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1章 有需求就有市场-《1976步步生莲》

  纯人工操作的年代,当密集的交易集中爆发时,交易员根本忙不过来。

  而且,还是四会并存,也没个网络啥的同步信息……

  半个小时一晃而过,收盘时没人知道过手了多少,也没人知道有多少买单,有多少卖单。

  晚上八点多,面上平静内心灼热的李家诚,终于等到了操盘经理打探到的第一手内幕消息。

  除了下午三点半自家分别挂出的各五万手拆散的卖单,临收盘前四会分别收到了总计大约两万手卖单。

  而现在挂出的买单,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七十多万手。

  为什么拆散了挂?

  就是为了拖慢交易员的效率。

  不然,一个两个的超常发挥,收盘前把卖单清了怎么办?

  根据内幕消息,情况已经非常明朗了,明天对和黄来说必然是大市。买远大于求,可以提价啦。

  李家诚经过谨慎的考虑后,将出货价暂时定在了十七块。

  交易量那么大,还净是些十七手、二十三手、十六手的散单。

  即便是最简单的加减法,累积到足够多的数量时,交易员把算盘和计算器扒拉出火星子,一时半刻也处理不过来,高了低了都有时间调整……

  转过天九点开盘,正如预料中那般,四会所有交易员只按照流程登录核转和黄的单子,就忙的脚不沾地。

  九点十三分,李家诚接到了操盘经理慌里慌张的电话:“老细,情况唔对路,四边同时有大量15蚊6嘅沽盘入嚟。”

  “有几多?”

  “唔知,我怀疑鬼佬同基金喺度大量出货。”

  “撤单,挂15蚊6,插单出。”

  “撤唔到,9点15到9点20系集合竞价!”

  李家诚抬腕看了眼时间,眉头挤成了一个大疙瘩……

  港股规则,开盘到九点十五允许自由撤单。九点十五到九点二十为集合竞价阶段,禁止撤单。

  从九点三十开始,可随时撤销未成交订单。

  就短短的几分钟,连四会的内部人员都来不及统计,到底涌进来了多少15块6的卖单。

  等到九点三十李家诚的操盘经理开始撤单,改价15块6重新挂时,李家诚果断下令:贴价五分插单。

  什么意思?

  每股给四会的交易员贴五分钱,让他们把自家交易单往前提。先于其它同价卖单完成交易。

  才贴五分钱,就想让交易员违规操作?

  基数大呀。

  单股五分,一手就是五块,十几万手就是几十万。四个交易大厅参与的人均摊下来,每人能分几万块。

  然而,别说贴五分了,贴一块也办不到。

  鉴于和黄股票短时间内交易量过于庞大,为防止非法之徒从中获利,港岛金管会和证券监理会第一时间介入,派人入驻四会全程监督……

  不用猜,短时间内忽然冒出来的海量卖单,全都是某人借股做空的单子。

  完全不管市场能不能接得下,一股脑全都砸出去。

  老黄瓜准备套现的一千九百三十五万股,昨天才放出去两百万股。

  他就算头拱地也得维持住股价,直到把手里剩下的一千七百多万股全都放完。

  低价格出?

  不敢。

  必须要考虑如果挂出15块5,紧跟着有人挂出15块4怎么办。

  股民们连日来积蓄的热情,正在随着大批量的成交被迅速消耗。

  只要稍有走低的苗头,持资待购者很可能撤单转为观望。一个操作不当,股价崩了倒不至于,落回十块以下的可能非常高……

  曲某人是无所谓的,赚多赚少而已。

  老黄瓜呢?

  钢丝不是那么好走的,想尽一切办法维持股价,直到完成套现预期是唯一的选择。

  别忘了,长实的竞争对手们很快,甚至已经出招了。

  一旦虽然在计划当中,但爆发点并不受掌控的不利消息爆出来,想维持股价挑动股民激情买入,只会更难……

  李家诚出什么损招儿曲卓不关心,也管不着。他已经人到羊城,准备回京城了。

  眼下这年月的国内航班,头等舱相当于后世稍微宽敞点的商务舱。除了商务舱,就只有普通座位了。

  曲某人作为堂堂地师级干部,人尽皆知的有钱人,没必要委屈自己的两条腿,还有因为连日劳作而发酸的老腰,肯定买宽敞的座位。

  啥?

  得出示证件和介绍信?

  您看看这个……港岛顺生电子总工程师,港商代表,不用介绍信,也不用级别了吧?

  港币?

  没有,只有软妹币。

  不收?唔收我嘅话,我搵你哋老细投诉!

  得~谢谢了您呐~

  好吧,以上是开玩笑,绝对不是真实情况。人家堂堂CAAC的正经工作人员,怎么可能做出看人下菜碟的事儿……

  70年代末的登机牌

  巧的很,同航班上有熟人,还有半熟的和不熟的。

  熟人是于芳。

  于芳的工作是老太太的生活秘书,但实际上属于“混子”。不是混日子的“混”,是扑克牌游戏中,可以当任何牌用的“混子”。

  资历老,经验丰富,有需要时缺什么岗她就得顶什么岗。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嘛……

  羊城的收网行动十八号就完成了。人数太多,线头太杂,忙活了这老些天,才大致将情况捋顺清楚。

  不是一伙人,或是一群人。

  而是牛鬼蛇神鱼虾蟹,规模渠道各有不同的,多个有关联,有一定关联和没关联的大小团伙。

  小来小去的是渔民和渔业人员,趁着出海打渔、捕捞,在海上用鱼货,跟港岛、豪镜的渔民或其它“交易人”换服装、电器等紧俏货。

  不需要将整船的鱼获都换出去,只要把黄油蟹、青衣斑、老鼠斑、海红斑之类名贵的、个头大的,在港岛和濠镜售价昂贵的收获换出去就行。

  剩下的带回来交任务。

  毕竟公社、生产队也好,供销社、海产公司也罢,布置的捕捞任务都是重量。

  至于品类……靠天吃饭的玩意,捞到什么谁能说得准?

  开始时,只有一两个“胆大包天”的偷摸搞。

  时间一长,大家见不但没事,还能赚钱,甚至成为了领导和群众公认的“能耐人”,纷纷有样学样……

  多如牛毛的“小团伙”上面是 “中级团伙”。

  民间收金银玉器古董,弄到港岛或者豪镜出手,换取外汇后进货偷运回来。

  或是用高于汇率价,把港岛和豪镜“务工人员”亲属手里花不出去的外汇换出来。

  没看懂?

  很大一部分跑出去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偷摸把赚到的钱送回来贴补家用。

  很明显,外面赚到的是港币、濠镜币,或其它什么“币”,在内陆用不了。

  来路见不得光的外汇,家属肯定不敢去银行换。

  咋办?

  俗话说,有需求就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