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却笑道:“师父,您收我为徒,又让我在鸿宾楼做事,这份恩情我一直记着。这些东西只是一点心意,您别嫌弃。”
“你这小子……”
李保国无奈摇头,自己替他心疼,他反倒担心礼送不出去?
一旁的肖秋珍见状,打趣道:“老李,柱子都这么说了,你就别板着脸了。前几天你提起柱子时可不是这样的。”
她很少这样调侃丈夫,但知道他喜欢柱子。
李保国哼了一声:“我哪是摆脸色?自家人何必破费?这茅台我馋了好几次都没舍得买,你小子倒是大方。”
话虽如此,他心里却觉得温暖。
柱子带着这些东西来,足以说明他心里有多敬重自己这个师父。
李保国心想,自己的眼光果然没错,柱子这孩子确实值得深交。这份知恩图报的心意,可比什么茅台酒珍贵多了。
\"柱子,这条鱼可真够分量。\"
李保国接过何雨柱递来的鲤鱼,不由得赞叹道。
\"今早在河边钓的,运气不错。\"
听说徒弟会钓鱼,李保国来了兴致:\"改天陪师傅去甩两竿?\"
何雨柱爽快应道:\"只要师傅不嫌弃我手生就好。\"
穿过垂花门,眼前是座标准的四合院。青砖灰瓦间透着老北京的韵味。
院中正房亮着灯,其余几间都堆着杂物。肖秋珍正要招呼徒弟喝茶,李保国抢先道:\"先让柱子去厨房露两手。\"
\"你个老东西,\"肖师娘嗔怪道,\"哪有让客人进门就干活的道理。\"
何雨柱连忙打圆场:\"师娘,正巧我也想早点练练手。\"
李保国在鸿宾楼是说一不二的主厨,回家却对老伴言听计从。挨了数落也不恼,笑呵呵带着徒弟进了厨房。
灶台上食材码得整整齐齐。
\"今儿个你做,我看着。\"
虽是川菜名厨,但到了李保国这个境界,指点徒弟自然不在话下。何雨柱扫了眼备料,心里明镜似的——这是师傅要考较自己。
\"青椒肉丝,香酥鸭,再来个醋溜白菜。\"
听罢菜名,何雨柱会心一笑。这几道菜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蒸炸炒焖,样样都是硬功夫。
灶火窜起的刹那,何雨柱手腕一抖,铁锅里的肉丝翻出漂亮的弧度。不过十分钟,油光水滑的青椒肉丝便出了锅。李保国鼻翼微动,已然闻到那股恰到好处的镬气。
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的香酥鸭。这道看家菜,连鸿宾楼的老师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李保国特意选了这道,就是想摸摸徒弟的底。
\"师傅,这鸭子的火候......\"
\"记住,七分油温浇皮,九分热定形。\"李保国倾囊相授,心里却想着:头回做能有个五六分像样就算难得。
何雨柱静静合上双眼,师父的教诲在心头萦绕不散。当他重新睁开眼睛时,双手已如行云流水般动作起来——料酒倾注的曲线,食盐洒下的轨迹,都似经过千锤百炼般精确。李保国的眼睛骤然睁大,灶膛里跳动的火苗照亮他震惊的神情。
腌制好的鸭子送入蒸笼后,柴火的热力很快将香味激发出来。当蒸汽散去的瞬间,那浓郁的鸭香让李保国不由自主往前探身。老厨师的嗅觉不会说谎,这绝非初学者能掌握的功夫。灶台前的何雨柱依然全神贯注,额头上晶莹的汗珠在火光中闪耀,握着的长勺如同武士的利刃,正等待最后的决胜一击。
李保国本打算等何雨柱做出的香酥鸭味道欠佳时,再循循善诱地指导徒弟提升技法。谁知何雨柱竟直接达到了这般境界?
就在他惊诧之际,何雨柱手上的动作丝毫未停。
油锅烧热后,何雨柱拿起勺准备淋油。
这是决定香酥鸭成败的紧要关头。
前面的腌制锁住了鸭肉的鲜嫩,而淋油则是赋予这道菜灵魂的关键。
这一步骤最能体现厨师功力,常人不是油温过高使肉质变柴,就是油量不够导致表皮欠脆。
唯有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其中奥妙。
何雨柱一手勾住鸭子,另一只手舀起热油,手腕轻巧一抖,滚烫的油均匀浇在鸭皮上,顿时发出滋啦声响,香气扑面而来。
\"手法倒是稳健,就看鸭皮能起得多好。\"李保国紧盯着何雨柱的每个动作。
虽然是初次尝试这道菜,但何雨柱的表现毫无生涩之感,足见基本功之扎实。
又淋了几勺热油后,鸭皮逐渐呈现金黄酥脆的褶皱。
何雨柱见状收起勺,将香酥鸭装盘,恭敬地端到李保国面前。
\"师父,请您品尝。\"
李保国凝视片刻,缓缓点头:\"柱子,做得不错。\"
他本想磨炼徒弟的耐性,担心他心浮气躁。可目睹何雨柱的表现后,这番顾虑烟消云散,只剩满心骄傲。
这徒弟的天资,远胜年轻时的自己!
加上这段时间相处,李保国对何雨柱的品性也甚是满意。
\"剩下的菜,为师和你一起做。\"
原定的考验已无必要,李保国只想着尽快完成,免得香酥鸭凉了影响风味。
有了李保国的协助,进度快了不少。
很快,四道菜相继完成:清蒸鲤鱼、青椒炒肉和三盘素菜。
六道菜的规格,在这个年代已属极高礼遇,足见李保国对徒弟的看重。
三人在院中摆好餐桌,何雨柱为师父师娘盛好米饭。
\"师父,师娘,请慢用。\"
即便是在师父家中,礼数也不可怠慢。
李保国和肖秋珍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欣慰。
\"来,师娘先尝尝看。\"
肖秋珍微笑着夹起一片香酥鸭,轻轻放入口中。
细细品味后,她眼中的笑意更深了。
\"难怪你这些日子总夸柱子,这手艺,连鸿宾楼的大厨都望尘莫及。\"
李保国闻言也夹了一块品尝。虽然全程目睹了柱子的烹调过程,但亲口尝到才知其中真味。
他没有说话,但眉眼间的笑意已说明一切——柱子的厨艺,令他十分满意。
肖秋珍明白,丈夫是从心底认可了这个徒弟。
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喜爱这孩子?
知礼守节,懂得感恩。
作为女子,她不在意厨艺天赋,更珍视这份质朴心性。
饭桌上,李保国放下筷子问道:“柱子,你爹走这些日子,心里还记恨他吗?”
何雨柱抬起头。
恨何大清吗?
说一点不怨是假的。
被亲爹扔下,谁能若无其事?
但他知道故事发展,倒也没那么难以放下。
更何况,日子总要过,哪有工夫整天想着怨恨。
“你这小子……”
李保国无奈摇头,自己替他心疼,他反倒担心礼送不出去?
一旁的肖秋珍见状,打趣道:“老李,柱子都这么说了,你就别板着脸了。前几天你提起柱子时可不是这样的。”
她很少这样调侃丈夫,但知道他喜欢柱子。
李保国哼了一声:“我哪是摆脸色?自家人何必破费?这茅台我馋了好几次都没舍得买,你小子倒是大方。”
话虽如此,他心里却觉得温暖。
柱子带着这些东西来,足以说明他心里有多敬重自己这个师父。
李保国心想,自己的眼光果然没错,柱子这孩子确实值得深交。这份知恩图报的心意,可比什么茅台酒珍贵多了。
\"柱子,这条鱼可真够分量。\"
李保国接过何雨柱递来的鲤鱼,不由得赞叹道。
\"今早在河边钓的,运气不错。\"
听说徒弟会钓鱼,李保国来了兴致:\"改天陪师傅去甩两竿?\"
何雨柱爽快应道:\"只要师傅不嫌弃我手生就好。\"
穿过垂花门,眼前是座标准的四合院。青砖灰瓦间透着老北京的韵味。
院中正房亮着灯,其余几间都堆着杂物。肖秋珍正要招呼徒弟喝茶,李保国抢先道:\"先让柱子去厨房露两手。\"
\"你个老东西,\"肖师娘嗔怪道,\"哪有让客人进门就干活的道理。\"
何雨柱连忙打圆场:\"师娘,正巧我也想早点练练手。\"
李保国在鸿宾楼是说一不二的主厨,回家却对老伴言听计从。挨了数落也不恼,笑呵呵带着徒弟进了厨房。
灶台上食材码得整整齐齐。
\"今儿个你做,我看着。\"
虽是川菜名厨,但到了李保国这个境界,指点徒弟自然不在话下。何雨柱扫了眼备料,心里明镜似的——这是师傅要考较自己。
\"青椒肉丝,香酥鸭,再来个醋溜白菜。\"
听罢菜名,何雨柱会心一笑。这几道菜看似平常,却暗藏玄机。蒸炸炒焖,样样都是硬功夫。
灶火窜起的刹那,何雨柱手腕一抖,铁锅里的肉丝翻出漂亮的弧度。不过十分钟,油光水滑的青椒肉丝便出了锅。李保国鼻翼微动,已然闻到那股恰到好处的镬气。
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的香酥鸭。这道看家菜,连鸿宾楼的老师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李保国特意选了这道,就是想摸摸徒弟的底。
\"师傅,这鸭子的火候......\"
\"记住,七分油温浇皮,九分热定形。\"李保国倾囊相授,心里却想着:头回做能有个五六分像样就算难得。
何雨柱静静合上双眼,师父的教诲在心头萦绕不散。当他重新睁开眼睛时,双手已如行云流水般动作起来——料酒倾注的曲线,食盐洒下的轨迹,都似经过千锤百炼般精确。李保国的眼睛骤然睁大,灶膛里跳动的火苗照亮他震惊的神情。
腌制好的鸭子送入蒸笼后,柴火的热力很快将香味激发出来。当蒸汽散去的瞬间,那浓郁的鸭香让李保国不由自主往前探身。老厨师的嗅觉不会说谎,这绝非初学者能掌握的功夫。灶台前的何雨柱依然全神贯注,额头上晶莹的汗珠在火光中闪耀,握着的长勺如同武士的利刃,正等待最后的决胜一击。
李保国本打算等何雨柱做出的香酥鸭味道欠佳时,再循循善诱地指导徒弟提升技法。谁知何雨柱竟直接达到了这般境界?
就在他惊诧之际,何雨柱手上的动作丝毫未停。
油锅烧热后,何雨柱拿起勺准备淋油。
这是决定香酥鸭成败的紧要关头。
前面的腌制锁住了鸭肉的鲜嫩,而淋油则是赋予这道菜灵魂的关键。
这一步骤最能体现厨师功力,常人不是油温过高使肉质变柴,就是油量不够导致表皮欠脆。
唯有亲自操作,才能体会到其中奥妙。
何雨柱一手勾住鸭子,另一只手舀起热油,手腕轻巧一抖,滚烫的油均匀浇在鸭皮上,顿时发出滋啦声响,香气扑面而来。
\"手法倒是稳健,就看鸭皮能起得多好。\"李保国紧盯着何雨柱的每个动作。
虽然是初次尝试这道菜,但何雨柱的表现毫无生涩之感,足见基本功之扎实。
又淋了几勺热油后,鸭皮逐渐呈现金黄酥脆的褶皱。
何雨柱见状收起勺,将香酥鸭装盘,恭敬地端到李保国面前。
\"师父,请您品尝。\"
李保国凝视片刻,缓缓点头:\"柱子,做得不错。\"
他本想磨炼徒弟的耐性,担心他心浮气躁。可目睹何雨柱的表现后,这番顾虑烟消云散,只剩满心骄傲。
这徒弟的天资,远胜年轻时的自己!
加上这段时间相处,李保国对何雨柱的品性也甚是满意。
\"剩下的菜,为师和你一起做。\"
原定的考验已无必要,李保国只想着尽快完成,免得香酥鸭凉了影响风味。
有了李保国的协助,进度快了不少。
很快,四道菜相继完成:清蒸鲤鱼、青椒炒肉和三盘素菜。
六道菜的规格,在这个年代已属极高礼遇,足见李保国对徒弟的看重。
三人在院中摆好餐桌,何雨柱为师父师娘盛好米饭。
\"师父,师娘,请慢用。\"
即便是在师父家中,礼数也不可怠慢。
李保国和肖秋珍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欣慰。
\"来,师娘先尝尝看。\"
肖秋珍微笑着夹起一片香酥鸭,轻轻放入口中。
细细品味后,她眼中的笑意更深了。
\"难怪你这些日子总夸柱子,这手艺,连鸿宾楼的大厨都望尘莫及。\"
李保国闻言也夹了一块品尝。虽然全程目睹了柱子的烹调过程,但亲口尝到才知其中真味。
他没有说话,但眉眼间的笑意已说明一切——柱子的厨艺,令他十分满意。
肖秋珍明白,丈夫是从心底认可了这个徒弟。
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喜爱这孩子?
知礼守节,懂得感恩。
作为女子,她不在意厨艺天赋,更珍视这份质朴心性。
饭桌上,李保国放下筷子问道:“柱子,你爹走这些日子,心里还记恨他吗?”
何雨柱抬起头。
恨何大清吗?
说一点不怨是假的。
被亲爹扔下,谁能若无其事?
但他知道故事发展,倒也没那么难以放下。
更何况,日子总要过,哪有工夫整天想着怨恨。