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章 决定命运的考试-《重活一次我要选择自己的人生》

  六月的太阳悬在头顶,灼热地烘烤着县城。空气凝滞,没有一丝风,柏油路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整座城像被扣在闷热的蒸笼里。

  天空挂着几片懒洋洋的云,挡不住丝毫暑气。就在这样让人喘不过气的天气里,李毅飞的心头却意外地平静。

  他知道,那个被无数人称为命运分水岭的日子——2007年高考,终于来了。

  对李毅飞这样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的分量太重了。

  它是看得见的希望,是父母眼中孩子跳出眼前生活的唯一跳板。

  考试前一天,母亲搓着手,小心地问:“小飞,明天…要不爸妈送你去考场?就在外面等着,安心些。”

  李毅飞看着父亲鬓角新添的白霜,母亲眼角的细纹,心里一暖。他咧嘴笑了笑:“真不用,妈。县城巴掌大,我熟得很。你们去了也是在外头干晒着,多遭罪。在家歇着,等我考完回来吃您做的饭。”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

  老李夫妻俩对视一眼,没再坚持。孩子上高中后,主意越来越正,成绩也争气。他们明白,不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

  六月七号,天刚透出点鱼肚白,李毅飞就醒了。他轻手轻脚爬起来,在小区空地上活动开手脚,轻微的热身让额头很快蒙上一层细汗。

  回家冲了个凉水澡,整个人彻底清醒过来。吃过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鸡蛋面,他拎起那个半旧的帆布袋出了门。运气不错,没等两分钟就拦到了一辆贴着“爱心送考”标语的出租车。

  考场设在县一中求知楼三楼,高二(3)班教室。他家离一中不远,出租车十分钟就到了。

  校门口已经聚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兴奋和汗水的味道。李毅飞深吸一口气,捏了捏装着准考证、身份证、几支削好的2B铅笔、橡皮和黑色签字笔的袋子,随着人流走进校门。

  找到13号座位坐下,教室渐渐被填满。监考老师声音平板地宣布着纪律,指挥大家把书包水杯堆到讲台前。信号屏蔽器发出低沉的嗡鸣,角落的摄像头红灯一闪一闪,像沉默的眼睛。

  离正式开考还有三分钟,试卷袋被当众拆封,试卷和答题卡分发下来。教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窸窣声。

  李毅飞拿到卷子,习惯性地先翻页检查有无缺损,确认无误后,才一笔一划填好姓名考号。目光扫过一道道题目,他紧绷的肩膀渐渐松弛下来。两年高强度的复习,那些字句、公式像是刻进了骨子里。

  “叮铃铃——”铃声尖利地刺破寂静。霎时间,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汇成一片低沉的潮响。李毅飞写得很快。填空题、诗词默写、阅读理解……答案几乎是本能地从笔尖流淌出来。

  才过了四十分钟,面前的卷子就只剩下作文那片空白。得益于长期的练字,他答题卡上的字迹清晰工整,像印刷体一样规矩。

  作文题是“怀想天空”。他盯着题目看了半分钟,眼神放空了一瞬,随即提笔。破题,立意,思路在脑子里清晰成形,笔尖便流畅地移动起来。

  不到半小时,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作文已经完成。虽然分数难料,但凭经验,他觉得语文这一门,发挥得相当不错。

  交卷的铃声再次响起,第一场考试结束。李毅飞随着人流涌出教室,炽烈的阳光兜头浇下。

  他眯了眯眼,脚步轻快地往家走。午饭是母亲特意准备的清淡饭菜。饭后他强迫自己小睡了一会儿,养足精神应对下午的数学。

  三天的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和翻卷子的哗啦声里,过得飞快。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终于敲响,整个考场里响起一片长长短短的呼气声。

  紧绷的弦骤然松开,有人瘫在椅子上,有人开始兴奋地小声交谈,更多人脸上是卸下重担后的茫然和疲惫。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漫长的煎熬总算结束了,许多同学已经开始计划着假期要去哪里疯玩。

  但李毅飞走出考场时,心里那根弦并没有完全松开。高考结束,对他而言只是另一个起点。回到家,他把自己关在房里,对着回忆估算分数。

  语文、数学、理综、英语……一道道题在脑海中复盘,分数一点点累加。最终他得出一个保守的估计:总分应该能在740分以上。

  这个分数,足够他稳稳地跨入国内最顶尖的那两所大学——华清或燕大的门槛。现在,他需要认真考虑的是,这两所学府,哪一所的专业方向更适合他未来的规划。

  还有一个更现实、更迫切的目标盘踞在他心头——在首都买一套房子。

  前世那些关于房价的记忆像烙印一样深刻。他知道,未来的几年,尤其是首都的房价会像坐上火箭一样蹿升,晚一步,代价可能就是几倍甚至几十倍。

  现在,首都核心区域的房价大概在一万出头一平米。一套位置尚可、面积适中的普通住宅,总价大概在百万上下。他需要的首付,大约是三四十万。

  这笔钱,他有。但不在父母知道的存折里。他那个不起眼的股票账户里,静静地躺着300多万。

  这是他过去一年多,凭着对零散股市信息的模糊记忆和一些大胆的操作,一点点滚雪球积累起来的。本金最初只有几千块压岁钱和偶尔省下的生活费。

  他记得很清楚,去年初,他瞄准了一只叫“驰宏锌锗”的股票,它后来因矿产资源重组的消息而一路疯涨。

  他几乎把当时账户里所有的几万块都押了进去,在低位买入,在接近高点时果断抛出,赚到了第一笔“大钱”。

  后来又零零散散操作了几次,抓住几个小波段,才让数字累积到300多万。这些操作每一次都让他手心冒汗,生怕记忆出错或者市场突变。他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也怕解释不清。

  然而,眼下股票市场给他的感觉有些滞涩。世界经济似乎笼罩着一层不安的阴云,他模糊地记得,就在明年,好像有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太大,风险太高。他需要更快、更稳妥地让这笔钱再增长一些,凑足未来几年可能需要的学费、生活费,以及最重要的——那套房子的首付。

  他的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更为刺激的领域——期货。大豆期货的走势图在他脑海中浮现。

  他记得很清楚,就在这段时间,尤其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涨势相当凶猛。从年初的低点一路攀升,如果能抓住这波行情……

  他立刻打开电脑,发出嗡嗡的噪音。屏幕亮起,他熟练地登录行情软件。

  K线图在眼前跳动。大豆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此刻正显示在3800元附近。他调出历史走势图,对比着记忆。

  没错,距离他印象中那个阶段高点,还有不小的空间。市场情绪似乎也偏向看涨。

  机会就在眼前。

  他快速盘算着:300万本金,不能全部押上。期货市场风险极大,一个反向波动就可能吞噬大部分保证金。

  他决定先拿出100万作为期货操作的初始资金,剩下的200多万留在股票账户里,作为最后的保障和学费储备。

  主意已定,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开始操作。先将股票账户里的100万资金转出,注入期货账户。

  开户的手续他早已悄悄办妥,用的是年满十八岁后自己办的身份证。登录期货交易软件,看着账户里跳动的数字,他感到一种混合着兴奋和紧张的颤栗。这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游戏。

  他仔细研究着大豆期货的实时盘口和挂单情况,寻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入场点。3800元附近,多空双方似乎正在胶着。他选择了分批建仓的策略,手指有些发凉,但点击“买入开仓”时却异常稳定。第一笔,十手。成交确认的提示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资金变成了持仓。数字不再是静态的存款,而是随着市场分秒的波动而起伏。他紧盯着屏幕,看着代表盈亏的数字在绿色和红色之间微妙地变化。汗水从鬓角滑下,他浑然不觉。

  在这个被骄阳炙烤的六月,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李毅飞却已经踏上了另一条更为崎岖、也更需要胆识和判断力的征途。他的人生航向,正在他自己冷静而微带颤抖的指尖,悄然偏转。

  窗外的蝉鸣一声紧似一声,混合着电脑风扇的嗡鸣,成了这个夏天独特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