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老、中、新-《1976步步生莲》

  “我…我们…内个……你能让我们去你单位游泳馆游泳吗?我们保证再也不搞破坏了。”

  半大小子话说的磕磕绊绊,动作扭扭捏捏,好像挺腼腆似的。实际上眼神贼兮兮的瞅曲卓,还捎带着观察老太太的脸色。

  老太太以为小猴崽子是来道歉的,没想到一句道歉的话没说,净想着玩儿了,眼底的笑瞬间没了。

  半大小子立马看出老太太不高兴了,一时间有点慌,斜歪的站姿毫无过度的变成规规矩矩。

  又偷眼观察老太太的表情,确定好像真生气了,低着头不敢吭气,但也不舍得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大院里的孩子就这样,跟外面的孩子比,胆子大到都没边儿了,但也更会看脸色。

  主要是,那些对外面孩子来说只存在于电视、广播、报纸上的大人,是他们生活中几乎每天可见的,活生生的长辈。早就没有了距离和神秘产生的敬畏感。

  尤其是曹老,喜欢孩子,慈祥,虽然也摆威严脸儿,但几乎不会真发火,对一帮猴小子没多大震慑力。

  但真要拉下脸,必须立马表现的规规矩矩的,因为这是规矩。是自幼养成的,刻在骨子里的行为规范。

  一个个的都非常清楚什么样的场合,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表现。落在外面人眼中,好像格外懂礼数似的。

  至于之前闯的祸……不是已经挨揍了嘛,等于事情已经翻篇儿了。

  这种认知,主要是外面的人,一直以来都对他们格外的宽容。也可以说,认为对于庞大到无边无际的公家来说,那点小损失不值一提。

  我都挨揍了,也保证以后不再霍霍了,就没有还揪着不放的道理。道歉的话不是不会说,但家里大人没有特意交代,就没有必要说。

  好吧,也是冒头的这个,骨子里其实是个蠢的。

  要是换个聪明的,就冲曹老在一旁看着,开口第一句也肯定是道歉的话。要多诚恳有多真挚,让曲某人不好意思不答应。

  没办法,“灵性”这玩意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后天再怎么教也差点意思……

  “再也不搞破坏了……”曲卓俯下身看着臭小子:“你的意思是,你搞过破坏?”

  “……”臭小子愣愣的看着曲卓,脑子里分析着听到的话,下意识抬头挠了挠头。

  “跑~跑~快跑~”

  躲在树丛后面那个是聪明的,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焦急的用气音儿提醒同伴。老太太和曲卓看过去,小兔崽子缩着脖子猫着腰,野兔子似的跑了。

  在曲卓面前犯傻的也醒过神了……眼前这家伙应该还不知道呢!

  再看曲卓已经变得一点也不和气,甚至很危险的眼神,心里一慌,转身就跑。

  跑出去没两步,一个急刹停住,冲着曹老深鞠躬:“曹奶奶再见。”

  “见”字出口时,一条腿已经甩出去了。话音落下,撒丫子就蹽……

  “唉~”老太太看着迅速跑远的两个孩子直叹气。

  曲卓猜到了“你单位的游泳馆”是家里的游泳池,很想知道小兔崽子跑自己家去搞了什么破坏,但现在不是问的时候。

  因为,刚扶着老太太消食走几步的功夫,在聊正事呢。

  堂堂大老板和三号,开口闭口总关心某人赚了多少钱。连跑去港岛那帮人手里的几个子儿都惦记,那么丢人呢?

  不是丢人,是问题真的非常非常的严重。

  虽然现在十一月还没完事呢,但今年的很多数据已经大致汇总了……赤字超过一百七十亿。

  不但将历年财政积存的八十多亿消耗的一干二净,还向中行透支了超过九十亿,创下了60以来的新高。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了,但还不是全部。

  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广义统计方式,将外贸逆差和已确定但还未支付的引进项目全算在内,赤字超过两百亿美元。

  造成这一可怕数字的根由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超过七百万的返城知青和同样超过七百万的城镇固有待业青年。

  眼下还没有完成最终统计,总数字就已经逼近了一千五百万。

  就这,还不包括工作并不稳定,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临时工和农村过剩劳动力。

  远处的看不到,就京城眼皮子底下。秋天以前,没工程硬安排工程,起码让很大一部分有个赚钱的活计。深秋后随着工地陆续停工,街面上大量闲散人员再次冒头。

  不能怪一个个的不着家。

  大多数家庭动辄五六口,房子就屁大点,在家也待不住呀。

  都跑大街上无所事事的逛游,顺带着找找饭辙,撩撩闲,生事是必然。

  现在,夏秋时干了几个月的活儿,很大一部分兜里还有俩子儿。等再过俩月,兜里的钱花的差不多了,年关也到了……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怎么就一下全放回来了,就没考虑安置问题吗?

  不是考不考虑的问题,是妥协的结果。

  去年彩云的“火药桶”不是个例,而是代表。代表着知青这一群体已经安抚不住了。再不往回放,必然会“炸”。

  朱元璋老家的血手印,同样不是个例,也是代表。代表着“队”这一个概念,已经维持不下去了。

  归根结底,是眼下这届班干部,威信远不如上一批。这是无奈的事实,既然压不住,就只能妥协。

  而以上两个压不住,是存在矛盾的。

  如果只是知青在下面待不住了,可以老的回来时,送新的下去。如此可以极大的缓解压力。

  但“插队”的重点在于队,由“队”去承接城镇的过剩劳动力。“队”没了,难道插户吗?

  一家给分一个,然后命令:人就放你家了,帮你家干活,你家管饭,每个月再给发几个钱?

  那不疯了嘛。

  所以,眼下的局面,是不得不的妥协的结果。

  这还只是城镇呢,农村同样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至于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的创造劳动岗位。但工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先投入,大笔的投入。

  也不是立项后瞬间就能拔地而起,立马开始招工的,需要建设周期。

  于是,眼下的情况就出现了。

  钱花超了,工厂还没影呢。

  起带动作用的工厂都没影呢,计划中的关联配套产业就更没影了。

  而一两千万待业青年,迫切的需要解决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