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王实冤魂告御状-《九州民间志》

  汴京的雪,下得没头没脑。

  宣德楼外的石狮子裹着层薄冰,哈出的白气刚到嘴边就冻成了霜。王老实揣着怀里的棉絮,缩着脖子往开封府衙挪,脚下的雪被踩得咯吱响,像极了他那口老牙咬碎时的动静——当然,他那口牙早在三年前就被牢里的差役给掰掉了半副。

  “站住!干什么的?”

  府衙门口的差役横过手里的水火棍,棍梢上的冰碴子掉在王老实脚背上,凉得他一激灵。他赶紧弓起背,露出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官爷,小的……小的是来递状子的。”

  “递状子?”差役上下打量他,眼神像刀子似的刮过他补丁摞补丁的棉袄,“看你这模样,是哪个县的流民?开封府不是你撒野的地方,滚!”

  水火棍“咚”地戳在地上,震得王老实耳朵嗡嗡响。他慌忙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纸边都磨得起了毛,上面的字迹被汗渍浸得发乌:“官爷您看,这是小的儿子王实……他死得冤啊!”

  “王实?”差役眉头皱了皱,像是想起了什么,“是不是三年前陈留县那个‘盗官粮’的?”

  王老实的脸“唰”地白了,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是啊,就是那个“盗官粮”的王实。可他儿子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啊!

  三年前的陈留县,麦子刚黄透了尖。王实那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后生,手脚勤快,心眼实,跟着父亲学了手编竹器的手艺,农闲时挑着担子走村串户,挣的钱够给妹妹攒嫁妆了。出事那天,他刚给邻村的张大户编完一套竹筛,揣着三十文钱往家走,路上撞见县尉带着人追个黑影,那黑影慌不择路,一头扎进了路边的麦秸垛。

  “抓住他!官粮就藏在麦秸垛里!”县尉扯着嗓子喊,差役们一拥而上,麦秸飞得漫天都是。王实吓得愣在原地,手里的钱袋还没捂热,就被个满脸横肉的差役薅住了胳膊:“好啊,王实,竟敢窝藏盗粮贼!”

  他后来才知道,那黑影是县尉的远房侄子,偷了粮仓里的百十来斤糙米,本想栽赃给路过的外乡人,偏巧撞见了他。县尉怕事情闹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王实一块儿锁了。

  王老实记得那天自己疯了似的往县衙跑,鞋跑掉了一只也没察觉。他跪在县衙门口,从日出跪到日落,膝盖磨出的血混着泥,在青石板上洇出个黑红的印子。县太爷升堂时,他听见王实在堂下喊:“爹!我没偷!我真的没偷啊!”

  可那喊声响得越急,县太爷手里的惊堂木拍得越响。后来他才明白,那粮仓的账早就对不上了,县太爷正愁找不到替罪羊,他儿子这“撞上门”的,简直是天意。

  “打!”县太爷的惊堂木落在案上,震得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给我往死里打!看他招不招!”

  王老实被差役拖出大堂时,听见里面传来儿子撕心裂肺的惨叫。那声音像根烧红的铁钎,从他耳朵眼里扎进去,直穿到心口,烫得他五脏六腑都在冒烟。他在衙门外头哭,哭得浑身抽成一团,路过的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有人叹气,有人摇头,就是没人敢出声——谁不知道县太爷和县尉穿一条裤子?王实这孩子,怕是要被屈死了。

  果然,没出三天,县衙就贴出了告示:“贼民王实,勾结盗匪,盗取官粮,罪证确凿,杖毙于狱。”

  王老实当时就晕了过去,醒来时躺在自家冰冷的土炕上,媳妇趴在炕沿上哭,眼睛肿得像核桃。他想爬起来,却发现浑身的骨头都像散了架,喉咙里腥甜腥甜的——是被差役打出来的血。

  “儿啊……我的儿啊……”媳妇的哭声像破锣,敲得他脑仁疼。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只有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眼角往枕头里钻。

  那之后,王老实像变了个人。他不说话,不吃饭,每天就坐在门槛上,望着县衙的方向发呆。媳妇怕他也寻了短见,硬逼着他喝米汤,他就像个木偶似的,一勺一勺往嘴里送,眼神空洞得能装下整个陈留县的冤屈。

  过了半年,他突然开始收拾东西。媳妇问他要干啥,他哑着嗓子说:“我要去汴京。我儿死得冤,我得去告御状。”

  媳妇当时就哭瘫在地上:“你疯了?县太爷都不敢惹的人,你去汴京告御状?那不是去送死吗?”

  “死就死。”王老实拿起墙角那根磨得发亮的竹杖,“我儿在底下等着呢,我要是不给她讨个公道,到了阴曹地府,我没脸见他。”

  他就这么上路了。从陈留到汴京,几百里路,他一双脚走了三个多月。饿了,就跟路边的农户讨个窝头;渴了,就喝田埂边的河水;晚上,就蜷缩在破庙里,听着风吹过窗棂的声音,像极了儿子小时候在他耳边撒娇的呢喃。

  可到了汴京才知道,告御状比登天还难。开封府衙的门槛高,差役的眼更高,他连府尹的面都见不着,递上去的状子要么被扔出来,要么石沉大海。有回他趁知府出门,抱着马腿就喊冤,结果被差役打得半死,扔在街角像条死狗。

  那天夜里,他躺在冰冷的雪地里,感觉自己的血一点点变冷。迷迷糊糊中,好像看见王实站在他面前,还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脸上带着笑:“爹,你回去吧,别折腾了。”

  “我不回!”他伸手去抓,却抓了个空,“爹还没给你报仇呢,爹不回!”

  等他再醒来,天已经亮了。一个捡破烂的老汉把他拖进了破庙,给了他半个冷馒头。他啃着馒头,眼泪噼里啪啦往馒头上掉——他不能死,他死了,儿子的冤屈就真的石沉大海了。

  就这么着,他在汴京熬了三年。白天在街头给人编竹器换口饭吃,晚上就睡在破庙里,怀里揣着那张被磨得快烂了的状子。他听说当今圣上仁慈,又听说开封府新来了个包青天,铁面无私,专管冤案。他不知道这“包青天”是真是假,可这是他唯一的指望了。

  “官爷,您就行行好,让我见见包大人吧。”王老实“扑通”一声跪在雪地里,膝盖砸在冰面上,疼得他龇牙咧嘴,“我儿子真的是冤枉的,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一岁啊!他还没娶媳妇,还没看着妹妹出嫁……”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呜咽。差役皱着眉,像是被他哭烦了,又像是动了点恻隐之心:“包大人今天不在府衙,去宫里回话了。你要真想递状子,等明天卯时再来,兴许能赶上他升堂。”

  王老实猛地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光亮:“真的?”

  “真的假的,你来了就知道。”差役收回水火棍,转身进了府衙,留下王老实一个人跪在雪地里,对着紧闭的大门,“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额头撞在冰地上,发出闷闷的响声。

  那天晚上,王老实没回破庙。他就在府衙对面的墙根下蹲着,怀里揣着状子,裹紧了那件薄棉袄。雪还在下,落在他头上、肩上,没多久就积了薄薄一层,远远看去,像个雪人。

  后半夜,风更紧了。他缩着脖子打盹,突然听见有人喊他:“爹,爹。”

  他一个激灵醒过来,借着远处灯笼的光,看见王实站在他面前。这次,儿子身上的褂子是湿的,头发上还滴着水,脸色白得像纸,眼睛里全是红血丝。

  “儿啊,你咋来了?”王老实伸手去摸他的脸,却摸了一手冰凉的水汽。

  “爹,我冷。”王实的声音轻飘飘的,像被风吹着,“牢里好冷,水里也好冷……”

  王老实这才想起,儿子是被“杖毙于狱”,可后来听狱卒偷偷说,他是被县尉的人活活扔进冰水里淹死的,对外才说是杖毙——怕打出伤来,瞒不住。

  “爹知道,爹知道你冷。”他抱着儿子的肩膀,可怀里空荡荡的,只有刺骨的寒风,“爹明天就去见包大人,爹一定给你讨个公道,让那些害你的人,都给你抵命!”

  王实没说话,就那么看着他,眼睛里的血丝越来越红。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笑了,笑得凄凄惨惨:“爹,你别等了。包大人是清官,可县太爷早就把上下都打点好了,你的状子递不上去的。”

  “我不信!”王老实红了眼,“我就不信这天下没有王法了!”

  “王法?”王实的声音突然变尖,像指甲刮过玻璃,“爹,你看看这汴京城里,多少冤死的鬼?哪个不是盼着王法?可王法在哪呢?在官老爷的酒壶里,在差役的腰包里!”

  他的身影开始变得模糊,像被风吹散的烟:“爹,你回吧。再等下去,你也得把命丢在这儿……”

  “儿啊!”王老实伸手去抓,却只抓住一把冰冷的雪。他瘫坐在地上,看着儿子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风雪里,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嘶吼,引得府衙门口的差役探头看了一眼,又缩了回去。

  天快亮时,雪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照在结了冰的河面上,亮得晃眼。王老实慢慢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雪,从怀里掏出状子,用冻得发僵的手一点点抚平。

  卯时刚到,开封府衙的大门“吱呀”一声开了。王老实深吸一口气,攥紧状子,一步一步走了过去。这次,差役没拦他,只是朝他身后努了努嘴。

  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官服的中年人走了过来,面如黑炭,额头上有个月牙形的印记,眼神锐利得像鹰隼。不用问,这一定是包大人了。

  “草民王老实,叩见包大人!”他“扑通”一声跪下,把状子高高举过头顶,“草民有冤!恳请大人为草民的儿子王实做主!”

  包拯停下脚步,低头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那纸状子。随从接过状子递给他,他展开,一字一句地看,眉头越皱越紧。

  “你说你儿子王实被诬陷盗粮,可有证据?”包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威严,震得王老实心口发颤。

  “有!有!”王老实连忙说,“邻村的张大户能作证,我儿子那天在他家编竹器,根本没去过粮仓!还有,县尉的侄子那天也在现场,是他偷了粮,栽赃给我儿子的!”

  “张大户为何不出来作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他被县太爷威胁,不敢说啊!”王老实的声音哽咽了,“大人,我儿子死得冤啊!他在牢里被活活淹死,尸体都不让我们看一眼,就那么草草埋了……我这三年,从陈留走到汴京,就是为了给他讨个公道啊!”

  他趴在地上,哭得浑身发抖。周围渐渐围拢了些百姓,有人低声议论,有人叹气,还有人偷偷抹眼泪——谁没见过屈死的人呢?

  包拯沉默了片刻,手里的状子被他捏得发皱。他抬头看了看天,晨光正好照在他脸上,那月牙形的印记像是镀了层金边。

  “王老实,”他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你的状子,本府接了。”

  王老实猛地抬起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本府即刻派人前往陈留县,彻查此案。”包拯的目光扫过围观的百姓,最后落在王老实身上,“你且在此等候消息,若查实你儿确系冤屈,本府定当还他一个清白,严惩元凶!”

  说完,他转身走进府衙,随从紧随其后。大门“哐当”一声关上,留下王老实跪在原地,愣了半天,才“哇”地一声哭出来。这次的哭,不像之前的呜咽,而是带着豁出去的痛快,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却笑得像个孩子。

  围观的百姓里,有人给他递了块手帕,有人说:“老哥,你可算熬出头了。”

  他接过手帕,擦了擦脸,朝着府衙的方向,又磕了三个响头。阳光穿过云层,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暖得他心里那块冻了三年的冰,一点点开始融化。

  三天后,包拯派去陈留县的人回来了。果然如王老实所说,张大户被县太爷威胁,不敢作证,县尉的侄子也招认了盗窃官粮、栽赃陷害的罪行。更让人发指的是,那粮仓的账早就被县太爷和县尉合伙做了手脚,亏空了上千石粮食,他们怕被查出来,才急着找替罪羊,王实不过是倒霉撞上了。

  开封府升堂那天,汴京的百姓挤破了头。王老实站在堂下,看着县太爷和县尉被押上来,两人腿肚子都在转,哪里还有半分当初的嚣张?

  “堂下所跪何人?”包拯的惊堂木一拍,震得人耳朵疼。

  “罪……罪臣……”县太爷的声音抖得像筛糠。

  “你二人可知罪?”

  “知罪……知罪……”

  包拯把证据一一列出,张大户的证词,县尉侄子的供词,还有粮仓的账册……桩桩件件,铁证如山。百姓们在堂外听得咬牙切齿,有人喊:“打死这两个狗官!”

  最后,包拯判了:县太爷、县尉斩立决,家产充公;县尉侄子杖责四十,流放三千里;所有参与陷害王实的差役,一律革职查办。

  “王老实,”包拯看向堂下的老人,“你儿王实,冤情已雪。本府会下公文至陈留县,为他恢复名誉,厚葬立碑。”

  王老实“扑通”一声跪下,对着包拯连连磕头:“谢包大人!谢包大人!我儿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他走出开封府时,太阳正好。街上的雪化了,露出青石板的原色,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腥气。他抬头看了看天,觉得今天的太阳格外暖,暖得他眼睛又开始发热。

  路过一家纸扎铺,他走进去,买了个纸人,穿着新做的粗布褂子,眉眼画得像极了王实。他捧着纸人,一步一步往陈留的方向走,嘴里哼着儿子小时候最爱听的歌谣。

  走到城外的河边,他把纸人放进水里,看着它顺着水流漂向远方。

  “儿啊,回家了。”他站在岸边,笑着说,眼泪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水里,漾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

  那天晚上,汴京的百姓说,看见一个年轻后生的影子,跟在一个老人身后,一步步往南去。后生脸上带着笑,走得轻快,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

  而开封府的卷宗里,从此多了一页记载:“宋嘉佑三年,陈留县民王实,被诬盗粮,含冤而死。父王老实,千里赴京,叩阍鸣冤。开封府尹包拯,察其冤情,秉公断案,元凶伏法。实冤得雪,时人感泣。”

  只是那卷宗里没写,王老实回到陈留后,在儿子的坟前守了十年。坟头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他就那么坐着,像一尊石像,直到有一天,村里人发现他趴在坟头上,再也没醒过来。

  有人说,他是去找儿子了。在那个没有冤屈,没有寒冷的地方,父子俩终于能好好说说话了。

  汴京的雪,每年都会下。只是后来再下雪时,老人们总会指着开封府的方向,跟孩子说:“看见没?那地方,能为咱老百姓做主。”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眼里映着雪光,亮闪闪的,像极了希望的样子。

  喜欢九州民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