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病情在省一院精心的治疗下,一天天稳定下来。
高烧退去后,虽然还有些咳嗽和体虚。
但小家伙儿精神恢复了很多,圆溜溜的大眼睛灵动多了。
医生表示,混合性肺炎恢复期较长。
为了防止反复和彻底治愈,至少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半个月。
这几天,郭邵宁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来医院探望片刻。
他每次来都很有分寸,从不空手,有时是时令水果。
有时是刚出炉的、适合病人吃的软糯糕点,有时是几本崭新的彩色小人书。
他的到来,仿佛成了病房里一抹温和而令人安心的色彩。
“乔同志,今天孩子情况怎么样?”郭邵宁的声音总是温和而清晰,带着真诚的关切。
“好多了,咳嗽轻了很多,下午还喝了大半碗粥。”乔蔓青感激地回应。
连日来的疲惫,因女儿的好转和对方的善意而冲淡了不少。
“那就好。这是朋友从南方捎来的枇杷,听说对肺好,也润喉,可以给小满蒸点枇杷水喝。”他将一盒品相极好的枇杷放在床头柜上。
“郭同志,您太破费了,每次都带这么多东西,我们真的不知该怎么感谢才好。”
“举手之劳,孩子生病胃口差,换着花样也许能多吃点。”郭邵宁微笑着,目光转向小满,“小满,今天感觉有力气一点了吗?”
小满对这位总是带来礼物,和温和笑容的叔叔很有好感。
怯生生地点点头,甚至还小声说了句:“谢谢叔叔的书。”
郭邵宁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他耐心地和小满说了几句话,逗得孩子抿嘴笑了笑。
随着小满病情稳定,乔蔓青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和郭邵宁的交谈也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起初多是感激和关于孩子病情的话。
但很快,两人发现彼此在言谈间竟异常投契。
一次,郭邵宁来时正值傍晚,窗外华灯初上。
沈贤修出去打开水,宋雅芝在走廊尽头清洗水果。
病房里暂时只有乔蔓青和刚睡着的小满。
两人聊起当前的经济形势,郭邵宁显然对此颇有见解:“......计划经济固然在特定时期起到了稳定作用,但长期来看,缺乏活力。”
“南方沿海的特区试点效果显着,我看,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话瞬间点燃了乔蔓青眼中的光。
她压低了声音却难掩兴奋:“郭同志你也这么认为?我觉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绝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补充。”
“未来,服务行业、轻工业,甚至电子产品,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郭邵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
他没想到在这偏远的军区大院,这位年轻的女性,竟有如此清晰和前瞻的经济视野。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认真:“没错!物资流通是关键。就像你和我父亲合作的生意,其实就是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物资的优化配置。这种模式,大有可为。”
“是啊,”乔蔓青遇到知音,话也多了起来,“我觉得未来不仅仅是物资,信息、技术、甚至资本,都会加速流动。”
“谁能更早地看清趋势,把握机会,谁就能占得先机。”
两人从特区建设聊到农村改革,从价格双轨制谈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
越聊越深入,越聊越觉得彼此想法高度契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郭邵宁被乔蔓青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所吸引。
而乔蔓青也欣赏,郭邵宁的远见卓识和沉稳务实。
他们都没注意到。
病房门外宋雅芝端着果盘儿站了好一会儿。
她听着里面异常热烈的交谈声,脸上的忧虑越来越重。
宋雅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她不是不相信儿媳妇的人品,乔蔓青为这个家的付出她都看在眼里。
可男女之间那点微妙的事儿,活了大半辈子的她怎么会不清楚?
儿子沈麦冬远在外地,在儿媳最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守在身边。
儿媳妇年轻、漂亮、能干,现在又正是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出现的是郭邵宁这样一个人。
家世好、长相好、有文化、有地位,还如此体贴入微。
更重要的是,他和蔓青竟然那么说得来!
看他看蔓青的眼神,里面的欣赏和关切,早已超出了普通朋友和合作伙伴的界限。
这种欣赏,让宋雅芝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她怕日子久了,蔓青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偏向这个总能及时出现、又能和她谈天说地的郭同志。
到时候,这个家可怎么办?
趁着郭邵宁离开,乔蔓青去水房洗东西的间隙,宋雅芝拉着老伴沈贤修到了走廊角落。
声音里满是焦虑:“老沈,你看到没?那个郭同志,又来了!还跟蔓青聊得那么热络!这......这天天来,算怎么回事啊?”
沈贤修皱着眉,低声道:“你小点声!人家郭同志帮了咱们这么大忙,来看看孩子,和蔓青说几句话怎么了?你别胡思乱想,蔓青不是那样的人。”
“我不是说蔓青不好!”宋雅芝急道,“可麦冬不在啊!这郭同志明显对蔓青有点过分关心了!”
“又是送东西又是聊那么久,两人还那么能聊到一块去!这万一万一时间长了,蔓青心里动了摇,咱们怎么对得起麦冬?”
“我看,是不是得给麦冬打个电话,让他想办法请假回来一趟?媳妇孩子生病,他回来看看,天经地义!”
“胡闹!”沈贤修脸色一沉,语气严厉起来,“你怎么又犯老毛病了?疑神疑鬼!麦冬在军校有任务,是你说叫回来就能叫回来的?”
“蔓青这些天多辛苦你看不到?她一心扑在孩子身上,还得应付咱们这两个老家伙,你不想着怎么帮她分担,还在这琢磨这些没影子的事!我相信蔓青,她懂分寸!这话以后不许再提!”
喜欢穿成恶毒小姑后,我惊艳了家属大院儿
高烧退去后,虽然还有些咳嗽和体虚。
但小家伙儿精神恢复了很多,圆溜溜的大眼睛灵动多了。
医生表示,混合性肺炎恢复期较长。
为了防止反复和彻底治愈,至少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半个月。
这几天,郭邵宁几乎每天下班后都会来医院探望片刻。
他每次来都很有分寸,从不空手,有时是时令水果。
有时是刚出炉的、适合病人吃的软糯糕点,有时是几本崭新的彩色小人书。
他的到来,仿佛成了病房里一抹温和而令人安心的色彩。
“乔同志,今天孩子情况怎么样?”郭邵宁的声音总是温和而清晰,带着真诚的关切。
“好多了,咳嗽轻了很多,下午还喝了大半碗粥。”乔蔓青感激地回应。
连日来的疲惫,因女儿的好转和对方的善意而冲淡了不少。
“那就好。这是朋友从南方捎来的枇杷,听说对肺好,也润喉,可以给小满蒸点枇杷水喝。”他将一盒品相极好的枇杷放在床头柜上。
“郭同志,您太破费了,每次都带这么多东西,我们真的不知该怎么感谢才好。”
“举手之劳,孩子生病胃口差,换着花样也许能多吃点。”郭邵宁微笑着,目光转向小满,“小满,今天感觉有力气一点了吗?”
小满对这位总是带来礼物,和温和笑容的叔叔很有好感。
怯生生地点点头,甚至还小声说了句:“谢谢叔叔的书。”
郭邵宁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他耐心地和小满说了几句话,逗得孩子抿嘴笑了笑。
随着小满病情稳定,乔蔓青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和郭邵宁的交谈也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起初多是感激和关于孩子病情的话。
但很快,两人发现彼此在言谈间竟异常投契。
一次,郭邵宁来时正值傍晚,窗外华灯初上。
沈贤修出去打开水,宋雅芝在走廊尽头清洗水果。
病房里暂时只有乔蔓青和刚睡着的小满。
两人聊起当前的经济形势,郭邵宁显然对此颇有见解:“......计划经济固然在特定时期起到了稳定作用,但长期来看,缺乏活力。”
“南方沿海的特区试点效果显着,我看,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话瞬间点燃了乔蔓青眼中的光。
她压低了声音却难掩兴奋:“郭同志你也这么认为?我觉得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绝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吸纳就业、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补充。”
“未来,服务行业、轻工业,甚至电子产品,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郭邵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
他没想到在这偏远的军区大院,这位年轻的女性,竟有如此清晰和前瞻的经济视野。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认真:“没错!物资流通是关键。就像你和我父亲合作的生意,其实就是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物资的优化配置。这种模式,大有可为。”
“是啊,”乔蔓青遇到知音,话也多了起来,“我觉得未来不仅仅是物资,信息、技术、甚至资本,都会加速流动。”
“谁能更早地看清趋势,把握机会,谁就能占得先机。”
两人从特区建设聊到农村改革,从价格双轨制谈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模式。
越聊越深入,越聊越觉得彼此想法高度契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郭邵宁被乔蔓青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所吸引。
而乔蔓青也欣赏,郭邵宁的远见卓识和沉稳务实。
他们都没注意到。
病房门外宋雅芝端着果盘儿站了好一会儿。
她听着里面异常热烈的交谈声,脸上的忧虑越来越重。
宋雅芝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她不是不相信儿媳妇的人品,乔蔓青为这个家的付出她都看在眼里。
可男女之间那点微妙的事儿,活了大半辈子的她怎么会不清楚?
儿子沈麦冬远在外地,在儿媳最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守在身边。
儿媳妇年轻、漂亮、能干,现在又正是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偏偏这个时候,出现的是郭邵宁这样一个人。
家世好、长相好、有文化、有地位,还如此体贴入微。
更重要的是,他和蔓青竟然那么说得来!
看他看蔓青的眼神,里面的欣赏和关切,早已超出了普通朋友和合作伙伴的界限。
这种欣赏,让宋雅芝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
她怕日子久了,蔓青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偏向这个总能及时出现、又能和她谈天说地的郭同志。
到时候,这个家可怎么办?
趁着郭邵宁离开,乔蔓青去水房洗东西的间隙,宋雅芝拉着老伴沈贤修到了走廊角落。
声音里满是焦虑:“老沈,你看到没?那个郭同志,又来了!还跟蔓青聊得那么热络!这......这天天来,算怎么回事啊?”
沈贤修皱着眉,低声道:“你小点声!人家郭同志帮了咱们这么大忙,来看看孩子,和蔓青说几句话怎么了?你别胡思乱想,蔓青不是那样的人。”
“我不是说蔓青不好!”宋雅芝急道,“可麦冬不在啊!这郭同志明显对蔓青有点过分关心了!”
“又是送东西又是聊那么久,两人还那么能聊到一块去!这万一万一时间长了,蔓青心里动了摇,咱们怎么对得起麦冬?”
“我看,是不是得给麦冬打个电话,让他想办法请假回来一趟?媳妇孩子生病,他回来看看,天经地义!”
“胡闹!”沈贤修脸色一沉,语气严厉起来,“你怎么又犯老毛病了?疑神疑鬼!麦冬在军校有任务,是你说叫回来就能叫回来的?”
“蔓青这些天多辛苦你看不到?她一心扑在孩子身上,还得应付咱们这两个老家伙,你不想着怎么帮她分担,还在这琢磨这些没影子的事!我相信蔓青,她懂分寸!这话以后不许再提!”
喜欢穿成恶毒小姑后,我惊艳了家属大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