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狂欢与解构》
——论树科《唱首鸡歌畀佢听》中的语言诗学与地方性抵抗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对普通话诗歌美学的有力补充与挑战。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正是这样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粤语诗作,它通过"鸡"这一意象的多重演绎,展开了一场方言的狂欢与文化的解构。这首诗表面上戏谑轻松,实则暗含深刻的文化政治意涵——它既是对粤语这一方言系统的诗性开掘,也是对标准化语言霸权的巧妙抵抗。当我们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策略、意象系统和结构张力时,会发现它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性诗学",为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样本。
一、方言的诗学:语音的物质性与文本的狂欢
树科这首诗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对粤语语音系统的充分运用与展示。"捞鸡"(意为"赚钱")、"噈"(意为"就")、"乸"(意为"母的")等词汇的选择,不仅构建了独特的语义场,更重要的是凸显了粤语特有的音韵系统。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要么没有对应词汇,要么语音质感完全不同。诗人刻意选择这些具有高度方言特性的词汇,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语言的"物质性"展示——让语音本身成为诗歌表现的主体。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恰好可以用来解释这首诗的语言策略。诗中"鸡啊鸡"、"鸡哈鸡"的重复与变奏,以及"鸡"字在每一行中的高频出现,形成了一种语言的狂欢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标准语言的规范被暂时悬置,方言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
从诗歌形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精妙的音乐性结构。每一行都以"鸡"或与鸡相关的词汇作为节奏支点,通过粤语特有的九声调值形成内在韵律。例如"鸡啊鸡"(gaa1 aa1 gaa1)与"鸡哈鸡"(gaa1 haa1 gaa1)的重复与变化,在粤语诵读中会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是普通话翻译无法完全传达的。诗人对粤语语音潜能的挖掘,让人想起美国诗人卡明斯(E. E. Cuings)对英语的视觉与听觉实验,但树科的实验更植根于特定的方言传统与文化记忆。这种对方言语音物质性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诗学立场的选择——它拒绝被标准语完全同化,坚持差异的权利。
更进一步看,这首诗的方言运用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政治意涵。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文学传统和强大经济文化支撑的方言,在当代中国的语言生态中处于特殊位置。诗人选择用粤语写诗,特别是一首以"鸡"这个看似俚俗意象为中心的诗,实际上是在挑战"诗歌应该用雅言写作"的隐形规范。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指出,语言选择从来不只是审美问题,而是涉及"象征资本"的分配与争夺。在这首诗中,粤语的使用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宣示,它暗示着:地方性知识同样能够生产出精妙的诗歌,方言不是标准语的附庸或准备阶段,而是自足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表达系统。
二、意象的解构:从日常到神话的语义滑动
"鸡"在这首诗中经历了惊人的语义增殖与变形。诗人从多个维度展开对这一意象的演绎:作为食物的鸡("鲜嫩"、"靓汤")、作为家庭成员的鸡("屋企个二撇鸡")、作为权力象征的鸡("银鸡"指警哨)、作为文化符号的鸡("鸡乸"、"凤")。这种多角度的意象处理,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意象相对单一、稳定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滑动的能指"效果。特别是从"鸡"到"凤"的转换("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完成了意象层级的跳跃,使诗歌从日常生活场景上升到神话象征层面。
这种意象处理方式与拉康的"能指链"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鸡"的意义不在于其固定的所指,而在于它在不同语境中的滑动与连接。诗人似乎在暗示:任何试图固定"鸡"这一意象意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总是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这种对意象稳定性的解构,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诗人对方言词汇多义性的敏锐把握。在粤语中,"鸡"除了指代家禽外,还是多个常用俚语的核心成分(如"走鸡"意为错过机会,"捞鸡"意为赚钱),这种丰富的语义网络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银鸡"这一意象的运用:"银鸡一叫,噈召集到一队细路鸡"。这里,"银鸡"指警察的哨子,"细路鸡"则指小孩子,整个画面既写实又荒诞,既有童真又暗含权力关系的隐喻。诗人通过方言词汇的多义性,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社会寓言——权力如何通过声音(哨声)实现对人群的控制。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想起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诗人通过方言的陌生化处理,使读者对熟悉的权力机制产生新的认识。意象在这里不仅是审美的载体,也成为认知的工具。
从诗歌传统来看,树科对"鸡/凤"意象的处理,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中"鸡"这一意象系统的重新编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鸡多与田园生活、时间意识(鸡鸣报晓)相关;而在现代汉语诗歌中,鸡往往被赋予更多社会批判色彩(如闻一多《鸡》中的象征意义)。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些传统意涵与粤语特有的俚俗智慧相结合,创造出既扎根地方文化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系统。这种处理方式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库存,证明地方性知识完全能够贡献出具有普遍价值的诗歌意象。
三、结构的抵抗:反雅言的诗歌政治学
《唱首鸡歌畀佢听》的表层结构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精心设计的抵抗策略。全诗由五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围绕"鸡"的不同面向展开,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或过渡句,这种"并置"而非"连接"的结构方式,本身就是对标准语语法规范的偏离。诗人似乎在说:粤语诗歌不需要遵循标准语的逻辑结构,它可以有自己的组织原则。这种结构选择与语言选择形成双重抵抗——既抵抗标准语的语音词汇系统,也抵抗其语法思维模式。
从诗歌节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短句为主的句式,大量使用粤语特有的语气词(如"嘅"、"呢"、"?"),形成了一种口语化、即兴化的节奏效果。这种节奏与标准语诗歌常见的抒情长句形成鲜明对比,它更接近日常对话的呼吸节奏,而非书面语的庄严韵律。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例证——诗人通过方言特有的节奏模式,打破了读者对诗歌语言的惯性期待,从而刷新了感知。这种节奏策略不仅具有美学意义,也具有文化政治意义,它暗示着:诗歌的韵律不必来自权威的"雅言"传统,也可以来自被边缘化的方言实践。
诗歌结尾的转折尤其值得玩味:"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系凤喺鸡,先睇睇乜水鸡"。这里,诗人通过"鸡"与"凤"的辩证转换,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高贵、完美的象征,而"鸡"则相对平凡;诗人却暗示二者的界限并不绝对,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先睇睇乜水鸡"——"先看看是什么鸡")。这种辩证思维可以看作是对语言等级制的隐喻性质疑:标准语与方言的关系,不也是某种"凤"与"鸡"的人为划分吗?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转换,实际上是在为方言诗歌争取平等的美学地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首诗的结构抵抗与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小文学"(nor literature)实践有相通之处。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分析卡夫卡时提出,"小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政治性,以及对主流语言的"解辖域化"。树科的粤语诗歌正是这样一种实践——它通过坚持方言的表达权利,挑战了标准语的垄断地位;通过发掘俚俗意象的诗意潜能,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疆域。这种实践不是地方主义的自我封闭,而是通过坚持特殊性来抵达普遍性,正如诗中所暗示的:真正的"凤"可能就隐藏在看似平凡的"鸡"之中。
四、地方性诗学的可能性:超越二元对立的诗歌路径
《唱首鸡歌畀佢听》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思考"地方性诗学"的可能性提供了丰富启示。这首诗既不是对传统民歌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生硬套用,而是立足于特定方言文化土壤的创造性转化。诗人将粤语的语音特性、词汇特点和思维习惯转化为有效的诗歌手段,证明地方性知识完全能够支撑起复杂的诗歌创作。这种路径既不同于盲目追求"国际化"的浮躁倾向,也不同于固步自封的"本土主义",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
从诗歌史角度看,树科的实践延续并革新了粤语诗歌的传统。粤语书面文学有着悠久历史,从清代《粤讴》到二十世纪香港的方言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谱系。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种传统与当代诗歌的前沿探索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根基又具当代意识的诗歌形式。他对"鸡"这一意象的处理,既吸收了粤语俗文学的幽默智慧,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意象并置技巧,显示出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基于诗人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自信把握。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树科的诗歌还提出了"抵抗同质化"的文化策略。当全球文化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商业化时,方言诗歌恰恰以其不可翻译的特质,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重要阵地。这首诗中的许多语言游戏和双关妙用,只有在粤语文化语境中才能完全领会,这种"不可译性"不是缺陷,而恰恰是其文化价值所在。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言:"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树科的诗歌正以其方言特性,守护着那些可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消失的文化记忆与感知方式。
最后,这首诗的成功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何谓好诗"的标准。在多元文化时代,评价诗歌的尺度也应该是多元的。一首好诗不一定非要符合标准语诗歌的审美规范,它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唱首鸡歌畀佢听》的价值,正在于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诗歌判断标准,迫使我们思考:诗歌的边界在哪里?方言在诗歌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地方性经验如何获得普遍意义?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树科的诗歌实践至少证明:方言诗歌不仅可能,而且可以非常精彩。
回到《唱首鸡歌畀佢听》这首诗本身,我们会发现它像一锅地道的粤式"鸡煲"——表面看来不过是地方风味,细细品味却包含百味。从"捞鸡"的世俗智慧到"银鸡"的社会观察,从"鸡乸"的家庭温情到"凤"的文化隐喻,诗人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意象,编织出复杂的意义网络。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正在于此:它用最地方的语言,表达了最普遍的人类经验;用最俚俗的意象,抵达了最诗意的境界。在标准语日益主导文学表达的今天,这样的方言诗歌不啻为一种清新的解毒剂,它提醒我们:文学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差异与多样的自由表达。
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最终唱出的,不仅是一首给"鸡"的歌,更是一首给方言的诗性礼赞,一首给地方文化的深情情歌。在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如何重新获得表达,看到了被标准化思维遮蔽的世界如何重新绽放光彩。这或许就是诗歌最根本的力量——它能够通过语言的重新编码,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而方言诗歌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世界从来不是单一标准的,真正的诗意,可能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鸡"之中,等待被重新发现。
——论树科《唱首鸡歌畀佢听》中的语言诗学与地方性抵抗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对普通话诗歌美学的有力补充与挑战。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正是这样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粤语诗作,它通过"鸡"这一意象的多重演绎,展开了一场方言的狂欢与文化的解构。这首诗表面上戏谑轻松,实则暗含深刻的文化政治意涵——它既是对粤语这一方言系统的诗性开掘,也是对标准化语言霸权的巧妙抵抗。当我们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策略、意象系统和结构张力时,会发现它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性诗学",为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样本。
一、方言的诗学:语音的物质性与文本的狂欢
树科这首诗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对粤语语音系统的充分运用与展示。"捞鸡"(意为"赚钱")、"噈"(意为"就")、"乸"(意为"母的")等词汇的选择,不仅构建了独特的语义场,更重要的是凸显了粤语特有的音韵系统。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要么没有对应词汇,要么语音质感完全不同。诗人刻意选择这些具有高度方言特性的词汇,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语言的"物质性"展示——让语音本身成为诗歌表现的主体。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恰好可以用来解释这首诗的语言策略。诗中"鸡啊鸡"、"鸡哈鸡"的重复与变奏,以及"鸡"字在每一行中的高频出现,形成了一种语言的狂欢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标准语言的规范被暂时悬置,方言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
从诗歌形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精妙的音乐性结构。每一行都以"鸡"或与鸡相关的词汇作为节奏支点,通过粤语特有的九声调值形成内在韵律。例如"鸡啊鸡"(gaa1 aa1 gaa1)与"鸡哈鸡"(gaa1 haa1 gaa1)的重复与变化,在粤语诵读中会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是普通话翻译无法完全传达的。诗人对粤语语音潜能的挖掘,让人想起美国诗人卡明斯(E. E. Cuings)对英语的视觉与听觉实验,但树科的实验更植根于特定的方言传统与文化记忆。这种对方言语音物质性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诗学立场的选择——它拒绝被标准语完全同化,坚持差异的权利。
更进一步看,这首诗的方言运用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政治意涵。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文学传统和强大经济文化支撑的方言,在当代中国的语言生态中处于特殊位置。诗人选择用粤语写诗,特别是一首以"鸡"这个看似俚俗意象为中心的诗,实际上是在挑战"诗歌应该用雅言写作"的隐形规范。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指出,语言选择从来不只是审美问题,而是涉及"象征资本"的分配与争夺。在这首诗中,粤语的使用成为一种文化身份的宣示,它暗示着:地方性知识同样能够生产出精妙的诗歌,方言不是标准语的附庸或准备阶段,而是自足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表达系统。
二、意象的解构:从日常到神话的语义滑动
"鸡"在这首诗中经历了惊人的语义增殖与变形。诗人从多个维度展开对这一意象的演绎:作为食物的鸡("鲜嫩"、"靓汤")、作为家庭成员的鸡("屋企个二撇鸡")、作为权力象征的鸡("银鸡"指警哨)、作为文化符号的鸡("鸡乸"、"凤")。这种多角度的意象处理,打破了传统诗歌中意象相对单一、稳定的特性,创造出一种"滑动的能指"效果。特别是从"鸡"到"凤"的转换("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完成了意象层级的跳跃,使诗歌从日常生活场景上升到神话象征层面。
这种意象处理方式与拉康的"能指链"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鸡"的意义不在于其固定的所指,而在于它在不同语境中的滑动与连接。诗人似乎在暗示:任何试图固定"鸡"这一意象意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它总是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这种对意象稳定性的解构,反映了后现代语境下意义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诗人对方言词汇多义性的敏锐把握。在粤语中,"鸡"除了指代家禽外,还是多个常用俚语的核心成分(如"走鸡"意为错过机会,"捞鸡"意为赚钱),这种丰富的语义网络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银鸡"这一意象的运用:"银鸡一叫,噈召集到一队细路鸡"。这里,"银鸡"指警察的哨子,"细路鸡"则指小孩子,整个画面既写实又荒诞,既有童真又暗含权力关系的隐喻。诗人通过方言词汇的多义性,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社会寓言——权力如何通过声音(哨声)实现对人群的控制。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想起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诗人通过方言的陌生化处理,使读者对熟悉的权力机制产生新的认识。意象在这里不仅是审美的载体,也成为认知的工具。
从诗歌传统来看,树科对"鸡/凤"意象的处理,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中"鸡"这一意象系统的重新编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鸡多与田园生活、时间意识(鸡鸣报晓)相关;而在现代汉语诗歌中,鸡往往被赋予更多社会批判色彩(如闻一多《鸡》中的象征意义)。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些传统意涵与粤语特有的俚俗智慧相结合,创造出既扎根地方文化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象系统。这种处理方式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库存,证明地方性知识完全能够贡献出具有普遍价值的诗歌意象。
三、结构的抵抗:反雅言的诗歌政治学
《唱首鸡歌畀佢听》的表层结构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精心设计的抵抗策略。全诗由五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围绕"鸡"的不同面向展开,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连接词或过渡句,这种"并置"而非"连接"的结构方式,本身就是对标准语语法规范的偏离。诗人似乎在说:粤语诗歌不需要遵循标准语的逻辑结构,它可以有自己的组织原则。这种结构选择与语言选择形成双重抵抗——既抵抗标准语的语音词汇系统,也抵抗其语法思维模式。
从诗歌节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短句为主的句式,大量使用粤语特有的语气词(如"嘅"、"呢"、"?"),形成了一种口语化、即兴化的节奏效果。这种节奏与标准语诗歌常见的抒情长句形成鲜明对比,它更接近日常对话的呼吸节奏,而非书面语的庄严韵律。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在这里找到了新的例证——诗人通过方言特有的节奏模式,打破了读者对诗歌语言的惯性期待,从而刷新了感知。这种节奏策略不仅具有美学意义,也具有文化政治意义,它暗示着:诗歌的韵律不必来自权威的"雅言"传统,也可以来自被边缘化的方言实践。
诗歌结尾的转折尤其值得玩味:"话鸡唔系鸡,鸡佢系凤/系凤喺鸡,先睇睇乜水鸡"。这里,诗人通过"鸡"与"凤"的辩证转换,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是高贵、完美的象征,而"鸡"则相对平凡;诗人却暗示二者的界限并不绝对,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先睇睇乜水鸡"——"先看看是什么鸡")。这种辩证思维可以看作是对语言等级制的隐喻性质疑:标准语与方言的关系,不也是某种"凤"与"鸡"的人为划分吗?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转换,实际上是在为方言诗歌争取平等的美学地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首诗的结构抵抗与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小文学"(nor literature)实践有相通之处。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分析卡夫卡时提出,"小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政治性,以及对主流语言的"解辖域化"。树科的粤语诗歌正是这样一种实践——它通过坚持方言的表达权利,挑战了标准语的垄断地位;通过发掘俚俗意象的诗意潜能,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疆域。这种实践不是地方主义的自我封闭,而是通过坚持特殊性来抵达普遍性,正如诗中所暗示的:真正的"凤"可能就隐藏在看似平凡的"鸡"之中。
四、地方性诗学的可能性:超越二元对立的诗歌路径
《唱首鸡歌畀佢听》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思考"地方性诗学"的可能性提供了丰富启示。这首诗既不是对传统民歌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生硬套用,而是立足于特定方言文化土壤的创造性转化。诗人将粤语的语音特性、词汇特点和思维习惯转化为有效的诗歌手段,证明地方性知识完全能够支撑起复杂的诗歌创作。这种路径既不同于盲目追求"国际化"的浮躁倾向,也不同于固步自封的"本土主义",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可能性。
从诗歌史角度看,树科的实践延续并革新了粤语诗歌的传统。粤语书面文学有着悠久历史,从清代《粤讴》到二十世纪香港的方言写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谱系。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种传统与当代诗歌的前沿探索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地方根基又具当代意识的诗歌形式。他对"鸡"这一意象的处理,既吸收了粤语俗文学的幽默智慧,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意象并置技巧,显示出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基于诗人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与自信把握。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树科的诗歌还提出了"抵抗同质化"的文化策略。当全球文化越来越趋向标准化、商业化时,方言诗歌恰恰以其不可翻译的特质,成为抵抗文化同质化的重要阵地。这首诗中的许多语言游戏和双关妙用,只有在粤语文化语境中才能完全领会,这种"不可译性"不是缺陷,而恰恰是其文化价值所在。正如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言:"诗歌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树科的诗歌正以其方言特性,守护着那些可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消失的文化记忆与感知方式。
最后,这首诗的成功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何谓好诗"的标准。在多元文化时代,评价诗歌的尺度也应该是多元的。一首好诗不一定非要符合标准语诗歌的审美规范,它可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唱首鸡歌畀佢听》的价值,正在于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诗歌判断标准,迫使我们思考:诗歌的边界在哪里?方言在诗歌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地方性经验如何获得普遍意义?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树科的诗歌实践至少证明:方言诗歌不仅可能,而且可以非常精彩。
回到《唱首鸡歌畀佢听》这首诗本身,我们会发现它像一锅地道的粤式"鸡煲"——表面看来不过是地方风味,细细品味却包含百味。从"捞鸡"的世俗智慧到"银鸡"的社会观察,从"鸡乸"的家庭温情到"凤"的文化隐喻,诗人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意象,编织出复杂的意义网络。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或许正在于此:它用最地方的语言,表达了最普遍的人类经验;用最俚俗的意象,抵达了最诗意的境界。在标准语日益主导文学表达的今天,这样的方言诗歌不啻为一种清新的解毒剂,它提醒我们:文学的生命力,永远在于差异与多样的自由表达。
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最终唱出的,不仅是一首给"鸡"的歌,更是一首给方言的诗性礼赞,一首给地方文化的深情情歌。在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如何重新获得表达,看到了被标准化思维遮蔽的世界如何重新绽放光彩。这或许就是诗歌最根本的力量——它能够通过语言的重新编码,让我们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而方言诗歌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世界从来不是单一标准的,真正的诗意,可能就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鸡"之中,等待被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