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主意!”
对于宋小麦的提议,众人皆无不可!
宋兴旺连连点头,看着大伙:“那事不宜迟,咱就按丫头说的办!”
“有粮,这两日你跟着李二,清点咱们村的人手,给大伙排班,清点家伙!”
“柴刀、锄头、铁叉,有啥拿啥!”
“几位叔公,此事为避免人心惶惶,不宜大肆喧嚷,就请你们通知各自族内民众,安抚下大伙情绪,看好老人孩子。”
“夜里听到铜锣响动别慌,关紧门窗躲好就是!”
几位族长纷纷点头:“放心吧,我们几个老家伙,这点用还是有的。”
赵叔公叹道:“兴旺啊,你就放手去干,保管不会有人给你生事!”
随着宋兴旺一道道指令下达,原本慌乱的众人也慢慢找回了主心骨,目光变得越发坚定。
等众人散去,各忙各的之际,眉头蹙成一片的宋有粮心乱如麻。
“爹,我要不要去镇里将绣娘接回来?”
宋兴旺想也没想的摇了摇头:“再如何,镇里也比村里安生的多,你要放心不下,明日抽空去一趟镇里,让她将铺子关一阵子,避过这次风头再说。”
宋有粮又想起西屋里熟睡的女儿,纠结要不要将其也送回镇里,本想张口问一下父亲,结果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咽了回去。
这个风口上,大哥一家还有爹娘都还在村里,喃喃没跟着自己回来就算了...既然回了来,送谁不送谁?
宋有粮默默瞧了一眼还在为抢匪忧虑的父亲,直叹还好没问出口。
从村长家出来,李二将宋小麦送回了家。
路上,见对方一直沉默,神情肃穆。
宋小麦出声宽慰:“李二叔,您别急,这两日雨哥就该返家了,你俩的本事,无论发生什么,定能护住婶子和石头!”
“哎...”
李二叹气:“我不是在担心这个。”
他抬头望着漆黑夜色:“但尽人事,莫问前程。”
“我就是想不通,这老天爷为何如此弄人,咱们村眼看着日子要好过些了,咋就又生了这事?”
“天下好不容易太平几天...又突然窜出这么一群抢匪来...”
“真正是,关关难过关关难。”
宋小麦听得一愣,万没想到对方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由顺着对方思路一想...这群抢匪,确实出现的突然。
——
平静的日子结束了,一场无声的守卫战,在宋家村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子里,悄然拉开帷幕。
宋家三兄弟,包括在隔壁学校读书的石头,打算休学一段时日,留家帮衬,反正也要到农忙时节,学堂将放田假。
宋小麦思及此,确实也不放心几个孩子在外走动,第二日便让阿力古带着几个人最后去了一趟隔壁村,请假。
同时,她不知道此事到底该不该告诉隔壁村长一声。
毕竟这事目前来说,还有些空穴来风的嫌疑。
万一是那位收夜香的阿奶侄儿听错了音,再让大伙好一阵折腾,自己村子倒没啥,别的村子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怕不是要背上个讹传骂名。
所以宋小麦让宋家兄弟几个过去请假时,将这事透给先生陈青山,让他来计较。
日子便如此一日日的过了下去,宋家村有了宋兴旺的安排,村民一边绷紧心弦,一边照常过活,该吃饭吃饭,该做工做工,晃眼功夫,就到了山薯播种时节。
这天,宋小麦一家都换上了粗布短衣,除了留家跟着徐氏等人为作坊工人做饭外,包括王氏和宋慈姑在内,齐齐跟着宋小麦和宋家兄弟几个来到了自家山头。
今日,他们要将在地窖里头藏了一冬的薯豆,播至后山田地里头。
后山山地,前两日已经寻人翻了一遍,整好的泥土还散发着林地特有的土香。
乔大爷眯着眼在垄沟间走了两趟,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土翻的透,沟起的也不错。”
“要不是东家你那肥数量不多,能在这山地里撒上些,育出的薯种定会更加肥硕!”
宋小麦无奈一笑:“今年这不头一回嘛!”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头回,今后就不愁没有肥使了!”
宋家后院沤出的肥,虽有七八缸,可满打满算,也只够家中十亩良地用的,再多就没有了。
不过,她在缸里又新下了一堆材料,继续沤着。
再过几个月,正是薯苗长的时候,到时候沤好的肥料再撒上一些,也是有效用的。
乔大爷呵呵一乐,随后拿起一枚薯豆,对着众人道:“待会下种的时候,不用下太深咯。”
他用手指比划了个约两指深的坑:“深了出苗慢,浅了容易干,薯豆放进去,将豆上芽眼朝上!”
他又提醒了一遍:“记住,芽眼一定要朝上!”
“这是它的命根子,得朝光长。”
说完话,他小心翼翼的将一颗薯豆翻入一个深浅适宜的土穴中,然后轻轻覆上一层薄薄的松土。
“封土要薄,能盖住就行,不能压瓷实了!”
“最后,用脚轻轻踩一下。”
宋小麦一家,腰间挂着竹篓,里面灌满薯豆,此时此刻,皆学着乔大爷模样,从腰间取出一粒粒薯豆,拨开土壤,一粒一粒的种了进去。
宋秋生干的很是卖力,没多久,额头上都是细密汗珠。
宋修远跟在他的身后,也有模有样的种着,时不时抬眼看一下,发现自己跟别人种的相差一点,便要掏出来重新再种一遍。
王氏见了,跟小姑子偷摸笑出了声。
“这孩子,农活快干成绣花了!”
宋慈姑一抬眼,正好瞧见对方将一抔土撇了几下,这才心满意足的种下一个,她咯咯一笑:“以前我咋没看出,这孩子还是这性儿呢!”
王氏眉目疏朗:“冬生最近给我说,这孩子读书很有天分,虽比他们兄弟俩晚些,如今回回旬考,都名列前茅。”
“连陈先生都常常夸赞。”
宋慈姑两眼咕噜一转,忽的凑近嫂子跟前,悄声道:“嫂子,你发现没,隔壁家最近神神秘秘的?”
王氏一愣,不明白对方好端端的提起宋大田一家作甚。
那一家人,不一直这样么。
见对方眼里不解,宋慈姑便知对方心思没往那上头去过。
“昨儿个我跟徐婶子送饭的时候,见他家出来了个生人,不是咱村里的。”
“孙家亲戚吧?”
“诶,不像!”
宋慈姑摇头,没出嫁时便对这个二嫂不大感冒,如今更是不屑撇了撇嘴:“她家亲戚就那么些人,以前咱哪个没见过?”
“我敢肯定,那绝对不是他们亲戚!”
王氏看着跟前小姑子,自对方和离回家后,还是头回对一件事情这般上心,不由也生了几分好奇。
“他家...自杏花那事后,一直深居简出...”
对于宋小麦的提议,众人皆无不可!
宋兴旺连连点头,看着大伙:“那事不宜迟,咱就按丫头说的办!”
“有粮,这两日你跟着李二,清点咱们村的人手,给大伙排班,清点家伙!”
“柴刀、锄头、铁叉,有啥拿啥!”
“几位叔公,此事为避免人心惶惶,不宜大肆喧嚷,就请你们通知各自族内民众,安抚下大伙情绪,看好老人孩子。”
“夜里听到铜锣响动别慌,关紧门窗躲好就是!”
几位族长纷纷点头:“放心吧,我们几个老家伙,这点用还是有的。”
赵叔公叹道:“兴旺啊,你就放手去干,保管不会有人给你生事!”
随着宋兴旺一道道指令下达,原本慌乱的众人也慢慢找回了主心骨,目光变得越发坚定。
等众人散去,各忙各的之际,眉头蹙成一片的宋有粮心乱如麻。
“爹,我要不要去镇里将绣娘接回来?”
宋兴旺想也没想的摇了摇头:“再如何,镇里也比村里安生的多,你要放心不下,明日抽空去一趟镇里,让她将铺子关一阵子,避过这次风头再说。”
宋有粮又想起西屋里熟睡的女儿,纠结要不要将其也送回镇里,本想张口问一下父亲,结果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咽了回去。
这个风口上,大哥一家还有爹娘都还在村里,喃喃没跟着自己回来就算了...既然回了来,送谁不送谁?
宋有粮默默瞧了一眼还在为抢匪忧虑的父亲,直叹还好没问出口。
从村长家出来,李二将宋小麦送回了家。
路上,见对方一直沉默,神情肃穆。
宋小麦出声宽慰:“李二叔,您别急,这两日雨哥就该返家了,你俩的本事,无论发生什么,定能护住婶子和石头!”
“哎...”
李二叹气:“我不是在担心这个。”
他抬头望着漆黑夜色:“但尽人事,莫问前程。”
“我就是想不通,这老天爷为何如此弄人,咱们村眼看着日子要好过些了,咋就又生了这事?”
“天下好不容易太平几天...又突然窜出这么一群抢匪来...”
“真正是,关关难过关关难。”
宋小麦听得一愣,万没想到对方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不由顺着对方思路一想...这群抢匪,确实出现的突然。
——
平静的日子结束了,一场无声的守卫战,在宋家村这个不足百户的村子里,悄然拉开帷幕。
宋家三兄弟,包括在隔壁学校读书的石头,打算休学一段时日,留家帮衬,反正也要到农忙时节,学堂将放田假。
宋小麦思及此,确实也不放心几个孩子在外走动,第二日便让阿力古带着几个人最后去了一趟隔壁村,请假。
同时,她不知道此事到底该不该告诉隔壁村长一声。
毕竟这事目前来说,还有些空穴来风的嫌疑。
万一是那位收夜香的阿奶侄儿听错了音,再让大伙好一阵折腾,自己村子倒没啥,别的村子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怕不是要背上个讹传骂名。
所以宋小麦让宋家兄弟几个过去请假时,将这事透给先生陈青山,让他来计较。
日子便如此一日日的过了下去,宋家村有了宋兴旺的安排,村民一边绷紧心弦,一边照常过活,该吃饭吃饭,该做工做工,晃眼功夫,就到了山薯播种时节。
这天,宋小麦一家都换上了粗布短衣,除了留家跟着徐氏等人为作坊工人做饭外,包括王氏和宋慈姑在内,齐齐跟着宋小麦和宋家兄弟几个来到了自家山头。
今日,他们要将在地窖里头藏了一冬的薯豆,播至后山田地里头。
后山山地,前两日已经寻人翻了一遍,整好的泥土还散发着林地特有的土香。
乔大爷眯着眼在垄沟间走了两趟,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土翻的透,沟起的也不错。”
“要不是东家你那肥数量不多,能在这山地里撒上些,育出的薯种定会更加肥硕!”
宋小麦无奈一笑:“今年这不头一回嘛!”
“一回生二回熟,有了头回,今后就不愁没有肥使了!”
宋家后院沤出的肥,虽有七八缸,可满打满算,也只够家中十亩良地用的,再多就没有了。
不过,她在缸里又新下了一堆材料,继续沤着。
再过几个月,正是薯苗长的时候,到时候沤好的肥料再撒上一些,也是有效用的。
乔大爷呵呵一乐,随后拿起一枚薯豆,对着众人道:“待会下种的时候,不用下太深咯。”
他用手指比划了个约两指深的坑:“深了出苗慢,浅了容易干,薯豆放进去,将豆上芽眼朝上!”
他又提醒了一遍:“记住,芽眼一定要朝上!”
“这是它的命根子,得朝光长。”
说完话,他小心翼翼的将一颗薯豆翻入一个深浅适宜的土穴中,然后轻轻覆上一层薄薄的松土。
“封土要薄,能盖住就行,不能压瓷实了!”
“最后,用脚轻轻踩一下。”
宋小麦一家,腰间挂着竹篓,里面灌满薯豆,此时此刻,皆学着乔大爷模样,从腰间取出一粒粒薯豆,拨开土壤,一粒一粒的种了进去。
宋秋生干的很是卖力,没多久,额头上都是细密汗珠。
宋修远跟在他的身后,也有模有样的种着,时不时抬眼看一下,发现自己跟别人种的相差一点,便要掏出来重新再种一遍。
王氏见了,跟小姑子偷摸笑出了声。
“这孩子,农活快干成绣花了!”
宋慈姑一抬眼,正好瞧见对方将一抔土撇了几下,这才心满意足的种下一个,她咯咯一笑:“以前我咋没看出,这孩子还是这性儿呢!”
王氏眉目疏朗:“冬生最近给我说,这孩子读书很有天分,虽比他们兄弟俩晚些,如今回回旬考,都名列前茅。”
“连陈先生都常常夸赞。”
宋慈姑两眼咕噜一转,忽的凑近嫂子跟前,悄声道:“嫂子,你发现没,隔壁家最近神神秘秘的?”
王氏一愣,不明白对方好端端的提起宋大田一家作甚。
那一家人,不一直这样么。
见对方眼里不解,宋慈姑便知对方心思没往那上头去过。
“昨儿个我跟徐婶子送饭的时候,见他家出来了个生人,不是咱村里的。”
“孙家亲戚吧?”
“诶,不像!”
宋慈姑摇头,没出嫁时便对这个二嫂不大感冒,如今更是不屑撇了撇嘴:“她家亲戚就那么些人,以前咱哪个没见过?”
“我敢肯定,那绝对不是他们亲戚!”
王氏看着跟前小姑子,自对方和离回家后,还是头回对一件事情这般上心,不由也生了几分好奇。
“他家...自杏花那事后,一直深居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