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单位真要出问题了,国家还能不管?”陈自强问道。
铁饭碗深入人心。
平常时候,陈浩其实有说过,国营单位不一定就是铁饭碗,铁碗会破,只是好多人不信而已。
这次算是在人比较多,又比较正式的场合,再说一次。
“管是会管,但只会管重要的单位,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企业,重要的化工,纺织,军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即便出问题,国家也会往里头投钱,投人,将企业救活。”陈浩道。
“但是普通行业,普通企业,肯定不会有这个待遇,原因也很简单,国家没钱!只能是把有限的资金放到重要的行业,别的行业和单位就只能放弃,让其自己求活。”
这其实就是抓大放小。
积极性这个东西很神奇,放在农村,分田到户,平均每个人的田地还是那么多,化肥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分田到户却能激发积极性,让原本吃饭成问题的农民,至少不会饿死。
放在城里,虽说不少国营单位倒下了,却又有更多的企业又成立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你们一件事,不要羡慕城里的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有点领导职务的,在变化中还能捞取一些好处,但普通职工却没这个能力,他们的日子会很苦。”陈浩道。
“农村很苦,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很苦,但红旗生产队不会,跟着我的人不会,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没有规定说,农民一辈子就必须在田地里求活,以前被逼着在田地里求活,那是政策的原因,是无奈,但如今,政策松动了,我们就该主动顺应政策,站在时代的浪潮上,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在时代的浪潮里捞取一块好处。”
利益动人心。
不用讲别的,政策只是大旗,稍微的说几句,陈浩主要还是讲利益。
跟村民也不用太过拐弯抹角,讲利益就听的多,也只有讲利益,才会激发正向积极性,让村民愿意跟着自己干。
“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我第一个跟着你。”王红梅举手。
闷着头跟陈浩干。
“我也是,浩哥,都听你的,你干啥成啥,我肯定信你,我眼光没你好,你说的这些,说实话,在饭馆的时候,我就听人说政策要变,一些单位在开会研究,但怎么变却不太清楚。”陈伟道。
他也光棍,不懂的地方不用特意去想,跟着陈浩就行。
到目前为止,陈浩做的决定还没有出错的地方。
“你说吧。”
“都听你的。”
大队队长陈自强,生产队队长陈洪兴,生产队会计陈顺田,再有陈传福等人,都把目光看向陈浩。
以陈浩为主。
“既然各位这么信任我,那我就说了。”陈浩道。
他没推辞,这事也只能他安排,他能看到大势。
“必须跟着政策走,这是一定的,甭管政策怎么样,都要跟着政策,胳膊拧不过大腿,个人的想法很难左右国家的政策。”陈浩道。
“国家在分田到户,在经济政策等方面,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个跟以往不同,以往不让分田到户,不让单干,企业的性质有限制,只允许国营单位和集体单位,农村的社队企业规模和经营种类也很有限。”
“后面,国家肯定是允许个体户,私营经济发展的,农村的社队企业支持和开放力度也会增加。”
“原本严格限制的原材料,以及市场,会放开,这都是机会,别的社队抓不抓的住,敢不敢抓,我不管,但红旗生产队一定要抓住。”
“这既是为自己谋福利,也是为子孙谋福利,同时,也是按照政策做事!”
跟着大旗走!
“先说分田到户,我们生产队一共有36户,有22户参加了分田到户,还有14户没有参与进来,他们一直想要参与分田到户,但考虑到正是农忙的时候,牵扯不清楚,就没同意,但如今田地里的活没那么多了,这事可以搞了。”陈浩道。
“陈大刚早就嚷着要分田到户了,其他没参与的村民也都肠子悔青了,跟他们说声,一天的时间就能把这事给解决了,他们不会生出事端,也不会找茬。”陈洪兴道。
“就是,刚过来开会时,还碰到几个没参与分田到户的,打探消息,想知道什么时候安排分田到户,急的很。”陈顺田道。
眼看着村里的人,跟着陈浩走的,就是王红梅都发了财,占据了一个位置,其他没参与分田到户的,都急的很。
“能尽快把这事落实下来,解决了,是一件好事。”陈浩道,“分田到户的事解决了后,就跟公社那边说说,邀请公社的领导一起过来,合张影,吃个饭。”
“我们红旗生产队是最先搞分田到户的,也是最先全生产队将分田到户落实下来的,不止如此,还积极搞副业,为村民创收。”
“实践证明,分田到户,单干,是很有奔头的,不止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还能解决村民就业的问题,能让村民致富!”
陈浩这话说出来后,不少人很疑惑。
“有几个生产队,他们早就全生产队搞了分田到户,红旗生产队不是第一个将分田到户落实下来的生产队。”陈自强提醒道。
这事不是什么机密,公社的人知晓。
“没多大关系,只要邀请公社那边的领导过来,说明利害关系,第一个落实全生产队分田到户的自然会是红旗生产队,而不是别的生产队。”陈浩道。
“第一个搞分田到户的就是我们生产队,这是上了内参资料的,省里的领导也知晓,红旗生产队是简在帝心的,名声早就传到了领导的耳中。”
“所以,第一个搞分田到户的是红旗生产队,第一个全面搞分田到户的,也得是红旗生产队,别的生产队只能靠边!”
历史宜粗不宜细。
很多真相都被滚滚车轮碾压在历史的岁月中,不为人所熟知,津津乐道的并非事实的真相。
但那又如何?
只要有现实意义,对现实能起到作用,尤其是统治作用,就会被宣扬!
“政策放开,需要一个例子,起到宣传的作用,红旗生产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招待所,有食堂,有大棚,在县里和市里都有副业,放在全国,红旗生产队是独一家,所以公社也会配合宣传,这对公社的干部也有好处。”陈传福道。
陈浩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铁饭碗深入人心。
平常时候,陈浩其实有说过,国营单位不一定就是铁饭碗,铁碗会破,只是好多人不信而已。
这次算是在人比较多,又比较正式的场合,再说一次。
“管是会管,但只会管重要的单位,对国计民生影响重大的企业,重要的化工,纺织,军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即便出问题,国家也会往里头投钱,投人,将企业救活。”陈浩道。
“但是普通行业,普通企业,肯定不会有这个待遇,原因也很简单,国家没钱!只能是把有限的资金放到重要的行业,别的行业和单位就只能放弃,让其自己求活。”
这其实就是抓大放小。
积极性这个东西很神奇,放在农村,分田到户,平均每个人的田地还是那么多,化肥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分田到户却能激发积极性,让原本吃饭成问题的农民,至少不会饿死。
放在城里,虽说不少国营单位倒下了,却又有更多的企业又成立了。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是告诉你们一件事,不要羡慕城里的职工,尤其是普通职工,有点领导职务的,在变化中还能捞取一些好处,但普通职工却没这个能力,他们的日子会很苦。”陈浩道。
“农村很苦,未来一段时间,还会很苦,但红旗生产队不会,跟着我的人不会,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没有规定说,农民一辈子就必须在田地里求活,以前被逼着在田地里求活,那是政策的原因,是无奈,但如今,政策松动了,我们就该主动顺应政策,站在时代的浪潮上,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在时代的浪潮里捞取一块好处。”
利益动人心。
不用讲别的,政策只是大旗,稍微的说几句,陈浩主要还是讲利益。
跟村民也不用太过拐弯抹角,讲利益就听的多,也只有讲利益,才会激发正向积极性,让村民愿意跟着自己干。
“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我第一个跟着你。”王红梅举手。
闷着头跟陈浩干。
“我也是,浩哥,都听你的,你干啥成啥,我肯定信你,我眼光没你好,你说的这些,说实话,在饭馆的时候,我就听人说政策要变,一些单位在开会研究,但怎么变却不太清楚。”陈伟道。
他也光棍,不懂的地方不用特意去想,跟着陈浩就行。
到目前为止,陈浩做的决定还没有出错的地方。
“你说吧。”
“都听你的。”
大队队长陈自强,生产队队长陈洪兴,生产队会计陈顺田,再有陈传福等人,都把目光看向陈浩。
以陈浩为主。
“既然各位这么信任我,那我就说了。”陈浩道。
他没推辞,这事也只能他安排,他能看到大势。
“必须跟着政策走,这是一定的,甭管政策怎么样,都要跟着政策,胳膊拧不过大腿,个人的想法很难左右国家的政策。”陈浩道。
“国家在分田到户,在经济政策等方面,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个跟以往不同,以往不让分田到户,不让单干,企业的性质有限制,只允许国营单位和集体单位,农村的社队企业规模和经营种类也很有限。”
“后面,国家肯定是允许个体户,私营经济发展的,农村的社队企业支持和开放力度也会增加。”
“原本严格限制的原材料,以及市场,会放开,这都是机会,别的社队抓不抓的住,敢不敢抓,我不管,但红旗生产队一定要抓住。”
“这既是为自己谋福利,也是为子孙谋福利,同时,也是按照政策做事!”
跟着大旗走!
“先说分田到户,我们生产队一共有36户,有22户参加了分田到户,还有14户没有参与进来,他们一直想要参与分田到户,但考虑到正是农忙的时候,牵扯不清楚,就没同意,但如今田地里的活没那么多了,这事可以搞了。”陈浩道。
“陈大刚早就嚷着要分田到户了,其他没参与的村民也都肠子悔青了,跟他们说声,一天的时间就能把这事给解决了,他们不会生出事端,也不会找茬。”陈洪兴道。
“就是,刚过来开会时,还碰到几个没参与分田到户的,打探消息,想知道什么时候安排分田到户,急的很。”陈顺田道。
眼看着村里的人,跟着陈浩走的,就是王红梅都发了财,占据了一个位置,其他没参与分田到户的,都急的很。
“能尽快把这事落实下来,解决了,是一件好事。”陈浩道,“分田到户的事解决了后,就跟公社那边说说,邀请公社的领导一起过来,合张影,吃个饭。”
“我们红旗生产队是最先搞分田到户的,也是最先全生产队将分田到户落实下来的,不止如此,还积极搞副业,为村民创收。”
“实践证明,分田到户,单干,是很有奔头的,不止能解决吃饭的问题,还能解决村民就业的问题,能让村民致富!”
陈浩这话说出来后,不少人很疑惑。
“有几个生产队,他们早就全生产队搞了分田到户,红旗生产队不是第一个将分田到户落实下来的生产队。”陈自强提醒道。
这事不是什么机密,公社的人知晓。
“没多大关系,只要邀请公社那边的领导过来,说明利害关系,第一个落实全生产队分田到户的自然会是红旗生产队,而不是别的生产队。”陈浩道。
“第一个搞分田到户的就是我们生产队,这是上了内参资料的,省里的领导也知晓,红旗生产队是简在帝心的,名声早就传到了领导的耳中。”
“所以,第一个搞分田到户的是红旗生产队,第一个全面搞分田到户的,也得是红旗生产队,别的生产队只能靠边!”
历史宜粗不宜细。
很多真相都被滚滚车轮碾压在历史的岁月中,不为人所熟知,津津乐道的并非事实的真相。
但那又如何?
只要有现实意义,对现实能起到作用,尤其是统治作用,就会被宣扬!
“政策放开,需要一个例子,起到宣传的作用,红旗生产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招待所,有食堂,有大棚,在县里和市里都有副业,放在全国,红旗生产队是独一家,所以公社也会配合宣传,这对公社的干部也有好处。”陈传福道。
陈浩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