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逸尘站在窗前,侧脸被城市清晨的微光勾出一道冷峻的轮廓。他没有回头,只是声音低沉地问:“那个孩子……想见我们?”
洛倾颜站在他身后半步,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包里的钢笔。笔身温润,水晶贴着布料,轻轻发烫。她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从包里抽出一张打印纸,递到他面前——是王女士在客户系统里留下的那条消息,字字清晰:“他说,这次声音更清楚了。下次来,能不能让他见见做这个功能的人?”
顾逸尘的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几秒,喉结微动。他终于转身,眼神里不再是会议室里的疏离,而是一种她读得懂的震动。
“那就见。”他说,“不是以客户回访的名义,是以……造梦者的身份。”
洛倾颜笑了,没说话,只是把纸折好,放进包里。笔尖擦过纸页,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水晶光晕一闪,像是轻轻应和。
当天上午,品牌部会议室。
投影上正播放着第一版预热海报的设计稿:极简风格,黑底白字,写着“听见·相信”四个字,下方是一串技术参数。
“太冷了。”洛倾颜摇头,“这不是说明书,是邀请函。”
宣传组长皱眉:“可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有什么,不是吗?”
“他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存在。”她打开笔记本,调出王女士孩子的录音波形图,“这个声音,峰值在‘妈’字上扬的0.3秒,尾音轻微颤抖——不是设备问题,是他太想听清。我们不是在优化算法,是在修复一段被距离模糊的亲情。”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小声嘀咕:“可这种内容,能火吗?”
洛倾颜没反驳,而是拿出那支钢笔,在特制的纸上写下:“顾逸尘对当前方案的真实态度。”
水晶微光流转,她闭眼感知——不是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深藏的期待,像冬眠的种子,只等一声春雷。
她睁开眼,语气笃定:“他支持我们走这条路。他说,用户不是流量,是活生生的人。”
宣传组长愣了愣:“顾总真这么说?”
“他说的比这还多。”她笑了笑,“他说,这次,让故事先开口。”
团队终于点头。新方案敲定:不做硬广,不做促销预告,而是推出“音频海报”系列——第一张,就是王女士孩子的那句“妈妈早安”,配上字幕:“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声音,还有爱。”
当天下午三点,官微发布首条预热内容。
配图是孩子录音时的波形图,背景虚化成一片暖黄,像老照片的底色。文案只有两行:
“他录了三遍,只为说一句‘妈妈早安’。”
“我们听了137遍,只为不错过一个音节。”
发布后两小时,数据平平。
营销团队开始焦虑。有人提议:“要不要加个折扣预告?或者找人转发造势?”
洛倾颜摇头:“我们不是在抢眼球,是在等心跳。”
她回到工位,打开内部通讯群,看见苏曼刚发了一条消息:“情感牌打得太满,容易显得品牌软弱。技术公司,终究要靠实力说话。”消息后面,还附了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表情。
洛倾颜没回,而是打开文件夹,整理出一份《声音背后的故事》简报——王女士的留言、孩子录音的幕后记录、技术团队逐帧调试的截图,还有一段未公开的语音日志:“用户说,自从用了语音包,女儿终于愿意每天视频了。”
她把简报附在晨会邮件里,标题写得简单:“他们不是在用产品,是在找回生活。”
第二天早晨,顾逸尘走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他坐下,翻开文件,沉默地看完那份简报。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终于,他开口:“用户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他抬眼,看向洛倾颜,“这次预热,方向正确。宣传文案,以后直接批给洛总监。”
苏曼坐在角落,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两秒,删掉了刚编辑好的质疑。
散会后,洛倾颜回到工位,包里的笔忽然一热。
她拿出来一看,水晶光晕比以往更亮,持续时间也更久,像一颗被轻轻拨动的心。她知道,那是顾逸尘的认可,也是他们之间某种更深的共振。
当天傍晚,她提议追加一条幕后花絮视频。
画面里,技术团队正在调试音频算法。背景白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参数,角落里一行小字隐约可见:“V2.0情绪识别测试版上线倒计时:14天。”
视频没有旁白,只有字幕:“每一句‘早安’,我们都听了137遍,只为不错过一个音节。”
配乐是轻柔的钢琴曲,最后定格在孩子录音的那一刻——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平稳,像终于平静的海面。
视频发布后三小时,一名听障博主转发:“这是我听过最温柔的科技。”评论区瞬间炸开。
“我妈妈听不清我说话,但我可以让她听见我爱她。”
“我爸中风后说话含糊,你们的功能让他重新被听懂。”
“你们不是做语音识别,是在做情感翻译。”
#听见相信#悄然登上本地热搜第九位。
深夜,公司顶层。
顾逸尘独自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手机屏幕亮着,正是那条“妈妈早安”的音频推文。他指尖在播放键上停留了三秒,终究没有点开,而是长按,截图保存。
照片被他命名为:“第一声。”
第二天上午,洛倾颜刚走进办公室,就听见前台在打电话:“对,是的,已经有二十多家媒体联系我们想做专题报道了……不,目前没有明星代言计划,我们只想讲真实的故事。”
她坐下,打开电脑,邮箱里塞满了用户留言。
有人写道:“我女儿五岁,听不清爸爸的声音。看到你们的视频,我哭了。能不能也给我们一个机会?”
还有人说:“我在养老院工作,老人们总说‘听不清’。你们的技术,能不能帮他们听见儿女的最后一声‘再见’?”
她一条条看完,眼眶微热。
这时,手机震动。
是顾逸尘发来的消息:“今天下午,去见那个孩子。”
她抬头,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她的钢笔上。水晶泛着粉光,像被阳光吻过的樱花。
她回:“好。带上笔。”
下午两点,公司楼下。
一辆车缓缓停下,王女士牵着孩子走下来。孩子约莫七八岁,戴着助听设备,眼睛亮得像星星。
洛倾颜和顾逸尘迎上去。
孩子抬头,看着顾逸尘,小声问:“你是……让妈妈声音变清楚的人吗?”
顾逸尘蹲下身,与他平视:“是的。但真正让它变清楚的,是你一遍遍说‘早安’的勇气。”
孩子笑了,露出缺了一颗牙的豁口。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画,递给顾逸尘:“我画了你们。”
画上是两个火柴人,站在一座彩虹桥上,桥下写着:“妈妈早安”。
顾逸尘接过画,手指微微发紧。他抬头,看向洛倾颜,眼神里有她从未见过的柔软。
就在这时,洛倾颜包里的笔忽然剧烈震动。
水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粉光,像一朵骤然绽放的花。她低头,发现笔尖正对着画纸,光晕在“妈妈早安”四个字上流转不息。
她忽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共鸣。
这是金手指的第一次真正升级。
它不再只是感知情绪,而是在见证某种更深的东西:爱的回声,正在被世界听见。
孩子拉着她的手,仰头问:“姐姐,你们还会做更多让声音变清楚的东西吗?”
洛倾颜蹲下,与他平视,轻声说:“会。因为有人想听,我们就不会停。”
洛倾颜站在他身后半步,指尖无意识地碰了碰包里的钢笔。笔身温润,水晶贴着布料,轻轻发烫。她没有急着回答,而是从包里抽出一张打印纸,递到他面前——是王女士在客户系统里留下的那条消息,字字清晰:“他说,这次声音更清楚了。下次来,能不能让他见见做这个功能的人?”
顾逸尘的目光在那行字上停留了几秒,喉结微动。他终于转身,眼神里不再是会议室里的疏离,而是一种她读得懂的震动。
“那就见。”他说,“不是以客户回访的名义,是以……造梦者的身份。”
洛倾颜笑了,没说话,只是把纸折好,放进包里。笔尖擦过纸页,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水晶光晕一闪,像是轻轻应和。
当天上午,品牌部会议室。
投影上正播放着第一版预热海报的设计稿:极简风格,黑底白字,写着“听见·相信”四个字,下方是一串技术参数。
“太冷了。”洛倾颜摇头,“这不是说明书,是邀请函。”
宣传组长皱眉:“可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有什么,不是吗?”
“他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存在。”她打开笔记本,调出王女士孩子的录音波形图,“这个声音,峰值在‘妈’字上扬的0.3秒,尾音轻微颤抖——不是设备问题,是他太想听清。我们不是在优化算法,是在修复一段被距离模糊的亲情。”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有人小声嘀咕:“可这种内容,能火吗?”
洛倾颜没反驳,而是拿出那支钢笔,在特制的纸上写下:“顾逸尘对当前方案的真实态度。”
水晶微光流转,她闭眼感知——不是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一种深藏的期待,像冬眠的种子,只等一声春雷。
她睁开眼,语气笃定:“他支持我们走这条路。他说,用户不是流量,是活生生的人。”
宣传组长愣了愣:“顾总真这么说?”
“他说的比这还多。”她笑了笑,“他说,这次,让故事先开口。”
团队终于点头。新方案敲定:不做硬广,不做促销预告,而是推出“音频海报”系列——第一张,就是王女士孩子的那句“妈妈早安”,配上字幕:“我们听见的,不只是声音,还有爱。”
当天下午三点,官微发布首条预热内容。
配图是孩子录音时的波形图,背景虚化成一片暖黄,像老照片的底色。文案只有两行:
“他录了三遍,只为说一句‘妈妈早安’。”
“我们听了137遍,只为不错过一个音节。”
发布后两小时,数据平平。
营销团队开始焦虑。有人提议:“要不要加个折扣预告?或者找人转发造势?”
洛倾颜摇头:“我们不是在抢眼球,是在等心跳。”
她回到工位,打开内部通讯群,看见苏曼刚发了一条消息:“情感牌打得太满,容易显得品牌软弱。技术公司,终究要靠实力说话。”消息后面,还附了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表情。
洛倾颜没回,而是打开文件夹,整理出一份《声音背后的故事》简报——王女士的留言、孩子录音的幕后记录、技术团队逐帧调试的截图,还有一段未公开的语音日志:“用户说,自从用了语音包,女儿终于愿意每天视频了。”
她把简报附在晨会邮件里,标题写得简单:“他们不是在用产品,是在找回生活。”
第二天早晨,顾逸尘走进会议室时,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他坐下,翻开文件,沉默地看完那份简报。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空调的风声。
终于,他开口:“用户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他抬眼,看向洛倾颜,“这次预热,方向正确。宣传文案,以后直接批给洛总监。”
苏曼坐在角落,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了两秒,删掉了刚编辑好的质疑。
散会后,洛倾颜回到工位,包里的笔忽然一热。
她拿出来一看,水晶光晕比以往更亮,持续时间也更久,像一颗被轻轻拨动的心。她知道,那是顾逸尘的认可,也是他们之间某种更深的共振。
当天傍晚,她提议追加一条幕后花絮视频。
画面里,技术团队正在调试音频算法。背景白板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参数,角落里一行小字隐约可见:“V2.0情绪识别测试版上线倒计时:14天。”
视频没有旁白,只有字幕:“每一句‘早安’,我们都听了137遍,只为不错过一个音节。”
配乐是轻柔的钢琴曲,最后定格在孩子录音的那一刻——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平稳,像终于平静的海面。
视频发布后三小时,一名听障博主转发:“这是我听过最温柔的科技。”评论区瞬间炸开。
“我妈妈听不清我说话,但我可以让她听见我爱她。”
“我爸中风后说话含糊,你们的功能让他重新被听懂。”
“你们不是做语音识别,是在做情感翻译。”
#听见相信#悄然登上本地热搜第九位。
深夜,公司顶层。
顾逸尘独自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手机屏幕亮着,正是那条“妈妈早安”的音频推文。他指尖在播放键上停留了三秒,终究没有点开,而是长按,截图保存。
照片被他命名为:“第一声。”
第二天上午,洛倾颜刚走进办公室,就听见前台在打电话:“对,是的,已经有二十多家媒体联系我们想做专题报道了……不,目前没有明星代言计划,我们只想讲真实的故事。”
她坐下,打开电脑,邮箱里塞满了用户留言。
有人写道:“我女儿五岁,听不清爸爸的声音。看到你们的视频,我哭了。能不能也给我们一个机会?”
还有人说:“我在养老院工作,老人们总说‘听不清’。你们的技术,能不能帮他们听见儿女的最后一声‘再见’?”
她一条条看完,眼眶微热。
这时,手机震动。
是顾逸尘发来的消息:“今天下午,去见那个孩子。”
她抬头,窗外阳光正好,照在她的钢笔上。水晶泛着粉光,像被阳光吻过的樱花。
她回:“好。带上笔。”
下午两点,公司楼下。
一辆车缓缓停下,王女士牵着孩子走下来。孩子约莫七八岁,戴着助听设备,眼睛亮得像星星。
洛倾颜和顾逸尘迎上去。
孩子抬头,看着顾逸尘,小声问:“你是……让妈妈声音变清楚的人吗?”
顾逸尘蹲下身,与他平视:“是的。但真正让它变清楚的,是你一遍遍说‘早安’的勇气。”
孩子笑了,露出缺了一颗牙的豁口。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画,递给顾逸尘:“我画了你们。”
画上是两个火柴人,站在一座彩虹桥上,桥下写着:“妈妈早安”。
顾逸尘接过画,手指微微发紧。他抬头,看向洛倾颜,眼神里有她从未见过的柔软。
就在这时,洛倾颜包里的笔忽然剧烈震动。
水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粉光,像一朵骤然绽放的花。她低头,发现笔尖正对着画纸,光晕在“妈妈早安”四个字上流转不息。
她忽然明白——这不是普通的共鸣。
这是金手指的第一次真正升级。
它不再只是感知情绪,而是在见证某种更深的东西:爱的回声,正在被世界听见。
孩子拉着她的手,仰头问:“姐姐,你们还会做更多让声音变清楚的东西吗?”
洛倾颜蹲下,与他平视,轻声说:“会。因为有人想听,我们就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