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反复不定-《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被邀请一同进餐的牛钧,盘腿坐在食案旁边。

  “叔叔,吃块猪骨!”

  叶阳鹤热情地往牛钧的碗里夹菜。

  这一举动,弄得牛钧一愣。

  杨行秋出言想要劝阻。

  看着热情的叶阳鹤,牛钧迟疑了一下,把碗递了过去。

  本就心烦意乱的杨行秋更加混乱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就是说在用餐的时候应该讲究饮食礼仪,并且还应该按照长幼尊卑的方式来排列座位、分配食材。

  今天每个人日常接触到的是合餐制。

  一群人围着桌子,互相给对方夹菜的场景。

  这是游牧民族带来的习惯,南北朝时期传入,隋唐时才普及开。

  席地而坐、凭案而食的分餐制。

  才是魏晋时代的饮食礼仪。

  分餐制可以体现儒家所倡导的礼教,是当时人们都比较看重的地方。

  每个人可以根据食量取餐或接受配给,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大家在一个盘子里翻菜,既遵守了礼仪又比较卫生。

  牛钧应该是第一次遇到有人往自己碗里夹菜。

  不过,看他吃得很开心,应该不反感吧!

  “煮得鲜甜嫩滑,实在美味!春桃的手艺也越来越好!”

  牛钧啃完猪骨,忍不住称赞起来。

  “是夫人教我做的!”

  春桃赶紧将功劳推给叶阳鹤 。

  “好!好!好!”

  牛钧边称赞,边拿起粟饼,塞进嘴里。

  “又会治病,又会做饭,只是这医术从何处得来?”

  杨行秋听出牛钧话里的意思,用眼神示意叶阳鹤不要回答。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避乱之时,偶得一保命之法!”

  跟现代受人尊敬的医生不同,古代医生的地位不是很高。

  《论语》中有,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

  受限于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和医学知识,能不能治好病人离不开运气和缘分。

  医术也就常和代表玄学的巫术并列在一起。

  《三国志》记载,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就算是华佗,能药到病除,用针灸缓解曹操的头风病,也总是后悔,做一名医生。

  自己声称,叶阳鹤出于南阳叶氏这样的世家大族,自然不能说是家传医术。

  《礼记》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除儒家经典以外,都是杂小之道。

  世家大族也多以培养治国明理的士人为主要目标。

  岐黄之理,药石之性得再精妙,也不能学优则仕。

  牛钧听了杨行秋的解释,也不再追问。

  毕竟磨刀铸剑也属于杂小之道。

  早餐就在这样和谐安静的环境下,继续进行下去。

  吃完了饭,春桃开始撤去食案和餐具。

  杨行秋起身看着一地的图纸,又有些惆怅。

  自己的心血,就要白费了吗?

  牛钧看出杨行秋的心事,安慰道。

  “贤侄,不必忧虑,叔父有一法,或可成全其事!”

  听着牛钧的话,杨行秋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

  “找曹硕和那四位坊主。”

  这么简单的办法,杨行秋居然没想到。

  既然是为了完成刘裕的任务,同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自己完全可以借他们的人用用。

  他们手下现在能有一千人。

  用不上一天,就能开采出足够的铁矿石。

  再说自己还提供了造纸的技术给他们。

  他们肯定愿意继续信任杨行秋的蒸汽机能带给他们好处。

  “多谢叔父提点,叔父可先制出范型,小侄稍后便到!”

  牛钧笑着拿走了图纸,杨行秋送走了牛钧后,招呼起王贤来。

  “王贤,随为师来!”

  王贤叼着粟饼就跑了出来,牵来骊珠,扶杨行秋上了马。

  “往坊上去!”

  从清晨开始,作坊里就十分的热闹。

  除了忙着造纸,顾缨、陆梨、朱拯开始讨论起这纸该叫什么名字。

  “既是松木制成,不如叫松纸!”

  陆梨的想法,其余两人都不赞成。

  顾缨发表了意见。

  “未免不够清雅,唤作青轩,如何?”

  朱拯觉得这名字太过不知所谓。

  “称作淮南纸,才好!”

  三人都觉得自己起的名字更好,争论起来。

  张靳看着争作一团的三人,不免开始叹气。

  都一把年纪了,还这么气盛。

  看着已经年近六旬的伙伴们如同孩子一般吵闹。

  张靳则担心起了自己的命运。

  十日内交齐,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躲了三十年,还是免不了一死。

  念在同乡之谊,不能抛下他们,独自逃生。

  另有重任在身,不可轻动。

  “以苍浪为名,如何?”

  听见曹硕的声音响起,三人停止了争论,迎接起了曹硕。

  他们知道,曹硕不光是要给纸起个名字,还要谈利益分配的问题。

  “叔父,波涛汹涌,纸何以堪!”

  杨行秋此刻恰好赶到。

  他的话,引起了曹硕的兴趣。

  “贤侄意下如何?”

  杨行秋看过了新制出的纸张,缓缓开口说道。

  “《诗》云,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此纸色质湛蓝,温润如玉。以青琅为名,方才得当!”

  听到杨行秋起的名字,曹硕很满意。

  杨行秋引用的是,诗经中齐风的一篇,描写的是男子迎亲,女子出嫁的场面。

  看来他想通了。

  “好名字,好名字!”

  “青琅纸,就叫青琅纸。”

  “既周正,又典雅,有淳实之风。”

  除了张靳,三人都对杨行秋起的名字赞不绝口。

  当然目的是什么,杨行秋心里也清楚。

  “诸位,在下昨日匆匆离去,确为失礼,今日特来谢罪!”

  杨行秋的举动,把在场的几人都弄糊涂了。

  他要干什么?

  “先生何必如此?”

  顾缨扶起杨行秋,将他拉到一旁。

  曹硕见到杨行秋被拉到顾缨一边去了,立刻说道。

  “既已定名,如何售出,如何分利?”

  曹硕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造纸的利润,他也要分一份。

  四位坊主都不发表意见。

  之前还说要等老夫人的意思,现在又急着商量。

  他们当然不敢直接反对,只好沉默。

  看着眼前尴尬的一幕,杨行秋想到个主意。

  一石三鸟,一箭三雕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