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长安城内的喧嚣渐渐沉淀,堆积如山的缴获物资与犒赏军功的金银布帛皆已清点、分配完毕。
空气中弥漫着尘埃落定的气息。
随着王匡一声令下,这支刚刚沐浴过血火荣光的庞大军队,踏上了班师回朝献俘阙下的征程。
旌旗猎猎,甲胄森然,队列绵延不绝,宛如一条钢铁铸就的巨龙,即将离开它征服的巢穴。
长安城的防务,王匡早已安排妥当。
张济被委以镇守长安的重任,辅徐晃,足可稳固长安。
而马腾、段煨、樊稠三部兵马,则被安置于长安东郊,屯驻听候诏令,形成一道拱卫京畿的屏障。
五万精锐雄师驻跸于此,足以令任何觊觎关中、妄想趁乱“分一杯羹”的宵小之徒胆寒。
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牙口”够不够硬,能否经得起这铁军的碾磨!
长安东门,晨曦微露。
大军已严整列阵,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陷阵军锐气逼人,如出鞘利刃,列于最前,高顺那冷峻如铁的面容下,是陷阵营无坚不摧的意志。
中军,王匡的亲卫军与虎卫军拱卫着核心,甲光曜日,步履沉稳,透着一股令人心折的厚重。
两侧,玄甲骁骑控弦引马,精良的具装铁甲在晨光下泛着幽冷的乌光,沉默中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冲击力。张益御马陪在王匡车驾一侧,目光锐利,兜刘下是不惑之年沙场建功的志得意满!
后方,鹰扬军人数最多,作为殿后力量。
城门外,自发聚集的长安百姓,箪食壶浆,扶老携幼,挤满了道路两旁。
他们饱经董卓、李傕、郭汜暴政之苦,此刻望着这支将他们从水火中解救出来的王师,眼神中充满了感激、敬畏与对太平的渴望。
箪中的米粟,壶中的水酒,是他们能拿出的最朴素的敬意。
王匡策马行至队伍前方,望着这些面色好看一些,满怀热忱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他勒住战马,声音洪亮而温和:“长安的父老乡亲们!王匡代三军将士,谢过大家的心意!然,王师讨贼,保境安民,乃分内之责!这些好吃好喝的,还请带回去,给家中老人孩子,让他们也尝尝滋味!待朝廷安定,陛下必有恩泽普降,让关中重现富庶!”
他环视一周,目光扫过一张张充满希望的面孔,随即猛地一挥手,声如金石交击:“出发!”
令旗挥动,号角长鸣!
高顺一马当先,陷阵营踏着坚定而沉重的步伐,率先开拔。
紧接着,中军、两翼、后军次第启动。
浩荡的军阵如同苏醒的钢铁巨龙,缓缓蠕动,继而加速,在关中广袤的原野上蜿蜒前行,投下巨大的、移动的阴影。
每一个将士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者的骄傲,胸膛挺得笔直,脊梁如标枪般绷紧。
这是凯旋的荣耀!
几乎在王匡大军启程的同时,长安光复、李傕授首、郭汜被擒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在九州大地上引发了剧烈的震荡。
北方,冀州,邺城。
袁绍正为与公孙瓒在幽州边界的拉锯战而烦忧。虽然青州战场,在长子袁谭的督战下,田楷败走,似乎占了上风,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依然如同跗骨之蛆,让他难以彻底取胜。
当长安大捷的军报呈上案头,袁绍捏着那份薄薄的帛书,沉默了足有半盏茶的功夫。
书房内静得可怕,只有烛火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他深邃的目光死死盯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并州、司隶、关中这片被王匡连成一片的广阔区域。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攫住了他。
曾几何时,那个依附于他的河内太守,如今麾下的精兵强将、掌控的地盘,竟已隐隐能与自己分庭抗礼!
王匡的势力,如同一条蛰伏已久的巨龙,已然昂首,其锋芒令他这位“四世三公”的盟主也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王公节……”袁绍的声音低沉而复杂,“看来,小瞧你了。”
未来的天下棋局,王匡已不再是边角一子,而是足以威胁他的强大对手。
兖州,鄄城。
曹操虽已稳住基本盘,但元气大伤,百废待兴。
此刻,他正为豫州黄巾余孽与袁术部将刘详、桥蕤的不断袭扰而焦头烂额,粮草辎重的调动已至极限,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接到王匡克复长安的捷报,曹操先是愕然,随即抚掌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复杂的意味:“哈哈哈!好一个王公节!真乃国士无双,当世之栋梁,我辈之楷模也!”
他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钦佩与向往。笑罢,他立刻铺开纸笔,亲自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向王匡表达恭贺。
放下笔,曹操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萧瑟的秋景,心中翻腾无比艳羡:“奉天子以讨不臣……师出有名,攻伐有据!此乃煌煌正道,沛然莫御之势!王公节占此先机,得天独厚,真令人……眼热不已啊!”
这面名为‘大义’的旗帜,分量远胜过十万雄兵。
扬州,寿春。
袁术斜倚在铺着华贵锦褥的软榻上,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璧。
当心腹将王匡大胜的消息呈上时,他先是挑了挑眉,随即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赞许,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呵呵,想不到这王匡,倒真有几分真本事。竟能摧枯拉朽般拿下李傕、郭汜那两条疯狗?看来,倒是我从前小觑了他。”
在他心中,天下英雄,唯有出身“四世三公”汝南袁氏的自己方是至尊。
王匡的胜利,虽让他意外,却也不过是证明了此人堪为一方豪强,距离他袁公路“代汉自立”的宏图,还差得远。
荆州,襄阳。
州牧刘表正于水镜山庄与名士清谈,闻听此讯,手中精致的茶盏差点失手跌落。
他霍然起身,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什么?!长安……这就破了?李傕、郭汜拥兵数万,据雄城之险,粮草充足,老夫本以为,纵使王匡能胜,至少也需一年半载的苦战!怎会……怎会连三月都支撑不住?!”
震惊过后,一丝慌乱悄然爬上心头。
他猛地想起不久前,镇北将军府曾发来一份征辟令,指名要调他麾下一位守门校尉入京。
当时,他自恃与王匡平级,乃是镇南将军,又觉得山高路远,便以“荆州防务紧要,人才不可轻离”为由,将那封征辟令轻轻压下了。
如今……刘表背心沁出一层冷汗。
如今这形势,还是放人北上为好!
然而,胸膛中那颗素来以“八俊”雅量自持的心,此刻却如擂鼓般狂跳不止。
王匡展现出的实力,让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坐保江汉”的悠然,或许不存在了。
益州,成都。
州牧刘焉近来缠绵病榻,形容憔悴。
他正为召回散落在外的儿子刘范、刘诞,却杳无音信而忧心如焚。
长安光复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他病榻之前。
“舆图!”
侍从慌忙将地图展开在他面前。
刘焉强撑病体,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指向地图上的汉中,又惊恐地望向北方的关中平原,冷汗瞬间浸透了中衣。“快!快传令张鲁!” 他的声音嘶哑而急促,带着垂死挣扎般的惊惶,“让他立刻、马上!加固汉中各处关隘!增派精兵,日夜巡防!”
地图上,关中与汉中之间的距离,此刻在他眼中如同吞噬一切的深渊。
安邑,新朝廷。
此时的安邑行宫,气氛与天下诸侯的惊悸迥然不同,洋溢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振奋与希望。
天子刘协,这位饱经沧桑的年轻帝王,在安邑的四个月,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天子”的尊严。
再无人如董卓、李傕般对他颐指气使,公卿百官议事,必先恭敬请示他的意见。
每一道诏令发出,都能在朝中得到有力的执行。
这种掌握权力、被真正尊重的感觉,如同久旱逢甘霖,让他那颗在洛阳和长安被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心,渐渐复苏,滋生出前所未有的雄心。
他要做真正的皇帝,中兴汉室!
此刻,新任羽林中郎将、天子舅父王斌,正侍立御前。
王斌难掩激动,声音洪亮地禀报:“恭贺陛下!天佑大汉!车骑将军王匡传来八百里加急捷报:逆贼李傕,已于长安授首伏诛!贼酋郭汜,亦被生擒活捉!王车骑正押解一干叛军俘虏及缴获,星夜兼程,凯旋还朝!此乃陛下洪福,大汉之幸!”
“好!好!好!”
刘协连道三声好,猛地从榻上站起,年轻的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红晕,眼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车骑将军真乃国之柱石,社稷之臣!三月之内,扫灭巨寇,光复旧都!功勋盖世!朕心甚慰!”
他来回踱了几步,胸中豪情激荡,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下令:“传朕旨意!命在京所有公卿百官,整肃朝服仪仗!朕要亲率文武,出城十里,郊迎王师凯旋,为车骑将军贺,为我大汉贺!”
“臣,领旨!”
王斌高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自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胜利的喜悦中。
董承府邸。
当迎接王师凯旋的诏令传到董承耳中时,这位卫将军的脸色瞬间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留在昏暗的书房内,手指关节捏得发白,狠狠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笔墨纸砚一阵乱跳。
“可恶!王匡小儿!竟真让他做成了!”
董承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挫败与怨毒。他本以为李傕、郭汜盘踞长安,兵精粮足,王匡此去即便不败,也必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届时他便有机可乘,在朝堂上压制甚至扳倒王匡。
可万万没想到,王匡不仅胜了,而且胜得如此干脆利落,如此威风八面!
更可恨的是,王匡此次出征,竟未向朝廷索要一兵一卒、一粒粮草!这让他想借机指责王匡消耗国力都无从下口!反而成就了王匡“公忠体国”、“力挽狂澜”的赫赫威名!
“势力愈发庞大……羽翼渐丰……”
董承喃喃自语,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意识到,经此一战,王匡在朝野的声望和手中的实权,已如日中天,绝非现在的他所能正面抗衡。
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布满阴霾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王匡,且让你再得意些时日。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本将军就暂且蛰伏,静待时机……待你露出破绽,或天子对你心生忌惮之时,便是你的死期!”
好一会儿,他才藏起野心,压下怨恨,换上从容的笑脸。
去恭迎王师凯旋!
空气中弥漫着尘埃落定的气息。
随着王匡一声令下,这支刚刚沐浴过血火荣光的庞大军队,踏上了班师回朝献俘阙下的征程。
旌旗猎猎,甲胄森然,队列绵延不绝,宛如一条钢铁铸就的巨龙,即将离开它征服的巢穴。
长安城的防务,王匡早已安排妥当。
张济被委以镇守长安的重任,辅徐晃,足可稳固长安。
而马腾、段煨、樊稠三部兵马,则被安置于长安东郊,屯驻听候诏令,形成一道拱卫京畿的屏障。
五万精锐雄师驻跸于此,足以令任何觊觎关中、妄想趁乱“分一杯羹”的宵小之徒胆寒。
先掂量掂量自己的“牙口”够不够硬,能否经得起这铁军的碾磨!
长安东门,晨曦微露。
大军已严整列阵,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陷阵军锐气逼人,如出鞘利刃,列于最前,高顺那冷峻如铁的面容下,是陷阵营无坚不摧的意志。
中军,王匡的亲卫军与虎卫军拱卫着核心,甲光曜日,步履沉稳,透着一股令人心折的厚重。
两侧,玄甲骁骑控弦引马,精良的具装铁甲在晨光下泛着幽冷的乌光,沉默中蕴藏着雷霆万钧的冲击力。张益御马陪在王匡车驾一侧,目光锐利,兜刘下是不惑之年沙场建功的志得意满!
后方,鹰扬军人数最多,作为殿后力量。
城门外,自发聚集的长安百姓,箪食壶浆,扶老携幼,挤满了道路两旁。
他们饱经董卓、李傕、郭汜暴政之苦,此刻望着这支将他们从水火中解救出来的王师,眼神中充满了感激、敬畏与对太平的渴望。
箪中的米粟,壶中的水酒,是他们能拿出的最朴素的敬意。
王匡策马行至队伍前方,望着这些面色好看一些,满怀热忱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
他勒住战马,声音洪亮而温和:“长安的父老乡亲们!王匡代三军将士,谢过大家的心意!然,王师讨贼,保境安民,乃分内之责!这些好吃好喝的,还请带回去,给家中老人孩子,让他们也尝尝滋味!待朝廷安定,陛下必有恩泽普降,让关中重现富庶!”
他环视一周,目光扫过一张张充满希望的面孔,随即猛地一挥手,声如金石交击:“出发!”
令旗挥动,号角长鸣!
高顺一马当先,陷阵营踏着坚定而沉重的步伐,率先开拔。
紧接着,中军、两翼、后军次第启动。
浩荡的军阵如同苏醒的钢铁巨龙,缓缓蠕动,继而加速,在关中广袤的原野上蜿蜒前行,投下巨大的、移动的阴影。
每一个将士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者的骄傲,胸膛挺得笔直,脊梁如标枪般绷紧。
这是凯旋的荣耀!
几乎在王匡大军启程的同时,长安光复、李傕授首、郭汜被擒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在九州大地上引发了剧烈的震荡。
北方,冀州,邺城。
袁绍正为与公孙瓒在幽州边界的拉锯战而烦忧。虽然青州战场,在长子袁谭的督战下,田楷败走,似乎占了上风,但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依然如同跗骨之蛆,让他难以彻底取胜。
当长安大捷的军报呈上案头,袁绍捏着那份薄薄的帛书,沉默了足有半盏茶的功夫。
书房内静得可怕,只有烛火偶尔爆出轻微的“噼啪”声。
他深邃的目光死死盯着地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并州、司隶、关中这片被王匡连成一片的广阔区域。
一股强烈的危机感攫住了他。
曾几何时,那个依附于他的河内太守,如今麾下的精兵强将、掌控的地盘,竟已隐隐能与自己分庭抗礼!
王匡的势力,如同一条蛰伏已久的巨龙,已然昂首,其锋芒令他这位“四世三公”的盟主也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王公节……”袁绍的声音低沉而复杂,“看来,小瞧你了。”
未来的天下棋局,王匡已不再是边角一子,而是足以威胁他的强大对手。
兖州,鄄城。
曹操虽已稳住基本盘,但元气大伤,百废待兴。
此刻,他正为豫州黄巾余孽与袁术部将刘详、桥蕤的不断袭扰而焦头烂额,粮草辎重的调动已至极限,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接到王匡克复长安的捷报,曹操先是愕然,随即抚掌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复杂的意味:“哈哈哈!好一个王公节!真乃国士无双,当世之栋梁,我辈之楷模也!”
他眼中闪烁着毫不掩饰的钦佩与向往。笑罢,他立刻铺开纸笔,亲自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向王匡表达恭贺。
放下笔,曹操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萧瑟的秋景,心中翻腾无比艳羡:“奉天子以讨不臣……师出有名,攻伐有据!此乃煌煌正道,沛然莫御之势!王公节占此先机,得天独厚,真令人……眼热不已啊!”
这面名为‘大义’的旗帜,分量远胜过十万雄兵。
扬州,寿春。
袁术斜倚在铺着华贵锦褥的软榻上,把玩着一枚温润的玉璧。
当心腹将王匡大胜的消息呈上时,他先是挑了挑眉,随即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语气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赞许,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呵呵,想不到这王匡,倒真有几分真本事。竟能摧枯拉朽般拿下李傕、郭汜那两条疯狗?看来,倒是我从前小觑了他。”
在他心中,天下英雄,唯有出身“四世三公”汝南袁氏的自己方是至尊。
王匡的胜利,虽让他意外,却也不过是证明了此人堪为一方豪强,距离他袁公路“代汉自立”的宏图,还差得远。
荆州,襄阳。
州牧刘表正于水镜山庄与名士清谈,闻听此讯,手中精致的茶盏差点失手跌落。
他霍然起身,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什么?!长安……这就破了?李傕、郭汜拥兵数万,据雄城之险,粮草充足,老夫本以为,纵使王匡能胜,至少也需一年半载的苦战!怎会……怎会连三月都支撑不住?!”
震惊过后,一丝慌乱悄然爬上心头。
他猛地想起不久前,镇北将军府曾发来一份征辟令,指名要调他麾下一位守门校尉入京。
当时,他自恃与王匡平级,乃是镇南将军,又觉得山高路远,便以“荆州防务紧要,人才不可轻离”为由,将那封征辟令轻轻压下了。
如今……刘表背心沁出一层冷汗。
如今这形势,还是放人北上为好!
然而,胸膛中那颗素来以“八俊”雅量自持的心,此刻却如擂鼓般狂跳不止。
王匡展现出的实力,让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的巨大压力,“坐保江汉”的悠然,或许不存在了。
益州,成都。
州牧刘焉近来缠绵病榻,形容憔悴。
他正为召回散落在外的儿子刘范、刘诞,却杳无音信而忧心如焚。
长安光复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他病榻之前。
“舆图!”
侍从慌忙将地图展开在他面前。
刘焉强撑病体,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指向地图上的汉中,又惊恐地望向北方的关中平原,冷汗瞬间浸透了中衣。“快!快传令张鲁!” 他的声音嘶哑而急促,带着垂死挣扎般的惊惶,“让他立刻、马上!加固汉中各处关隘!增派精兵,日夜巡防!”
地图上,关中与汉中之间的距离,此刻在他眼中如同吞噬一切的深渊。
安邑,新朝廷。
此时的安邑行宫,气氛与天下诸侯的惊悸迥然不同,洋溢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振奋与希望。
天子刘协,这位饱经沧桑的年轻帝王,在安邑的四个月,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天子”的尊严。
再无人如董卓、李傕般对他颐指气使,公卿百官议事,必先恭敬请示他的意见。
每一道诏令发出,都能在朝中得到有力的执行。
这种掌握权力、被真正尊重的感觉,如同久旱逢甘霖,让他那颗在洛阳和长安被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心,渐渐复苏,滋生出前所未有的雄心。
他要做真正的皇帝,中兴汉室!
此刻,新任羽林中郎将、天子舅父王斌,正侍立御前。
王斌难掩激动,声音洪亮地禀报:“恭贺陛下!天佑大汉!车骑将军王匡传来八百里加急捷报:逆贼李傕,已于长安授首伏诛!贼酋郭汜,亦被生擒活捉!王车骑正押解一干叛军俘虏及缴获,星夜兼程,凯旋还朝!此乃陛下洪福,大汉之幸!”
“好!好!好!”
刘协连道三声好,猛地从榻上站起,年轻的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红晕,眼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车骑将军真乃国之柱石,社稷之臣!三月之内,扫灭巨寇,光复旧都!功勋盖世!朕心甚慰!”
他来回踱了几步,胸中豪情激荡,大手一挥,斩钉截铁地下令:“传朕旨意!命在京所有公卿百官,整肃朝服仪仗!朕要亲率文武,出城十里,郊迎王师凯旋,为车骑将军贺,为我大汉贺!”
“臣,领旨!”
王斌高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与有荣焉的自豪。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沉浸在这份胜利的喜悦中。
董承府邸。
当迎接王师凯旋的诏令传到董承耳中时,这位卫将军的脸色瞬间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留在昏暗的书房内,手指关节捏得发白,狠狠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笔墨纸砚一阵乱跳。
“可恶!王匡小儿!竟真让他做成了!”
董承咬牙切齿,心中充满了挫败与怨毒。他本以为李傕、郭汜盘踞长安,兵精粮足,王匡此去即便不败,也必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届时他便有机可乘,在朝堂上压制甚至扳倒王匡。
可万万没想到,王匡不仅胜了,而且胜得如此干脆利落,如此威风八面!
更可恨的是,王匡此次出征,竟未向朝廷索要一兵一卒、一粒粮草!这让他想借机指责王匡消耗国力都无从下口!反而成就了王匡“公忠体国”、“力挽狂澜”的赫赫威名!
“势力愈发庞大……羽翼渐丰……”
董承喃喃自语,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意识到,经此一战,王匡在朝野的声望和手中的实权,已如日中天,绝非现在的他所能正面抗衡。
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布满阴霾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与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王匡,且让你再得意些时日。这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鹿死谁手,犹未可知!本将军就暂且蛰伏,静待时机……待你露出破绽,或天子对你心生忌惮之时,便是你的死期!”
好一会儿,他才藏起野心,压下怨恨,换上从容的笑脸。
去恭迎王师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