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潼关之战(五)-《明末封疆》

  此刻,阵中的莫笑尘仿佛置身于风暴眼。

  传令兵嘶哑地重复着柱国的命令,雨水冲刷着他棱角分明的脸庞。

  他没有丝毫动摇,反而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那笑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显得格外狰狞而炽热。

  “回复柱国!第一镇,死战不退!必不负‘天下第一’之名!”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扫过全局。

  中路的敌军步卒在铁马和精准的自由射击下,攻势已然疲软,士兵们畏缩不前,军官的呵斥也显得有气无力。

  “中路威胁已弱!丙营,向两翼机动,加固结合部!”

  他的命令简洁清晰。

  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两翼。

  他看到大顺骑兵一次冲击受挫后,后续部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和犹豫,而几股步军为了抢夺功劳,竟然脱离了大部队掩护,冒进突出了出来。

  “机会!”

  莫笑尘眼中寒光爆射。

  “丁营长矛手!前出五步!列阵!锁死他们左翼!火器队乙组,给我集中火力,打掉他们和后军之间的空地!阻断援兵!”

  旗语疯狂舞动,号角发出短促而激烈的变调。

  一队队长矛手怒吼着从铁马间隙中猛地刺出,他们踏着泥浆和血水,毫不犹豫地向前推进,长矛瞬间组成一道死亡的篱笆,与中央的铁马阵形成了一个致命的夹角陷阱。

  几乎同时,数十名火枪手在军官的口令下同时开火。

  “砰!”

  一轮齐射,弹幕精准地覆盖了那支冒进敌军和后续主力之间的区域,将十几个试图冲过来接应的敌兵打翻在地,瞬间制造出了一片死亡真空地带。

  那数百冒进的大顺军卒骤然惊觉,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三面包围之中!

  正面是冰冷坚固的铁马和不断刺出的刺刀,左侧是如林般推进的长矛,右侧和后方则被炽热的铅弹彻底封锁。

  “官军围上来了!”

  “完了!被包了!”

  恐慌像瘟疫般蔓延。

  明军士兵则士气如虹。

  “杀!”

  在基层士官的带领下,刺刀阵如同活动的铁墙般稳步向前推进,长矛手们协同刺击,每一次整齐的突刺都带起一蓬血雨。

  火枪手们则在掩护间隙冷静地装填,专门狙杀那些试图组织抵抗的敌军头目。

  包围圈内的战斗残酷而高效。

  泥浆飞溅,血光四射,惨叫声、兵刃碰撞声、垂死呻吟声响成一片。

  大顺士兵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层层倒下,绝望地挣扎,却无法突破这铁与火构成的死亡磨盘。

  很快,这片区域就被彻底肃清,只留下层层叠叠的尸体和肆意横流的血泥。

  莫笑尘根本不给敌人喘息之机。他的指令如同疾风骤雨般下达:

  “左翼铁马,向右偏移三尺,加固!”

  “右翼火器队,三发急速射,覆盖敌军骑兵集结点!”

  “中路预备队,前压!保持压力!”

  刘芳亮后续发动的几次调整和反扑,无论是步兵的强攻还是骑兵的迂回骚扰,都仿佛撞上了一张无形而富有弹性的网。

  明军的阵型在莫笑尘的指挥下灵活变幻,时而收缩集中火力,时而突出反击咬下一口,时而又变阵为圆阵抵御四面压力。

  整个新军第一镇仿佛一个拥有共同意志的钢铁巨人,各部分配合默契,行动流畅,将强大的防御力和致命的攻击性完美结合。

  雨,依旧不知疲倦地下着,冲刷着硝烟,却冲不散那浓重的血腥味。

  战场上的尸体堆积得更高了。

  然而,明军的战旗始终在雨幕中高高飘扬,那道由铁马、火枪和刺刀组成的死亡防线,非但没有被撼动,反而在莫笑尘冷静到极致的指挥下,变得更加森严,更加致命,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让刘芳亮的大军深陷泥潭,血流成河。

  震天的喊杀声渐渐被滂沱雨声和伤兵的哀嚎所取代。鏖战了近一个时辰,大顺军前线那些百战余生的老营劲卒,此刻眼中燃烧的不再是战意,而是彻底的恐惧和绝望。

  任凭刘芳亮麾下凶悍的督战队如何挥舞钢刀,如何声嘶力竭地催促,甚至接连砍翻了几名退缩的士卒,溃退的浪潮已然无法阻止。

  “娘啊!别再逼俺了!对面那不是人,是一群怪物!冲上去就是送死啊!”

  一个满脸血污的老兵瘫坐在泥地里,指着前方那道在雨幕中巍然不动、不断喷吐死亡火焰的钢铁防线,哭嚎得像个孩子。

  “退!快退!咱们石头沟出来的乡亲,一百多号人,全死绝在那儿了!连个整尸首都找不回来!”

  另一个军官模样的汉子左臂无力垂下,声音嘶哑而悲怆。

  “这仗没法打了!快撤吧!”

  哀兵之声汇聚成潮,军心已溃,无可挽回。

  刘芳亮脸色铁青,望着前方尸横遍野的战场和那道如同吞噬了无数生命的金属壁垒,他终于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知道大势已去。

  再逼下去,恐怕就不是败退,而是全军倒戈的哗变了。

  “鸣金……收兵!”

  这四个字仿佛抽干了他全身力气。

  凄凉的锣声终于响起,早已魂飞魄散的大顺军残兵如蒙大赦,丢盔弃甲,争先恐后地向后奔逃,只留下漫山遍野的尸体和丢弃的军械。

  这一战,大顺军可谓伤筋动骨,4万健儿魂断沙场,战死1万多,伤残者更是不计其数,哀鸿遍野。

  反观明军阵地,虽然也付出了代价,战死152人,受伤376人,但相比取得的战果,损失微乎其微。

  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役,新军第一镇的信念发生了质变。

  士兵们擦拭着燧发枪上的血污,望着狼狈逃窜的敌人,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狂热。

  “柱国大人说的是对的!我们真的能赢!”

  “以一当十!天下第一镇!”

  “必胜!必胜!必胜!”

  欢呼声浪穿透雨幕,直冲云霄,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接下来的三天,不甘失败的李自成又连续派出部队出城进行试探性攻击,妄图寻找明军防线的弱点。

  然而,魏渊从容不迫,麾下六镇精锐轮番出战。

  每一镇都憋着一股劲,渴望证明自己不比第一镇差。

  无论是第二镇的重步兵推进,第三镇的骑兵侧翼掠阵,还是第四镇的强弓硬弩远程覆盖,皆配合默契,战术执行坚决,当然,每一镇的杀招都是围绕“崇祯式”和“铁马”打造的攻守体系。

  大顺军每一次试探,都撞得头破血流,丢下更多尸体仓皇退回关内。

  连吃败仗,损兵折将,李自成最后一点野战决胜的信心也被彻底打没了。

  他登上潼关城墙,望着城外连绵不绝、士气如虹的明军大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传令!紧闭关门!高挂免战!所有兵马,给老子牢牢守住关墙!”

  他咬牙切齿地对麾下诸将吼道。

  “他魏渊不是能打吗?老子看他的粮草能撑多久!这潼关天险,就是困死他的囚笼!耗也要耗死他!”

  潼关如同一头沉默的巨兽,匍匐在山河之间,试图用时间和险要拖垮明军。

  明军大营内,连胜之下,诸将求战之心愈发急切,纷纷涌入中军大帐请命。

  “柱国!士气正盛,末将愿为先锋,强攻潼关!”

  “是啊,柱国,一鼓作气,拿下此关!”

  端坐主位的魏渊,却只是平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打着地图上的潼关位置。

  待到诸将情绪稍平,他方才抬起眼,嘴角露出一丝神秘而自信的笑意,抬手止住了众人的请战声。

  “诸位,稍安勿躁。”

  他的目光扫过帐中每一位跃跃欲试的将领,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强攻雄关,徒增伤亡,非智者所为。本督的耐心,等的就是现在。”他顿了顿,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

  “我的……王牌,已经到了。”

  帐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将领都屏息凝神,疑惑又期待地看着他。

  魏渊站起身,走到帐门边,掀开帘子,望向潼关方向,雨不知何时已停,夕阳的余晖刺破云层,照亮了他坚毅的侧脸。

  “传令各镇,好好休整,饱餐战饭。”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无可动摇的决心,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明日拂晓……”

  “准备攻城!”

  这一次,魏渊要给他的敌人,乃至给这个时代的战争模式,上一节题材新颖的科学课。一门关于绝对火力与钢铁纪律的全新学科。

  当潼关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潼关城墙上的大顺守军揉着惺忪睡眼,习惯性地望向城外明军连日来列阵的方向时,他们看到的景象却与往日截然不同。

  没有密密麻麻的步兵方阵,也没有蓄势待发的骑兵集群。取而代之的,是在明军阵前一字排开的、一种他们从未见过,却本能感到心悸的庞大阵仗。

  魏渊的王牌,终于毫无保留地亮出了它冰冷的獠牙。

  低沉的号角声中,伴随着骡马沉重的响鼻和车轮碾压冻土的吱嘎声,一门门闪烁着青铜幽光的火炮,被一种结构精巧、由双马牵引的专用炮车拖拽着,进入了预设发射阵地。

  这正是万国闻馆工匠们根据魏渊超越时代的草图,精心改进的野战炮机动装置。

  炮手们动作迅捷而训练有素,卸下挽马,推开炮车,利用杠杆和垫木熟练地调整着炮身俯仰角度,整个过程充满了工业时代般的精确与效率,与这个时代战场上常见的混乱格格不入。

  这正是魏渊倾注心血打造的战略力量,他的王牌——大明新军炮兵!

  后世军事史学家普遍认为,正是从潼关之战起,炮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决定性的战略兵种,而非步兵的附属品,正式登上了人类战争的历史舞台,这比欧陆的拿破仑·波拿巴系统性地运用炮兵,足足早了一百五十年!

  此役,因其压倒性的火力展示,在后世又被尊称为“三炮营之战”。魏渊一次性投入了三个齐装满员的整编炮营,这几乎是他全部的战略预备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