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征西将军王匡的政令已传遍三辅。
深夏的风掠过渭水平原,卷起官道上的尘土,也送来了粮食的气息。
布告贴在城墙上,墨迹焦干,寻着墨香便引来了无数商人、百姓的围观。
人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将军令准粮价上涨,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粮商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自春旱显露苗头以来,他们便如履薄冰,试探性地将粮价一提再提。
先是从一石八百文涨至一千六百文,见官府毫无动静,便又抬至三千文。
整整三倍之利!
虽此时接到了“不得再涨”的禁令,可商贾们早已心满意足。
三倍利润,一个月时间,足够赚得金银满钵!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荆州、兖州、冀州、豫州……各地粮商闻风而动。
牛车、马车、漕船,一切可运粮的工具昼夜不停向关中进发。
道路上烟尘滚滚,河道里帆影如织,整个中原的粮草仿佛都在向西流动。
王匡更是下令:凡运粮队伍经司隶地区,当地郡卒必须沿途护送,直至郡界。
一时间,各郡交界处常见这样的景象:一队士卒将粮车护送至边界,早已等候在此的下一郡官兵立即接手。
驿道上旌旗招展,车马络绎不绝,运粮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仅仅七日,已有十三万石粮食运抵关中。
各粮商的仓库纷纷告满,临时租赁的仓库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而后续粮车仍在不断涌来,仿佛没有尽头。
四海商会作为王匡麾下的商业势力,自然全力配合。
起初尚以平价收购,随着粮源日益紧张,收购价竟攀升至两千三百文一石!
即便是积年的陈粮,也少有低于一千八百文的价格。
商会议事厅内,算盘声终日不绝,银钱如流水般支出,粮仓却日益充盈。
在这场购粮狂潮中,河北甄氏、琅琊王氏、范氏等王匡的亲族也纷纷加入。
他们动用百年积累的人脉与资源,从各地调集粮草。
事后统计,四海商会此次共购入四十万石粮草,其他各家也都超过十万石。
这批粮食,最终成为平稳度过旱灾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武道大会也迎来了最终角逐。
校场上,旌旗猎猎。
经过连日比试,马超、王凌、庞德三位年轻将领最终站住了擂台脱颖而出,夺得校尉玄旗。
冯裘、高威、牛盖、臧和等十人获军司马赤旗。另有百人获军侯之位,五百人成为屯将,队率、什长更达近千之数。
冯裘、臧和更是拿到了十连胜!抱回五十金的赏金。
王匡亲自嘉奖,两人皆是激动不已。
马超三人因为挑战人数不够十人,反而没有拿到赏金。
三人为此郁闷好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旱情日益严重,许多原本犹豫的武人见王匡军中粮草充足,终于下定决心投军。
六月底,征西将军府的兵马全部编练完成。
新整编的军队中,来自烈武军、并州军、凉州军、陷阵军、虎卫军和亲卫营的小部分将士被打散重组,以保证各军战斗力。
中低层军官的调配经过精心安排,亲卫营司马晋升为新军校尉,虎卫军屯将擢升为军司马……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晋升与机会。
五万新军的部署如下:黄忠、于禁、太史慈、张绣、周泰、蒋钦各领五千人马。
马超、王凌各领两千精兵,和廖化一样,直属于王匡帐下。
庞德接任张绣成为新的亲卫军统领校尉,冯裘、臧和则接替陈调、赵嵩成为亲卫军司马。
陈调、赵嵩这两位亲卫营老将,各领两千人马分别出任京兆尹和右扶风的郡尉。
这两人在亲卫营中两年,立下不少战功。 而且这两人又是四海商会从汉中救出来的,自有故事。
王匡将此重任交付二人,意在京兆尹和右扶风布下两颗遏制汉中的棋子。
除此之外,陷阵军和虎卫军也各自招募预备军千人,各自规模来到了三千之数。
这一系列人事安排背后,是王匡深思熟虑的布局。
新军的组建不仅增强了整体军力,更为各级将士提供了晋升通道,使全军上下充满朝气。
此刻,站在点将台上的王匡俯瞰着新军阵列。
阳光下,甲胄闪耀,枪戟如林。
他的目光越过校场,望向远方。
左冯翊的归顺事宜已到最后关头。
这片连接关中与并州的重要地区,若能顺利收服,将为他下一步战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出发!”
王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号角声中,大军开始移动。
新的征程,正在脚下展开。
深夏的风掠过渭水平原,卷起官道上的尘土,也送来了粮食的气息。
布告贴在城墙上,墨迹焦干,寻着墨香便引来了无数商人、百姓的围观。
人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将军令准粮价上涨,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
粮商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自春旱显露苗头以来,他们便如履薄冰,试探性地将粮价一提再提。
先是从一石八百文涨至一千六百文,见官府毫无动静,便又抬至三千文。
整整三倍之利!
虽此时接到了“不得再涨”的禁令,可商贾们早已心满意足。
三倍利润,一个月时间,足够赚得金银满钵!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荆州、兖州、冀州、豫州……各地粮商闻风而动。
牛车、马车、漕船,一切可运粮的工具昼夜不停向关中进发。
道路上烟尘滚滚,河道里帆影如织,整个中原的粮草仿佛都在向西流动。
王匡更是下令:凡运粮队伍经司隶地区,当地郡卒必须沿途护送,直至郡界。
一时间,各郡交界处常见这样的景象:一队士卒将粮车护送至边界,早已等候在此的下一郡官兵立即接手。
驿道上旌旗招展,车马络绎不绝,运粮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仅仅七日,已有十三万石粮食运抵关中。
各粮商的仓库纷纷告满,临时租赁的仓库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而后续粮车仍在不断涌来,仿佛没有尽头。
四海商会作为王匡麾下的商业势力,自然全力配合。
起初尚以平价收购,随着粮源日益紧张,收购价竟攀升至两千三百文一石!
即便是积年的陈粮,也少有低于一千八百文的价格。
商会议事厅内,算盘声终日不绝,银钱如流水般支出,粮仓却日益充盈。
在这场购粮狂潮中,河北甄氏、琅琊王氏、范氏等王匡的亲族也纷纷加入。
他们动用百年积累的人脉与资源,从各地调集粮草。
事后统计,四海商会此次共购入四十万石粮草,其他各家也都超过十万石。
这批粮食,最终成为平稳度过旱灾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武道大会也迎来了最终角逐。
校场上,旌旗猎猎。
经过连日比试,马超、王凌、庞德三位年轻将领最终站住了擂台脱颖而出,夺得校尉玄旗。
冯裘、高威、牛盖、臧和等十人获军司马赤旗。另有百人获军侯之位,五百人成为屯将,队率、什长更达近千之数。
冯裘、臧和更是拿到了十连胜!抱回五十金的赏金。
王匡亲自嘉奖,两人皆是激动不已。
马超三人因为挑战人数不够十人,反而没有拿到赏金。
三人为此郁闷好久。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旱情日益严重,许多原本犹豫的武人见王匡军中粮草充足,终于下定决心投军。
六月底,征西将军府的兵马全部编练完成。
新整编的军队中,来自烈武军、并州军、凉州军、陷阵军、虎卫军和亲卫营的小部分将士被打散重组,以保证各军战斗力。
中低层军官的调配经过精心安排,亲卫营司马晋升为新军校尉,虎卫军屯将擢升为军司马……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晋升与机会。
五万新军的部署如下:黄忠、于禁、太史慈、张绣、周泰、蒋钦各领五千人马。
马超、王凌各领两千精兵,和廖化一样,直属于王匡帐下。
庞德接任张绣成为新的亲卫军统领校尉,冯裘、臧和则接替陈调、赵嵩成为亲卫军司马。
陈调、赵嵩这两位亲卫营老将,各领两千人马分别出任京兆尹和右扶风的郡尉。
这两人在亲卫营中两年,立下不少战功。 而且这两人又是四海商会从汉中救出来的,自有故事。
王匡将此重任交付二人,意在京兆尹和右扶风布下两颗遏制汉中的棋子。
除此之外,陷阵军和虎卫军也各自招募预备军千人,各自规模来到了三千之数。
这一系列人事安排背后,是王匡深思熟虑的布局。
新军的组建不仅增强了整体军力,更为各级将士提供了晋升通道,使全军上下充满朝气。
此刻,站在点将台上的王匡俯瞰着新军阵列。
阳光下,甲胄闪耀,枪戟如林。
他的目光越过校场,望向远方。
左冯翊的归顺事宜已到最后关头。
这片连接关中与并州的重要地区,若能顺利收服,将为他下一步战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出发!”
王匡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号角声中,大军开始移动。
新的征程,正在脚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