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审视-《爹假死再娶,我带娘种田挣诰命》

  “这...这...”

  接连的问题,宋兴旺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且关于作坊,如今还在建设当中,未投入真正生产。

  肚里的词儿来回撵了几遍,他最终选择抱拳朝对方一揖:“大人,恕草民斗胆,不知大人可否移驾,随老夫前往一地?届时您一看便知。”

  他看的出来,跟前站着的这位,不似那喜好作威作福之官。

  与其自己嘴笨说不到点子上,不如让人亲眼见证。

  所谓眼见为实,再没有什么,比亲眼看到更有说服力的。

  “哦?”

  陆明远眸光一亮,兴趣更浓:“那就烦请老丈带路。”

  宋兴旺腰杆垂的更低:“不敢不敢,大人,这边请!”

  说着话的功夫,他朝不远处跟来的几个青年使了个微妙眼色,其中一人立马意会,扭身朝宋小麦家跑去。

  就这样,一行人穿过村子,向北面后山方向走去。

  沿途可见田地大多都已翻耕完毕,少数勤快的人家甚至已经开始下种。

  陆明远看在眼里,心中更是满意几分。

  很快,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出现在他的眼前。

  原先乱石堆砌的后山平地上,如今早已模样大变。

  几间宽敞的工棚主体框架已然立起,工匠们正在叮叮当当、封顶、砌墙。

  后山那处泉眼口前方,被人用整齐青砖砌出了一个巨大水池,靠近池边位置,一架巨大的水车骨架正在搭建。

  如今众人虽不懂这架水车妙用,但看到宋小麦对于作坊建设环节中,最是紧张这部分,时不时就要来看一眼,便知对方绝对不会无的放矢,因而从水车上的每一块木板连接,再到几个环状锯齿之物的雕刻,皆无不用心。

  “大人请看。”

  宋兴旺指着工地,激动道:“这便是我们村正在建的薯粉作坊!”

  陆明远驻足观看,良久,眼里带出几分探究。

  他已然想到,老丈嘴里说的薯粉,怕不就是薯蓣制成的粉。

  薯粉此物他倒也不是不晓得,当初在京中赶考时,偶见有人用此粉制成点心之类,价格不便宜。

  只不过...他目光落在那新建作坊上,这么大一片,可见村子动了真章。

  规模如此之大,投入定然不小,又该如何维系呢?

  他正欲细问,便见不远处,一个穿着洗的发白的粗布衣裳,身形瘦小却步伐沉稳的小女孩,朝这边匆匆赶来。

  班若章见到宋小麦的第一时间,立马附耳低语:“大人,此女便是我跟您提起过的女娃。”

  陆明远微微点头,目中多了几分深意。

  “小麦,快来!”

  见着赶来的丫头,宋兴旺跟见到救星似的,擦擦额头冒出的细汗,连忙招手。

  也不忘向陆明远介绍:“大人,这便是路上小老儿提过的女娃,宋小麦!”

  “山薯能吃,便是她带着两个哥哥在山沟沟里发现的。”

  “这作坊的点子,也大半都是她出的!”

  说话功夫,宋小麦已经走到几人近前。

  面对跟前官威不显,却气度不凡的男人,她朝对方俯身一拜。

  “民女宋小麦,见过大人!”

  陆明远的目光聚焦在跟前小丫头身上,不过八九岁的年纪,小脸还带着劳作后的红晕,一双杏眼沉静而又明亮,见到自己等人,说话落落大方,毫不露怯...又想到班若章禀报的擒匪之事,更觉对方不似寻常孩童。

  “宋小娘子,本官听闻,那悍匪独眼,乃是你亲手所擒?”

  宋小麦垂首,依着礼数不曾抬头直视对方,不过刚才她远远的便瞧见了,跟前之人,怕不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县令,陆大人。

  两人是第一次相见,她之所以敢这么笃定,全靠当初时常往药铺走动,听白英描述了一嘴。

  白英说,县令三十七八,身量适中,不胖不瘦,为人很是宽和...跟前之人,应了七八,再观班捕头俯首是瞻模样,十有八九便是了。

  想不到,堂堂县令大人,竟会亲自到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子里来。

  来不及细思,她忙出声回应:“回大人,民女不敢居功。”

  “民女能侥幸擒住匪首,全凭村中大伙牵制和援助,非民女一人之功。”

  她语气平和,不卑不亢,小小年纪表露出的难得谦逊,让陆明远微微颔首,眼中赞赏之色渐浓。

  此刻人多眼杂,陆明远并未在匪祸一事上多言,只话锋一转,回到先才关心问题。

  “方才宋村长提及的作坊共营之策,言及村民合力共营,本官甚觉新奇。”

  “此等运作方法,本官生平,闻所未闻,小娘子可否为本官详述一二?”

  “是,大人。”

  宋小麦心中思量一二,微微抬头,没急着说作坊入股分红制,反道:“大人,去年时,民女偶于山间发现薯蓣此物。”

  “因缘际会下,结识镇中大夫,他告知小女:“薯蓣此物,有养生之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

  “大夫还言,此物健脾胃,补肾肺之气,久服可令人耳目聪明,轻身延年。”

  “民女家母,去年时体虚卧床半年之久,便是用了大夫以薯蓣入的汤剂,痊愈康复。”

  她顿了顿,眸中闪过一丝灵动的光:“民女当时便想,这既是山野之物,又能强身健体,若家家户户都能如米粮一般,四季常备,时常取用,岂非美事一桩?”

  “然。”她微蹙眉:“薯蓣新鲜采挖,虽能存放些时日,终究易腐坏生芽。”

  “冬日尚可窖藏,春夏便难以为继,若想时时服用,谈何容易?”

  “民女心中焦急,便又去请教镇上大夫。”

  “大夫听罢,竟言此事不难,告知了小女“麸炒”一技!”

  跟前丫头娓娓道来的话,陆明远几人,一时竟听的入神,好似也跟着亲身经历了一遍样。

  宋小麦见火候差不多,并未在麸炒一事上细说,直接话锋一转,说起她如何带人将制出的薯粉宣扬出去一事。

  无论金管事还是冯少东家,她都以客商代指,并未具体说他们村与具体哪个商号签下书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