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有条不紊-《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燃烧室内的煤炭熊熊燃烧。

  锅炉内的软化水又一次被加热。

  在蒸汽的推动下,活塞的往复运动,带动着飞轮。

  搅拌器的桨叶缓缓转动。

  “在下,演示品控之法,诸位细观!”

  朱拯带着工匠开始了制砖。

  黏土、砂石被抬了过来。

  “原料,要先经检验,像色泽,黏度,含水率等,都要检测,并指定标准。”

  朱拯似懂非懂地看着杨行秋摆弄起黏土。

  “先生所言,某实不解,还请详述!”

  朱拯的反应还在杨行秋预料之内。

  在古代推动工业化,杨行秋要解决最大的困难不是工艺水平,而是数据量化。

  人类的主观判断不能完全代替数学法则。

  数据量化就是将主观判断中抽象,模糊的生产因素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从而达到分析判断的目的。

  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方便和直观地监测生产因素。

  目前,没有那么多种类的测量工具,杨行秋也只能暂时用目测的方法去判断。

  但是,品控的理念必须让他们明白。

  “平日生产,如何评判?”

  “土质致密,色泽均匀,无草木杂物,以手按压便可成型,又不湿手,此为上等。”

  朱拯捏起一把黏土,放在手中,展示着标准。

  “练泥前,各处均匀取样,以此为宜!”

  杨行秋围着原料堆,从内到外取样品检测。

  朱拯观察着他的操作,暗暗记下。

  “砂石,又当如何?”

  “粒度均匀,细度一致,过大过小都应筛去!”

  “好,也如此查验!”

  朱拯算是明白杨行秋在干什么了!

  往常要工匠细细核验,如此可省去不少时间。

  杨行秋将手里的砂石丢回去,拍了拍手。

  “原料都按此法核验。至于,各料配比,阁下自行验看。”

  杨行秋没觉得朱拯会把用料比例这种商业机密告诉自己。

  朱拯看着料堆,心里计算着用量。

  杨行秋看着桨叶开始匀速转动。

  “转速平稳,可以投料了!”

  杨行秋拱手示意朱拯可以动工了。

  “下料!”

  随着朱拯的命令,工匠们立刻聚拢起来,挥动铁锹将黏土向搅拌器中投放。

  “从周围向中心均匀投料,不要急!”

  “投料中,随时查验原料,另要观察搅拌器内部,切莫大意!”

  朱拯按着杨行秋的指示,走到搅拌器前,观察着里面的泥浆。

  “添些水!”

  工匠们按照命令一桶桶地倒入清水。

  随着含水量增加,泥浆逐渐变得细腻起来。

  “停!放砂石。”

  砂石投入后,朱拯又转头去查验黏土的情况。

  “有些干燥,内外翻动!”

  工匠们又将黏土调和均匀。

  朱拯查验完黏土又观察起泥浆的状态。

  “填些砂石!”

  朱拯逐渐掌握了品控的要领,开始指导起熟练工匠,一起参与进生产中。

  “泥已备好!”

  在朱拯的示意下,杨行秋让王贤关闭气阀。

  随着泥浆从搅拌器中倾斜而下。

  朱拯知道了杨行秋的获利百倍是个什么情况了。

  练泥一百石,当用十日。

  今日练泥,八百石有余,不过转眼间。

  人工不增,用时缩短何止百倍。

  妙!妙!

  朱拯抓起一把泥浆,在手里反复揉捏。

  细腻光滑,更胜往昔。

  好!好!

  朱拯激动得忘了手上还抓着泥浆,一把抱住杨行秋。

  “先生大才!先生大才!”

  手用力一摸,杨行秋的脸上立刻出现几道泥印。

  “哈哈!”

  工坊内立刻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哎呀呀!”

  杨行秋赶紧拿起衣袖擦脸。

  “就依杨先生之法,开工!”

  来不及道歉,朱拯又转身回到了生产之中。

  陆梨笑了几声,又想起昨天没来得及跟牛钧说起的事。

  盯着满脸泥水的杨行秋,陆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