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天子巡狩-《重生大明1635》

  转眼就到月底。

  崇祯这段时日犹如上了发条。

  白天召集诸公处理明镜台会议下来的一系列事务,还抽空去科学院考察一番。

  科学院几个月没去了,其成果又让人耳目一新。

  蒸汽机得到进一步改良,用蒸汽机带动的抽水机、碎石机、冲压机床之类均取得改进。

  第二代自行车优化得轻便了些,可操作性也更强。

  去年底从佛郎机人那儿搞来的橡胶已用于轮胎制造,虽为实心胎却也超过木轱辘,已交由制造局批量生产将自行车推向市场。

  而另一项重要器物四轮马车,其转向轴问题得到解决。

  得益于崇祯曾经的悉心点拨,这华夏自古以来便有的发明取得技术性突破。

  预示着未来水泥路面开通,四轮马车将完全拥有用武之地,驰骋于整个大明。

  四轮马车诞生于大秦甚至更前,只不过华夏普遍为土路,官道也坑坑洼洼,根本无生存土壤,以致得不到持续研究及推广。

  这下好了,只要有合适的温度与湿度,一桩桩新事物都会如同雨后春笋!

  白天忙,崇祯晚上也很忙。

  流连于宫殿与宫外之间,重点照顾周玉凤、田秀英和张嫣。

  刘妃袁妃那儿没办法,崇祯就陪她们拉拉家常抱抱小娃,尽显顾家男人本色。

  柳如是那里没怎么管,今后路上有的是时间。

  .......

  崇祯十年四月二十九。

  与内阁诸公相应事务交代完毕,以孙承宗为首的班子留守京师,当今天子于拂晓中低调出广宁门,之后过宛平卢沟桥,一路往涿州方向而去。

  这次出行带上了阁臣李邦华,以保障与内阁文书通畅。

  王承恩、方正化左右二膀,带领属下负责皇帝日常。

  其余重臣方面只动用了刘国能一个,并让他带上几名家乡兄弟,这些人陕西流寇出身,对家乡再清楚不过,可以充当向导。

  保卫这一块则由李若链的儿子李安邦带领一个锦衣卫千户护卫,吴英杰领着第六军一火铳千户负责前站与外围。

  崇祯这回别出心裁,丁丑兵科进士张煌言、阎应元、方以智、杨展、李信,文科进士刘同升、赵世春,农学科进士耿荫楼、陈淏子有幸与天子同路。

  这群人正在培训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指令云里雾里被套上一身便服送到城外,直到出发才知晓乃陪天子巡狩。

  年轻人们沸腾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与皇帝一道巡幸地方,便是最大的成长。

  不过他们被全部划入禁军千户,在吴英杰手下当普通一兵。

  这还有啥说的呢,与天子同路荣光莫大,要干啥无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考虑到西北各省诸多问题,崇祯还特意从科学院抽调出十多名农业、医学、水利方面院士与工匠,以备不时之需。

  这次三千人出巡并不太着急赶路,为隐秘行事全都身着便装,队伍分成好几拨,火器也放于马车里包裹得严严实实。

  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是骑马,速度也马马虎虎,当日黄昏临近涿州城,第四日过了保定府,队伍均没有停留于任何驿站。

  这些地方离京师都太近,崇祯选择在荒郊野外帐篷里度过。

  直到第六日就快抵达真定城,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启禀公子,车队已过新乐县数里,吴英杰的人回报,主力已到滹沱河,一切正常!”

  方正化来到马车前,崇祯缓缓掀开车帷。

  “禀公子,前方五里便是伏城驿!”

  “如此说来离真定城只有七八十里了?”

  “回公子,正是!”

  看了看天色即将黄昏,周边也没啥人烟,离城不太远却显得甚是偏僻。

  伏城驿就是座官道旁的小驿站,此地距京师差不多500里,可以住正规驿站了。

  “传令下去,今晚入住伏城驿!”

  “是!”

  颠簸一阵,马车转了几个弯后停下。

  得益于锦衣卫的人早一步过来,房间已安排妥善,崇祯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

  “公子,小李的人于数里内周边扎营,二十余贴身人等已全部入住......”

  换上衣服,方正化进入客房,小声禀报着。

  王承恩忙活着收拾物件,以给天子一个舒适环境。

  “李阁老和刘国能是否洗漱完毕,叫上一起去用膳吧。”

  “公子,不让驿卒送到房间吗?这......”

  “你又不是第一次与某外出,给女眷们送去即可!”

  “是!”

  皇帝行事风格方正化是清楚的,只不过得征询老大意见。

  今日驿站里有其它几拨人,想来天子想接一接地气。

  不多时,方正化折身返回。

  “公子,晚膳已吩咐妥当,有两桌商贾正在用餐,经小的查看并无异样!”

  “走吧!”

  “是!”

  几人来到驿站膳食间,此处与京师酒肆大相径庭,只是规模与陈设要差些。

  “客官请慢用!”

  “多谢!”

  几样小菜上齐,崇祯与李邦华、刘国能三人一桌。

  方正化、王承恩、李安邦及几名随从坐另外两桌,将天子拱卫于中央。

  崇祯尝了几口菜,菜品味道还过得去。

  这儿离京师这么远,又是荒野小站,到处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先前的房间也感觉尚可,看来皇家集团对驿站管理得不差。

  “李先生,刘先生,我等小酌几杯如何?”

  “全凭公子吩咐!”

  今日乃端午节,天气转热晚间仍带有丝丝凉意,看到驿站不错崇祯心情大好,旁边那两桌的人又在觥筹交错,他也想喝点了。

  “小二啊!”

  “小的在!”

  驿站小二屁颠屁颠来到桌前。

  “你们这里有无高度白酒?”

  “回客官的话,有!”

  “那劳烦给某上一斤!”

  “客官稍等,小的马上拿来!”

  “甚好!”

  “......”

  “听说了吗?这驿站里有几个怪人。”

  “你听谁说的?”

  “先前我见着了啊,那人天黑还带着个斗篷,是一名女子!”

  离得最近的一桌在那儿小声嘀咕,不由勾起崇祯注意。

  “对对对,听说那女子的一名随从染上重病高烧不退,都在此处住了好些天。

  说是到新乐城买药花光盘缠,想用宝剑换取吃食和银两,就是一两刻钟前的事。”

  “哦,那驿站换了吗?那人该不是患上瘟疫了吧?”

  提及这个话题,两桌的人热络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

  “小二说要请示上峰,应该还没有换,你可别吓我,倘若乃瘟疫那还了得!”

  “对对对,若是瘟疫的话,这么些天恐怕就不止一人患病了。”

  “那是那是......”

  “......”

  崇祯瞄了几眼,这边的人都停下了碗筷。

  出于职业素养,方正化、李安邦、刘国能等更是竖起耳朵。

  想想那人提到了高烧不退,后世诸多流行病第一症状便是发烧,存在一个潜伏期,万一真是瘟疫那就不妙了。

  向方正化递了个眼色,方正化随即来到近前。

  “让外面的人去瞧瞧。”

  崇祯小声吩咐。

  “是!”

  正准备转身,一斗篷女子和一名随从进入膳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