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的水晶在雨声里又闪了一下,像是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心跳。顾逸尘没动,目光仍停在纸上那句“情感共鸣点如何与悬疑节奏共存”,但笔尖已悄然偏移,在页脚多添了一行字:“叙事载体是否可承载双重主题?”
洛倾颜没说话,只是将笔记本往他那边推了半寸。
他抬眼,她正望着窗外。雨丝斜织,在玻璃上划出细密的水痕,书房顶灯的光被割碎了,落在她睫毛上,一闪一闪。
“你说的电台主持人,”他终于开口,声音比方才低了些,“如果他不只是读信的人,而是那些故事的‘解码者’呢?每一封信,都是一桩未结案的情绪事件。”
她转过头,眼里有微光跳动。
“听众来信里藏着线索,”他继续道,“他用声音安抚孤独,却在暗地里追查那些‘消失的人’——失踪的独居老人、失联的夜班司机、再没回过消息的网友。案件推进靠的是情感逻辑,不是刑侦技术。”
她忽然笑了,不是那种逗他让步的笑,而是像春天解冻时溪水撞上石头的清响。
“那我们可以让每一集的悬疑线,都从一段深夜录音开始。”她伸手拿过笔,在新纸上快速写下:“00:17,女声,喘息,背景有地铁报站——‘我是不是……被谁跟着了?’”她抬头,“观众以为这是惊悚片,结果最后发现,她只是想有人回应她一句‘别怕’。”
顾逸尘盯着那行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钢笔尾端。水晶又亮了一瞬,这次是稳定的、温润的粉光——不是预警,也不是共鸣,更像一种无声的确认。
“你把这个,算进‘城市孤独症候群’里?”他问。
“它本来就是。”她把笔轻轻放在桌角,水晶正对着台灯,“孤独不是沉默,是说了也没人听。而我们的男主,是那个愿意把杂音听成语言的人。”
他沉默片刻,翻开评估表,提笔在“文艺项目”一栏写下四项评分:受众广度——低;制作成本——中;情感穿透力——极高;Ip延展性——待定。
轮到商业项目时,他写得更快:受众广度——高;成本——高;穿透力——中;延展性——高。
“你打算怎么打分?”他抬眼。
“你漏了一项。”她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下五个大字:**情感共鸣指数**。
他挑眉。
“《十年》播出后,我们收到了三百一十七封信。”她声音很轻,“有个女孩说,她母亲走失前,最后一通电话是在超市问‘排骨打折了吗’。剧里那个等门的男人,也在超市买了排骨。她说,那一刻她觉得妈妈被人记得。”
顾逸尘握笔的手顿了顿。
“这不是数据,是温度。”她指尖点了点那支笔,“它能感觉到。每次我写到动情处,水晶都会亮。这不是巧合,是回应。”
他没反驳,只是把评估表翻到背面,重新画了一张表格。五栏,五项指标,最后一栏写着“共鸣指数(E.I.)”,旁边标注:“以观众情感反馈强度为基准,参考信件、弹幕、社交话题情感倾向。”
“你给‘孤独症候群’打多少?”他问。
“9.5。”她说,“差那0.5,是怕自己太骄傲。”
他低笑一声,提笔写下:**E.I. 9.5**。
轮到悬疑剧时,他停了停,“你给多少?”
“现在?6.0。”她坦然,“它还没长出心跳。”
他点头,在那一栏写下6.0,又在旁边加了个问号。
“但如果,”她忽然倾身向前,手指在两张纸上划出一条连线,“我们把‘电台主持人’放进悬疑剧里,让他查的每一个案子,都是‘城市孤独症候群’的真实样本呢?”
他没动。
“第一集,他收到一封录音:‘我每天给楼下的流浪猫喂饭,今天它没来。我找了整条街,发现它被车撞了。我把它埋了。可我连个能说这事的人都没有。’”她语速渐快,“他顺藤摸瓜,发现喂猫的人是个独居老人,社区登记‘无亲属’,但监控显示,每周三晚上都有个年轻人提着药来看他。”
顾逸尘的笔尖轻轻点了点纸面。
“年轻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债务躲债十年。老人从不说破,只默默收下药,留一碗热汤。”她看着他,“案子破了,观众以为是亲情救赎,可真正击中他们的,是那句‘我知道是你,但我怕你走’。”
书房安静了一瞬。
雨还在下,打在窗台上的声音像某种节奏。
他缓缓在悬疑剧的E.I.栏写下:**预估8.8,潜力未知**。
“创新性呢?”她问。
他提笔写下:**重构叙事逻辑,情感驱动悬疑——极高**。
她笑了,这次没掩饰眼里的光。
“所以这不是妥协。”他看着她,“是你把两条路,走成了一条。”
她摇头,“是你愿意蹲下来,看我画的那条线。”
他合上笔帽,水晶的光随之暗下,却又在下一秒微微泛起——不是因为爱意,而是因为他正想着她刚才说的每一个字。
“我们得重新定义‘商业价值’。”他翻开第一页,写下新的评估维度:“情感留存率——观众在剧终后,是否愿意主动分享个人经历。”
“还有‘沉默观众转化率’。”她接道,“那些从不发弹幕、但从不快进的人。”
他抬眼,“你怎么知道有这种人?”
“我就是。”她轻声说,“以前看剧,从不评论。可《十年》播到第三集,我半夜发了条朋友圈:‘我爸也有一双旧拖鞋。’”
他看着她,很久。
然后,他在本子上写下第三条补充规则:**项目立项前,主创需共同阅读至少五十封观众来信**。
“你这是在给我加工作量。”他说。
“你不是说要一起谈吗?”她挑眉,“那就从读信开始。”
他没反驳,只是把商业项目的资料往旁边推了推,空出位置,放上她那本写着“城市孤独症候群”的笔记本。
“如果真要做,”他指了指“电台主持人”的设定,“男主不能是完美救世主。他得有缺陷,比如——他自己也是孤独的。”
“他收留所有声音,却从不回信。”她接道,“直到某天,他收到一封没有内容的录音,只有呼吸声。他发现,那是他自己昨夜失眠时,无意识录下的。”
顾逸尘的笔尖顿住。
“他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孤独。”她看着他,“就像有些人,忙着给别人讲道理,是因为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他没说话,只是慢慢转动手中的钢笔。水晶的光映在纸上,像一颗跳动的星。
“所以这部剧的结尾,”他低声说,“不该是破案成功,而该是他终于回了一封信——不是给听众,是给他自己。”
她呼吸轻了一瞬。
雨声忽然变密,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两人之间的桌面。钢笔的水晶在那一瞬骤然亮起,不是微光,而是一道清晰的、持续的粉晕,像被什么深深触动。
顾逸尘看着那光,又看向她。
“你说得对。”他声音很轻,“这不再是‘不得不拍’和‘想拍的’之间的选择。”
她等他往下说。
“这是——”他提笔,在新一页写下三个字,笔锋坚定:
“新物种。”
洛倾颜没说话,只是将笔记本往他那边推了半寸。
他抬眼,她正望着窗外。雨丝斜织,在玻璃上划出细密的水痕,书房顶灯的光被割碎了,落在她睫毛上,一闪一闪。
“你说的电台主持人,”他终于开口,声音比方才低了些,“如果他不只是读信的人,而是那些故事的‘解码者’呢?每一封信,都是一桩未结案的情绪事件。”
她转过头,眼里有微光跳动。
“听众来信里藏着线索,”他继续道,“他用声音安抚孤独,却在暗地里追查那些‘消失的人’——失踪的独居老人、失联的夜班司机、再没回过消息的网友。案件推进靠的是情感逻辑,不是刑侦技术。”
她忽然笑了,不是那种逗他让步的笑,而是像春天解冻时溪水撞上石头的清响。
“那我们可以让每一集的悬疑线,都从一段深夜录音开始。”她伸手拿过笔,在新纸上快速写下:“00:17,女声,喘息,背景有地铁报站——‘我是不是……被谁跟着了?’”她抬头,“观众以为这是惊悚片,结果最后发现,她只是想有人回应她一句‘别怕’。”
顾逸尘盯着那行字,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钢笔尾端。水晶又亮了一瞬,这次是稳定的、温润的粉光——不是预警,也不是共鸣,更像一种无声的确认。
“你把这个,算进‘城市孤独症候群’里?”他问。
“它本来就是。”她把笔轻轻放在桌角,水晶正对着台灯,“孤独不是沉默,是说了也没人听。而我们的男主,是那个愿意把杂音听成语言的人。”
他沉默片刻,翻开评估表,提笔在“文艺项目”一栏写下四项评分:受众广度——低;制作成本——中;情感穿透力——极高;Ip延展性——待定。
轮到商业项目时,他写得更快:受众广度——高;成本——高;穿透力——中;延展性——高。
“你打算怎么打分?”他抬眼。
“你漏了一项。”她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下五个大字:**情感共鸣指数**。
他挑眉。
“《十年》播出后,我们收到了三百一十七封信。”她声音很轻,“有个女孩说,她母亲走失前,最后一通电话是在超市问‘排骨打折了吗’。剧里那个等门的男人,也在超市买了排骨。她说,那一刻她觉得妈妈被人记得。”
顾逸尘握笔的手顿了顿。
“这不是数据,是温度。”她指尖点了点那支笔,“它能感觉到。每次我写到动情处,水晶都会亮。这不是巧合,是回应。”
他没反驳,只是把评估表翻到背面,重新画了一张表格。五栏,五项指标,最后一栏写着“共鸣指数(E.I.)”,旁边标注:“以观众情感反馈强度为基准,参考信件、弹幕、社交话题情感倾向。”
“你给‘孤独症候群’打多少?”他问。
“9.5。”她说,“差那0.5,是怕自己太骄傲。”
他低笑一声,提笔写下:**E.I. 9.5**。
轮到悬疑剧时,他停了停,“你给多少?”
“现在?6.0。”她坦然,“它还没长出心跳。”
他点头,在那一栏写下6.0,又在旁边加了个问号。
“但如果,”她忽然倾身向前,手指在两张纸上划出一条连线,“我们把‘电台主持人’放进悬疑剧里,让他查的每一个案子,都是‘城市孤独症候群’的真实样本呢?”
他没动。
“第一集,他收到一封录音:‘我每天给楼下的流浪猫喂饭,今天它没来。我找了整条街,发现它被车撞了。我把它埋了。可我连个能说这事的人都没有。’”她语速渐快,“他顺藤摸瓜,发现喂猫的人是个独居老人,社区登记‘无亲属’,但监控显示,每周三晚上都有个年轻人提着药来看他。”
顾逸尘的笔尖轻轻点了点纸面。
“年轻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债务躲债十年。老人从不说破,只默默收下药,留一碗热汤。”她看着他,“案子破了,观众以为是亲情救赎,可真正击中他们的,是那句‘我知道是你,但我怕你走’。”
书房安静了一瞬。
雨还在下,打在窗台上的声音像某种节奏。
他缓缓在悬疑剧的E.I.栏写下:**预估8.8,潜力未知**。
“创新性呢?”她问。
他提笔写下:**重构叙事逻辑,情感驱动悬疑——极高**。
她笑了,这次没掩饰眼里的光。
“所以这不是妥协。”他看着她,“是你把两条路,走成了一条。”
她摇头,“是你愿意蹲下来,看我画的那条线。”
他合上笔帽,水晶的光随之暗下,却又在下一秒微微泛起——不是因为爱意,而是因为他正想着她刚才说的每一个字。
“我们得重新定义‘商业价值’。”他翻开第一页,写下新的评估维度:“情感留存率——观众在剧终后,是否愿意主动分享个人经历。”
“还有‘沉默观众转化率’。”她接道,“那些从不发弹幕、但从不快进的人。”
他抬眼,“你怎么知道有这种人?”
“我就是。”她轻声说,“以前看剧,从不评论。可《十年》播到第三集,我半夜发了条朋友圈:‘我爸也有一双旧拖鞋。’”
他看着她,很久。
然后,他在本子上写下第三条补充规则:**项目立项前,主创需共同阅读至少五十封观众来信**。
“你这是在给我加工作量。”他说。
“你不是说要一起谈吗?”她挑眉,“那就从读信开始。”
他没反驳,只是把商业项目的资料往旁边推了推,空出位置,放上她那本写着“城市孤独症候群”的笔记本。
“如果真要做,”他指了指“电台主持人”的设定,“男主不能是完美救世主。他得有缺陷,比如——他自己也是孤独的。”
“他收留所有声音,却从不回信。”她接道,“直到某天,他收到一封没有内容的录音,只有呼吸声。他发现,那是他自己昨夜失眠时,无意识录下的。”
顾逸尘的笔尖顿住。
“他一直在逃避自己的孤独。”她看着他,“就像有些人,忙着给别人讲道理,是因为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他没说话,只是慢慢转动手中的钢笔。水晶的光映在纸上,像一颗跳动的星。
“所以这部剧的结尾,”他低声说,“不该是破案成功,而该是他终于回了一封信——不是给听众,是给他自己。”
她呼吸轻了一瞬。
雨声忽然变密,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两人之间的桌面。钢笔的水晶在那一瞬骤然亮起,不是微光,而是一道清晰的、持续的粉晕,像被什么深深触动。
顾逸尘看着那光,又看向她。
“你说得对。”他声音很轻,“这不再是‘不得不拍’和‘想拍的’之间的选择。”
她等他往下说。
“这是——”他提笔,在新一页写下三个字,笔锋坚定:
“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