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登楼望远-《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登楼望远,必然要抒怀言志。

  不是思乡怀人,离愁别绪。

  就是怀古伤今,家国情怀。

  对于南渡琅琊王氏一门来说,或许两者兼有。

  庄园里,山头上,也就少不了亭台楼阁。

  王肃之站在小楼上,正要一抒胸臆。

  “掌灯,上酒!”

  急不可耐的王涣之,直接破坏了气氛。

  “温上两盏新酒,切一盘水晶鲙。”

  家仆将大灯点起,往暖榻下加炭。

  “观景饮酒,快哉快哉。”

  躺在暖榻上的王涣之,只顾欣赏风景。

  这楼可不单是来望景的。

  王肃之没去反驳三哥,反而感叹起父亲王羲之的良苦用心。

  亭台楼阁、轩榭廊舫。

  本是游园赏玩之用。

  在王羲之的设计下,成了调动兵马,保管辎重的武备。

  竹林,山溪,池塘,水田,是分散敌军的障碍。

  院墙比城墙还高大厚实。

  庄院比兵营更规整严密。

  琅琊王氏的府邸,与其说是庄园,更像是一座要塞。

  这栋小楼,筑于山脊,登高视下,一览无余。

  又远离两山隘口,无流矢暗箭之患。

  作临阵指挥之用,大为合适。

  为了便于夜战,还配了数盏大灯。

  借着铜镜的反射,恰好照亮山下的关隘。

  “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

  在这里能用极少的兵力,阻击数倍的敌军。

  难怪父亲要将家业安置在山上。

  如果不是那些庄头抱头鼠窜,弃院而逃。

  贼人连内院的高墙都看不见。

  就像那群闯进竹林的贼人一样。

  王肃之瞧了一眼墙上的杂乱的队伍。

  走到一面大鼓前,拿起鼓槌,准备应战。

  “老兄,我这枪可够长,不如换换?”

  高墙上,平日里明争暗斗的庄头们,正伏在墙垛后,窃窃私语。

  “长不管用,挤得手都伸不开,不如这短刀利索。”

  说完,那人还得意地摆两下手里的短刀。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还是长枪好用。”

  他攥住枪杆,朝上刺了两下,既是炫耀又是壮胆。

  其实,他们都清楚,不管是刃口都磨掉的刀,还是尖头都锈掉的枪。

  都不是能保命的家伙。

  “这下你可栽了,送了性命倒不怕,我有三个儿子,家业倒不至落于外人之手。至于阁下嘛,呵呵。”

  另一头,几位庄头,开始讨论起了后事。

  “小子不管用,净是些不争气败祖业的。”

  “不论男女,但凡老几位一闭眼,嘿嘿,家产保准都姓了王。”

  “要知足,这辈子没风吹日晒,挣出了良宅美妾。死了都值,哈哈。”

  “是也,是也!”

  一阵哄笑过后,生死也该抛于脑后。

  比起有说有笑的庄头,那些沉默不语的庄户们,紧盯着前方。

  他们只关心能否得到赏赐。

  “前面有光!”

  有光,意味着有防备。

  “上!”

  有防备的地方,宝贝也多。

  何况还有天师赐下的符水和黄符。

  这伙海贼咬住蚌刀,掏出挠钩,准备故技重施。

  只是抛上去的挠钩,没等挂上墙头,全都掉了下来。

  “不够长,接一段绳。”

  尽管这个意外,已经做出了提醒。

  一想起能拿到宝物,家里不仅能熬过一冬,又过个好年。

  他们手上的动作更加麻利。

  “四弟,这水晶鲙,顺滑爽口,配上米酒,真乃绝味,一同享用。”

  楼上的王涣之,置身事外,似乎忘了自己要来做什么。

  “弟奏鼓乐,兄可佐好景下酒。”

  王肃之盯着爬上关隘的贼人,攥紧了鼓槌。

  “好,好,鼓乐配好景,饮酒更有一番滋味。”

  “呼,呼。”

  海贼们刚爬上高墙,未待气息平复,就看见了一双双紧盯着他们的眼睛。

  还有他们手里各式各样的兵刃。

  “咚~咚~咚~”

  王肃之抡起鼓槌,敲响大鼓。

  “杀!杀!杀!”

  列阵的家丁配合着节奏,喊杀声震天。

  “啊~~~”

  墙头上,看不清是谁喊了一声,抡起竹竿就砸了过去。

  紧接着各式各样的兵刃,或刺或砍地招呼在海贼们身上。

  “呃!”

  一具具躯体顺着高墙落下。

  在身体触碰到地面之前,也许有人已经看透。

  就算借着挠钩能登上世家门阀的高墙。

  他们终究无法跨越这名为阶级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