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牌楼刑场,这片曾经见证过无数市井喧嚣的十字街头,此刻却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笼罩。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血腥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几十名身着各色官袍的人被反绑双手,强按着跪在冰冷的石板上。
他们的官袍,曾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刻却显得如此刺眼而狼狈。
有的被撕扯开大口子,露出里面肮脏的衬里;有的沾满了泥污和干涸的血迹;更讽刺的是,其中不少人身上还穿着象征归顺大顺后新得的、尚未捂热的低级官服。
他们如同被剥去所有伪装的祭品,被推上了新朝祭旗的断头台。
围观的人群黑压压一片,却鸦雀无声。
没有愤怒,没有同情,只有麻木、恐惧和一种看透世事的冰冷。
几个胆大的孩童被母亲死死捂住眼睛,抱在怀里瑟瑟发抖。
卖炊饼的老汉低着头,仿佛地上有金子。昔日高谈阔论的读书人,此刻也缩在人群后,脸色惨白如纸。
监刑官面无表情地展开一卷黄绫诏书,声音干涩地宣读,如同在念一份催命符:
“查前明旧吏人等,虽经归顺,然附逆之心未泯,行迹叵测,附逆不诚!奉大顺皇帝陛下谕旨:尽皆处斩!以儆效尤!”
罪名只有冰冷的四个字,“附逆不诚”!没有具体指控,没有审判程序,只有赤裸裸的杀戮意志。
跪在最前排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者。前明户部侍郎赵江华。
他身上那件簇新的、象征大顺从四品的青袍格外扎眼,袖口还精心绣着表示归顺的云纹。
就在月前,为了活命,他不仅第一个在劝进表上签名,更主动献出了几乎毕生积蓄的十万两白银!他以为破财消灾,能换来新朝的宽容甚至一官半职。
此刻,赵侍郎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面前那摊不知是谁留下的暗红血污,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突然仰起头,用尽全身力气,发出撕心裂肺、字字泣血的悲鸣:
“悔啊——!!悔不当初!!”
声音凄厉,划破死寂。
“早知今日,落得身首异处,受此奇耻大辱……老夫……老夫宁可随先帝煤山殉国!留一个忠臣之名!也好过如今……身败名裂,猪狗不如!!”
老泪纵横,冲刷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那件崭新的青袍被泪水打湿,紧贴在佝偻的背上,仿佛一座压垮了他所有尊严的耻辱碑。
他献出的十万两白银,成了他背叛旧主的铁证,也成了新主子嫌他碍眼的催命符!
旁边,一个身着七品绿色官袍的年轻官员,正是曾为李自成起草《奉天讨罪檄》、文采斐然的翰林院编修陈子明。
他本是寒窗苦读的士子,城破时被恐惧压倒,选择了“识时务”,以为凭借文笔能为新朝所用,搏个前程。此刻,他看着刽子手手中那柄磨得雪亮、正往下滴着冷水珠的鬼头刀,突然神经质地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
笑声尖利、癫狂,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绝望。
“归顺是死!不归顺也是死!捐银子是死!不捐银子更是死!这大顺……这大顺朝的‘诚’字……哈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么写的!!”
他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笑了出来,状若疯魔。
“好一个大顺!好一个‘新天新地’!不过是从一个地狱,跳进了另一个更黑的地狱!哈哈哈哈哈!”
他的狂笑,像一把尖刀,戳破了所有试图在新朝寻求苟活者的最后幻想。
监斩台上,负责行刑的闯军将领,是刘宗敏的心腹谷可成。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有一丝完成任务的不耐烦。
对他来说,杀几个前朝降官,和踩死几只蚂蚁没什么区别。他甚至连那些哭喊和狂笑都懒得细听,只是机械地、高高举起了手中代表死亡的红漆令旗。
“斩!”
令旗猛地挥下!冰冷的声音如同丧钟敲响!
数十柄沉重的鬼头刀在同一瞬间,带着刺耳的破风声,狠狠劈落!
“噗嗤——!”
“咔嚓——!”
令人牙酸的骨肉分离声密集响起!血光冲天而起!滚烫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染红了刽子手的衣衫,溅落在冰冷的石板上,迅速汇集成粘稠的小溪。
数十颗头颅带着各异的表情——惊恐、悔恨、茫然、癫狂——滚落尘埃,无神的眼睛空洞地瞪着灰蒙蒙、仿佛永远也不会放晴的天空。
断裂的脖颈处,血沫还在汩汩涌出。
围观的百姓中,终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啜泣声。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死死捂住孩子的嘴,自己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更多的人则是浑身发抖,眼中最后一丝对新朝的、哪怕是恐惧下的微弱期待,如同风中的残烛,被这冲天血光和刺鼻腥气彻底吹灭、熄灭了。
绝望如同瘟疫般蔓延。民心,在这一刻彻底死了。
刑场上浓重的血腥气尚未被寒风吹散,德胜门外,李自成的大军已然开拔。
巨大的“顺”字大纛和“李”字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号称二十万,核心精锐约六万的军队排出绵长的队列。
盔甲闪烁,刀枪如林,鼓号喧天,表面看气势如虹。然而,仔细看去,却处处透着诡异与离心离德。
许多士兵脸上并无多少战意,只有疲惫和对前途的茫然。他们留恋着在京城的短暂放纵,畏惧着山海关的恶战。
被强征来的民夫推着粮车,脚步沉重,眼神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队列中段,几辆囚车格外刺眼。吴襄披头散发,身上带着鞭痕,被锁在囚笼里,眼神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嘲弄,冷冷地看着这支即将走向深渊的军队。
他身旁的囚车里,关押着其他吴家亲眷,低声的哭泣在军鼓声中显得格外微弱。
刘宗敏骑着高头大马,被亲兵簇拥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他盔甲鲜明,脸色却有些不自然的阴沉,目光不时飘向东方,带着难以掩饰的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嘴里骂骂咧咧:
“他娘的,魏渊……晦气!”
骨子里的畏惧,被表面的跋扈强行掩盖。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否则李自成饶不了他,但他心中毫无战意,只盼着快点结束这场倒霉的差事。
李自成端坐在黄罗伞盖下的御辇上,面色冷峻。
他望着这支庞大却如同被抽走了魂灵的军队,望着京城方向那尚未散尽的刑场血腥气,心中是否掠过一丝不安?
他亲手点燃了京城的怨恨,又带着这份怨恨和内部的裂痕,去挑战那座雄踞山海、凝聚着血仇与不屈意志的雄关。
山海关的方向,乌云翻滚,雷声隐隐。
春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无力的暖意,洒在“天下第一关”巨大的匾额上,却驱不散笼罩关城的肃杀寒意。
魏渊独立于镇东楼最高处的垛口,身影如同钉在雄关脊背上的标枪。
他玄色的披风被强劲的“海风”扯得猎猎作响,仿佛一面不屈的战旗。
目光所及,关城上下。旌旗猎猎下的低靡,“明”字大旗和“魏”字帅旗在风中奋力招展,发出沉闷的拍打声。
然而,城墙上值守的士兵们,盔甲虽然鲜亮,眼神却难掩疲惫与茫然。
有人抱着长枪,背靠着冰冷的城砖打盹,被军官的低喝惊醒,慌忙站直,眼中却无神采。
搬运滚木礌石的辅兵,脚步沉重,号子声有气无力。远处营房隐约传来压抑的咳嗽和几声烦躁的争执。
崇祯殉国、大明已亡的消息如同瘟疫,侵蚀着这支曾经骄傲的边军。空气中弥漫着的不安,比深秋的寒意更刺骨。
士兵手中长矛的锋刃、火铳的铳管,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汇聚成一片令人心悸的森然。
但这寒光之下,是紧绷到极限的神经。每一个了望哨兵望向西方地平线的眼神,都充满了焦虑。
烟尘!任何一点扬起的烟尘,都可能预示着死神大军的降临。
亲兵快步登上城楼,脚步刻意放轻,却依旧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双手呈上一封带着汗渍和尘土的信函:
“督师,锦州八百里加急!祖大帅回信!”
魏渊猛地转身,几乎是抢过信件,迅速撕开封泥展开。
目光如电般扫过字迹,眉头瞬间锁紧,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信很短,祖大寿的笔迹刚劲却透着无奈:
“已率主力拔营,星夜兼程!然路途艰远,粮秣转运需时,最快,七日可至关下!望督师务必坚守!大寿叩首!”
“七日。。。”
魏渊的声音低沉得如同闷雷,手指无意识地、重重地敲击在垛口冰冷粗糙的花岗岩上,发出“笃、笃、笃”的闷响,仿佛在给这地狱倒计时敲响丧钟。
他身后的吴三桂,手按剑柄,眼中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却也夹杂着一丝兵力悬殊带来的凝重。
年轻的郑森紧抿着嘴唇,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督师。”
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带着旧伤疤的老参将,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忧虑。
“李闯贼势浩大,号称二十万,其锋锐不可轻撄。关内兵力……不足三万。末将斗胆,是否……暂避锋芒?”
他手指向东,划过舆图上的宁远、锦州。
“退守辽西纵深,依托坚城要塞,节节抵抗,消耗贼寇锐气,待祖帅大军汇合,再……”
“不可!”
魏渊猛地转身,斩钉截铁的断喝如同惊雷炸响,瞬间压过了呼啸的风声!
他目光如炬,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
“山海关,不仅仅是一砖一石!它是北地万千汉家儿郎心中不倒的长城!是天下人观望我大明最后一口元气所在!崇祯陛下殉国,流言四起,军心已如风中残烛!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血腥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
几十名身着各色官袍的人被反绑双手,强按着跪在冰冷的石板上。
他们的官袍,曾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此刻却显得如此刺眼而狼狈。
有的被撕扯开大口子,露出里面肮脏的衬里;有的沾满了泥污和干涸的血迹;更讽刺的是,其中不少人身上还穿着象征归顺大顺后新得的、尚未捂热的低级官服。
他们如同被剥去所有伪装的祭品,被推上了新朝祭旗的断头台。
围观的人群黑压压一片,却鸦雀无声。
没有愤怒,没有同情,只有麻木、恐惧和一种看透世事的冰冷。
几个胆大的孩童被母亲死死捂住眼睛,抱在怀里瑟瑟发抖。
卖炊饼的老汉低着头,仿佛地上有金子。昔日高谈阔论的读书人,此刻也缩在人群后,脸色惨白如纸。
监刑官面无表情地展开一卷黄绫诏书,声音干涩地宣读,如同在念一份催命符:
“查前明旧吏人等,虽经归顺,然附逆之心未泯,行迹叵测,附逆不诚!奉大顺皇帝陛下谕旨:尽皆处斩!以儆效尤!”
罪名只有冰冷的四个字,“附逆不诚”!没有具体指控,没有审判程序,只有赤裸裸的杀戮意志。
跪在最前排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者。前明户部侍郎赵江华。
他身上那件簇新的、象征大顺从四品的青袍格外扎眼,袖口还精心绣着表示归顺的云纹。
就在月前,为了活命,他不仅第一个在劝进表上签名,更主动献出了几乎毕生积蓄的十万两白银!他以为破财消灾,能换来新朝的宽容甚至一官半职。
此刻,赵侍郎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面前那摊不知是谁留下的暗红血污,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他突然仰起头,用尽全身力气,发出撕心裂肺、字字泣血的悲鸣:
“悔啊——!!悔不当初!!”
声音凄厉,划破死寂。
“早知今日,落得身首异处,受此奇耻大辱……老夫……老夫宁可随先帝煤山殉国!留一个忠臣之名!也好过如今……身败名裂,猪狗不如!!”
老泪纵横,冲刷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那件崭新的青袍被泪水打湿,紧贴在佝偻的背上,仿佛一座压垮了他所有尊严的耻辱碑。
他献出的十万两白银,成了他背叛旧主的铁证,也成了新主子嫌他碍眼的催命符!
旁边,一个身着七品绿色官袍的年轻官员,正是曾为李自成起草《奉天讨罪檄》、文采斐然的翰林院编修陈子明。
他本是寒窗苦读的士子,城破时被恐惧压倒,选择了“识时务”,以为凭借文笔能为新朝所用,搏个前程。此刻,他看着刽子手手中那柄磨得雪亮、正往下滴着冷水珠的鬼头刀,突然神经质地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
笑声尖利、癫狂,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绝望。
“归顺是死!不归顺也是死!捐银子是死!不捐银子更是死!这大顺……这大顺朝的‘诚’字……哈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么写的!!”
他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笑了出来,状若疯魔。
“好一个大顺!好一个‘新天新地’!不过是从一个地狱,跳进了另一个更黑的地狱!哈哈哈哈哈!”
他的狂笑,像一把尖刀,戳破了所有试图在新朝寻求苟活者的最后幻想。
监斩台上,负责行刑的闯军将领,是刘宗敏的心腹谷可成。他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只有一丝完成任务的不耐烦。
对他来说,杀几个前朝降官,和踩死几只蚂蚁没什么区别。他甚至连那些哭喊和狂笑都懒得细听,只是机械地、高高举起了手中代表死亡的红漆令旗。
“斩!”
令旗猛地挥下!冰冷的声音如同丧钟敲响!
数十柄沉重的鬼头刀在同一瞬间,带着刺耳的破风声,狠狠劈落!
“噗嗤——!”
“咔嚓——!”
令人牙酸的骨肉分离声密集响起!血光冲天而起!滚烫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染红了刽子手的衣衫,溅落在冰冷的石板上,迅速汇集成粘稠的小溪。
数十颗头颅带着各异的表情——惊恐、悔恨、茫然、癫狂——滚落尘埃,无神的眼睛空洞地瞪着灰蒙蒙、仿佛永远也不会放晴的天空。
断裂的脖颈处,血沫还在汩汩涌出。
围观的百姓中,终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低低的啜泣声。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死死捂住孩子的嘴,自己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更多的人则是浑身发抖,眼中最后一丝对新朝的、哪怕是恐惧下的微弱期待,如同风中的残烛,被这冲天血光和刺鼻腥气彻底吹灭、熄灭了。
绝望如同瘟疫般蔓延。民心,在这一刻彻底死了。
刑场上浓重的血腥气尚未被寒风吹散,德胜门外,李自成的大军已然开拔。
巨大的“顺”字大纛和“李”字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号称二十万,核心精锐约六万的军队排出绵长的队列。
盔甲闪烁,刀枪如林,鼓号喧天,表面看气势如虹。然而,仔细看去,却处处透着诡异与离心离德。
许多士兵脸上并无多少战意,只有疲惫和对前途的茫然。他们留恋着在京城的短暂放纵,畏惧着山海关的恶战。
被强征来的民夫推着粮车,脚步沉重,眼神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队列中段,几辆囚车格外刺眼。吴襄披头散发,身上带着鞭痕,被锁在囚笼里,眼神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嘲弄,冷冷地看着这支即将走向深渊的军队。
他身旁的囚车里,关押着其他吴家亲眷,低声的哭泣在军鼓声中显得格外微弱。
刘宗敏骑着高头大马,被亲兵簇拥在相对靠后的位置。
他盔甲鲜明,脸色却有些不自然的阴沉,目光不时飘向东方,带着难以掩饰的烦躁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他嘴里骂骂咧咧:
“他娘的,魏渊……晦气!”
骨子里的畏惧,被表面的跋扈强行掩盖。
他知道自己必须去,否则李自成饶不了他,但他心中毫无战意,只盼着快点结束这场倒霉的差事。
李自成端坐在黄罗伞盖下的御辇上,面色冷峻。
他望着这支庞大却如同被抽走了魂灵的军队,望着京城方向那尚未散尽的刑场血腥气,心中是否掠过一丝不安?
他亲手点燃了京城的怨恨,又带着这份怨恨和内部的裂痕,去挑战那座雄踞山海、凝聚着血仇与不屈意志的雄关。
山海关的方向,乌云翻滚,雷声隐隐。
春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无力的暖意,洒在“天下第一关”巨大的匾额上,却驱不散笼罩关城的肃杀寒意。
魏渊独立于镇东楼最高处的垛口,身影如同钉在雄关脊背上的标枪。
他玄色的披风被强劲的“海风”扯得猎猎作响,仿佛一面不屈的战旗。
目光所及,关城上下。旌旗猎猎下的低靡,“明”字大旗和“魏”字帅旗在风中奋力招展,发出沉闷的拍打声。
然而,城墙上值守的士兵们,盔甲虽然鲜亮,眼神却难掩疲惫与茫然。
有人抱着长枪,背靠着冰冷的城砖打盹,被军官的低喝惊醒,慌忙站直,眼中却无神采。
搬运滚木礌石的辅兵,脚步沉重,号子声有气无力。远处营房隐约传来压抑的咳嗽和几声烦躁的争执。
崇祯殉国、大明已亡的消息如同瘟疫,侵蚀着这支曾经骄傲的边军。空气中弥漫着的不安,比深秋的寒意更刺骨。
士兵手中长矛的锋刃、火铳的铳管,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汇聚成一片令人心悸的森然。
但这寒光之下,是紧绷到极限的神经。每一个了望哨兵望向西方地平线的眼神,都充满了焦虑。
烟尘!任何一点扬起的烟尘,都可能预示着死神大军的降临。
亲兵快步登上城楼,脚步刻意放轻,却依旧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双手呈上一封带着汗渍和尘土的信函:
“督师,锦州八百里加急!祖大帅回信!”
魏渊猛地转身,几乎是抢过信件,迅速撕开封泥展开。
目光如电般扫过字迹,眉头瞬间锁紧,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信很短,祖大寿的笔迹刚劲却透着无奈:
“已率主力拔营,星夜兼程!然路途艰远,粮秣转运需时,最快,七日可至关下!望督师务必坚守!大寿叩首!”
“七日。。。”
魏渊的声音低沉得如同闷雷,手指无意识地、重重地敲击在垛口冰冷粗糙的花岗岩上,发出“笃、笃、笃”的闷响,仿佛在给这地狱倒计时敲响丧钟。
他身后的吴三桂,手按剑柄,眼中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却也夹杂着一丝兵力悬殊带来的凝重。
年轻的郑森紧抿着嘴唇,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坚毅,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督师。”
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带着旧伤疤的老参将,上前一步,声音压得极低,带着忧虑。
“李闯贼势浩大,号称二十万,其锋锐不可轻撄。关内兵力……不足三万。末将斗胆,是否……暂避锋芒?”
他手指向东,划过舆图上的宁远、锦州。
“退守辽西纵深,依托坚城要塞,节节抵抗,消耗贼寇锐气,待祖帅大军汇合,再……”
“不可!”
魏渊猛地转身,斩钉截铁的断喝如同惊雷炸响,瞬间压过了呼啸的风声!
他目光如炬,锐利得仿佛能穿透人心,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将领,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铁血意志:
“山海关,不仅仅是一砖一石!它是北地万千汉家儿郎心中不倒的长城!是天下人观望我大明最后一口元气所在!崇祯陛下殉国,流言四起,军心已如风中残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