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乎翻遍了能找到的浙东地方志,海事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列出了好几个带有三门特征的地点,也找到了一些关于方国珍藏宝,金涂山的零碎传说,但都无法与谶语形成完美闭环。
要么是地点过于牵强,要么是传说本身漏洞百出。
时间就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流逝。
我们甚至开始怀疑,选择方国珍这个方向是不是又走入了死胡同。
这天晚上,我们又在药王观对着地图和资料苦思冥想。
包子烦躁的抓着头皮:“妈的,这方国珍也是,在海上漂惯了,死了都不安生,留个谜题都带着咸鱼味。”
八爷正在桌子上蹦哒,试图偷走包子放在旁边的核桃,闻言不屑的说道:“傻波一!你们就知道看陆地,那三门……万一是海里的门呢!星移斗转……看星星定船位子不行啊!”
“海里的门?看星星?”
闫川眼中精光一闪,他迅速翻找之前看过的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资料。
“有可能,三门并立可能指代海口或海峡入口处并列的岛礁,石柱,形成天然门阙。一线天光在海上也可能指代峡湾或两岸峭壁夹峙的水道!星移斗转极有可能是指利用星辰方位导航定位。”
我也猛的反应过来:“丙戌,丁卯,如果不是指具体年份,而是借用干支来代表方位呢?在罗盘或者星图上……”
这个想法太过大胆,但并非没有可能。
“金顶虚虚悬……”
包子顺着思路往下捋:“会不会不是墓顶,而是……海外某个形似金顶的岛屿?或者藏宝洞入口上方有特殊的,看起来像金顶的岩石构造?”
“玉匣深藏自然就是指藏的宝贝了!”
我接口道:“方国珍纵横海上数十年,积累财富惊人,投降朱元璋时是否尽数献出,本就是疑点,他完全有可能将大部分财宝秘密转移藏匿。”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这一刻,隐隐指向了那个在历史烟云中若隐若现的海上枭雄,以及他那很可能隐藏在浙东沿海某个具备特殊三门海蚀地貌,需要依靠星辰定位的岛屿或隐秘岬角中的巨大秘密。
我们之前的寻找方向,或许真的被陆基思维局限了,方国珍的秘密,可能根本不在内陆,而是与大海紧密相关。
虽然具体地点仍未确定,但最大的迷雾似乎已经散去。
我们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
接下来,就是要结合方国珍的海上活动范围,浙东沿海特殊海蚀地貌……
思路一旦打开,行动就有了方向。
我们又花了几天时间,在图书馆和旧书市场重点搜寻与浙东沿海岛屿,航道,海蚀地貌相关的资料,特别是那些带有三门,金门,锁门之类称呼的地方,以及任何与方国珍海上活动有关的蛛丝马迹。
最终,我们将初步目标锁定在了浙东一片被称为石浦港的区域。
这里在古代被称为蜃海之门。
此地港湾曲折,岛屿环列,航道复杂,历史上就是海防要地和渔商辐辏之所,符合三门并立描述的海中阙地形不止一处,且当地关于流寇,藏宝的传说源远流长。
说走就走。
进了三月,我们仨踏上了从津沽南下的火车。
绿皮车哐哧哐哧晃悠了两天,窗外的景色从北方的灰黄单调,逐渐变成了江南水乡的湿润嫩绿,最后是浙东丘陵的郁郁葱葱。
在省城换了趟慢车,又颠簸了几个小时,总算到了离石浦最近的一个县城。
一下车,一股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就扑面而来,与北方干燥的空气截然不同。
我们没急着直奔石浦港,先在县城找了家小旅馆住下。
安顿好后,决定先在县城里转转,感受一下风土人情,顺便看看能不能打听到点什么。
县城不大,街道狭窄,两旁都是三四层的楼房,墙面斑驳。
街上说话语调软糯,语速极快,跟我们北方话差异巨大,基本属于十句听不懂九句半的状态。
包子试图跟一个路边卖橘子的阿婆问路,连比划带猜,阿婆倒是热情,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包子只能一脸懵逼的点头,最后阿婆硬塞给他两个橘子,把他推走了。
“这咋整,语言不通啊!”
包子剥着橘子,愁眉苦脸。
闫川从包子手里抢来一半橘子,塞进嘴里,呲出来一道橘子汁,正好落在包子脸上:“找年轻人问问,年轻人一般都会点普通话。”
“你吃就吃,怎么还往出尿呢?”
在一个报刊亭,我们找了个看店的小伙子,用还算顺畅的普通话问清了去石浦港的班车路线。
第二天一早,我们坐上了开往石浦港的中巴车。
车子在沿海公路上盘旋,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碧蓝的海湾,景色宜人。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在一个喧闹的港湾边停下,石浦港到了。
港口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机器轰鸣,渔民们正忙着从船上卸下银光闪闪的渔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和海水的咸味。
岸边是密密麻麻的渔家楼房,不少人家门口都晾晒着渔网和鱼干。
我们沿着码头溜达,看着忙碌的景象,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包子东张西望,看到不远处一艘刚靠岸的渔船上,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坐在船舷上休息,抽烟,看着比较健谈。
“走,过去聊聊。”
我示意了一下,然后我们走过去,包子掏出烟递过去,用普通话搭讪:“哥几个,刚回来?收获不错啊。”
一个小伙子接过烟,笑了笑,用带着浓重口音但能听懂的普通话回答:“还行吧,凑合,你们是外地来玩的?”
“是啊,过来看看海,听说这儿景色好。”
包子接口道,然后随口问:“哥们怎么称呼啊?”
小伙子很爽快:“我叫兰敬翎。”
“啥??”
包子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掏了掏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你叫啥?兰敬翎?哪个兰?哪个敬?哪个翎?”
兰敬翎:“……”
要么是地点过于牵强,要么是传说本身漏洞百出。
时间就在希望与失望的交替中流逝。
我们甚至开始怀疑,选择方国珍这个方向是不是又走入了死胡同。
这天晚上,我们又在药王观对着地图和资料苦思冥想。
包子烦躁的抓着头皮:“妈的,这方国珍也是,在海上漂惯了,死了都不安生,留个谜题都带着咸鱼味。”
八爷正在桌子上蹦哒,试图偷走包子放在旁边的核桃,闻言不屑的说道:“傻波一!你们就知道看陆地,那三门……万一是海里的门呢!星移斗转……看星星定船位子不行啊!”
“海里的门?看星星?”
闫川眼中精光一闪,他迅速翻找之前看过的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资料。
“有可能,三门并立可能指代海口或海峡入口处并列的岛礁,石柱,形成天然门阙。一线天光在海上也可能指代峡湾或两岸峭壁夹峙的水道!星移斗转极有可能是指利用星辰方位导航定位。”
我也猛的反应过来:“丙戌,丁卯,如果不是指具体年份,而是借用干支来代表方位呢?在罗盘或者星图上……”
这个想法太过大胆,但并非没有可能。
“金顶虚虚悬……”
包子顺着思路往下捋:“会不会不是墓顶,而是……海外某个形似金顶的岛屿?或者藏宝洞入口上方有特殊的,看起来像金顶的岩石构造?”
“玉匣深藏自然就是指藏的宝贝了!”
我接口道:“方国珍纵横海上数十年,积累财富惊人,投降朱元璋时是否尽数献出,本就是疑点,他完全有可能将大部分财宝秘密转移藏匿。”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在这一刻,隐隐指向了那个在历史烟云中若隐若现的海上枭雄,以及他那很可能隐藏在浙东沿海某个具备特殊三门海蚀地貌,需要依靠星辰定位的岛屿或隐秘岬角中的巨大秘密。
我们之前的寻找方向,或许真的被陆基思维局限了,方国珍的秘密,可能根本不在内陆,而是与大海紧密相关。
虽然具体地点仍未确定,但最大的迷雾似乎已经散去。
我们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
接下来,就是要结合方国珍的海上活动范围,浙东沿海特殊海蚀地貌……
思路一旦打开,行动就有了方向。
我们又花了几天时间,在图书馆和旧书市场重点搜寻与浙东沿海岛屿,航道,海蚀地貌相关的资料,特别是那些带有三门,金门,锁门之类称呼的地方,以及任何与方国珍海上活动有关的蛛丝马迹。
最终,我们将初步目标锁定在了浙东一片被称为石浦港的区域。
这里在古代被称为蜃海之门。
此地港湾曲折,岛屿环列,航道复杂,历史上就是海防要地和渔商辐辏之所,符合三门并立描述的海中阙地形不止一处,且当地关于流寇,藏宝的传说源远流长。
说走就走。
进了三月,我们仨踏上了从津沽南下的火车。
绿皮车哐哧哐哧晃悠了两天,窗外的景色从北方的灰黄单调,逐渐变成了江南水乡的湿润嫩绿,最后是浙东丘陵的郁郁葱葱。
在省城换了趟慢车,又颠簸了几个小时,总算到了离石浦最近的一个县城。
一下车,一股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就扑面而来,与北方干燥的空气截然不同。
我们没急着直奔石浦港,先在县城找了家小旅馆住下。
安顿好后,决定先在县城里转转,感受一下风土人情,顺便看看能不能打听到点什么。
县城不大,街道狭窄,两旁都是三四层的楼房,墙面斑驳。
街上说话语调软糯,语速极快,跟我们北方话差异巨大,基本属于十句听不懂九句半的状态。
包子试图跟一个路边卖橘子的阿婆问路,连比划带猜,阿婆倒是热情,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包子只能一脸懵逼的点头,最后阿婆硬塞给他两个橘子,把他推走了。
“这咋整,语言不通啊!”
包子剥着橘子,愁眉苦脸。
闫川从包子手里抢来一半橘子,塞进嘴里,呲出来一道橘子汁,正好落在包子脸上:“找年轻人问问,年轻人一般都会点普通话。”
“你吃就吃,怎么还往出尿呢?”
在一个报刊亭,我们找了个看店的小伙子,用还算顺畅的普通话问清了去石浦港的班车路线。
第二天一早,我们坐上了开往石浦港的中巴车。
车子在沿海公路上盘旋,一边是青山,一边是碧蓝的海湾,景色宜人。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在一个喧闹的港湾边停下,石浦港到了。
港口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机器轰鸣,渔民们正忙着从船上卸下银光闪闪的渔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和海水的咸味。
岸边是密密麻麻的渔家楼房,不少人家门口都晾晒着渔网和鱼干。
我们沿着码头溜达,看着忙碌的景象,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包子东张西望,看到不远处一艘刚靠岸的渔船上,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坐在船舷上休息,抽烟,看着比较健谈。
“走,过去聊聊。”
我示意了一下,然后我们走过去,包子掏出烟递过去,用普通话搭讪:“哥几个,刚回来?收获不错啊。”
一个小伙子接过烟,笑了笑,用带着浓重口音但能听懂的普通话回答:“还行吧,凑合,你们是外地来玩的?”
“是啊,过来看看海,听说这儿景色好。”
包子接口道,然后随口问:“哥们怎么称呼啊?”
小伙子很爽快:“我叫兰敬翎。”
“啥??”
包子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掏了掏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你……你叫啥?兰敬翎?哪个兰?哪个敬?哪个翎?”
兰敬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