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
——论树科《有冇之间》的存在之思与语言革命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风景线。树科的《有冇之间》正是这样一首以粤方言为媒介,探讨存在本质的哲思之作。这首诗通过"有"与"冇"的辩证关系,不仅展现了粤语作为诗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更在方言语境中重构了关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肌理,会发现它既是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方言诠释,也是对岭南文化记忆的诗意召唤,更是在全球化和标准化浪潮中对方言诗学可能性的有力探索。
一、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语音特征和词汇系统,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有冇之间》中,"噈"、"咗"、"威威"、"热头"、"门坪"等粤语特有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诗歌表层的方言特色,更深层地体现了方言作为思维载体的独特价值。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粤语诗人通过方言词汇的选择,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普通话思维的认识论体系。诗中"有心,噈有咗/冇心,噈冇咗"的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副词"噈"(意为"就")和完成体标记"咗",形成了一种在标准汉语中难以复制的节奏感和逻辑重音,这种语言特质直接影响了诗歌哲思的表达方式。
从文学史角度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唐代寒山、王梵志的白话诗,宋代苏轼的"伧俗"之作,乃至晚清"诗界革命"中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都体现了诗歌语言向口语和方言靠拢的努力。但树科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方言提升为哲学思考的媒介,而非仅仅作为地方色彩的点缀。诗中"有"与"冇"的二元结构,令人想起《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本体论思考,但粤语特有的"冇"字比文言文的"无"更具生活气息和现实质感,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将高深哲学日常化的诗学意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高大威威嘅石屎"这一意象的塑造。"石屎"是粤语对混凝土的俗称,"威威"则是形容高大威猛的叠词,这两个方言词汇的组合,既准确传达了现代建筑的物质性,又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感消解了标准汉语可能带来的刻板印象。这种语言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方言的阻拒效应,使读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感知。当普通话将一切标准化,方言却保留了事物原初的命名权和解释权,这正是方言诗学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力量所在。
二、"有冇"辩证中的存在之思
《有冇之间》的核心哲学框架建立在"有"与"冇"的辩证关系上,这一结构令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Dasein)的探讨。海德格尔认为,人作为"此在"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树科的诗句"有心,噈有咗/冇心,噈冇咗"恰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诗意表达——世界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参与程度。这种思考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东方哲学形成了跨时空的对话,但粤语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具生活智慧和地方特色。
诗歌第一节通过"有心"引发的存在链条值得玩味:"有咗水,有咗山/有咗机器,有咗好多/高大威威嘅石屎……"。这里展现的是现代文明的建构过程,从自然元素(水、山)到人造物(机器、石屎建筑),一切存在都以"有心"为前提。这种表述方式与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经验主义哲学相呼应,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完成时态"咗",强调了存在的时间性和过程感,避免了抽象思辨的僵化。当诗人用"高大威威"形容石屎建筑时,既捕捉了现代都市的雄伟景观,又通过方言叠词暗含了某种反讽——这些看似威猛的建筑实则脆弱,因为它们依赖"有心"而存在。
诗歌第二节的"冇心"世界则展现了存在的消隐:"冇咗我,冇咗你/冇咗风韵,冇咗热头/睇唔番门坪屋企……"。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序列:首先是主体("我"、"你"),其次是文化特质("风韵")和自然元素("热头"即太阳),最后是家园记忆("门坪屋企")。这一序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悖论——当主体意识缺席时,连最私密的家园记忆也会消失。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家宅是"最初的宇宙",而树科通过粤语"屋企"(家)和"门坪"(门前场地)这些充满地方生活气息的词汇,将这一哲学思考植根于具体的文化土壤中。
诗歌结尾的提问"喺有系冇??"(是在有还是没有呢?)将存在之思推向高潮。"旧时"与"家下"(现在)的对比,"望天打卦"(无奈等待)的状态描写,都体现了现代人在存在确定性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因粤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浸透着方言使用者日常体验的具体困惑。诗人通过方言的语调、词汇和句式,成功地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转化为了可触摸的生活体验。
三、文化记忆的诗意重构
《有冇之间》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对方言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诗意重构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将记忆分为"交际记忆"和"文化记忆",前者存在于个体间日常交流中,后者则通过文化形式得以长期保存。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活态载体,保存了大量中原古语和百越底层词,是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树科这首诗通过激活这些记忆符号,在语言层面上实现了文化抵抗。
诗中"热头"(太阳)、"门坪"(屋前场地)、"屋企"(家)等词汇,都是岭南日常生活中正在消失的表达。全球化和标准化的推进,使得这些方言词汇逐渐被普通话词汇取代。诗人选择这些词汇入诗,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记忆的抢救工程。特别是"望天打卦"这一粤语习语的使用,既形象地表达了无奈等待的状态,又保存了岭南民间特有的占卜文化记忆。这种语言选择与德国思想家阿多诺"艺术是对逝去事物的拯救"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有冇之间》通过方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空间。诗中"水"、"山"、"石屎"等意象勾勒出粤北韶关的地理特征——这座位于南岭山脉中的城市,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起了大量混凝土建筑。诗人通过方言将这些地理特征转化为文化符号,使诗歌成为地方经验的诗意编码。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人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通过方言诗歌得到了升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家下仲望天打卦……"所体现的时间意识。"家下"(现在)与"旧时"的对比,展现了现代性冲击下方言使用者的时间体验。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叙事是时间体验的媒介,而树科通过短短三节诗,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化记忆消失的微型叙事。诗中"转身"这一动作极具象征意义——诗人试图回望过去以理解现在,却发现只能"望天打卦",这种无奈恰是文化记忆断裂的生动写照。
四、方言诗歌的现代性突围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有冇之间》代表了方言诗歌寻求现代性突围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语言权力的解构、对诗学传统的创新和对读者期待的挑战。
首先,这首诗通过粤语写作解构了标准语的权力垄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标准语是国家权力通过教育系统强加的语言规范,而方言则被边缘化为"低等"语言形式。树科坚持用粤语表达哲学思考,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语言权力结构。诗中"石屎"对"混凝土"的替代,"热头"对"太阳"的置换,都是对标准语命名权的争夺。这种争夺具有深刻的政治意味——当普通话成为国家统一和现代化的工具时,方言诗歌坚持了语言多样性的价值。
其次,这首诗创新了汉语诗歌的传统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虽有方言入诗的先例,但受制于"雅言"传统,方言多限于滑稽调笑之作。树科将粤语提升为哲学表达的工具,打破了这一限制。诗中"有"与"冇"的辩证,既继承了《老子》的哲学诗传统,又通过方言的鲜活表达使其焕发新意。特别是"高大威威嘅石屎"这样的意象组合,在古典诗歌中难以想象,却因方言的介入而获得了独特的现代质感。
最后,这首诗挑战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文学作品通过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产生美学冲击。对非粤语读者而言,《有冇之间》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阻拒和挑战;而对粤语读者来说,将日常口语升华为哲学表达也是一种陌生化体验。这种双重挑战使诗歌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美学价值。诗人通过方言的"过滤"效应,使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慢节奏,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哲学内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有冇之间》的现代性突围体现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文化既不可能完全封闭自守,也不应无条件投降。树科的诗歌实践展示了一条中间道路——用最本土的语言表达最普世的存在关怀。这种尝试与爱尔兰诗人希尼用方言英语书写北爱尔兰经验,或西西里作家用当地方言表现现代人困境一样,都是通过语言的在地性抵达人性的普遍性。
五、余论:方言诗歌的困境与可能
《有冇之间》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思考方言诗歌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创作路径面临的困境。首要问题是传播的局限性——方言诗歌的受众往往局限于方言区,这限制了作品的影响力。其次是审美接受的难度——非方言区读者需要注释才能完全理解,这种阅读中断影响了审美体验的连贯性。最后是创作本身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时避免地方主义的狭隘,如何平衡语言的"土味"与思想的深度。
然而,《有冇之间》也展示了克服这些困境的可能路径。树科通过"有冇"这一对基本哲学范畴的探讨,使诗歌超越了地域限制,即使不懂粤语的读者也能领会其核心思想。同时,诗人对方言词汇的选择并非为了猎奇,而是因为这些词汇最能准确表达特定的文化体验和哲学思考。这种创作态度值得借鉴——方言不应是装饰,而应是思维和表达的必然选择。
在数字化时代,方言诗歌或许能找到新的传播途径。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方言的语音特质,通过注释和翻译解决理解障碍,通过跨地域的诗歌交流拓展受众群体,《有冇之间》这样的作品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这类创作提醒我们: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人类思维的多种可能性。
回到《有冇之间》这首诗本身,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文化立场。在标准语日益扩张的今天,诗人坚持用方言思考存在、记忆和现代性等普世问题,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诗歌最后那个"望天打卦"的姿态,既是对文化记忆流失的无奈,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期待——期待方言能够继续作为活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被保存。通过这首诗,树科证明了方言不仅能够表达最本土的经验,也能够探讨最普世的问题;不仅是过去的回声,也可以是未来的先声。
——论树科《有冇之间》的存在之思与语言革命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道抵抗语言同质化的风景线。树科的《有冇之间》正是这样一首以粤方言为媒介,探讨存在本质的哲思之作。这首诗通过"有"与"冇"的辩证关系,不仅展现了粤语作为诗性语言的独特魅力,更在方言语境中重构了关于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当我们深入这首诗的肌理,会发现它既是对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方言诠释,也是对岭南文化记忆的诗意召唤,更是在全球化和标准化浪潮中对方言诗学可能性的有力探索。
一、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诸多语音特征和词汇系统,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在《有冇之间》中,"噈"、"咗"、"威威"、"热头"、"门坪"等粤语特有词汇的运用,不仅构成了诗歌表层的方言特色,更深层地体现了方言作为思维载体的独特价值。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粤语诗人通过方言词汇的选择,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不同于普通话思维的认识论体系。诗中"有心,噈有咗/冇心,噈冇咗"的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副词"噈"(意为"就")和完成体标记"咗",形成了一种在标准汉语中难以复制的节奏感和逻辑重音,这种语言特质直接影响了诗歌哲思的表达方式。
从文学史角度看,方言入诗并非新鲜事物,唐代寒山、王梵志的白话诗,宋代苏轼的"伧俗"之作,乃至晚清"诗界革命"中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都体现了诗歌语言向口语和方言靠拢的努力。但树科的创新之处在于,他将方言提升为哲学思考的媒介,而非仅仅作为地方色彩的点缀。诗中"有"与"冇"的二元结构,令人想起《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本体论思考,但粤语特有的"冇"字比文言文的"无"更具生活气息和现实质感,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包含着将高深哲学日常化的诗学意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高大威威嘅石屎"这一意象的塑造。"石屎"是粤语对混凝土的俗称,"威威"则是形容高大威猛的叠词,这两个方言词汇的组合,既准确传达了现代建筑的物质性,又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感消解了标准汉语可能带来的刻板印象。这种语言策略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不谋而合——通过方言的阻拒效应,使读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新的感知。当普通话将一切标准化,方言却保留了事物原初的命名权和解释权,这正是方言诗学抵抗文化同质化的力量所在。
二、"有冇"辩证中的存在之思
《有冇之间》的核心哲学框架建立在"有"与"冇"的辩证关系上,这一结构令人联想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Dasein)的探讨。海德格尔认为,人作为"此在"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树科的诗句"有心,噈有咗/冇心,噈冇咗"恰是对这一哲学命题的诗意表达——世界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主体的意识参与程度。这种思考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东方哲学形成了跨时空的对话,但粤语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具生活智慧和地方特色。
诗歌第一节通过"有心"引发的存在链条值得玩味:"有咗水,有咗山/有咗机器,有咗好多/高大威威嘅石屎……"。这里展现的是现代文明的建构过程,从自然元素(水、山)到人造物(机器、石屎建筑),一切存在都以"有心"为前提。这种表述方式与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的经验主义哲学相呼应,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完成时态"咗",强调了存在的时间性和过程感,避免了抽象思辨的僵化。当诗人用"高大威威"形容石屎建筑时,既捕捉了现代都市的雄伟景观,又通过方言叠词暗含了某种反讽——这些看似威猛的建筑实则脆弱,因为它们依赖"有心"而存在。
诗歌第二节的"冇心"世界则展现了存在的消隐:"冇咗我,冇咗你/冇咗风韵,冇咗热头/睇唔番门坪屋企……"。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序列:首先是主体("我"、"你"),其次是文化特质("风韵")和自然元素("热头"即太阳),最后是家园记忆("门坪屋企")。这一序列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悖论——当主体意识缺席时,连最私密的家园记忆也会消失。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指出,家宅是"最初的宇宙",而树科通过粤语"屋企"(家)和"门坪"(门前场地)这些充满地方生活气息的词汇,将这一哲学思考植根于具体的文化土壤中。
诗歌结尾的提问"喺有系冇??"(是在有还是没有呢?)将存在之思推向高潮。"旧时"与"家下"(现在)的对比,"望天打卦"(无奈等待)的状态描写,都体现了现代人在存在确定性上的困惑。这种困惑因粤语特有的疑问语气词"?"而显得更加真实可感——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浸透着方言使用者日常体验的具体困惑。诗人通过方言的语调、词汇和句式,成功地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考转化为了可触摸的生活体验。
三、文化记忆的诗意重构
《有冇之间》的深层价值还体现在对方言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诗意重构上。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将记忆分为"交际记忆"和"文化记忆",前者存在于个体间日常交流中,后者则通过文化形式得以长期保存。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活态载体,保存了大量中原古语和百越底层词,是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树科这首诗通过激活这些记忆符号,在语言层面上实现了文化抵抗。
诗中"热头"(太阳)、"门坪"(屋前场地)、"屋企"(家)等词汇,都是岭南日常生活中正在消失的表达。全球化和标准化的推进,使得这些方言词汇逐渐被普通话词汇取代。诗人选择这些词汇入诗,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文化记忆的抢救工程。特别是"望天打卦"这一粤语习语的使用,既形象地表达了无奈等待的状态,又保存了岭南民间特有的占卜文化记忆。这种语言选择与德国思想家阿多诺"艺术是对逝去事物的拯救"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看,《有冇之间》通过方言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诗意空间。诗中"水"、"山"、"石屎"等意象勾勒出粤北韶关的地理特征——这座位于南岭山脉中的城市,既有秀美的自然风光,又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起了大量混凝土建筑。诗人通过方言将这些地理特征转化为文化符号,使诗歌成为地方经验的诗意编码。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人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通过方言诗歌得到了升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家下仲望天打卦……"所体现的时间意识。"家下"(现在)与"旧时"的对比,展现了现代性冲击下方言使用者的时间体验。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叙事是时间体验的媒介,而树科通过短短三节诗,构建了一个关于文化记忆消失的微型叙事。诗中"转身"这一动作极具象征意义——诗人试图回望过去以理解现在,却发现只能"望天打卦",这种无奈恰是文化记忆断裂的生动写照。
四、方言诗歌的现代性突围
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有冇之间》代表了方言诗歌寻求现代性突围的努力。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语言权力的解构、对诗学传统的创新和对读者期待的挑战。
首先,这首诗通过粤语写作解构了标准语的权力垄断。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指出,标准语是国家权力通过教育系统强加的语言规范,而方言则被边缘化为"低等"语言形式。树科坚持用粤语表达哲学思考,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语言权力结构。诗中"石屎"对"混凝土"的替代,"热头"对"太阳"的置换,都是对标准语命名权的争夺。这种争夺具有深刻的政治意味——当普通话成为国家统一和现代化的工具时,方言诗歌坚持了语言多样性的价值。
其次,这首诗创新了汉语诗歌的传统表达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虽有方言入诗的先例,但受制于"雅言"传统,方言多限于滑稽调笑之作。树科将粤语提升为哲学表达的工具,打破了这一限制。诗中"有"与"冇"的辩证,既继承了《老子》的哲学诗传统,又通过方言的鲜活表达使其焕发新意。特别是"高大威威嘅石屎"这样的意象组合,在古典诗歌中难以想象,却因方言的介入而获得了独特的现代质感。
最后,这首诗挑战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指出,文学作品通过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而产生美学冲击。对非粤语读者而言,《有冇之间》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成为了一种阻拒和挑战;而对粤语读者来说,将日常口语升华为哲学表达也是一种陌生化体验。这种双重挑战使诗歌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美学价值。诗人通过方言的"过滤"效应,使读者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慢节奏,从而更深入地思考诗歌的哲学内涵。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有冇之间》的现代性突围体现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文化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地方文化既不可能完全封闭自守,也不应无条件投降。树科的诗歌实践展示了一条中间道路——用最本土的语言表达最普世的存在关怀。这种尝试与爱尔兰诗人希尼用方言英语书写北爱尔兰经验,或西西里作家用当地方言表现现代人困境一样,都是通过语言的在地性抵达人性的普遍性。
五、余论:方言诗歌的困境与可能
《有冇之间》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思考方言诗歌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创作路径面临的困境。首要问题是传播的局限性——方言诗歌的受众往往局限于方言区,这限制了作品的影响力。其次是审美接受的难度——非方言区读者需要注释才能完全理解,这种阅读中断影响了审美体验的连贯性。最后是创作本身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方言特色的同时避免地方主义的狭隘,如何平衡语言的"土味"与思想的深度。
然而,《有冇之间》也展示了克服这些困境的可能路径。树科通过"有冇"这一对基本哲学范畴的探讨,使诗歌超越了地域限制,即使不懂粤语的读者也能领会其核心思想。同时,诗人对方言词汇的选择并非为了猎奇,而是因为这些词汇最能准确表达特定的文化体验和哲学思考。这种创作态度值得借鉴——方言不应是装饰,而应是思维和表达的必然选择。
在数字化时代,方言诗歌或许能找到新的传播途径。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方言的语音特质,通过注释和翻译解决理解障碍,通过跨地域的诗歌交流拓展受众群体,《有冇之间》这样的作品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这类创作提醒我们: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人类思维的多种可能性。
回到《有冇之间》这首诗本身,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成就,更在于文化立场。在标准语日益扩张的今天,诗人坚持用方言思考存在、记忆和现代性等普世问题,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抵抗。诗歌最后那个"望天打卦"的姿态,既是对文化记忆流失的无奈,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期待——期待方言能够继续作为活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被保存。通过这首诗,树科证明了方言不仅能够表达最本土的经验,也能够探讨最普世的问题;不仅是过去的回声,也可以是未来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