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子,自然有养鸽子的圈子,即便刘旭现在,才只有一对鸽子,但他喜欢这个东西,自然愿意去接触和了解,跟这个东西相关的圈子,所以他认识了村上的一些鸽友,其中一个重要的鸽友,就是在村小学门口,开小卖部的林金城。
林金城三十多岁,长得英俊,为人慷慨,说话办事,也幽默风趣,很会哄人开心。他哪哪都好,但致命的缺点,却是个残疾人。从娘胎里生出来的时候,林金城就是半个胳膊,没有手臂,因此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
谁会让自家的闺女,嫁给一个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啊?
村委会为了照顾林金城,将原本是学校库房的三间房子,免费租给了林金城,让他在那开小卖部,卖些学生们吃用的零食、文具、玩具等等。林金城将库房简单改造后,一间房子,用于当小卖部,一间房子,存放商品货物,另一间房子,就是自己日常起居住的地方。
他平时晚上,就睡在小卖部里,只是一日三餐的时候,回自己的爸妈家吃饭。
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堂。这里不光有吃的喝的,老板林金城,也喜欢跟孩子玩,做买卖也不吝啬,性格更是幽默风趣,喜欢跟大家开玩笑,闹着玩。这些学生们一旦扎堆在小卖部里,相互打闹嬉戏,总是笑声不断。因此学生们上学前,放学后,自然都喜欢往小卖部里钻。
按照辈分来说,刘旭应该管林金城叫叔叔。但他从来不叫叔叔,所有的学生,包括姓林的,跟林金城是本家的学生们,也不按照辈分,称呼林金城为哥哥或叔叔,大家都叫他“老板。”
“老板”一词的由来,是往届的学生们流传下的。林金城开小卖部,也是自己做买卖了,也是个小老板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板”,叫着叫着,小的跟大的学,一届一届的学生们,就这么传下来了。
林老板这人,不光是学校的孩子们都喜欢,更是深得学校里,那些年轻女教师的喜欢,而对于林老师缺少半个手臂,大家也是熟视无睹,丝毫不在意。村里有几个女教师,也是本村人,都是刚刚念完了师范大专,分配到本村当小学老师,她们平日里,也喜欢去林老板的小卖部玩,其中就包括刘金红。
刘旭就看到好几次,自己的小姑,四爷爷文胜的闺女刘金红,经常去林老板的小卖部,有时候,小姑在柜台里,跟林老板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候,又坐在小卖部的柜台里,在那看报纸。
刘旭觉得好奇,小姑的关系,怎么跟林老板这么好啊?小姑看他的眼神,都跟看别人不一样。他听上一届的学生们说过,说这林老板,是个万人迷,好多女老师们,都想嫁给他,给他生儿子呢。
刘旭才不信了,谁会愿意,嫁给一个残疾人啊?
不光是小姑,跟林老板的关系好,刘旭觉得,自己跟林老板的关系也很好。原因是,他们是鸽友。林老板不光开小卖部,还在自己爸妈家的房子里,养了不少的鸽子。但林老板养的鸽子,都是好鸽子,有日行千里的信鸽,还有模样好看的观赏鸽,林老板养的鸽子,品类众多,数量也多,因此刘旭常常在放学后,就跟林老板一起回家,去他家看鸽子,和谈论和欣赏他家的鸽子。
礼拜天的时候,刘旭就和林老板,俩人一人一辆自行车,骑着车去县城里赶集。集市上,有一个很大的,用于专门买卖鸽子的交易市场。林老板每次,都会带着自己的鸽子去买卖,但刘旭跟着去,就是去凑热闹,去看看鸽子,去听听人家怎么谈论鸽子。
日积月累,刘旭在养鸽子这方面,跟着林老板,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学们也都知道,这刘旭和林老板的关系好着呢,俩人是鸽友。
日复一日,刘旭的那对小鸽子,渐渐长大,刘旭也在每天中长大,即便是自己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养鸽子这件事上,但刘旭的学习成绩,却没有丝毫受到影响,依旧是班级第一名。也正是因此,秀峦才没对刘旭养鸽子,有过多的干涉,农村人的脾气秉性,总是喜欢养些家畜,刘旭不光是养了对鸽子,还养了一条京巴小土狗,一个小花猫,对这些,秀峦倒是没怎么排斥。
小孩子,都喜欢养些猫猫狗狗,尤其是农村,家里有了猫,耗子就少了。有了狗,就有个看门护院的声响。
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秋去冬来,转眼间,便到了冬天,这初冬的季节,天儿可是冷了。尤其对于国增来说,他之前听到的那些风声,他之前心里的担心,都在这个冬天应验了。
餐具厂销售科,将所有驻外的业务员,全部召回来开会。厂长周金海,亲自出席了会议,整个会议开的时间,前后也就半个小时。周金海是个爽快的老板,开门见山,说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主题,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裁撤销售科,你们都失业了。
因为这两年,受到非典的影响,整个销售科,内销的业绩做的不怎么样,迟迟没有达标,有些入不敷出。因此厂里决定,裁撤销售科。
裁撤销售科,就意味着整个销售科,所有的业务员,全部下岗失业。
对于这些裁撤的业务员,周金海也给出了大家选择,可以下车间,跟车间的工人一样,磨餐具。
这些业务员,平日里都各个风光,干的都是不受累的活,现在让他们去车间当工人,去每天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磨餐具,他们哪个受得了?先别说,自己能不能受得了这累,吃的了这苦,面子上,也都过不去啊。以前,他们跟那些车间的主任,都平起平坐,甚至是高人一等,现在,让他们到那些车间主任,手底下当工人,他们怎么能接受得了?
销售科一裁撤,所有的业务员,都纷纷离开了餐具厂。
国增也不例外,从餐具厂失业后,他开始在县里找工作,以前做惯了业务员,现在,他也有些心高气傲,对餐具厂更是心有怨恨。在夏天的时候,刘旭去沈阳的那个暑假,他最终跟那两个沈阳的老板,他谈成了那笔业务,给餐具厂赚了一些钱。但那时候,厂长早已有了裁撤销售科的打算,因此那笔单子的提成,迟迟拖了半年的时间,没有发给国增。
随着自己被公司裁掉,那笔提成的钱,也就不了了之,任凭自己找厂子要了两回,厂子的财务科,以销售科已经裁撤,没法走手续流程为由,几次的推三阻四踢皮球,始终没有给自己结算。
国增为此,整个人的心态,跌落到谷底,誓死再也不和餐具厂往来。一个月以后,他在县里的酒厂,找了份工作,在酒厂当工人,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家中和县里,挣着不多不少的钱,算是养家糊口。
但他心底里的阴霾、不甘、失意、始终没有散去。
这个冬天,刘氏家族,出了一件大事,一件令全族人丢脸,令全村人耻笑的大事。
林金城三十多岁,长得英俊,为人慷慨,说话办事,也幽默风趣,很会哄人开心。他哪哪都好,但致命的缺点,却是个残疾人。从娘胎里生出来的时候,林金城就是半个胳膊,没有手臂,因此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
谁会让自家的闺女,嫁给一个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啊?
村委会为了照顾林金城,将原本是学校库房的三间房子,免费租给了林金城,让他在那开小卖部,卖些学生们吃用的零食、文具、玩具等等。林金城将库房简单改造后,一间房子,用于当小卖部,一间房子,存放商品货物,另一间房子,就是自己日常起居住的地方。
他平时晚上,就睡在小卖部里,只是一日三餐的时候,回自己的爸妈家吃饭。
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是孩子们的欢乐天堂。这里不光有吃的喝的,老板林金城,也喜欢跟孩子玩,做买卖也不吝啬,性格更是幽默风趣,喜欢跟大家开玩笑,闹着玩。这些学生们一旦扎堆在小卖部里,相互打闹嬉戏,总是笑声不断。因此学生们上学前,放学后,自然都喜欢往小卖部里钻。
按照辈分来说,刘旭应该管林金城叫叔叔。但他从来不叫叔叔,所有的学生,包括姓林的,跟林金城是本家的学生们,也不按照辈分,称呼林金城为哥哥或叔叔,大家都叫他“老板。”
“老板”一词的由来,是往届的学生们流传下的。林金城开小卖部,也是自己做买卖了,也是个小老板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老板”,叫着叫着,小的跟大的学,一届一届的学生们,就这么传下来了。
林老板这人,不光是学校的孩子们都喜欢,更是深得学校里,那些年轻女教师的喜欢,而对于林老师缺少半个手臂,大家也是熟视无睹,丝毫不在意。村里有几个女教师,也是本村人,都是刚刚念完了师范大专,分配到本村当小学老师,她们平日里,也喜欢去林老板的小卖部玩,其中就包括刘金红。
刘旭就看到好几次,自己的小姑,四爷爷文胜的闺女刘金红,经常去林老板的小卖部,有时候,小姑在柜台里,跟林老板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时候,又坐在小卖部的柜台里,在那看报纸。
刘旭觉得好奇,小姑的关系,怎么跟林老板这么好啊?小姑看他的眼神,都跟看别人不一样。他听上一届的学生们说过,说这林老板,是个万人迷,好多女老师们,都想嫁给他,给他生儿子呢。
刘旭才不信了,谁会愿意,嫁给一个残疾人啊?
不光是小姑,跟林老板的关系好,刘旭觉得,自己跟林老板的关系也很好。原因是,他们是鸽友。林老板不光开小卖部,还在自己爸妈家的房子里,养了不少的鸽子。但林老板养的鸽子,都是好鸽子,有日行千里的信鸽,还有模样好看的观赏鸽,林老板养的鸽子,品类众多,数量也多,因此刘旭常常在放学后,就跟林老板一起回家,去他家看鸽子,和谈论和欣赏他家的鸽子。
礼拜天的时候,刘旭就和林老板,俩人一人一辆自行车,骑着车去县城里赶集。集市上,有一个很大的,用于专门买卖鸽子的交易市场。林老板每次,都会带着自己的鸽子去买卖,但刘旭跟着去,就是去凑热闹,去看看鸽子,去听听人家怎么谈论鸽子。
日积月累,刘旭在养鸽子这方面,跟着林老板,学到了不少东西。同学们也都知道,这刘旭和林老板的关系好着呢,俩人是鸽友。
日复一日,刘旭的那对小鸽子,渐渐长大,刘旭也在每天中长大,即便是自己更多的心思,都花在了养鸽子这件事上,但刘旭的学习成绩,却没有丝毫受到影响,依旧是班级第一名。也正是因此,秀峦才没对刘旭养鸽子,有过多的干涉,农村人的脾气秉性,总是喜欢养些家畜,刘旭不光是养了对鸽子,还养了一条京巴小土狗,一个小花猫,对这些,秀峦倒是没怎么排斥。
小孩子,都喜欢养些猫猫狗狗,尤其是农村,家里有了猫,耗子就少了。有了狗,就有个看门护院的声响。
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秋去冬来,转眼间,便到了冬天,这初冬的季节,天儿可是冷了。尤其对于国增来说,他之前听到的那些风声,他之前心里的担心,都在这个冬天应验了。
餐具厂销售科,将所有驻外的业务员,全部召回来开会。厂长周金海,亲自出席了会议,整个会议开的时间,前后也就半个小时。周金海是个爽快的老板,开门见山,说了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主题,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裁撤销售科,你们都失业了。
因为这两年,受到非典的影响,整个销售科,内销的业绩做的不怎么样,迟迟没有达标,有些入不敷出。因此厂里决定,裁撤销售科。
裁撤销售科,就意味着整个销售科,所有的业务员,全部下岗失业。
对于这些裁撤的业务员,周金海也给出了大家选择,可以下车间,跟车间的工人一样,磨餐具。
这些业务员,平日里都各个风光,干的都是不受累的活,现在让他们去车间当工人,去每天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的磨餐具,他们哪个受得了?先别说,自己能不能受得了这累,吃的了这苦,面子上,也都过不去啊。以前,他们跟那些车间的主任,都平起平坐,甚至是高人一等,现在,让他们到那些车间主任,手底下当工人,他们怎么能接受得了?
销售科一裁撤,所有的业务员,都纷纷离开了餐具厂。
国增也不例外,从餐具厂失业后,他开始在县里找工作,以前做惯了业务员,现在,他也有些心高气傲,对餐具厂更是心有怨恨。在夏天的时候,刘旭去沈阳的那个暑假,他最终跟那两个沈阳的老板,他谈成了那笔业务,给餐具厂赚了一些钱。但那时候,厂长早已有了裁撤销售科的打算,因此那笔单子的提成,迟迟拖了半年的时间,没有发给国增。
随着自己被公司裁掉,那笔提成的钱,也就不了了之,任凭自己找厂子要了两回,厂子的财务科,以销售科已经裁撤,没法走手续流程为由,几次的推三阻四踢皮球,始终没有给自己结算。
国增为此,整个人的心态,跌落到谷底,誓死再也不和餐具厂往来。一个月以后,他在县里的酒厂,找了份工作,在酒厂当工人,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家中和县里,挣着不多不少的钱,算是养家糊口。
但他心底里的阴霾、不甘、失意、始终没有散去。
这个冬天,刘氏家族,出了一件大事,一件令全族人丢脸,令全村人耻笑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