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章 各自有自己支持的目标!-《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武涉为高哲设计的策略,并非一定要将二牛彻底拉拢过来。他深知二牛对高要的忠诚根深蒂固,让其明确表态支持高哲难度极大。他的核心目的,是“搅局”!通过高哲这次开诚布公又直击要害的拜访,将吕雉可能干政的巨大风险,以及鸟尽弓藏的可能性,赤裸裸地摆在二牛面前。

  只要能在二牛心中种下对支持高麟后果的怀疑和恐惧的种子,让他犹豫不决,让他无法轻易倒向高麟,甚至只要能促使他保持中立,对高哲而言,便是巨大的战略胜利!因为只要二牛不明确支持高麟,咸阳的兵权就不会成为压垮高哲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就还有在朝堂上、在军方争取更多支持的时间和空间。

  就在二牛府邸暗流涌动之际,整个咸阳城都处于一种诡异的平静之下。因为高要的“缺席”,正式的朝会无法召开,但无形的较量却在每一个角落上演。一份份言辞恳切或暗藏机锋的奏章,如同雪片般飞向丞相萧何和监国的王后吕雉手中。

  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核心诉求却惊人一致:国不可一日无主,请早日召开大朝会,议定监国乃至……继承之人选。无人敢明言高要不在,但所有人的行动,都在指向那个权力的真空。

  与此同时,另外两位公子也未闲着。

  三公子高宁,因其母吕素夫人性情温和,且他本人常年居于宫中,虽无禁足之令,但行动终究不便。一些倾向于支持他的朝臣,表现得极为谨慎狡猾。他们既想押宝,又怕承担风险,于是大多通过秘密渠道,以书信形式与吕素夫人联系,表达隐晦的支持,却绝不肯留下任何实质把柄。

  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让高宁这边的势力凝聚得最为缓慢和艰难。但也不是没有好处,那便是高宁并没有其余几人放在眼中视为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好事,能够有效的避免成为被针对的目标,

  而四公子高群,则因其颇受高要生前喜爱,且早已开府建牙,拥有自己的府邸,活动起来方便许多。高要过去在朝臣面前多次流露出对高群聪慧、仁德的赞赏,这被视为一种强烈的信号。此刻,不少官员,尤其是一些注重“正统”和“遗志”的文官,以及部分与高群有过交往、认为他性格仁厚、可保家族富贵的勋贵,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与高群接触。

  他们往往借口探讨学问、鉴赏工匠之作为名,行密谈投诚之实。这使得高群府邸门前,一时间竟也颇有几分车水马龙之势,暗中收获了不少人的青睐与示好。

  高要骤然离去留下的权力真空,如同一块投入静湖的巨石,在王城内外激起了层层叠叠、深不见底的涟漪。朝堂之上,看似维持着暂时的平静,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几股巨大的暗流早已开始相互冲撞、纠缠,各自寻找着奔涌而出的契机。继承人的问题,像一柄悬于所有人头顶的利剑,其落下的方向,将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与这个新生势力的未来走向。

  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三位成年王子:高麟、高哲与高宁。他们如同三足鼎立,各自拥有着独特的资本与依凭。

  长子高麟,占据着嫡长的名分大义。其母吕雉,身为王后,母仪天下,她的存在本身就是高麟正统性最坚固的基石。在礼法森严的体系下,这份“名”的力量无形却重逾千钧,吸引着那些恪守古制、重视传承秩序的朝臣。

  吕雉本人,更非寻常妇人。她历经风雨,政治手腕高超,在朝中经营多年,门生故旧遍布各处。她深知名分虽重,却需实力的支撑。因此,在高要离世后的这些日子里,她并未急于以王后的名义召集朝会,强行推动继位事宜。

  她在观望,在权衡,在暗中串联。召开朝会,便意味着要将继承问题摆上台面,进行最终的摊牌。若届时支持高麟的力量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不仅事与难成,更可能彻底激化矛盾,引发难以预料的动荡。

  故而,吕雉的按兵不动,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极富耐心的政治谋略,她所掌握的“名器”,是她手中最重要的筹码,必须在最关键的时刻,以最稳妥的方式打出。

  与高麟的名正言顺相对,次子高哲走的则是纯粹的武力路径。他自幼尚武,性格刚毅果决,常年于军中历练,与将领们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军中接近三成的实力派将领,明确站在他的身后。这些将领信奉的是强者为尊,是开疆拓土的功业,他们欣赏高哲的勇武与魄力,认为在乱世之中,或是在势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位能带领他们取得胜利的强硬君主,远比一位仅仅遵循礼法的文弱世子更为重要。

  高哲的存在,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寒光凛冽,代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强制力量。他的支持者们相信,只有绝对的武力,才能保障势力的安全与扩张,才能震慑内外的不轨之心。

  三子高宁,则处于一个微妙而灵活的位置。他不如长兄占据名分,也不如次兄手握重兵,但他以其出众的个人能力和均衡的素质,赢得了另一部分人的青睐。

  他文武兼修,处理政务时条理清晰,洞察时弊;讨论军务时亦能切中要害,不乏真知灼见。这种全面的才能,使得一些看重实际才干、希望政权平稳过渡的元老重臣,以及部分不愿看到任何一方独大而打破平衡的军队高层,将目光投向了他。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高宁的力量,如英布、张良等,大多选择了暗中支持,而非公开站队。

  这其中,张良的谋划尤为深远。作为智谋超群之士,他审时度势,冷静地分析了自身的处境与朝堂的格局。他深知,若此时投入高麟或高哲麾下,自己并非最早的核心班底,即便所支持者最终继位,论功行赏,自己也难以获得超越现状的地位。萧何、曹参在文臣中的根基,韩信在军中的威望,乃至新兴力量代表李钊的潜在势力,都使得张良即便投靠,边际效益也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