溅湿了锦被:"你...你胡说!
张任最是忠勇,怎会弃我而去?"
"忠勇?"张松上前一步,官靴碾过地上的药渣,"陛下可还记得三年前涪水关?
张任砍了刘备的使者,您夸他'真忠臣也';去年绵竹之战,他杀了刘璝的儿子,您赏他黄金百两。
可现在呢?"他突然压低声音,"臣今早去南门巡查,看见守城的兵丁在往包袱里塞铜钱——他们说,汉军的粮草车就跟蚂蚁似的,从白帝铺到了江源,咱们的粮仓?"他指了指窗外,"西仓的米发霉长虫,东仓的谷子被老鼠啃了半仓,您赏给张任的那坛酒,够汉军煮三锅热汤面!"
李恢突然插话:"张别驾莫要动摇军心!
陛下,臣这就去调北营的三千守军——"
"北营?"张松甩出第二卷军报,"北营的统领昨夜带着家眷翻城墙跑了,现在营里只剩老弱病残,连刀都举不动!"他逼近床榻,目光像把刀,"外有虎狼,内有萧墙,陛下可知道今早御花园的老槐树底下埋了什么?"
刘璋的指甲掐进掌心:"什么?"
"五具尸体。"张松的声音像浸了冰,"是您最信任的内监,脖子上都系着红绳——那是张任安插在宫里的暗桩。
昨夜臣带人搜他们的屋子,发现了给曹操的密信,说'刘璋暗弱,可取而代之'。"他从怀里掏出半块带血的红绳,"您说,若是咱们不降,等汉军破城那天,是张任的刀先砍进来,还是那些吃里扒外的反贼先捅您后腰?"
殿外的更鼓敲了三更。
刘璋望着烛火里晃动的影子,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刚接益州牧时的景象——那时他站在城楼上,百姓举着灯笼喊"刘使君",张任骑着黑马在城下转圈,盔甲亮得能照见人影。
可现在呢?
他摸了摸龙袍下的玉佩,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现在玉坠子凉得刺骨。
"难道...真的没路了?"他声音发颤。
张松突然跪下来,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陛下,臣跟着您二十年,何尝不想保这益州?
可您看看这宫墙外头——"他指向窗外,"百姓在拆门板当柴烧,士兵在偷杀战马充饥,连御膳房的厨子都在议论'刘使君仁德'。
若再硬撑,等城破那日,汉军屠的是百姓,砍的是宗室,您以为张任会来救?
他早带着残兵往汉中跑了!"
李恢突然抓住刘璋的手腕:"陛下!
当年高祖皇帝被困荥阳,也没降过!
咱们可以...可以退守南中,那里有七郡之地——"
"退守南中?"张松猛地抬头,眼里燃着火,"南中的雍闿上个月刚给汉军送了二十车粮草!
孟获的使者现在就在城外,说'愿为前驱'!
陛下,您是要当亡国之君,还是要当保民之主?"
烛芯"噼啪"炸了个花。
刘璋望着张松额头渗血的青肿,又看了看李恢发红的眼眶,突然想起昨天掉进锦鲤池时,那些红鱼围着他乱转的样子——它们被困在池子里,游得再快,也撞不破石头墙。
"传旨..."他喉结动了动,"拟降书。"
李恢的手"唰"地松开,像被烫到了。
张松跪着爬过去,从案头抽出黄绢,蘸了朱砂:"臣替陛下拟。"
"不。"刘璋撑起身子,拿过笔,墨迹在绢上晕开,"朕亲自写。"
晨光爬上宫墙时,张松已经带着降书出了城。
早朝的金殿里,檀香烧得人发闷。
刘璋穿着褪色的龙袍坐在御座上,看着殿下跪了一地的大臣。
李恢第一个扑上来,抓住他的龙靴:"陛下不可!
这降书若是送出去,益州数百年的基业就没了!"
"没了?"刘璋望着殿外飘起的雨丝,"早没了。"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玺,"昨日张别驾说,汉军的云梯已经架到了北门。
朕昨夜数更鼓,从一更到五更,只听见哭声——是百姓在哭,士兵在哭,连御花园的老槐树都在哭。"他推开李恢的手,"朕不降,难道要看着成都变成一片火海?"
"陛下!"大司徒跌跌撞撞爬过来,"臣愿带家奴守城!
臣有三百私兵——"
"三百私兵?"张松冷笑着走进殿门,身后跟着四个带刀的卫士,"够汉军塞牙缝吗?"他甩了甩袖子,"降书已经送到汉营,黄忠将军说,午时三刻开城受降。"
殿里炸开一片哭声。
老御史捶着地砖喊"愧对列祖列宗",年轻的侍郎抱着柱子发抖,李恢突然跳起来去抢刘璋手里的玉玺,被卫士一棍子打倒在地。
刘璋看着他额角的血,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书房里,李恢手把手教他写"仁"字的样子。
"李卿。"他轻声说,"去把朕的冕旒取来。"
午时三刻,成都城门缓缓打开。
黄忠骑在赤焰马上,铠甲被雨水洗得发亮。
他望着城门口那队人——刘璋走在最前面,冕旒上的珠串遮住了脸,身后跟着文武百官,有的哭,有的木着脸,还有几个老臣扶着拐杖,一步一踉跄。
赵云的亮银枪尖挑着面白旗,在雨里晃出一道冷光。
"陛下。"黄忠翻身下马,单膝点地。
刘璋停下脚步,伸手摘下冕旒。
雨水顺着他的发梢往下淌,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汉升将军,劳你远来。"他从怀里掏出玉玺,"这是益州的印,麻烦转呈玄德公。"
黄忠接过玉玺,触手生温。
他抬头时,看见刘璋身后的李恢正死死盯着他,眼神像把淬毒的刀。
再往城墙上看,几个守城的士兵正往下扔军旗,绣着"刘"字的锦缎扑在泥水里,被马蹄踩出一个个脏脚印。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
张任的副将浑身是血冲进城门,拽住刘璋的袖子:"陛下!
将军得知降讯,要带残兵杀回来!
末将拦不住他——"
"不必拦了。"刘璋轻轻抽回手,"告诉他...朕不怪他。"
雨越下越大。
张任的营地在二十里外的山坳里,他攥着带血的令旗,眼睛红得像要滴出血:"你们说什么?
成都降了?"
"千真万确,将军。"偏将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探马看见陛下亲自出城,玉玺都交了。"
张任的刀"当啷"掉在地上。
他踉跄着扶住帐篷,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
突然,他喷出一口黑血,溅在"张"字帅旗上,把"忠"字染得通红。
同一时刻,葭萌关的老槐树下,严颜正解下铠甲。
他摸了摸胸口的箭疤——那是十年前替刘璋挡的刺客,现在还疼得厉害。"老了。"他叹了口气,把铠甲挂在树杈上,转身往深山里走,只留下一串模糊的脚印,很快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
成都城外的官道上,一匹快马冒雨狂奔。
马上的书生裹着青衫,腰间挂着个青铜酒壶,正是连夜从荆州赶来的陈子元。
他望着远处开着的城门,勒住缰绳。
雨丝模糊了视线,却清晰地映出城楼上"汉"字大旗,正随着风,猎猎作响。
"终于...到了。"他轻声说,踢了踢马腹,溅起一片泥花。
他踩着青石板往寝殿走,靴底叩出的声响惊飞了檐角的乌鸦,扑棱棱掠过琉璃瓦时,他摸了摸怀里那封已经磨得起毛的密信——是三日前陈军师派人用信鸽送来的,"城破只在旦夕,速劝刘璋归降"。
寝殿里飘着浓重的药味。
刘璋半靠在锦被里,额头敷着湿帕子,先前掉进锦鲤池受了寒,此刻正攥着个暖炉直发抖。
李恢守在床前,见张松进来,眉头皱成个结:"张别驾深夜进宫,可是前线有急报?"
"急报?"张松扯了扯皱巴巴的官服,目光扫过刘璋青白的脸,"前线的急报,陛下怕是听不得了。"他从袖中抖出一卷军报,"张任将军的营寨空了——不是撤兵,是被汉军断了粮道,三千精兵只剩八百残骑,此刻正在绵竹山里啃树皮。
严颜将军?"他冷笑一声,"上月在葭萌关被赵云围了七天七夜,昨天刚献关投降,现在正跟着汉军往成都赶呢。"
刘璋手里的暖炉"咚"地砸在床沿,药碗里的苦汤溅湿了锦被:"你...你胡说!
张任最是忠勇,怎会弃我而去?"
"忠勇?"张松上前一步,官靴碾过地上的药渣,"陛下可还记得三年前涪水关?
张任砍了刘备的使者,您夸他'真忠臣也';去年绵竹之战,他杀了刘璝的儿子,您赏他黄金百两。
可现在呢?"他突然压低声音,"臣今早去南门巡查,看见守城的兵丁在往包袱里塞铜钱——他们说,汉军的粮草车就跟蚂蚁似的,从白帝铺到了江源,咱们的粮仓?"他指了指窗外,"西仓的米发霉长虫,东仓的谷子被老鼠啃了半仓,您赏给张任的那坛酒,够汉军煮三锅热汤面!"
李恢突然插话:"张别驾莫要动摇军心!
陛下,臣这就去调北营的三千守军——"
"北营?"张松甩出第二卷军报,"北营的统领昨夜带着家眷翻城墙跑了,现在营里只剩老弱病残,连刀都举不动!"他逼近床榻,目光像把刀,"外有虎狼,内有萧墙,陛下可知道今早御花园的老槐树底下埋了什么?"
刘璋的指甲掐进掌心:"什么?"
"五具尸体。"张松的声音像浸了冰,"是您最信任的内监,脖子上都系着红绳——那是张任安插在宫里的暗桩。
昨夜臣带人搜他们的屋子,发现了给曹操的密信,说'刘璋暗弱,可取而代之'。"他从怀里掏出半块带血的红绳,"您说,若是咱们不降,等汉军破城那天,是张任的刀先砍进来,还是那些吃里扒外的反贼先捅您后腰?"
殿外的更鼓敲了三更。
刘璋望着烛火里晃动的影子,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刚接益州牧时的景象——那时他站在城楼上,百姓举着灯笼喊"刘使君",张任骑着黑马在城下转圈,盔甲亮得能照见人影。
可现在呢?
他摸了摸龙袍下的玉佩,那是母亲临终前塞给他的,现在玉坠子凉得刺骨。
"难道...真的没路了?"他声音发颤。
张松突然跪下来,额头重重磕在青砖上:"陛下,臣跟着您二十年,何尝不想保这益州?
可您看看这宫墙外头——"他指向窗外,"百姓在拆门板当柴烧,士兵在偷杀战马充饥,连御膳房的厨子都在议论'刘使君仁德'。
若再硬撑,等城破那日,汉军屠的是百姓,砍的是宗室,您以为张任会来救?
他早带着残兵往汉中跑了!"
李恢突然抓住刘璋的手腕:"陛下!
当年高祖皇帝被困荥阳,也没降过!
咱们可以...可以退守南中,那里有七郡之地——"
"退守南中?"张松猛地抬头,眼里燃着火,"南中的雍闿上个月刚给汉军送了二十车粮草!
孟获的使者现在就在城外,说'愿为前驱'!
陛下,您是要当亡国之君,还是要当保民之主?"
烛芯"噼啪"炸了个花。
刘璋望着张松额头渗血的青肿,又看了看李恢发红的眼眶,突然想起昨天掉进锦鲤池时,那些红鱼围着他乱转的样子——它们被困在池子里,游得再快,也撞不破石头墙。
"传旨..."他喉结动了动,"拟降书。"
李恢的手"唰"地松开,像被烫到了。
张松跪着爬过去,从案头抽出黄绢,蘸了朱砂:"臣替陛下拟。"
"不。"刘璋撑起身子,拿过笔,墨迹在绢上晕开,"朕亲自写。"
晨光爬上宫墙时,张松已经带着降书出了城。
早朝的金殿里,檀香烧得人发闷。
刘璋穿着褪色的龙袍坐在御座上,看着殿下跪了一地的大臣。
李恢第一个扑上来,抓住他的龙靴:"陛下不可!
这降书若是送出去,益州数百年的基业就没了!"
"没了?"刘璋望着殿外飘起的雨丝,"早没了。"他摸了摸腰间的玉玺,"昨日张别驾说,汉军的云梯已经架到了北门。
朕昨夜数更鼓,从一更到五更,只听见哭声——是百姓在哭,士兵在哭,连御花园的老槐树都在哭。"他推开李恢的手,"朕不降,难道要看着成都变成一片火海?"
"陛下!"大司徒跌跌撞撞爬过来,"臣愿带家奴守城!
臣有三百私兵——"
"三百私兵?"张松冷笑着走进殿门,身后跟着四个带刀的卫士,"够汉军塞牙缝吗?"他甩了甩袖子,"降书已经送到汉营,黄忠将军说,午时三刻开城受降。"
殿里炸开一片哭声。
老御史捶着地砖喊"愧对列祖列宗",年轻的侍郎抱着柱子发抖,李恢突然跳起来去抢刘璋手里的玉玺,被卫士一棍子打倒在地。
刘璋看着他额角的血,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书房里,李恢手把手教他写"仁"字的样子。
"李卿。"他轻声说,"去把朕的冕旒取来。"
午时三刻,成都城门缓缓打开。
黄忠骑在赤焰马上,铠甲被雨水洗得发亮。
他望着城门口那队人——刘璋走在最前面,冕旒上的珠串遮住了脸,身后跟着文武百官,有的哭,有的木着脸,还有几个老臣扶着拐杖,一步一踉跄。
赵云的亮银枪尖挑着面白旗,在雨里晃出一道冷光。
"陛下。"黄忠翻身下马,单膝点地。
刘璋停下脚步,伸手摘下冕旒。
雨水顺着他的发梢往下淌,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汉升将军,劳你远来。"他从怀里掏出玉玺,"这是益州的印,麻烦转呈玄德公。"
黄忠接过玉玺,触手生温。
他抬头时,看见刘璋身后的李恢正死死盯着他,眼神像把淬毒的刀。
再往城墙上看,几个守城的士兵正往下扔军旗,绣着"刘"字的锦缎扑在泥水里,被马蹄踩出一个个脏脚印。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
张任的副将浑身是血冲进城门,拽住刘璋的袖子:"陛下!
将军得知降讯,要带残兵杀回来!
末将拦不住他——"
"不必拦了。"刘璋轻轻抽回手,"告诉他...朕不怪他。"
雨越下越大。
张任的营地在二十里外的山坳里,他攥着带血的令旗,眼睛红得像要滴出血:"你们说什么?
成都降了?"
"千真万确,将军。"偏将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探马看见陛下亲自出城,玉玺都交了。"
张任的刀"当啷"掉在地上。
他踉跄着扶住帐篷,喉咙里发出野兽般的呜咽。
突然,他喷出一口黑血,溅在"张"字帅旗上,把"忠"字染得通红。
同一时刻,葭萌关的老槐树下,严颜正解下铠甲。
他摸了摸胸口的箭疤——那是十年前替刘璋挡的刺客,现在还疼得厉害。"老了。"他叹了口气,把铠甲挂在树杈上,转身往深山里走,只留下一串模糊的脚印,很快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
成都城外的官道上,一匹快马冒雨狂奔。
马上的书生裹着青衫,腰间挂着个青铜酒壶,正是连夜从荆州赶来的陈子元。
他望着远处开着的城门,勒住缰绳。
雨丝模糊了视线,却清晰地映出城楼上"汉"字大旗,正随着风,猎猎作响。
"终于...到了。"他轻声说,踢了踢马腹,溅起一片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