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攻略寿州-《明末封疆》

  老赵却不急不躁,压低声音说:

  “杨先生说了,今夜他要亲自去江北的朝廷大营,每个工棚都可以派一个代表跟着去,亲眼看看是真是假!“

  这话一出,窝棚里顿时鸦雀无声,只能听见柴火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淮河的流水声。

  当夜子时,十余条小舟悄然滑过淮河。

  杨寅亲自掌舵,船上的力工代表们个个神情紧张。老赵头蹲在船头,双手死死抓着船舷,指节发白。

  “看!“

  突然有人低呼。只见江北一处隐蔽的河谷中,赫然出现连绵的营帐,数以千计的营火将山谷照得通明。

  更让他们吃惊的是,守营士兵见到杨寅后立即单膝跪地:

  “杨大人!刘将军已在中军大帐等候多时了。“

  中军大帐内,刘文秀大笑着迎上来,用力拍了拍杨寅的肩膀:

  “杨使官!魏大帅来信特意交代,你在江淮的行动,我军定当全力配合!“

  他转头对副将下令:

  “立即调拨五百石粮食,明日天明就送往南岸支援杨大人!“

  回程的船上,力工代表们仍然处在震惊中。终于有人颤声问道:

  “杨、杨大人,您真是。。。。。。“

  杨寅站在船头,任夜风吹动他的衣襟:

  “现在你们可信了?永熙朝廷不仅要分田分地,还要让咱们穷苦人当家做主!“

  第二天,消息像野火般传遍整个码头。

  第三天,“是真的!朝廷来人了!““亲眼所见,江北驻扎着千军万马!““杨大人一句话,就调来了五百石粮食!“

  三天后,破庙里挤得水泄不通。

  杨寅站在香案上,目光如炬:

  “诸位兄弟!咱们被欺压得太久了!今日,我们‘脚夫的抗争‘就此开始!我们要让那些欺压我们的人知道,穷苦人团结起来的力量!“

  “愿随杨大人!“

  上千人的呐喊震天动地,惊起芦苇荡中栖息的水鸟。

  从此,一支头戴斗笠、手持扁担鱼叉的特殊军队,出没在淮河沿岸的芦苇荡中。

  他们来无影去无踪,专挑欺压百姓的官兵和漕帮下手。

  月黑风高之夜,淮河上雾气弥漫。

  三条轻舟如鬼魅般滑过水面,船桨都用布包裹,悄无声息。杨寅蹲在船头,目光如鹰隼般锐视前方。

  “大人,高杰的粮船就在前面,共有五艘,护卫约五十人。“

  探子低声禀报。

  杨寅嘴角微扬:

  “按计行事。记住,务必‘失落‘几面刘良佐部的旗号。“

  霎时间杀声四起。

  游击队员们如猛虎般跃上粮船,与护卫厮杀在一起。

  混乱中,有人故意扯着嗓子大喊:

  “寿州的弟兄们,抢了粮食好过年啊!“

  战斗很快结束。

  杨寅站在装满粮食的船上,对部下吩咐:

  “把这几面刘字旗扔在甲板上,要扔得像是匆忙间落下的。“

  接着又对另一人道:

  “你去怀远散播消息,就说刘良佐部下索饷不成,劫了高杰的粮船。“

  三日后,高杰大营内气氛紧张。

  一个衣衫褴褛的渔夫跪在帐前,哭诉道:

  “将军明鉴!那日小的在打鱼,亲眼看见船上的人穿着寿州兵服色,还听见他们喊‘刘将军有令‘!“

  高杰勃然大怒,一拳砸在案上:

  “好个刘良佐!竟敢动我的粮船!传令下去,扣留所有寿州方向的商船!“

  几乎同时,在五河一带,杨寅又策划了另一次行动。

  夜色下,黄得功部的前哨营地里,哨兵正在打盹。突然,几支火箭射入营中,顿时火光四起。

  “敌袭!敌袭!“

  混乱中,一队黑衣人迅速冲杀一番后撤离,故意在地上留下几柄刻有“寿州官造“字样的腰刀。

  次日清晨,黄得功骑着战马,面色铁青地视察被袭击的营地。

  守将跪地禀报:

  “将军,在现场发现了这个。。。。。。“

  呈上的正是那些腰刀。

  “刘良佐!“

  黄得功咬牙切齿。

  “看来你是活腻了!“

  一个月内,三镇将领之间的猜忌愈演愈烈。

  高杰扣留了刘良佐的商船,刘良佐则派兵拦截黄得功的粮队,黄得功又加强了与高杰边境的防务。

  而此刻的杨寅,正悠闲地坐在浍河洼的芦苇荡中,听着部下汇报三镇动向。

  “大人神机妙算!“

  一个脚夫敬佩地说。

  “现在他们狗咬狗,根本没空管我们了。“

  杨寅微微一笑:

  “让他们互相猜忌去吧。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壮大力量。“

  他望向远方的淮河,轻声道: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起初,当刘良佐在寿州总兵府中接到境内出现“流民作乱”的禀报时,他只是轻蔑地哼了一声,随手将文书掷于案上。

  “不过是些饿疯了的泥腿子,聚众抢粮罢了。”

  他对着麾下将领笑道。

  “让地方团练去处置便是,何须大惊小怪。”

  然而一个月后,当战报显示这伙“流民”已发展至上千人,并且接连袭击了三处漕运码头时,刘良佐再也笑不出来了。

  “整整一千多人!”

  他暴怒地拍案而起。

  “就在本镇眼皮底下,聚集了上千叛军!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更让他不安的是,这伙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组织严密、战术刁钻。

  他们专挑粮船和军饷下手,得手后就消失在淮北错综复杂的河汊沼泽中,根本无从追击。

  “是个叫杨寅的秀才在统领。”

  参军战战兢兢地禀报。

  “听说他自称是永熙朝廷的特使。。。。。。”

  “放屁!”

  刘良佐怒吼道。

  “不过是个落第秀才,也敢在本镇的地盘上撒野!传令张黄盖,率三千精兵,给我把这个杨秀才的人头提来!”

  梅雨方歇,淮北平原尚未完全摆脱泥泞。

  张黄盖率领的三千官兵浩浩荡荡开进怀远地界,旌旗遮天蔽日。

  杨寅早已得到消息。他本欲率军渡过淮河支流,夺取南岸村庄作为缓冲,但连续三次尝试都被当地团练击退。

  这些地主武装虽然不敢野战,但凭寨死守却格外顽强。

  “先生,张黄盖主力距此已不足二十里!”

  探马来报,那些力工都习惯称呼杨寅为先生。

  杨寅当机立断:

  “传令,全军转入守势,依托北岸沼泽布防!”

  张黄盖用兵老练,分兵两路:一路自江北迂回,企图包抄游击军后路;另一路沿河南岸部署,形成夹击之势。

  两日后,南岸官兵率先发起强攻。数十条渡船直扑北岸,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游击军阵地。

  “稳住!”

  杨寅在阵中大喝。

  “放他们近些再打!”

  当渡船距岸边仅三十步时,杨寅猛地挥下令旗:

  “放箭!”

  埋伏在芦苇荡中的弓手突然现身,箭雨倾泻而下。官兵猝不及防,纷纷中箭落水,渡船顿时大乱。

  与此同时,另有力工率领一支精兵沿河岸疾行,突然出现在敌军侧翼,发起猛烈突袭。

  整整一日,官兵发动七次进攻,每次都被杨寅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击退。

  时而诱敌深入,时而侧翼突袭,时而诈败设伏。张黄盖的部队在这片沼泽地带举步维艰,反而屡屡中计。

  日落时分,官兵终于溃退。南岸河滩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百具尸体,河水都被染成了淡红色。

  张黄盖站在南岸高地,远远望见北岸游击军阵中那面“杨”字大旗依然屹立,不禁咬牙切齿:

  “好个杨寅,本将倒是小看你了!”

  而对岸的杨寅,虽然取胜,眉头却紧锁着。他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雨水连绵不绝地下了整整一个月,将淮北大地泡得泥泞不堪。张黄盖的围困日渐收紧,游击军的粮草也开始见底。

  每个夜晚,都能看见官兵营地的篝火如同繁星般密布,将游击军的活动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

  “先生,再这样下去,不等官兵进攻,我们自己就先饿死了。”手下忧心忡忡地说道,他的铠甲是之前缴获的,如今上面沾满了泥浆,早已看不出本来颜色。

  杨寅站在临时搭起的望楼上,目光穿透雨幕,凝视着远方洛涧一带的地形。那里河道曲折,林木茂密,正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传令下去。”

  杨寅突然转身,声音坚定。

  “今夜子时,全军突围,转进寿州!”

  雨越下越大,夜色如墨。

  游击军将士们悄无声息地收拾行装,用布包裹马蹄,给车轮缠上草绳。每个人都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

  子时整,游击军突然向东南方向发起猛冲。张黄盖果然中计,立即率主力渡河追击。

  “快!别让杨寅跑了!”

  张黄盖在雨中大吼,亲自督军过河。官兵们冒雨强行渡河,队伍拉得老长。

  而此时,杨寅早已亲率两千伏兵,埋伏在洛涧两侧的山林之中。雨水顺着他们的斗笠滴落,每个人都在雨中瑟瑟发抖,但没有一个人发出声响。

  “先生,敌军前锋已过洛涧,中军正在渡河!”

  探马悄声来报。

  杨寅点点头,举起右手。所有伏兵都握紧了手中的兵器。

  就在这时,雨势突然加大,河水暴涨。官兵的火绳枪全部湿透,成了烧火棍。

  “天助我也!”

  杨寅眼中精光一闪,猛地挥下手:

  “杀!”

  霎时间,杀声震天。

  两千伏兵从两侧山林中杀出,如猛虎下山。与此同时,七百精锐突然出现在官兵后方,截断了他们的退路。

  张黄盖大惊失色:

  “中计了!快撤!”

  但为时已晚。官兵前后被夹击,火器又无法使用,顿时乱作一团。游击军将士如入无人之境,大刀阔斧地砍杀。

  “不要恋战!”

  杨寅在乱军中大喝。

  “直取中军大帐!”

  杨寅一马当先,率一队精兵直扑张黄盖的帅旗。官兵见主帅遇险,更是军心大乱。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黎明时分,雨势渐歇,战场上尸横遍野。

  张黄盖在亲兵护卫下仓皇逃窜,连帅印都遗落在地。

  游击军乘胜追击,一连踏破数十座营盘,缴获的军械辎重堆积如山。

  “先生,前方就是寿州!”

  探马来报,声音中带着兴奋。

  杨寅望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寿州城墙,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一鼓作气,拿下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