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6章 各种极限操作的老黄瓜-《1976步步生莲》

  有一个共识,越有钱的人越容易变得更加有钱。

  当掌握的资本、渠道和消息足够多时,赚钱确实越来越容易……

  之前搞九龙仓,某人“一手托两家”,各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和违规操作一顿折腾才成事。

  事后由最大的受益人包船王出面,甩出大把的利益才让各方势力满意的闭嘴。

  这次对和黄动手,曲某人已经有能力在规则的框架下,从容的操作了……

  他躲在暗处利用资讯和资本优势,合法合规的当渔翁,前台肯定需要人做不那么合法合规的事。

  没错,这次站在前台的人,只有老黄瓜一个……

  李家诚的计划很简单。

  通过三步走,用最快的速度筹到足够的钱。

  第一步是,既然已经成功入主和黄,短期内已经不需要再持有那么多的股份了。

  所以,玩了一手“压弹簧”,将和黄股价推上高位后套现百分之四点三。

  别小看这百分之四点三,一千九百三十五万股呢。

  和黄的股价不用窜太高,只要涨到十五块五左右,就意味着能套出小三个亿。

  第二步是,高位套现一小点长实的股份……

  这是被臧副总和柏世珍忽略掉的,最重要的细节!

  麦理思在记者答谢会上宣布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长实要开发红磡,一个是和黄准备开发红磡。

  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虽然港府正在推动工业北移,将现在已经与市区融合的古早工业用地转为商住用地。

  但推动归推动,工业转商住依旧需要审批。

  长实自己囤的红磡土地,以及靑洲英坭在红磡的空置土地,已经获准改变用途。连规划都提前做好了,随时可以动工。

  但老黄埔船坞的土地转商住,是要走审批流程的。而这个流程,必然受阻。

  不需要李家诚操作,也不需要曲卓或是沈壁在暗处“帮忙”。港岛的其他地产商,就会自觉地发挥影响力去干扰……

  港岛虽然有五百万人口,但真正能买得起中高档住房,逛得起大型商超的有多少?

  李家诚打造的是高端社区和配套的商业体,锁定的客户群体是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就是所谓的中产。

  青州英泥80万平方英尺的临海工业用地,黄埔船坞旧址190万平方英尺,再加上李家诚提过去一些年局围绕着两片地方囤的地皮,加一起足有二十公顷呢

  这要发展起来,有钱的中产都被吸走了,别家盖的楼卖给谁?没有住户,依托楼盘建的门店、商超、美食广场哪来的客人?

  没有客人能租上价吗?

  所以,李家诚故意摆出一改捂着地皮切豆腐块,小片开发等升值的惯用套路,一副要在短时间内对整片地片进行整体开发的架势。就是勾引新鸿基、恒基、新世界、置地等竞争对手出手呢。

  长实和青州英泥的地皮已经过审了,竞争对手们的目标必然是干扰老船坞旧址地皮的审批。

  老船坞的审批不过,长实地土地和青州英坭的土地无法连成片。最为吸引人的整体开发计划,自然无从谈起了。

  试想一下,和黄的地产项目受阻;

  公司内部又华洋矛盾尖锐,以至于影响了正常运营;

  最核心资产国际货柜码头,因为设备老旧接连出点不大不小,但引人忧虑的事故;

  再报出些以韦利为首的老管理层,过往虚报营收粉饰太平的操作……

  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下,和黄股价会跌成什么样?

  与此同时,长实借助入主和黄,再加上红磡地产项目启动,股价必然飞涨。

  所以,李家诚“压弹簧”推和黄的股价是次要目的,推自家长实的股价才是重点。

  长江实业72年上市,总股本为5250万股,发行价三元,市值1.57亿港币。

  随后的几年长实多次增发股票,将总股本扩充到了一亿股。截止于79年上半年,估值七点二亿港币。

  九月末时股价六块七毛二,市值六亿七千两百万港币。

  虽然依旧存在估值折价,但与大多数港股上市公司动辄一两倍,甚至更高的折价相比,已经算相当抢眼了。

  估值折价率低有什么好处?

  不容易被恶意收购呗。

  市值与估值本身就没差多少,二级市场有点风吹草动股价稍微一涨,就需要溢价收购。

  没了套利空间,费那劲干嘛?

  再一个,李家诚作为“偷鸡”的惯犯,一直以来都高度警惕别人偷他的家。

  尽管公司上市后经历了多次拆股,依旧持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这一次他敢冒险,是笃定入主和黄加上红磡项目启动,再加上民族情结所带来的振奋情绪,长实股价必定暴涨。

  保守估计,起码翻一翻。

  市值远远高于估值的情况下,谁会下场操作长实?

  李家诚的计划是,获取汇丰的默许,在十四五块到十五块五的价位上抛出一千万股长实,以此套现一点四个亿。

  为什么要得到汇丰的默许?

  为了吃进祁德尊家族手中的和黄股份,李家诚用长实抵押了六个亿。

  已经是抵押状态了还抛股票套现,典型的违规操作嘛。没有汇丰的默许,他想卖也卖不了……

  第三步,开工建设的红磡一期卖楼花和旺铺预租,保守估计能收到一点五到两个亿。

  钱抽走了,拿什么盖楼?

  没关系,长实的信誉是极好的。

  施工队是自家的,水泥是自家公司青州英坭供的,其他物料也可以延期。

  这三步加在一起,能筹到六个多亿。

  先把押在汇丰手里的长实股份赎出来,抹去质押状态下抛售股票的违规操作。

  再以信誉贷的方式二次贷款,低价吃下部分投资机构掌握和黄股份,预计拿到总股比的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

  剩余的资金趁着股民们热情消退,顺势以较低的价格收回部分之前抛出的长实股份。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不会惊动二级市场。

  只要不放出利好消息,就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将和黄的股价压在很低的位置上。

  然后,一边稳住曲卓和梅德韦河公司,一边抓紧时机消化胜利果实。

  等红磡项目一期建成交付,大笔现金入账,再卖点二期的楼花和旺铺预租,手里有了充裕的资金,贴价拿下曲卓和梅德韦河手里的股份,或者部分拿下。

  具体要看曲卓和梅德韦河两家的意愿。

  最理想的是,曲卓保留百分之五,梅德韦河保留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

  因为,这两方在李家诚眼中,都属于对他事业有重大帮助的能量人士。留在和黄董事会,未来是有巨大好处的。

  总之,李家诚的目标是拿到和黄百分之六十一的股份,达成控股就足够了。

  这里面涉及到港岛联交所的上市规则:为保障市场流动性和小股东权益,防止大股东滥用控制权?,市值百亿以内的上市公司,必须保证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长实拿到百分之六十一,再加上汇丰长持的百分之十三点六五,这就已经非常接近百分之七十五了。

  即便拿到更多,他也要放出去,没有意义……

  问题又来了。

  在谋求控股和黄这件事上,曲卓只准备做一笔做空操作。

  李黄瓜套现后,要一直将和黄的股价压在很低的位置上,以便后续操作。

  这个周期基本可以参照长实红磡一期的建设时间。

  建一个综合商业体需要多久?

  即便审批和规划都已经完成了,单纯的建设也至少需要七个月。主体建成后水电燃气工程、道路硬化和绿化,还需要大概两个月。

  这就是九个月。

  而某一群握着六点零三亿港币,外加二点七亿备用金,憋着劲准备抄底低买高卖套利的人,手里的本钱最多能用到年底。

  也就是说,两个月后必须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