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掉下馅饼-《哈哈哈,大周》

  曹彬看向那人,笑道:“王大人,你说笑了,我还能有什么好事发生啊?”

  这王大人不是别人,正是郭宗训心心念念的王著!

  而其余二人也正是杨徽之与郑起。

  只见王著意味深长地看向曹彬,微笑道:“勿谓言之不预啊!”

  “曹都监是最早跟着梁王的人,绝对的心腹是也,今后定然前途无量……”

  杨徽之与郑起也纷纷笑着附和。

  曹彬挑了挑眉,这段时间因为郭宗训的命令,他从未与任何其他官员说过话。

  说实在的,他虽不结党,但不让与其他官员交流着实憋得慌!

  如今这三人加入皇子行营,用郭宗训的话说,那就是自己人,自然能无所顾忌地好好交流!

  他也终于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而且王著与他的私人关系本就不错……

  于是,曹彬笑着说道:

  “三位大人就莫要取笑我了!”

  “倒是你们三人,如今都成了皇子行营的人,咱们今后可要齐心协力,好好辅佐梁王啊!”

  “你们可不知道,三位宰相大人可都是抢着要当梁王的老师,可梁王偏偏指名要你们三人来……”

  杨徽之与郑起都不由地愣了愣,眼里闪过强烈的震惊!

  当初,他们二人接到这个命令时都有些不明所以。

  他们一个是右拾遗,一个是御史,虽然一直恪守本分、勤勉做事。

  但放在偌大的大周朝堂内,他们终究是渺小的。

  更何况这本就是个乱世,文官的地位本就不高,而且三位宰相又正值壮年。

  他们都很清楚,这辈子很难再有攀登文官顶峰的机会了。

  现实也正是如此!

  酸枣门前送行时,他们都只能站在最后。

  根本就没机会接触梁王,更不可能得到陛下的重用。

  可运气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突然就砸在了他们头上,把他们砸得晕头转向。

  以至于他们怎么都想不通,陛下为何会突然想起他们?

  甚至还让他们去教导梁王!

  他们可都不傻,梁王何许人也?

  那可是陛下在酸枣门前亲自证明过的神童,只要不出意外,将来的太子之位必定是他的!

  而让他们进入皇子行营,还负责教导梁王,这不就是对他们这些文官最大的信任与重用吗?

  但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明白了:

  原来不是陛下突然想起了他们,而是梁王指名道姓要的他们。

  换句话说,这天大的馅饼,是梁王挑着喂到他们嘴里的。

  更重要的是,这馅饼可是连三位宰相都抢着要的……

  一时间,他们内心感激不已!

  更有种终遇明主的感动!

  如果梁王在场,他们恨不得给他磕一百个响头……

  可他们仍旧纳闷:梁王为何会指名道姓地要自己呢?

  明明没什么交集……

  与他们不同,王著似乎一点也不关心这个问题。

  他与那二人是一起接到这个命令的,也是一起没日没夜,终于在刚刚赶到了沧州,赶到了中军大营这里。

  整个过程中,他似乎一点关于这方面的疑惑也没有!

  二人曾问过他,他也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

  而此时,二人在既感动又疑惑的时候,王著却已经拉着曹彬走到一旁,在其耳边轻声问道:

  “曹都监,可否如实告诉我,刚刚你说的那句话,是否是梁王故意让你这么说的?”

  曹彬愣了愣,震惊地看向王著,但很快他又恢复了平静,笑着说道:“不重要,不重要……”

  王著也跟着笑了起来,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咱们这位明主是有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啊……”

  曹彬仍旧没有说话,因为这个他是真的不知道。

  就在此时,内班太监突然走了过来,清了清嗓子,大声问道:

  “曹彬何在?”

  “陛下口谕……”

  曹彬愣了愣,连忙跪下行礼:

  “末将在,恭听圣上口谕!”

  其余三人也都连忙跪倒在地。

  “奉陛下口谕,曹彬献策有功,今日起晋升为皇子行营都部署,同三品……”

  曹彬彻底懵了!

  晋升为都部署?

  还同三品?

  可我什么都没做啊!

  又何来的献策有功?

  献什么策?

  有什么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扭头看向王著,却发现王著正对自己露出愈发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不由得心中暗道:

  王大人果然厉害,竟然又被他说中了!

  难怪梁王会指名要他来……

  正想着,那内班太监突然说道:“还不领命谢恩?”

  曹彬这才猛然反应过来:“微臣领命,谢陛下圣恩!”

  见内班太监直接转身离去,曹彬长舒一口气!

  刚刚杨徽之、郑起听闻是梁王指名要他们时,那脸上流露出的感激、激动之情,他还历历在目。

  此时此刻,他竟同样有种天上突然掉馅饼,正砸在他嘴里的感觉!

  而且,这还是第二次……

  他再次看向王著:“王大人,又被你猜到了,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又是梁王……”

  正说着,却突然听到了一道粗犷的声音:

  “曹都监!”

  “过来一下,本将军有话要问你!”

  曹彬回头看去,正是行色匆匆的“韩瞪眼”韩通,他的语气算不得客气,也并没有多无礼。

  因为谁都知道,此人就是这么个语气,急躁起来甚至在陛下面前也控制不好语气。

  所以没人会因此介意。

  本就官职比他低,曹彬自然小跑着迎了上去,而且之前郭宗训有交代过,遇到韩通,务必要保持好关系。

  “不知韩将军找下官所谓何事?”曹彬拱手行礼。

  韩通看了看左右,大大咧咧地一把揽住曹彬的肩膀,往无人的地方走去。

  边走边轻声说道:

  “我时间不多,我马上就要随陛下出征!”

  “你务必实话相告,刚刚梁王在中军大营的建议,真的是你想出来的?”

  曹彬愣了愣:“什、什么建议?”

  韩通皱了皱眉,刚要开口,不料远处突然响起了一道呼喊声:

  “韩将军,陛下马上就要出征了……”

  韩通回头看了眼那人,又回转头深深看向不知如何开口的曹彬,耐着性子等了片刻,突然没好气地说道:

  “算逑了,你个闷葫芦,问了也白问,我走了……”

  说罢,便扔下曹彬一溜烟狂奔而去。

  看着韩通离去的背影,曹彬似乎终于明白了,不禁自言自语道:“果然又是殿下的手笔!”

  “唉,殿下如此厚恩,让我何以为报啊……”

  话音刚落,背后突然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既然自己人,何言回报?”

  曹彬猛地一怔,连忙转身看去,当即跪倒在地:“末将参见梁王殿下!”

  此时,王著三人也连忙走了过来跪倒参拜:“微臣参见梁王殿下!”

  郭宗训微笑着点了点头:“终于等到三位爱卿了,走,回帐内细聊……”

  郭宗训并没有随郭荣一起率领骑兵先行出发。

  他当然想与郭荣一起,毕竟他还要随时盯着老爹郭荣,免得老爹受伤或者出现任何意外,真的像历史上那样骤然病逝。

  而且随老爹一起上战场,他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可以装比……

  啊呸!

  是找到更多人前显圣的机会!

  将自己的神童的形象发扬光大……

  可理智告诉他,这种事情就别想了。

  首先老爹郭荣对自己已经是越来越疼爱了,自己在他心中神童的形象也越来越牢固。

  这种情况下,老爹是绝不可能让自己这个六岁的儿子跟着他到战场上冒险的!

  试问哪个父亲会让年仅六岁的宝贝儿子上战场?

  打死都不可能!

  六岁能跟随老爹北伐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就别指望上战场这种无脑的事了。

  其次,据史书记载,此次攻打宁州,宁州刺史王洪本就是不战而降。

  那投降速度,简直是滑跪!

  都不用打仗,老爹自然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而且老爹郭荣近来的身体和气色明显好了很多,只分别两三天左右应该问题不大。

  另外,此次最大的功劳自己已经抢到手了,赵匡胤只是跟着跑跑路,能抢到什么功劳?

  虽然不是自己人前显圣,但功劳给在曹彬身上恰到好处!

  毕竟自己是需要扶植曹彬的,往后自己还得继续帮曹彬、韩通等心腹武将抢过功劳,让他们快速发展实力。

  只有这样,在老爹郭荣万一还是像历史上那样突然病逝时,自己才有力量尝试对抗赵大!

  刚刚韩通与曹彬勾肩搭背的那一幕他也正好看到了。

  不出意外的话,韩通肯定是在询问曹彬献策的事情。

  只要他问了,那韩通就一定会开始动摇,然后后面的事情定会让他完全相信自己之前说的话。

  这正是将功劳安在曹彬身上的另一个好处。

  接下来,自己只要跟随张永德的主力大军一起稳步进发,在宁州与老爹汇合就行了!

  想到此,他不禁勾起了嘴角:

  这就是有剧本的好处啊……

  好了!

  王著三人已经赶来了,我也终于可以开始推行下面的计划了……

  看着面前的三人,郭宗训的嘴角愈发地上扬了起来!

  不久后。

  曹彬带领行营的甲士们正笔直地守在皇子营帐外,不许任何人靠近!

  而皇子营帐内,王著、杨徽之、郑起三人纷纷端坐在座椅上,不约而同的看向主位上年仅六岁的郭宗训,等待着他说话。

  郭宗训扫视了一眼众人,虽然脸上依旧稚嫩,但神态气质却已然颇有皇家威严:

  “你们是不是都很好奇,本王为何放着三位宰相不要,偏偏让父皇把你们三人召来?”

  ——————————————

  说明:

  1、关于宁州刺史王洪投降,《资治通鉴》中关于此事的原文为:“壬辰,郭荣到达乾宁军,契丹宁州刺史王洪率城投降”。

  《旧五代史》中的原文是:“(显德六年)壬辰,至乾宁军,伪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

  其他史料也有记载,四月辛卯(四月十六日),柴荣抵达沧州,壬辰(四月十七日),柴荣抵达乾宁军,契丹宁州刺史王洪举城投降。

  这投降速度的确是滑跪!

  2、关于六岁上战场的事情,中国古代几乎没有这样的事情。

  三国时期的夏侯荣13岁随军战死:

  夏侯荣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幼子,自幼聪慧,《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其“字幼权,幼聪惠,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夏侯渊在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斩杀,时年13岁的夏侯荣随军在侧。

  北朝时期的萧摩诃也是13岁从军上战场,之前有过介绍,就不赘述了。

  宋朝的岳云是12岁从军:

  岳云是鼎鼎大名的岳飞之子,《宋史・岳云传》记载,他“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他12岁就参与对金作战,多次冲锋陷阵,甚至因功被授予“保义郎”等职。

  但古代六岁上战场的例子的确没有查到,也有可能是笔者资料没查全。

  不过近代肯定是有的!

  苏联时期的谢尔盖・阿列什科夫就是6岁上战场。

  而国内抗战时期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向小小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