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渊站在济州岛着名的“独立岩”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和岛上宁静的村落,心中了然。
朝鲜这盘棋,民心可用,但汉城那些被清朝吓破了胆、习惯了左右逢源的肉食者们,恐怕不会轻易就范。
他摩挲着腰间的刀柄,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笑意。郑太和的拖延表演,金自点的“求援”算盘,他洞若观火。
“拖延?好啊。”
魏渊对着大海低语。
“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拖到几时。等沈阳的‘救兵’?呵,希望他们赶得上趟。”
月色如水,透过简陋的窗棂洒在铺着莞草席的地板上。
魏渊刚批阅完几份来自船队和日本方面的简报,正闭目养神,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门外传来护卫低沉的禀报声:“国公爷,那个朝鲜小吏朴德欢求见,说有要事密禀。”
魏渊睁开眼,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让他进来。”
朴德欢几乎是佝偻着身子进来的,脚步轻得像猫,脸上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和难以掩饰的紧张。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深深埋下:
“小、小人朴德欢,深夜惊扰国公爷,罪该万死!但、但有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哦?”
魏渊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起来说话。何事如此紧要?”
朴德欢没有起身,反而抬起头,借着月光,魏渊能看清他眼中压抑已久的痛苦、愤怒和一种近乎绝望的坦诚。
“国公爷明鉴!”
朴德欢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小人这几日,侍奉在礼曹判书郑大人左右,也、也斗胆留心观察了岛上各位大人接待国公爷的一举一动。小人虽位卑言轻,但在这衙门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看惯了官场百态,有些东西,骗不了小人的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鼓足毕生的勇气:
“郑判书带来的礼物,看似丰厚,实则无根!全是些吃用之物、金银俗物!没有象征宗藩归顺的图册印信!没有请求册封的国书副本!他口口声声感念天恩,言辞谦卑得能滴出水来,可小人看得清楚,他那眼神深处,没有敬畏,只有算计!他说的每一句‘需召集重臣详议’、‘需时日决断’,都是在演戏!都是在拖延!他们汉城的老爷们,根本就没把国公爷您的要求当真!他们只想用这些糖衣炮弹把您稳住,然后……”
朴德欢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积郁已久的悲愤:
“然后他们转头就派人去沈阳求援了!去求他们的‘新主子’大清国来撑腰了!他们怕国公爷您,但更怕北边的辫子兵!他们宁愿做鞑子的奴才,也不愿真心认回大明这个旧主!为什么?因为认了鞑子,他们这些当官的还能保住头上的乌纱,还能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认了大明?他们怕!怕国公爷您像在日本一样,把他们那套腐朽的、只会欺压百姓、推诿扯皮的官场给掀了!”
说到此处,朴德欢的胸膛剧烈起伏,长期压抑的怨气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
魏渊看着眼前这个一快吐真言的小吏,不带任何语气的说道:
“朴德欢,你跟我说这些,就不怕我把你扭送到朝廷去吗?”
“国公爷!您知道小人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吗?小人叫朴德欢,可小人一点都欢不起来!在衙门里,好事轮不到我,黑锅永远是我背!上官贪墨,拿我顶罪罚俸!倭寇袭扰,推我去‘谈判’送死!这次天降国公爷,又是派我去码头当炮灰!为什么?就因为我出身低微,不会钻营,只会埋头做事吗?”
“那些坐在汉城高堂之上的大人们,他们懂什么?他们只知道争权夺利,只知道媚上欺下!公文旅行半个月,屁事不决!有好处抢破头,有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他们只会空谈礼法,苛责下官,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酷吏横行乡里,敲骨吸髓,他们管过吗?没有!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官位稳不稳,只在乎给北边主子的贡品够不够丰厚,别惹恼了人家!”
“国公爷,您这几日走访,看到那些老人说起壬辰倭乱时大明援军的眼泪了吗?听到那个商人抱怨剃发易服、进贡鞑子的愤懑了吗?那才是小民的心声!可汉城的老爷们听不见!他们捂起耳朵,闭上眼睛,只想着怎么在夹缝里苟且偷安,怎么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不配代表朝鲜!他们就是一群吸食民脂民膏、只认强权不认祖宗、毫无廉耻的蛀虫!”
朴德欢几乎是吼出了最后几句话,声音嘶哑,额头青筋暴起,长久以来被压制、被羞辱、被当做棋子和替罪羊的痛苦与愤怒,在这一刻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
他不再是一个卑微的小吏,而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终于发出呐喊的底层灵魂的代表。
吼完,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瘫软在地,大口喘着粗气,脸上满是泪水和汗水交织的痕迹,身体因为恐惧和激动而剧烈颤抖。
他知道,这番话出口,他在朝鲜,再无立锥之地。
船舱内一片寂静,只有朴德欢粗重的喘息声。护卫们的手都按在了刀柄上,看向魏渊。
魏渊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深邃如渊。
他没有打断朴德欢的控诉,只是任由这个小人物的血泪之言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当朴德欢瘫倒在地时,魏渊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停留了许久。
“说完了?”
魏渊的声音依旧平静,听不出波澜。
朴德欢艰难地点点头,闭上了眼睛,等待着雷霆之怒或是被拖出去的命运。
然而,魏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本公知道了。”
没有嘉许,没有承诺,甚至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朴德欢这番用生命做赌注的控诉,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你下去吧。”
魏渊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
朴德欢愕然地睁开眼,难以置信地看着魏渊。就这样?没有斥责?没有灭口?他浑浑噩噩地被护卫带了下去,心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茫然和更深的疑惑。
魏渊重新闭上眼,指节的敲击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沉稳有力。朴德欢的话,印证了他所有的判断,也让他看清了朝鲜腐烂躯壳下那尚未完全熄灭的民心火星。
这火星,或许能燃起燎原之火。
“蛀虫……该清一清了。”
汉城,崇礼门
就在朴德欢去找魏渊袒露心迹之前,一支风尘仆仆、规模不小的商队已经来到了汉城高大的崇礼门下。
商队打着“全罗道珍岛海商”的旗号,车上满载着用油布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货物,散发出浓重的海腥味和腌渍物的气息。
队伍里人员混杂,有精壮的苦力,有看似精明的管事,还有几个穿着朝鲜服饰却沉默寡言的护卫。
守城的军士懒洋洋地靠在城门洞的阴凉处,为首的哨官打着哈欠,用长矛随意地挑开几辆车上的油布,瞥了一眼下面露出的成筐成筐的腌鱼、干海带和粗糙的麻布,刺鼻的味道让他皱紧了眉头。
“哪来的?运的什么?”
哨官不耐烦地问,眼睛却瞟向商队管事手里掂量着的钱袋。
领头的“管事”是个皮肤黝黑、满脸风霜的中年汉子,操着一口地道且略带全罗道口音的朝鲜话,陪着笑脸上前,熟练地将一小串铜钱塞进哨官手里:
“军爷辛苦!小的是珍岛来的,运点不值钱的海货和土布进城,换点粮食盐巴回去糊口。您看这大热天的……”
哨官掂了掂手里的铜钱,撇撇嘴,嫌少。管事立刻又加了一小串,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哨官这才满意地哼了一声,挥挥手:
“行了行了,进去吧!动作快点,别堵着门!现在城里查得严,别惹事!”
他所谓的“查得严”,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恐吓,最近除了防备北边可能的使节,汉城承平日久,防务松弛得如同筛子。士兵们的心思都在怎么从过往商旅身上多刮点油水上,对货物的检查敷衍至极,更别说仔细盘查人员了。
“谢军爷!谢军爷!”
管事点头哈腰,连忙招呼车队进城。
商队缓缓通过高大的门洞,混入了汉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没有人注意到,在那些散发着鱼腥味的腌鱼筐深处,藏着精心包裹的短刀和火铳;更没有人注意到,在几个沉默寡言的“苦力”和“护卫”那低垂的斗笠下,是李定国那双如同鹰隼般锐利、正不动声色地扫视着这座朝鲜王京街道、防御工事和官署位置的眼睛。
他身上的朝鲜平民服饰掩盖不住那股久经沙场的煞气和精悍。
这支数百人的“商队”,正是李定国奉魏渊密令,从船队精锐中挑选出的敢战之士,伪装身份,分批分次,利用朝鲜边防空虚和汉城守备的松懈,如同水滴渗入海绵一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汉城的心脏地带。
汉城,这座沉浸在虚假安宁中的王京,丝毫未曾察觉,致命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它的头顶。
朝鲜这盘棋,民心可用,但汉城那些被清朝吓破了胆、习惯了左右逢源的肉食者们,恐怕不会轻易就范。
他摩挲着腰间的刀柄,嘴角泛起一丝冷冽的笑意。郑太和的拖延表演,金自点的“求援”算盘,他洞若观火。
“拖延?好啊。”
魏渊对着大海低语。
“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拖到几时。等沈阳的‘救兵’?呵,希望他们赶得上趟。”
月色如水,透过简陋的窗棂洒在铺着莞草席的地板上。
魏渊刚批阅完几份来自船队和日本方面的简报,正闭目养神,指节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门外传来护卫低沉的禀报声:“国公爷,那个朝鲜小吏朴德欢求见,说有要事密禀。”
魏渊睁开眼,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让他进来。”
朴德欢几乎是佝偻着身子进来的,脚步轻得像猫,脸上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和难以掩饰的紧张。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深深埋下:
“小、小人朴德欢,深夜惊扰国公爷,罪该万死!但、但有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哦?”
魏渊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起来说话。何事如此紧要?”
朴德欢没有起身,反而抬起头,借着月光,魏渊能看清他眼中压抑已久的痛苦、愤怒和一种近乎绝望的坦诚。
“国公爷明鉴!”
朴德欢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小人这几日,侍奉在礼曹判书郑大人左右,也、也斗胆留心观察了岛上各位大人接待国公爷的一举一动。小人虽位卑言轻,但在这衙门里摸爬滚打十几年,看惯了官场百态,有些东西,骗不了小人的眼睛!”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鼓足毕生的勇气:
“郑判书带来的礼物,看似丰厚,实则无根!全是些吃用之物、金银俗物!没有象征宗藩归顺的图册印信!没有请求册封的国书副本!他口口声声感念天恩,言辞谦卑得能滴出水来,可小人看得清楚,他那眼神深处,没有敬畏,只有算计!他说的每一句‘需召集重臣详议’、‘需时日决断’,都是在演戏!都是在拖延!他们汉城的老爷们,根本就没把国公爷您的要求当真!他们只想用这些糖衣炮弹把您稳住,然后……”
朴德欢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积郁已久的悲愤:
“然后他们转头就派人去沈阳求援了!去求他们的‘新主子’大清国来撑腰了!他们怕国公爷您,但更怕北边的辫子兵!他们宁愿做鞑子的奴才,也不愿真心认回大明这个旧主!为什么?因为认了鞑子,他们这些当官的还能保住头上的乌纱,还能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认了大明?他们怕!怕国公爷您像在日本一样,把他们那套腐朽的、只会欺压百姓、推诿扯皮的官场给掀了!”
说到此处,朴德欢的胸膛剧烈起伏,长期压抑的怨气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
魏渊看着眼前这个一快吐真言的小吏,不带任何语气的说道:
“朴德欢,你跟我说这些,就不怕我把你扭送到朝廷去吗?”
“国公爷!您知道小人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吗?小人叫朴德欢,可小人一点都欢不起来!在衙门里,好事轮不到我,黑锅永远是我背!上官贪墨,拿我顶罪罚俸!倭寇袭扰,推我去‘谈判’送死!这次天降国公爷,又是派我去码头当炮灰!为什么?就因为我出身低微,不会钻营,只会埋头做事吗?”
“那些坐在汉城高堂之上的大人们,他们懂什么?他们只知道争权夺利,只知道媚上欺下!公文旅行半个月,屁事不决!有好处抢破头,有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他们只会空谈礼法,苛责下官,对百姓疾苦视而不见!酷吏横行乡里,敲骨吸髓,他们管过吗?没有!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官位稳不稳,只在乎给北边主子的贡品够不够丰厚,别惹恼了人家!”
“国公爷,您这几日走访,看到那些老人说起壬辰倭乱时大明援军的眼泪了吗?听到那个商人抱怨剃发易服、进贡鞑子的愤懑了吗?那才是小民的心声!可汉城的老爷们听不见!他们捂起耳朵,闭上眼睛,只想着怎么在夹缝里苟且偷安,怎么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他们根本不配代表朝鲜!他们就是一群吸食民脂民膏、只认强权不认祖宗、毫无廉耻的蛀虫!”
朴德欢几乎是吼出了最后几句话,声音嘶哑,额头青筋暴起,长久以来被压制、被羞辱、被当做棋子和替罪羊的痛苦与愤怒,在这一刻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
他不再是一个卑微的小吏,而是一个被逼到绝境、终于发出呐喊的底层灵魂的代表。
吼完,他像是耗尽了所有力气,瘫软在地,大口喘着粗气,脸上满是泪水和汗水交织的痕迹,身体因为恐惧和激动而剧烈颤抖。
他知道,这番话出口,他在朝鲜,再无立锥之地。
船舱内一片寂静,只有朴德欢粗重的喘息声。护卫们的手都按在了刀柄上,看向魏渊。
魏渊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却深邃如渊。
他没有打断朴德欢的控诉,只是任由这个小人物的血泪之言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当朴德欢瘫倒在地时,魏渊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停留了许久。
“说完了?”
魏渊的声音依旧平静,听不出波澜。
朴德欢艰难地点点头,闭上了眼睛,等待着雷霆之怒或是被拖出去的命运。
然而,魏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本公知道了。”
没有嘉许,没有承诺,甚至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朴德欢这番用生命做赌注的控诉,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你下去吧。”
魏渊挥了挥手,语气不容置疑。
朴德欢愕然地睁开眼,难以置信地看着魏渊。就这样?没有斥责?没有灭口?他浑浑噩噩地被护卫带了下去,心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茫然和更深的疑惑。
魏渊重新闭上眼,指节的敲击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沉稳有力。朴德欢的话,印证了他所有的判断,也让他看清了朝鲜腐烂躯壳下那尚未完全熄灭的民心火星。
这火星,或许能燃起燎原之火。
“蛀虫……该清一清了。”
汉城,崇礼门
就在朴德欢去找魏渊袒露心迹之前,一支风尘仆仆、规模不小的商队已经来到了汉城高大的崇礼门下。
商队打着“全罗道珍岛海商”的旗号,车上满载着用油布遮盖得严严实实的货物,散发出浓重的海腥味和腌渍物的气息。
队伍里人员混杂,有精壮的苦力,有看似精明的管事,还有几个穿着朝鲜服饰却沉默寡言的护卫。
守城的军士懒洋洋地靠在城门洞的阴凉处,为首的哨官打着哈欠,用长矛随意地挑开几辆车上的油布,瞥了一眼下面露出的成筐成筐的腌鱼、干海带和粗糙的麻布,刺鼻的味道让他皱紧了眉头。
“哪来的?运的什么?”
哨官不耐烦地问,眼睛却瞟向商队管事手里掂量着的钱袋。
领头的“管事”是个皮肤黝黑、满脸风霜的中年汉子,操着一口地道且略带全罗道口音的朝鲜话,陪着笑脸上前,熟练地将一小串铜钱塞进哨官手里:
“军爷辛苦!小的是珍岛来的,运点不值钱的海货和土布进城,换点粮食盐巴回去糊口。您看这大热天的……”
哨官掂了掂手里的铜钱,撇撇嘴,嫌少。管事立刻又加了一小串,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哨官这才满意地哼了一声,挥挥手:
“行了行了,进去吧!动作快点,别堵着门!现在城里查得严,别惹事!”
他所谓的“查得严”,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恐吓,最近除了防备北边可能的使节,汉城承平日久,防务松弛得如同筛子。士兵们的心思都在怎么从过往商旅身上多刮点油水上,对货物的检查敷衍至极,更别说仔细盘查人员了。
“谢军爷!谢军爷!”
管事点头哈腰,连忙招呼车队进城。
商队缓缓通过高大的门洞,混入了汉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没有人注意到,在那些散发着鱼腥味的腌鱼筐深处,藏着精心包裹的短刀和火铳;更没有人注意到,在几个沉默寡言的“苦力”和“护卫”那低垂的斗笠下,是李定国那双如同鹰隼般锐利、正不动声色地扫视着这座朝鲜王京街道、防御工事和官署位置的眼睛。
他身上的朝鲜平民服饰掩盖不住那股久经沙场的煞气和精悍。
这支数百人的“商队”,正是李定国奉魏渊密令,从船队精锐中挑选出的敢战之士,伪装身份,分批分次,利用朝鲜边防空虚和汉城守备的松懈,如同水滴渗入海绵一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汉城的心脏地带。
汉城,这座沉浸在虚假安宁中的王京,丝毫未曾察觉,致命的阴影已经笼罩在它的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