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的两封奏折,被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京师。
金銮殿上,内侍用洪亮而激动的声音宣读镇国公的奏报。
“臣顿首叩禀吾皇万岁:仰赖陛下天威,三军将士用命,已克复扶桑伪都京都,伪帝承和俯首就擒。”
“伪关白藤原库之助,仓皇东遁……扶桑四岛,已定大半,余寇惶惶如丧家之犬……臣等详察敌情,拟定‘驱虎吞狼,祸水北引’之策。”
“大军三面压逼,迫藤原残部及扶桑数百万遗民,尽驱于若狭小滨海岸,网开西北海路,诱其渡海攻伐南高丽。”
“待双方两败俱伤,国力耗尽,人口锐减,我大楚再以雷霆之势,跨海东征,一举荡平高丽半岛。”
“如此东瀛道可永绝后患,化为纯土,高丽之地亦可收归王化,帝国东北疆域,自此永固!”
建武帝听着奏报,脸上的喜色越来越浓,尤其是听到攻克京都、生擒伪帝时,更是忍不住抚掌大笑。
“好!好!镇国公老当益壮,扬我大楚天威!壮哉!快哉!”
殿中文武百官,无论派系,纷纷出列道贺,颂扬之声不绝于耳。
那份详述“驱虎吞狼、祸水北引”战略的奏章在重臣手中传阅,殿内爆发出惊叹和议论。
“妙!绝妙!”
站在最前面的赵王拍案叫绝,“镇国公此策,驱倭寇以攻高丽,令其两败俱伤,我大楚坐收渔利,收扶桑膏腴之地,得未来征伐高丽之大义名分与时机,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臣叹服!”
“此计虽妙,恐有伤天和,恐损我大楚天朝仁德之名…”
一位翰林院清流学士提出异议,声音很快被淹没。
“迂腐!”一位勋贵武将嗤之以鼻,“对豺狼讲什么仁义,高丽亦非善类,朝贡三心二意,扶桑倭寇与高丽自相残杀,与我大楚何干?此策可行!”
兵部尚书出列发言:“陛下!镇国公此策,深谋远虑,老成谋国,借扶桑残寇之手削弱高丽,以夷制夷,实乃经略之良策,臣附议!”
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也是出列上奏:
“正是!我军在此番东征中,五万劲旅横扫一国,伤亡之微,战果之巨,旷古未有,未来征讨四方不臣,开疆拓土,前景无限!”
“朕心甚慰,诸位爱卿,对此次立功将士当如何封赏,大伙议一议。”建武帝在御座上环视众臣。
中书令吕轻舟闻言,当即与一干亲近文臣交换着眼神。
镇国公已是古稀之年,国公之位已到人臣极致,功劳再大,封无可封,最多是增加食邑、赐予殊荣。
方南不同,太年轻了,清剿倭寇就已经封伯,此番攻克扶桑,功劳之大,足以封侯。
若任由方南在扶桑继续建功,待藤原授首、高丽平定,一个国公之位恐怕是稳稳的。
一个二十岁的实权国公,在军队的影响力,未来对朝局的潜在威胁,是吕轻舟一派文臣不愿意看到的。
吕轻舟清咳一声,出班奏道:“陛下,镇国公与一众将领立此不世奇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自当重赏,昭显天恩。
“镇国公年逾古稀,万里征伐,鞍马劳顿,身心俱疲,实不宜再久处海外风涛险恶之地。”
“不若召老公爷凯旋回京,献俘太庙,彰陛下赫赫武功,振奋天下民心,让老公爷荣归故里,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此亦朝廷体恤功臣之至意也。”
吕轻舟顿了顿,话锋一转:“方南少年英雄,功勋卓着,正当其盛。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不若借此献俘盛典之机,召方南回京,夸耀功勋使其成为天下少年之楷模,激励我大楚男儿报国之志。”
“今秋乡试在即,方南乃今春院试案首,陛下何不体恤,允其回京备考,待其金榜题名,文武兼备,再为陛下效力,岂不更美?”
殿内不少吕党成员纷纷出言附和:“吕中书所言极是!”
“陛下,吕相此乃老成谋国之言!”
“方将军少年英雄,正该回京受赏,为天下士子楷模!”
吕轻舟这番话,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更是戳中了建武帝内心深处的考量。
建武帝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帝王心术让建武帝本能地警惕任何可能尾大不掉的势力。
镇国公功高德劭,爵位已至国公,再赏无非金银虚衔。
方南不同,太年轻了,凭借克复京都、俘获天皇、献上奇策的功劳,封侯已是板上钉钉。
可若让方南留在东瀛,待藤原授首、高丽之事平定,那功劳…恐怕真得封公爵了,一个二十岁的公爵,今后再立功恐怕封无可封。
现在召方南回来,封个侯爵,赐予厚赏,再让他去参加今秋乡试,既全了君臣之谊,又能将其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至于扶桑残局和高丽之事,交给周勇、陈震这些将领去完成就行了。
功劳分散了,朝廷也放心了,而且推迟乡试等方南回来,更显得自己这位天子爱才惜才,皇恩浩荡。
“吕爱卿所言,老成谋国,深体朕心。”
建武帝缓缓开口:“镇国公劳苦功高,年事已高,确应荣归京师,颐养天年。”
“方南少年英才,功勋卓着,正当回京受赏,夸耀功勋,以励天下,其科举前程,亦不可耽误。”
“诏令镇国公和方南,即刻统兵押解扶桑伪帝承及一应俘虏,凯旋回京,举行献俘大典,接受封赏。”
“征讨大军就地改编为东瀛道驻军,不再设元帅一职,任命周勇为东瀛道兵马总管,全权负责东瀛道防务及后续军事行动。”
“任命武威将军陈震为副总管兼水师统领,统管水师。”
“中书台和兵部拿出个章程,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镇国公和方南待回京之后,朕亲自封赏”
“方南回京参加今秋乡试,其接旨后即刻先行启程,礼部将乡试日期推迟半月,等他回来。
“待封赏议定,由宫中内侍携旨意和封赏诏书,率一队禁卫,即刻出发,前往东瀛道大军中宣旨。”
“陛下圣明!”吕轻舟一派率先高呼,其余大臣齐声附和。
方乐山站在文官队列中,听闻父亲和儿子立下如此大功,内心也是欣喜激动。
听到吕轻舟的上奏和皇帝的决定,一丝阴霾掠过方乐山的心头,这明摆着是忌惮父亲和儿子功劳太大,要把他们从即将大功告成的战场上拉回来。
散朝之后,方乐山强压着激动和一丝忧虑,脚步匆匆地赶回镇国公府。
“母亲,大喜事啊!”方乐山找到端坐堂上手捻佛珠的老太君,声音激动“父亲与南儿打下了扶桑京都,生擒了那伪天皇,陛下龙颜大悦,下旨召父亲和南儿凯旋回京献俘了!”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佛祖保佑啊!”
老太君闻言,手中的佛珠啪嗒一声掉在膝上,两行老泪瞬间涌出,颤巍巍地站起身,对着门外天空连连作揖,“列祖列宗显灵了,老爷和南儿无恙,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旁边伺候的嬷嬷丫鬟们连忙上前搀扶劝慰,脸上也尽是喜色。
方南的母亲方王氏,也是泪流满面,用手帕紧紧捂着嘴,肩膀微微抽动“回来了,终于平安的回来了。”
“爹爹!”小玉儿骑着小狼旺财,从后堂飞奔出来,一头扎进方乐山怀里,仰着小脸,大眼睛里满是兴奋:“爹爹,祖父和哥哥是不是要回来了,玉儿好想他们,旺财也想。”
小白狼旺财也适时地“嗷呜”轻叫了一声,似乎在附和。
“哈哈,是啊,玉儿,你祖父和你哥哥,马上就要风风光光地回来啦。”
方乐山一把抱起女儿,用胡子蹭着那粉嫩的小脸蛋,逗得小玉儿咯咯直笑。
老管家方伯得知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苍天有眼啊!老公爷和小少爷真是给咱们方家长脸了,老奴这就去安排,把府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等着老公爷和小少爷回来。”
方南的两个贴身小丫鬟,春桃和秋菊听说少爷要回来了,小脸兴奋得通红。
春桃小声对秋菊说:“少爷要回来了,不知道黑了没有,瘦了没有……”
......
金銮殿上,内侍用洪亮而激动的声音宣读镇国公的奏报。
“臣顿首叩禀吾皇万岁:仰赖陛下天威,三军将士用命,已克复扶桑伪都京都,伪帝承和俯首就擒。”
“伪关白藤原库之助,仓皇东遁……扶桑四岛,已定大半,余寇惶惶如丧家之犬……臣等详察敌情,拟定‘驱虎吞狼,祸水北引’之策。”
“大军三面压逼,迫藤原残部及扶桑数百万遗民,尽驱于若狭小滨海岸,网开西北海路,诱其渡海攻伐南高丽。”
“待双方两败俱伤,国力耗尽,人口锐减,我大楚再以雷霆之势,跨海东征,一举荡平高丽半岛。”
“如此东瀛道可永绝后患,化为纯土,高丽之地亦可收归王化,帝国东北疆域,自此永固!”
建武帝听着奏报,脸上的喜色越来越浓,尤其是听到攻克京都、生擒伪帝时,更是忍不住抚掌大笑。
“好!好!镇国公老当益壮,扬我大楚天威!壮哉!快哉!”
殿中文武百官,无论派系,纷纷出列道贺,颂扬之声不绝于耳。
那份详述“驱虎吞狼、祸水北引”战略的奏章在重臣手中传阅,殿内爆发出惊叹和议论。
“妙!绝妙!”
站在最前面的赵王拍案叫绝,“镇国公此策,驱倭寇以攻高丽,令其两败俱伤,我大楚坐收渔利,收扶桑膏腴之地,得未来征伐高丽之大义名分与时机,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老臣叹服!”
“此计虽妙,恐有伤天和,恐损我大楚天朝仁德之名…”
一位翰林院清流学士提出异议,声音很快被淹没。
“迂腐!”一位勋贵武将嗤之以鼻,“对豺狼讲什么仁义,高丽亦非善类,朝贡三心二意,扶桑倭寇与高丽自相残杀,与我大楚何干?此策可行!”
兵部尚书出列发言:“陛下!镇国公此策,深谋远虑,老成谋国,借扶桑残寇之手削弱高丽,以夷制夷,实乃经略之良策,臣附议!”
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也是出列上奏:
“正是!我军在此番东征中,五万劲旅横扫一国,伤亡之微,战果之巨,旷古未有,未来征讨四方不臣,开疆拓土,前景无限!”
“朕心甚慰,诸位爱卿,对此次立功将士当如何封赏,大伙议一议。”建武帝在御座上环视众臣。
中书令吕轻舟闻言,当即与一干亲近文臣交换着眼神。
镇国公已是古稀之年,国公之位已到人臣极致,功劳再大,封无可封,最多是增加食邑、赐予殊荣。
方南不同,太年轻了,清剿倭寇就已经封伯,此番攻克扶桑,功劳之大,足以封侯。
若任由方南在扶桑继续建功,待藤原授首、高丽平定,一个国公之位恐怕是稳稳的。
一个二十岁的实权国公,在军队的影响力,未来对朝局的潜在威胁,是吕轻舟一派文臣不愿意看到的。
吕轻舟清咳一声,出班奏道:“陛下,镇国公与一众将领立此不世奇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自当重赏,昭显天恩。
“镇国公年逾古稀,万里征伐,鞍马劳顿,身心俱疲,实不宜再久处海外风涛险恶之地。”
“不若召老公爷凯旋回京,献俘太庙,彰陛下赫赫武功,振奋天下民心,让老公爷荣归故里,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此亦朝廷体恤功臣之至意也。”
吕轻舟顿了顿,话锋一转:“方南少年英雄,功勋卓着,正当其盛。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不若借此献俘盛典之机,召方南回京,夸耀功勋使其成为天下少年之楷模,激励我大楚男儿报国之志。”
“今秋乡试在即,方南乃今春院试案首,陛下何不体恤,允其回京备考,待其金榜题名,文武兼备,再为陛下效力,岂不更美?”
殿内不少吕党成员纷纷出言附和:“吕中书所言极是!”
“陛下,吕相此乃老成谋国之言!”
“方将军少年英雄,正该回京受赏,为天下士子楷模!”
吕轻舟这番话,冠冕堂皇,滴水不漏,更是戳中了建武帝内心深处的考量。
建武帝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帝王心术让建武帝本能地警惕任何可能尾大不掉的势力。
镇国公功高德劭,爵位已至国公,再赏无非金银虚衔。
方南不同,太年轻了,凭借克复京都、俘获天皇、献上奇策的功劳,封侯已是板上钉钉。
可若让方南留在东瀛,待藤原授首、高丽之事平定,那功劳…恐怕真得封公爵了,一个二十岁的公爵,今后再立功恐怕封无可封。
现在召方南回来,封个侯爵,赐予厚赏,再让他去参加今秋乡试,既全了君臣之谊,又能将其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至于扶桑残局和高丽之事,交给周勇、陈震这些将领去完成就行了。
功劳分散了,朝廷也放心了,而且推迟乡试等方南回来,更显得自己这位天子爱才惜才,皇恩浩荡。
“吕爱卿所言,老成谋国,深体朕心。”
建武帝缓缓开口:“镇国公劳苦功高,年事已高,确应荣归京师,颐养天年。”
“方南少年英才,功勋卓着,正当回京受赏,夸耀功勋,以励天下,其科举前程,亦不可耽误。”
“诏令镇国公和方南,即刻统兵押解扶桑伪帝承及一应俘虏,凯旋回京,举行献俘大典,接受封赏。”
“征讨大军就地改编为东瀛道驻军,不再设元帅一职,任命周勇为东瀛道兵马总管,全权负责东瀛道防务及后续军事行动。”
“任命武威将军陈震为副总管兼水师统领,统管水师。”
“中书台和兵部拿出个章程,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镇国公和方南待回京之后,朕亲自封赏”
“方南回京参加今秋乡试,其接旨后即刻先行启程,礼部将乡试日期推迟半月,等他回来。
“待封赏议定,由宫中内侍携旨意和封赏诏书,率一队禁卫,即刻出发,前往东瀛道大军中宣旨。”
“陛下圣明!”吕轻舟一派率先高呼,其余大臣齐声附和。
方乐山站在文官队列中,听闻父亲和儿子立下如此大功,内心也是欣喜激动。
听到吕轻舟的上奏和皇帝的决定,一丝阴霾掠过方乐山的心头,这明摆着是忌惮父亲和儿子功劳太大,要把他们从即将大功告成的战场上拉回来。
散朝之后,方乐山强压着激动和一丝忧虑,脚步匆匆地赶回镇国公府。
“母亲,大喜事啊!”方乐山找到端坐堂上手捻佛珠的老太君,声音激动“父亲与南儿打下了扶桑京都,生擒了那伪天皇,陛下龙颜大悦,下旨召父亲和南儿凯旋回京献俘了!”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佛祖保佑啊!”
老太君闻言,手中的佛珠啪嗒一声掉在膝上,两行老泪瞬间涌出,颤巍巍地站起身,对着门外天空连连作揖,“列祖列宗显灵了,老爷和南儿无恙,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啊!”
旁边伺候的嬷嬷丫鬟们连忙上前搀扶劝慰,脸上也尽是喜色。
方南的母亲方王氏,也是泪流满面,用手帕紧紧捂着嘴,肩膀微微抽动“回来了,终于平安的回来了。”
“爹爹!”小玉儿骑着小狼旺财,从后堂飞奔出来,一头扎进方乐山怀里,仰着小脸,大眼睛里满是兴奋:“爹爹,祖父和哥哥是不是要回来了,玉儿好想他们,旺财也想。”
小白狼旺财也适时地“嗷呜”轻叫了一声,似乎在附和。
“哈哈,是啊,玉儿,你祖父和你哥哥,马上就要风风光光地回来啦。”
方乐山一把抱起女儿,用胡子蹭着那粉嫩的小脸蛋,逗得小玉儿咯咯直笑。
老管家方伯得知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苍天有眼啊!老公爷和小少爷真是给咱们方家长脸了,老奴这就去安排,把府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等着老公爷和小少爷回来。”
方南的两个贴身小丫鬟,春桃和秋菊听说少爷要回来了,小脸兴奋得通红。
春桃小声对秋菊说:“少爷要回来了,不知道黑了没有,瘦了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