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朕已经下过旨意,让各地在秋冬季节修水利,以囤水治水为目的。
但是,之前朕微服私访回来也说过,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做事完全不经过自己的脑子。
或者说,他们就照章办事,自以为如此就无错。
一方面,他们不敢违抗朕的圣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不了解民生,甚至不了解自己所管辖的地盘。
这样的官,只能说是个庸官。
看似忠心耿耿,但却只知做事,不知思考。
这种作风——很不好!
可能在尔等眼中,朕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
但是,只要尔等的意见中肯,朕也反驳不了,朕难道会固执己见吗?
若全天下都是这样的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民不聊生。
朕如果什么都懂的话,还要尔等来干什么?”
此时,李承乾已经有些发火了。
因为之前说蝗虫的事,大家完全一副乖顺的样子,除了讨论吃不吃的问题,好像别的问题都没有,你存钱说得都对。
在整个古代的历史之中,朱元璋应该算是最说一不二的,但也给灭国留下了最大的祸端。
因为在他所在的时代,他给官员留下的印象就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许别人反驳,甚至不许别人说话,一切按照他安排的去走。
再加上又定下八股取士的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彻底僵化。
那个时代的官员,一般都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一种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所以不会主动干任何事情。
另一种是:可劲儿的阿谀奉承,揣测上意。
两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思考。
吃饱了没事的情况下,全部用在了花心思内斗上。
八股取士,让不会做事的人上位,其中或许有真正忠心耿耿的,但却对天下根本不了解,一切都在纸上谈兵。
朱元璋在的时候,虽然他的小农思想严重。
但是,他起码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百姓好的。
再加上,本身就战乱时代不远,没有那个绝对的必要,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维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时代,他年年对外征战,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文臣还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后遗症就全爆发了。
欺上瞒下,不干实事,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于是,躲在皇宫里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来。
就是因为他们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对等的,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这种一言堂。
他好歹经历过九世轮回,他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
但是,历史的惯性之下,一切都可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后思考的方面,就让百官去干。
皇帝要干的是,选取他们思考之后,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绝不能是吃饭不干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但百官中庸不行,皇帝会伤透脑筋不说,还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么一个制度的雏形。
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最后都交给六部去做。
比如说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圣旨。
门下省负责审核,若认为圣旨有语病或者有歧义,以及有不合适的地方,有权给皇帝打回去。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这是纯粹的执行部门。
这样的结构之下,哪怕是皇帝出了错,除非皇帝真正的昏庸,要不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明明为政能力不行,偏偏搞了个贞观盛世出来,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换而言之就是,皇帝高坐在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三省负责深入规划这个想法,拿出最好的执行方案来,交给六部去执行。
如果三省之间意见不统一,吵起来之后,还可以让皇帝来决断,如此皇权就不会外流。
为什么在李隆基时间出现大问题,就在于原本是三省共事,但是李隆基独宠李林甫,而这人又疯狂的推荐安禄山。
虽然说病根早已经出现,但这是直接的导火索。
这就相当于,把本来三个丞相,互相制约的情况,搞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
他自己一言堂,若是一直圣明也无事。
偏偏他老了喜欢享受,李林甫又擅长溜须拍马,简直是简在帝心。
最终的结果就是,李林甫做到了欺上瞒下,相当于架空了李隆基。
本来是三方商议决定的,李隆基一个独宠,李林甫又偏偏是个欺上瞒下的货色,不出问题才见鬼了。
本来皇帝就该坐看风云,只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对天下有利的意见就好。
这下好了,李林甫说什么就是什么,李隆基是啥都不管,可不就是活该吗?
要说三省六部这个制度,特别是那个,门下省有权打回皇帝的圣旨。
看起来,是在挑衅绝对的皇权,实际上却是在保护皇权。
因为皇帝不可能永远不出错,但皇帝和门下省意见统一,又有其他两个省互相制衡,那就很难出错。
打个比方,皇帝盛怒之下,想杀了谁全家,于是下达了圣旨。
门下省觉得,人家罪不至死,至少不应该全家死,把这个圣旨打回去。
此时,皇帝也冷静下来了,看到门下省的意见之后,只要不是彻底的昏聩之主,自然也会好好的思考。
说不定,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此也不损皇帝的颜面。
若是圣旨直接就出去了,皇帝的权威看似无限大了。
但,君命不可能朝令夕改。
一旦出了错,那可就是事关天下的大事。
李承乾上位之后,由于自身兵多将广,而且每每有所圣旨,哪怕百官不解。
最终都会发现,除了损失他们的利益,对整个大唐都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渐渐的就会变成李承乾的一言堂,百官都会变成磕头虫,这真不是李承乾想要看到的。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等他去世之后,惯性还会持续。
那么,走到明朝后期那一步,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之前朕微服私访回来也说过,有些地方的地方官,做事完全不经过自己的脑子。
或者说,他们就照章办事,自以为如此就无错。
一方面,他们不敢违抗朕的圣旨。
另一方面,其实是不了解民生,甚至不了解自己所管辖的地盘。
这样的官,只能说是个庸官。
看似忠心耿耿,但却只知做事,不知思考。
这种作风——很不好!
可能在尔等眼中,朕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
但是,只要尔等的意见中肯,朕也反驳不了,朕难道会固执己见吗?
若全天下都是这样的官,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民不聊生。
朕如果什么都懂的话,还要尔等来干什么?”
此时,李承乾已经有些发火了。
因为之前说蝗虫的事,大家完全一副乖顺的样子,除了讨论吃不吃的问题,好像别的问题都没有,你存钱说得都对。
在整个古代的历史之中,朱元璋应该算是最说一不二的,但也给灭国留下了最大的祸端。
因为在他所在的时代,他给官员留下的印象就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不许别人反驳,甚至不许别人说话,一切按照他安排的去走。
再加上又定下八股取士的制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制度彻底僵化。
那个时代的官员,一般都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
一种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所以不会主动干任何事情。
另一种是:可劲儿的阿谀奉承,揣测上意。
两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思考。
吃饱了没事的情况下,全部用在了花心思内斗上。
八股取士,让不会做事的人上位,其中或许有真正忠心耿耿的,但却对天下根本不了解,一切都在纸上谈兵。
朱元璋在的时候,虽然他的小农思想严重。
但是,他起码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百姓好的。
再加上,本身就战乱时代不远,没有那个绝对的必要,人人都不再想要打仗,所以才能维持下去。
到了朱棣的时代,他年年对外征战,把天下掏空了,又是武功赫赫的皇帝,所以能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文臣还不敢太跳。
等朱棣一死,后遗症就全爆发了。
欺上瞒下,不干实事,溜须拍马,歌功颂德。
于是,躲在皇宫里做木匠的,玩蛐蛐的皇帝。
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的皇帝,就全都冒了出来。
就是因为他们耳朵中充斥的信息,跟真正的天下是完全不对等的,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李承乾想要的,不是朱元璋这种一言堂。
他好歹经历过九世轮回,他在的时候可能还好一些。
但是,历史的惯性之下,一切都可能会往最坏的方向发展。
他想要做的事,以后思考的方面,就让百官去干。
皇帝要干的是,选取他们思考之后,最符合自己利益,或者最符合天下利益的方案。
因此,皇帝可以是中庸之主,但百官绝不能是吃饭不干活的。
皇帝中庸不可怕,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只要有正常的智商就行。
但百官中庸不行,皇帝会伤透脑筋不说,还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实现在的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么一个制度的雏形。
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最后都交给六部去做。
比如说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圣旨。
门下省负责审核,若认为圣旨有语病或者有歧义,以及有不合适的地方,有权给皇帝打回去。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这是纯粹的执行部门。
这样的结构之下,哪怕是皇帝出了错,除非皇帝真正的昏庸,要不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明明为政能力不行,偏偏搞了个贞观盛世出来,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换而言之就是,皇帝高坐在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三省负责深入规划这个想法,拿出最好的执行方案来,交给六部去执行。
如果三省之间意见不统一,吵起来之后,还可以让皇帝来决断,如此皇权就不会外流。
为什么在李隆基时间出现大问题,就在于原本是三省共事,但是李隆基独宠李林甫,而这人又疯狂的推荐安禄山。
虽然说病根早已经出现,但这是直接的导火索。
这就相当于,把本来三个丞相,互相制约的情况,搞成了他自己的一言堂。
他自己一言堂,若是一直圣明也无事。
偏偏他老了喜欢享受,李林甫又擅长溜须拍马,简直是简在帝心。
最终的结果就是,李林甫做到了欺上瞒下,相当于架空了李隆基。
本来是三方商议决定的,李隆基一个独宠,李林甫又偏偏是个欺上瞒下的货色,不出问题才见鬼了。
本来皇帝就该坐看风云,只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意见,对天下有利的意见就好。
这下好了,李林甫说什么就是什么,李隆基是啥都不管,可不就是活该吗?
要说三省六部这个制度,特别是那个,门下省有权打回皇帝的圣旨。
看起来,是在挑衅绝对的皇权,实际上却是在保护皇权。
因为皇帝不可能永远不出错,但皇帝和门下省意见统一,又有其他两个省互相制衡,那就很难出错。
打个比方,皇帝盛怒之下,想杀了谁全家,于是下达了圣旨。
门下省觉得,人家罪不至死,至少不应该全家死,把这个圣旨打回去。
此时,皇帝也冷静下来了,看到门下省的意见之后,只要不是彻底的昏聩之主,自然也会好好的思考。
说不定,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如此也不损皇帝的颜面。
若是圣旨直接就出去了,皇帝的权威看似无限大了。
但,君命不可能朝令夕改。
一旦出了错,那可就是事关天下的大事。
李承乾上位之后,由于自身兵多将广,而且每每有所圣旨,哪怕百官不解。
最终都会发现,除了损失他们的利益,对整个大唐都是有利的。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渐渐的就会变成李承乾的一言堂,百官都会变成磕头虫,这真不是李承乾想要看到的。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等他去世之后,惯性还会持续。
那么,走到明朝后期那一步,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